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小米:开头已注定结局
2019-07-08 17:35

小米:开头已注定结局

文章所属专栏 IPO炼成术

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团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香港首支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估值543亿美元,跻身有史以来全球科技股IPO前三。


尽管登陆了资本市场,对小米的唱衰并未停止,其市值一再缩水,对其商业模式前景的质疑也不断。讽刺的是,那些让小米爆红的模式,也限制了它的发展。轻运营模式,削弱了小米对供应链的掌控力;专注电商渠道建设,造成它错失下沉市场换机潮;主营业务利润率低,则限制了其核心技术开发……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被称为“中关村劳模”,勤奋是他的人生底色。在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中落后时,他选择顺势而为,凭借小米重回一线。然而,那些让他完成最初对实体经济降维打击的互联网模式,也让其在面对华为、OV等竞争者时有些措手不及。


从2010年3月成立到上市,小米的开头已经注定其结局。


虽然现在对于小米仍有很多褒贬不一的看法,可其整个发展史也为中国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极大的借鉴意义。


仔细梳理小米的发展史,可能以下问题的答案就不难得出:


  • 赛道上还有哪些新的战略机遇?

  • 如何切入市场,并最大程度上引爆用户,建立起可快速复制的产品模式?

  • 在巨头环绕下,怎样差异化竞争,突围并建立自己护城河?

  • 互联网思维、颠覆式创新、生态链……这些时髦名词要怎么落地实践?

  • 雷军团队旺盛的战斗力能否复制?


以下将从成长路径、商业模式、创始人、上市过程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全面剖析小米。



1、创业之路


四十而不惑


"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40岁生日的那天夜里,雷军感慨地说。


此刻的他已经离开金山两年了,职业也从经理人转变成为天使投资人。几年间,在移动互联网、电商、社交等多个领域,雷军连续投出拉卡拉、UC浏览器、凡客诚品、yy、乐淘等17家公司,这些公司大都在各自领域数一数二,部分公司估值甚至远超过他为之投注16年心血的金山。


投资给雷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仅UC一家就收回接近50亿元,投资回报率超过1000倍。更重要的是,雷军以投资人的身份深入了解不同的互联网项目,并投资入股参与其中,以此来洞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大势。


错过了中国互联网发展黄金期的雷军,不甘被丁磊、马化腾、马云等众人远远抛在身后(雷军在金山工作时,现任腾讯CEO马化腾和网易CEO丁磊是他手下的站长),他希望能亲手创办一个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一流公司,让自己走出逆境。


在2008年的微博中,雷军写下:移动互联网是下一波创业的大机会。


“雷军做事情很周全,计划很缜密,他不需要被说服,只是在做决定前需要有人pk。”晨兴创投合伙人刘芹对雷军如此评价。


雷军40岁生日过后的第4个月,小米正式成立。


创办小米时,雷军说:"前面16年在金山练基本功,后面几年练了一些无形的东西,直到感觉自己准备好了,小米会是他最后一次创业,也是积累了20年的商业经验之后,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全新测验考试。"


“我特别害怕落后,怕一旦落后,我就追不上,我不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我会先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目的是不让自己陷入逆境。我是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出发的人。”


如今看来,这次全新的尝试,使雷军从软件业的"老革命"一跃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炙手可热的新贵,小米的成长也一步步奠定了雷军的江湖地位。


顺势而为


每一个产品有它自己的周期,每一个时代也会有它代表的产品。在2007年时移动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热,苹果也刚刚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代iPhone。


据悉,第一代iPhone产品上市后,雷军第一时间买回使用并大受刺激,之前没想到手机也可以这样做!雷军索性买了20部iPhone送朋友体验。


虽然第一代iPhone做的还不够完善,三个月下来,用iPhone的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个朋友,但却让雷军洞察了这个时代的未来趋势——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会是软硬件一体化的体验,软件将帮助硬件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手机将会替代PC成为大家最常用的电子工具。


2006年是魅族MP3全面崛起的一年,但多款音乐手机的相继上市,让魅族创始人黄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认为MP3很快会被手机取代,一个新的时代要到来了。在当年年会上,魅族创始人黄章表示魅族决定转型做手机。第一代iPhone发布后,黄章从iPhone身上找到了魅族前行的方向。


凭借先知先觉,魅族成为第一家将iPhone设计理念用于自身产品的中国企业。但魅族第一款手机魅族M8经历了近2年的研发后,才于2009年2月18日正式上市。M8发布当天,几乎每家魅族专卖店门口早早就有人排期长队,成为能与苹果较量的国产手机。


