印度电影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中国本土电影路在何方?
2019-06-18 20:12

印度电影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中国本土电影路在何方?

Photo by Debashis Biswas on Unsplash,文:胡慕之


从印度孟买市中心出发,穿过街区拥挤凌乱的马路,向西北方向行进约三十公里,就到了闻名世界的宝莱坞。


宝莱坞(Bollywood),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位于孟买西北郊的宝莱坞外景基地。从广义上讲,它指的是印度所有以“印度语”作为语言的电影。


被中国影迷们广为赞誉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等印度影片,皆属于宝莱坞电影这一分支。



在这个以“印度飞饼”、“挂火车”和频繁发生的女性被性侵事件而臭名远播的国度里,每年要产出1500—2000部电影,稳居世界第一。


其中,光宝莱坞生产的电影就占了四成。


在东起喜马拉雅山,西至孟加拉湾的印度文化圈,宝莱坞电影有着强大的文化统治力。


除此之外,在南印度,还有托莱坞(Tollywood)、考莱坞(Kollywood)、莫莱坞(Mollywood)和桑达坞(Sandalwood)四大电影生产基地。


根据德勤2016年9月发布的《印度电影行业报告》显示:印度电影市场的票房总量,有望在2020年达到37亿美元(247亿元人民币),预期年增速为11%。


数据来于德勤发布的《印度电影行业报告》


对比出口至北美的中国电影,曾经的华语片冠军《美人鱼》在北美拿下了323万美元,但所有影片合计票房也只有1368万美元,仅相当于印度影片的三成。


在我们号角嘹亮地喊着“文化走出去”时,印度已经悄无声息地坐上了北美电影市场外语片的头把交椅。


我们不禁疑问,这个在中国人眼里,街道破落、卫生状况堪忧的没落文明古国,到底是靠什么造就了如今电影市场的强势输出。


印度街景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两国的电影发展史,不难看出端倪。


旗鼓相当的电影市场开端


1905年,取材于《三国演义》小说的电影《定军山》,在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被看作是中国电影的元年。


《定军山》公映的八年后,在中国西南边的印度,一个叫巴尔吉的印度人,以古印度神话故事为蓝本,拍摄了一部名为《哈里什昌德拉国王》的电影,自此成为印度电影的开端。


此后,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和印度的电影市场,但那是硝烟弥漫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几乎同时烧到了中国和印度。


中国电影在战火中艰难求生,依然诞生出了一批以邵氏兄弟为代表的优秀电影人。在大陆电影市场,形成了以明星、联华、天一三家电影制片公司为核心,三足鼎立的局面。


邵氏兄弟


另一边的印度,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下,引进了大量的好莱坞电影。这些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给印度人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冲击。


印度殖民政府成立了印度电影委员会,对进口电影采取审查制度,促进了印度本土电影的发展。


至此,中国电影与印度电影亦步亦趋,并未相距太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转折


转折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47年,印度正式独立。尽管独立后的印度被动乱的政局和复杂的宗教矛盾,搞得鸡犬不宁。但印度的电影行业,还是迅速摸索出了一套被称为“三三三”的制作标准。


所谓“三三三”,即三小时的电影时长、电影中穿插三首歌曲、三段舞蹈。至此,印度电影已经进入了特征鲜明的产业化电影时代。


印度电影中出现的歌舞片段


另一边的中国电影,在经历了短暂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便被重复刻板的“样板戏”长时间代替。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发展,基本进入停滞阶段。


印度趁胜追击,延用了殖民时期相对自由的电影审核体系,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并结合西方电影经验,对国产电影进行革新,缩短电影时长,减少影片中的歌舞片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产业开始再次发力,可此时,印度电影产业已经拉开中国电影不止一大截。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印度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电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电影市场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还在世界各地举办电影节,以吸引国外投资。


逐渐形成了孟买、加尔各答和金奈三大电影产业中心。从资本到体制,印度电影都迎来了黄金时代。


与印度电影抗衡的香港电影


此时的中国,能与印度电影产业相抗衡的仅有香港电影。


70年代,以李小龙为代表的武打明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适应于中国的武打电影体系。由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等香港影片,也开始出现在国外影厅。


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


进入80年代,成龙、洪金宝、林振英等演员,在沿用李小龙功夫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接地气的搞笑元素。并融入传统文化中的“捉鬼”、“道教”等符号,形成众多类型电影,如:林正英的僵尸系列和洪金宝的五福星系列。


