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国人用40年拍下的中国“色”
2019-06-20 16:19

一位法国人用40年拍下的中国“色”

本文为Lens微信公众号“WeLens”(ID:we-lens)授权转载,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原标题《一切变得太快,一个时代结束了| 一位法国人用40年拍下的中国“色”》,标题图来自原文。


“太累了,几乎没怎么睡觉。”


在北京南锣鼓巷附近见到78岁的布鲁诺·巴贝老爷子时,他边一个劲揉眼睛,边蹦出这么句话。


那是上午11点,他已经见完了三拨记者,应接不暇的日程安排把他弄得疲惫不堪。


巴贝和夫人卡罗琳。巴贝担任过玛格南欧洲社主席,如今是玛格南中“供稿人”级别的荣誉摄影师——意思是他不用接活儿,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拍片,他也几乎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媒体跑遍了各地。卡罗琳一直陪在他身边。(摄影/韩杰)


2019年的春夏之交,他先是跑去成都参加了艺术馆开幕式,后来去深圳上了5天大师课,接着又马不停蹄赶到北京,


虽然已经算是个中国通了,这样的“中国速度”,还是让他感觉略难承受。


同样应接不暇的,还有中国的变化。


他上一次去成都,还是“几乎40年前!


那时候大街上的人差不多都穿蓝衣服,也看不见情侣在街上牵手,


现在走在成都街上,就像在参加时装周。”


而在深圳,“我去年还拍过的广告牌,今年已经变成了大商场。”



因为不懂中文,巴贝在中国拍照时也闹过笑话,比如在昆明,他拍下这对含情脉脉的情侣,


后来有人告诉他,他们背后倚靠的是一块“无痛人流”的大广告牌


1973年、1980年和1983年,


在外国人还很难拿到中国签证的年代,巴贝就来过中国3次,又逛又拍了20多个城市


从最开始,他就用了当时还很昂贵的柯达克罗姆胶片,


也因此给中国人的生活留下了难得的彩色记忆。


(Paul Simon名曲“柯达克罗姆”,里面讲到的就是巴贝拍摄中国用的这种胶卷。)


融入群众生活的“巴贝同志”(最右)


巴贝只会两三句简单的中文:“你好”,“谢谢”,他很乐于和普通中国人主动打招呼;


“拍起照片来不用很谨慎,大家都很和善,面对镜头也挺自然。”


不过大家依旧对他很好奇,


“有一次我走在乡下,一回头:喔,发现有200多人跟着我!”


下乡的巴贝和好奇的群众


“可能因为我头发长,身上毛也很多。”他猜测原因说。


少年宫、音乐学校、照相馆、理发店、逛商场的人、打太极的人……


巴贝拍下了当时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还饶有兴味地记录了农民从耕田到打谷的整个过程。


“机会太难得,我就想着尽可能多记录些东西。”


他也因此帮助中国人保留下了私密的生活记忆


这些照片充满了浓浓的怀旧风,很多场景都让人充满怀念……


被父亲放在自行车前杠上推着回家


叼着烟的剃头师傅


公园里


戏水乐园


在学校里下着跳棋


“做头发”还是件值得围观的大事


跨子摩托


最怕去少年宫学琴


就地取材打乒乓球


被迫摆Pose……



在上海南京路的照相馆,围观了婚纱照拍摄过程


巴贝的照片里,还出现了很多“动感”的场景,


“对一个西方人来说,我从没见过有人在街上做操、打太极……”


或者在垃圾桶上压腿:






动感之外,那时候的中国人还拥有大把的悠闲时间。


这样逛乐山大佛的……


丧偶式养娃?那时候的爸爸还有不少时间带娃



在巴贝照片里发现了自己的王晓雅和李朝


巴贝说:“我没有‘保存’(个人记忆)的想法。”


“只是一切变得太快,一个时代结束了,许多东西永远遗失了。”


“也许农村还保留着一点,”他补充道,“这次我去了潮州农村,那儿有很多漂亮的老房子……但只剩下老年人了。”


说到这里,巴贝合上了自己用来记汉语拼音地名的小本,结束了谈话:


“我太累了,我得歇会儿。”



采访、编辑:mint


本文图片整理自《中国的颜色》一书,版权归原作者、布鲁诺·巴贝及玛格南图片社所有。


本文为Lens微信公众号“WeLens”(ID:we-lens)授权转载,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原标题《一切变得太快,一个时代结束了| 一位法国人用40年拍下的中国“色”》,标题图来自原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