仅仅2个月,M8就销售出了10万台,5个月后销售额突破5亿元。在国产手机全线亏损、哀鸿遍野的2019年,魅族创造了国产手机厂商逆势崛起的奇迹。也因此收获了无数的粉丝,手机发烧友雷军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雷军认为手机会是下个风口,可是以自己对手机了解,从零开始创业做手机的难度非常巨大,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通过投资入股方式进入手机行业,刚崛起的魅族就是雷军最好的目标。


2009年雷军通过珠海当地政府找到了黄章,黄章对以天使投资人身份到来的雷军也颇有好感。此后,雷军经常出入魅族与黄章探讨,黄章也从手机开发流程、供应商选择、手机制造、新式论坛等多个维度为雷军解惑,让雷军在整体理念上了解手机如何做。二人一度成为无话不谈的良师益友,魅族从Windows Phone手机系统转向Android手机系统就是雷军用几个月说服黄章的结果。


对魅族非常认可的雷军,希望投资人的身份成为魅族董事长。为了增大魅族做成功的可能性,雷军还向黄章介绍了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希望黄章能用5%的股份来吸引林斌加盟魅族。可对魅族拥有百分百控股的黄章,只希望雷军和林斌做纯打工拿分红的高管,合作最终失败。


2010年,在运营商的强力推广下,智能手机开始在中国渐渐普及,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式被撬动。雷军思考几年的手机梦,终于时机成熟了。为了不错过智能手机这个大好机会,他决定另起炉灶做自己的小米手机,也与黄章结下了梁子。


魅族借鉴了iPhone,研发了国内第一款智能手机M8,在极短的时间成为国产手机厂商的奇迹;小米学习了魅族,生产了国内第一款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小米1,以互联网手机品牌挑翻了所有国产厂商;锤子参考了小米,打造了国内第一款注重细节体验的Smartisan T1,靠卖情怀大火网络 。


中国的商业环境就是这么奇葩,只要市场存在机会,创业者就会蜂拥而至,都相信自己会占领市场,烧钱只不过是为了美好未来。


雷军曾说造手机这件事情他是先下定决心去做,然后才是用怎样的思维与方法去做一台属于自己的手机。


提起小米,可能很多人会说小米是站在智能机普及的风口,靠卖手机硬件起家。但不知道的是相比智能手机这个风口,小米更早的站在了移动即时通讯的风口,打造了一款比微信还早几个月的社交通信软件“米聊”。可惜的是由于缺乏用户沉淀,后来者微信反而成了移动即时通讯风口上飞的最快的“猪”。


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创业也不是今天判断移动互联网是个趋势,明天就要想办法去筹钱组团队开始大干一场。即使是雷军这样创办小米前已身家22亿美元的商业精英,从进入移动互联网行业,到亲自下水选择手机创业,也用了三、四年时间观察思考,直到找到能改变产业价值链条的关键因素。


组建团队


创业无非人、事、钱这三要素。事和钱都定了,剩下的就是找人。


在小米创立之初,雷军80%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找人,据悉,他列了个excel名单列表,对照着一个个找。


一个是创始团队。小米的创始团队8个老男人,平均年龄43,平均工作经验超过20年,可以说每一个都是业界大牛。


雷军最开始找的是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的林斌和金山的老部下黎万强,两人都是他多年的老朋友,各自也在做创业的准备,林斌想做一个互联网音乐的项目,黎万强要去做商业摄影,但最终林斌和黎万强还是被雷军说服了,一块创业干票大的。


2012年,决定做电视业务的小米,收购了王川创立的多看公司,与雷军多年好友的王川也因此正式成为小米第八位联合创始人,小米创始团队的拼图至此完成。



一个是技术团队。毕竟雷军自己从来没有硬件创业从业经验,从想做手机到把手机做出来且做好,还得靠大牛来充实团队。他坚信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工好程师,可以一顶百。


公司成立没多久,林斌介绍了微软工程院的首席工程师黄江吉和 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洪峰又介绍了当时在北京工业大学的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通过朋友介绍拉来了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


至此,小米团队有了能做手机软件、系统、设计等最核心功能的中坚力量。


然而,雷军亲自招募人才的路才刚刚开始。


在创业早期,雷军曾多次和面试者一聊就是近10个小时,直至把人聊到体力不支。雷军后来曾说,今天的小米精英汇聚,鲜有人知的是小米初创期自己面对“人才荒”是怎样的焦虑,恨不得150%的时间都用来招人。


对于雷军的创业,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看到了未来的大势、找到了最肥的市场,聚集了最厉害的人,小米没有理由不成事。”


2、成长路径


曾经没几个人相信小米能成事,可在4年之后和小米同期的几乎烟消云散,小米却在大浪淘沙的激烈竞争中活了下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


软件切入,准确定位用户群体


雷军决定创立小米的初衷是要做手机,可MIUI却成为了小米的处女作,为什么?