由成龙主演的《红番区》,也成为香港电影意图打入国外市场的里程碑之作。


电影《红番区》海报


进入蓬勃发展的90年代后,香港电影人不再仅仅局限于功夫体裁电影,开始多类型发力。


王家卫的文艺片、周星驰的喜剧片、关锦鹏的爱情片、陈小春的古惑仔系列,广受追捧。


周星驰电影《功夫》剧照


可进入20世纪后,香港电影忽然毫无征兆地偃旗息鼓,众多导演和演员纷纷转入内地发展。


香港电影,风头不再。从鼎盛时期的万人空巷,到如今只剩下缅怀纪念,不过只用了短短几十年。

印度电影为何能够走向世界


从影片制作技术上看,印度电影并不见得比中国电影高明,它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在制作流程上所呈现出的专业性。


1. 相较于中国电影,印度电影更加注重对剧本的选择


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畅销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来的电影。


经过文学市场的检验后,电影制作公司才将它搬上荧屏。


这部聚焦于青春体裁的印度电影,并没有执着于去讲一个关于爱情的青春故事,而是以校园生活为载体,抨击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


细观印度系电影,嬉笑跳舞的背后无不是在直观的反映社会问题。《我滴个神啊》是在暗讽印度的宗教矛盾,《摔跤吧,爸爸》是在揭露印度社会性别不平等。


2. 类型电影的成熟


所谓类型电影,就是不依赖导演和演员,单靠规范化的制作流程就能够顺利产出的电影。


《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都属于这个范畴。表面上看,这两部电影分别讲了两件毫不相干的故事,但故事架构其实如出一辙,不同的只是角色和故事内容的填充。


类型电影的成熟极大的节省了印度电影的制作成本,也促进了印度电影生产效率的提高。


3. 全球水军的助力


印度,作为最大的移民来源国,其移民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而电影行业因为印度政府的足够重视,被无数国民看作是印度文化得以走出去的标志。在国家情怀的加持下,无数印度裔移民拼尽全力占领IMDB等电影评分网站,手动为本国电影刷出高分。


豆瓣网友评论


这些评分极优的影片,吸引了更多的外国观众观看,助力了印度电影产业的进步。


4. 与国外合拍,可全额外资


早在1999年,印度未将电影产业纳入官方认可的范围前,以“电影制作”为名目向银行申请贷款,并不能贷到充裕资金。


这使得许多电影出品方,不得不通过地下钱庄借贷,以保障电影顺利拍摄。


1999年后,印度政府不仅把电影产业纳入官方认可的产业范围,还颁布一系列法规批准外商可直接投资印度电影产业,并规定出资比例可为100%。


此规定出台后,伴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也带来了国外更加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和理念。曾经一举拿下奥斯卡八项大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英国与印度合作拍摄发行的产物。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剧照


中国电影“落寞”的原因


有不少导演和影迷,将中国电影落寞的原因归咎于过于严格的电影审核制度。但事实是,虽然印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影分级体制,但它的电影审核制度比中国更加严格。


印度的电影分级制度共有四级,即:U级、UA级、A级、S级。


—— U级:无限制,老少皆宜,影片可以包含喜剧性的暴力动作和轻微的脏话;

—— UA级,适宜所有人群,影片可能包括少量、轻微的涉及性、暴力、脏话的场景,建议12岁以下儿童在家长陪伴下观看;

—— A级,成人级,18岁以下禁止观看;

—— S级,限制级,仅限特殊人群观看,如医生。


印度出口国外的大多是U级和UA级的电影,在这个级别,犯罪题材,毒品,甚至连接吻镜头是绝对不允许有的。印度的电影同样也会有删减,而且可以在不通知导演的情况下删减。


而在中国国内,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印度影片对现实题材的百无禁忌,其实在中国也并无太多阻隔。


反映应试教育、性别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电影,中国导演不是没拍过,但没见到哪一部电影能像《摔跤吧,爸爸》那样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


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在于“导演和明星的中心化”。


一部电影,光明星的参演费就能占到影片制作费用的30%。在剧本没问题的情况下,电影好坏全看明星敬业与否和导演经验是否充足。


没有好剧本,缺乏类型电影的制作经验,制作方只关心能不能赚到钱,一个名导,两三个流量明星,拍不拍好全靠运气,这才是中国电影最该反思的问题。


与其归罪于“带着审核机制的枷锁跳舞”,不如说是“带着资本的枷锁跳舞”,即使拍电影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赚钱,也别让灵魂没了高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