雷军对外的解释是:“小米成立的时候没有硬件工程师,所以先从自己最熟悉做起,开始在别人的手机上做MIUI系统,等MIUI第一个版本发布之后,小米找到了周光平等一批硬件工程师,(才可以)做手机硬件研发。”


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做起,对于创业者来说驾轻就熟,但笔者并不认为这是小米先开发MIUI的全部理由。


事实上,以MIUI为抓手切入手机市场的策略想必是雷军反复思考后的决定。笔者认为很大因素上他是受马化腾、周鸿祎这些后辈的启发。


360凭借免费杀毒获得巨额装机量,从而超过金山后来据上;微信凭借QQ的巨额装机量,快速的实现了用户的迁移。小米要想成功,同样需要足够大的用户基数,能够适配更多手机机型的MIUI,无疑能承担积累足够大的装机量这个重任。


据雷军回忆:“刚开始的两个多月我们只找到100个用户。这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是很寒碜的。”


虽然前期用户很少,但小米的种子用户很多都是从早期的MIUI系统刷机转变过来的,等到小米手机一年后正式发布时,MIUI已经培养了100多万的用户群体,也正是这一批核心粉丝成为了小米手机日后火爆的基础。


根据中国人习惯优化的MIUI系统,也成为日后小米手机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小米手机的热销,更多人通过刷机成为了MIUI用户。


从2010年8月MIUI发布到今天,MIUI的全球用户已经近3亿人,MIUI团队的研发人员也有最初的3人,扩张到超过千人的规模。MIUI扮演的角色也从硬件的辅助,变为小米连接软件服务的平台。


借助MIUI系统的研发,雷军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的想法得以验证,小米的团队也得到了锻炼。



当MIUI上线那一刻,小米与其它手机厂商的竞争就已经开始了。有了安装MIUI的基础,才能实现小米想要布局的一切。先从刷机吸引用户,再推出手机获取市场份额,这是小米与传统厂商不同的营销策略和用户定位。


与小米相比最具反差的应该是华为,华为是先做硬件再做软件,其绝大数客户是被其硬件和倡导的爱国情怀吸引而来,然后通过砸钱从三星那拿下高端市场。EUMI系统的升级,则是一种在用户不断吐槽下的被动改善。


受雷军启发用类似思路做手机的罗永浩却显得生不逢时了,由于锤子手机进入市场较晚,时间上已经不允许他把 SmartisanOS系统做好,把发烧友群稳定下来后再出手机。


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罗永浩凭借口才给锤子圈粉无数,但SmartisanOS装机量和手机销售量始终上不去。


让用户买的起的产品定位永远有效


2011年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的时候,诺基亚还是行业老大,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初步形成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为代表的四个品牌。可高达4000+以上的智能机售价,让多数人与之无缘。


小米手机1上市时定价1999,配置上却搭栽了高通SnapdragonS3处理器,配备1GB运行内存、4GB的存储空间,率先使1.5GHz双核。这样的配置和定价对于智能手机行业来说无疑是放了一颗原子弹,深深地戳中了众多智能机厂商的软肋,从此小米也被贴上了“高性价比”的标签。


小米手机一时间成为了年轻人疯狂抢购的对象。仅3个月就卖出了30万部,隔年,销量直冲719万部。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已经是1870万部。


如果说小米手机“为发烧而生”抓住了广大年轻人顾客,那么价格千元甚至更低的红米系列则抓住了更多中低端市场用户。在这种机海战术下,小米生产的手机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价格段位,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在小米总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机型。


此后小米开发的超高清电视、小米盒子、笔记本、路由器、智能硬件等产品,也一直凭借其特有的商业模式,用性能好于这个价格区间上竞争性产品策略,冲击一个个传统行业。


目前,小米系投资的公司接近400家,涉及行业覆盖智能硬件、生活消费用品、教育、游戏、社交网络、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汽车交通、金融等众多领域。小米越渐渐的从一个品牌变成一个平台,让自己的业务没有边界。


和用户做朋友,为发烧而生


与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这句话是雷军在招股说明书里面提到的小米文化。


落在实践中,小米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当中。以MIUI为例,最初的MIUI团队只是由3个人组成的ROM开发团队,项目上马简单到只是建了个论坛,连专职的运营人员都没有,导流的方式是去其他大的论坛发帖。


那时候的Android手机既不好看又不好用,系统卡顿、软件体验差还耗电,在UI的交互设计上也是厂商“一言堂”,即使系统操作再反人性,用户也毫无选择空间。


可以刷机的MIUI,则给那些对原厂商系统已经深恶痛绝的用户,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全方位吐槽并提供各种优化意见的MIUI,成为了他们的情感宣泄的窗口。MIUI最初的100个内测用户就是这么找来的。


为了让用户更高效地反馈问题,小米团队当时把这100个人全部加到了通讯录里,所有工程师、产品经理、运营、设计师对于论坛上提出的问题不仅给予即时回复,打电话沟通、到小米办公室直接面对面交流都是常有的事。


这种高效沟通的具体体现就是,MIUI创立了“荣誉开发组”,组内用户可以在每周二、三、四就拿到小米内部测试用的OTA包,每天晚上用户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开发组处理,提高周五正式上线的稳定性,周五发现的问题,周六发布补丁。


足够偏平化的高效反馈,减去了无谓的中间环节,也使得MIUI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到最真实的用户需求,在不断的反馈沟通中MIUI进行快速迭代,让产品变得越来越好用。


为了感谢这一百人,小米把这一百人的名字写到了MIUI启动画面里,所有的MIUI用户手机一开机,就能看到这一百人的名字。



2013年6月11日 ,小米还拍了一部名叫《100个梦想的赞助商》微电影,把这100个人的名字印在了电影里的赛车上,向最初支持小米的这100位发烧友和所有一直以来支持小米的米粉们表达敬意和感谢。


站在用户角度讲,这种让发烧友深度参与的互联网产品开发模式,不仅让用户体验到了小米对自己建议的尊重,更是让用户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了这款产品中。


凭借用户的口口相传,为发烧而生的MIUI用户群体也在1年中迅速壮大。


如果你以为这群发烧友就到此为止了,那就低估了他们的疯狂。据悉从MIUI上线到2014年9月,小米的粉丝们主动将MIUI产品翻译成25个国家的语言版本,帮小米在17个国家建立网站,设计了1000多套主题,1万多个问题答案,在小米论坛里发帖1.3亿条。


先做朋友后做生意的商业智慧,小米也开创了带有“体温”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借助这种模式小米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得以形成。众人所熟知的小米粉丝经济就是这一方法论延续和升级。


总结一下,通过搭建小米论坛,建立了小米与用户的沟通平台,社区会员制的升级和奖励机制又变向激发米粉的活跃度。在众多留言中收集用户反馈发掘铁粉,在铁粉中寻找产品测试用户,通过用户试用,寻找产品问题和新的用户需求,然后对产品进行进一步优化。


整个流程不仅实现了产品——用户——产品的闭环,还让产品更准确地贴合了用户需求,这种产品生产理念在小米日后开发的众多产品种都有体现。


高效一定来自直接


小米创立时,手机行业普遍的售卖定价是成本的2-2.5倍,高出成本的部分多数是因线下渠道导致的成本加价。


这样的销售模式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效率上都违背小米的商业模式,而且建立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经营,这对于创业初期的小米来说很不现实。


最优的解决方案就是不借助实体店,自建网络渠道向电商要更高的效率。因此小米从一开始就选择自建小米商城,抛弃传统渠道,靠互联网营销打开市场。


完全凭借电商渠道卖手机,对小米来说不仅能更有效的控制库存,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期货型的购机模式也能够快速实现现金流的回笼。


据悉,小米向手机组装厂商下定单的周期是以周为单位,根据最新一周的销量决定下一周的生产,其它厂家则是新品发布前是大规模备货。这样做的一大好处是不会出现三星Note7电池故障之后积压几百万台手机,周期越短也越利于产品的快速优化迭代。


互联网思维,饥渴营销


如何向市场售卖新品牌?


深谙用户心理的雷军借助MIUI的刷机潮,给小米做到了“零成本”的市场营销,这些已经被吊足胃口的米粉们迫切希望买到一部手机体验一下。


可当时小米根本供应不了那么多现货,为了保持小米在发烧友心中的好印象,不损害小米口碑传播的营销策略,雷军顺水推舟做起了饥渴营销,用这种新式互联网营销化解小米的尴尬处境。


“为发烧而生”是小米最早的营销广告语,也正如这句广告语所言,在饥渴营销下,小米每发布一款新产品,用户都要发烧般的在活动前守着以便抢购该产品。这种模式不仅让消费者产生了好物依稀的购买紧迫感,还能扩大小米品牌的知名度,每次小米做活动都能获得相当不错的传播量。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只有顺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营销策略,才能唤起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引发新的用户购买行为。在过去9年的时间里,小米也一直在调整营销策略,来适应品牌不同发展阶段的传播需求。


广告语从“为发烧而生”到所谓“年轻人的第一部XX”系列产品再到“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到“拍人更美”。这一句句广告语不仅给用户以心理暗示,完成潜移默化的洗脑,也清晰的传播了小米产品不同阶段所对应的消费者定位和营销重点。


小米的营销策略经历了几次升级变革,但不变的是小米诗仙级的售后服务。


电商销售的一大弊端是,一旦客户对产品有质疑,情绪激动起来,售后的万般解释都是无用的。在一定时期里,如何妥善处理售后,成为了小米最大的挑战。


最终,小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请了一帮会作诗的萌妹子来当客服,即兴赋诗一首博得顾客一笑,反馈的问题基本上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于小米的发烧友男性居多,这一下子反而激起了众多宅男的兴趣,纷纷来小米论坛调戏客服,索要作品。一来二去,小米这种诗仙级的售后服务,反而成了小米的一大特色。


模式瓶颈,遭遇颓势


在2011年到2015年国内智能手机爆发的4年里,小米凭借超高的性价比以及花样百出营销手段,手机出货量持续飙升。在2014年小米手机更是以12.5%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一,公司估值一跃到460亿美元。


但雷军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小米很快遇到了发展瓶颈。


从2015年三季度开始,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开始出现下滑,这种下滑到2016年一季度时已经演变成了暴跌,季度最大跌幅高达47%。



受此影响,曾经引以为傲的小米模式开始被外界唱衰,就连小米最为依赖的米粉群体也开始出现了“小米药丸“的质疑声。整个2016年成为了小米内部最痛苦、最黑暗的一年。


风头正盛的小米,何以在短时间内滑下神坛?


2016年对于智能手机市场来说可谓是既神奇又残酷的一年。小米互联网模式的成功导致众多国内企业纷纷开始推出自家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华为手机出了荣耀系列、中兴手机出了努比亚系列、乐视出了乐视超级手机系列、360出了360手机,酷派、魅族、一加、锤子等等厂商也都加入了互联网造机的潮流中。


配置趋同、外观近似的智能手机充斥着市场,小米的性价比优势和营销噱头慢慢不在具有吸引力了。用户可选的品牌多了,购买小米的几率自然就更小。


供应链短板更是在一步步降低小米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好感度。同时,用户红利逐渐消失,厂商间彼此的用户争夺又加剧了线上竞争的白热化。



与小米线上受阻相反,传统的线下市场依旧红红火火。但市场已被华为、OV通过犀利攻势蚕食殆尽,专注线上的小米,错过了县乡市场的线下换机潮,眼睁睁的看着华为、OV跑在前面。


小米的内部又出了怎样的问题?


从2014年,雷军的重心已经不在手机业务上了。在他内心深处,小米有着更大的报复,那就是借助小米手机这个平台,搭建小米的生态体系,从而涉足到更大的智能硬件领域。


2014年初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成为了小米生态体系的执行者,小米内部开始组建十几个人组成的生态链部门,进行各种生态延伸品的开发。刘德也没有辜负雷军的期望,做出了销量世界第一的手环等产品。


但是小米没有找到替代手机的金矿产品。在小米手机业务尚未扎好根的情况下,缺乏靠谱的人领导业务,对消费者需要什么、市场正在发生什么、营销需要怎样拿捏的极其精准清晰的判断不在了。


比如小米4“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营销用错了地方且用力过猛;小米Note错过了指纹解锁,售价起步太高,骁龙810又被高通坑了;小米5用着卡顿产量还严重不足,“十大黑科技”更是营销败笔;小米Note2屏幕显示有问题不说,屏幕竟然还没货;小米Mix算战略很成功的机型了,奈何无货可售。


缺货一直是小米被吐槽的焦点,只是在早期不是太严重,每周开放一次、两次的购买用户还能接受。2016年时,小米的两次缺货却是将缺货硬生生的变成了危机,每次缺货都是2-3个月,线上市场份额被荣耀侵蚀甚多。


力挽狂澜,成功逆转


从高光胜景到滑铁卢,突然间遭遇颓势让雷军看清楚了小米当前的瓶颈。从此,小米的商业模式也开始进入小米2.0时代。


首先是供应链模式升级。2016年小米内部进行了一次大调整。雷军取代供应链负责人周光平,亲自挂帅开始直接对小米手机的供应链负责。


人才上找了十几个供应链大牛,梳理优化小米供应链问题,提高效率;管理上在供应链、硬件产品、销售三大部门组建更高效的协同参谋团队,共同对小米内部的产供销一体化进行升级,保证质量;生产上增加闻泰和华勤两个代工厂,增加产能,解决红米手机的交付问题。


红米手机出货量得到保障后,小米手机的出货逐渐企稳。


其次是产品结构升级。红米是小米的低端手机,本身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可小米手机基本上在靠低端的红米走量,中端的市场份额非常低,高端甚至没有新的品牌机型。


于是雷军选择了一种新模式:爆品级的技术创新。放弃多线研发的产品开发策略,集中资源和财力打造一块款具有技术含量的爆款产品。比如能量产的小米MIX概念机打的是“全面屏”概念;可以大规模量产的小米MIX2,屏幕占比已经超95%;到小米6时生产工艺再创新高,甚至在国内首发骁龙835处理器。


终于,小米6生产并销售2320万台,小米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又回来了,且在高端市场也开始站稳脚跟。


2.0时代的小米还一并进行了品牌升级、营销策略的调整,开始借助广告去寻找更多的消费者。


2016年黎万强休假后回归小米,小米找到了新的灵魂,那就是“酷”。


一系列以酷为主题的宣传语开始在电台、地铁、公交站等各种场合传播,可谓种种动作频频。当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广告投出后唤醒很多线下用户群体,拉新效果明显。例如“一面科技,一面艺术”、“变焦双摄、拍人更美”这种对女性友好宣传策略,赢得了不少女性用户群体的认可。


2017年,小米更是花费1.4亿元冠名《奇葩说》, 在同年的618营销活动中,小米手机取得京东、天猫、苏宁三平台销量全部第一成绩,小米MAX2更是获得了三平台大屏手机销量第一的佳绩。


如果说从用户细分到大众主流是每一个品牌成长阶段的必修课,那么线下渠道的建设应该是互联网手机品牌的期末考。


不甘做一家电商公司的小米,选择效仿苹果、沃尔玛、Costco、Zara去开实体体验店,以此来提高小米在线下零售推广中的效率。


2015年9月13日,小米在北京当代商城开了第一家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2011年下半年开始,小米曾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小米之家,当时的小米之家是作为小米的直营客户服务中心,为米粉提供小米手机及其配件自提、小米手机的售后维修及技术支持等服务,也是小米粉丝的交流场所)。在小米之家用户可以购买小米生态链的全系列产品,小米之家体验店成为小米线下试水的第一站。


经过5个月模式验证,小米之家正式转型成为小米线下零售店,并开启了其疯狂的扩张之路。



到2017年5月,小米之家的开店数量已经达到100家,使得小米的线下渠道的实验性布局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雷军更是为小米之家设定了未来3年开设1000家店,整体营收突破800亿元的目标。除了小米之家门店,小米在线下还有上千家授权店。


选择人流量多的核心商圈、用高品质装修突显档次、选择年轻有活力青年统一着装,效仿苹果的小米之家处处彰显着自己的品牌追求。高大上的实体店开了,店面租金和人力等运营成本很自然的就成为了小米之家绕不开的话题,如何提高小米之家投入产出比,提高店面坪效和人效成为新考验。


雷军提出了新零售。


新零售是2016年的兴起的概念,由马云和雷军在同一天提出。对于新零售,雷军认为,“就是指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运营方式,将电商的经验和优势发挥到实体零售中。让消费者既能得到线下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优势,又能享受电商一样的价格。”


有了理论支撑,小米的商业模式也从1.0时代的线上升级为了2.0时代的新零售,小米的渠道也开始从单纯的电商模式转向了新零售模式。


怎样获取流量,这不仅是雷军的痛苦也是所有创业者最终极的痛苦。


小米的逻辑非常清晰,具体操作为:

  • 线上:依托MIUI向金融、互娱、影业等方向延伸线上服务,尽可能多的打通各种消费场景,让小米成为高频的流量入口;

  • 线下:线上流量向线下导流,爆款新产品向小米之家倾斜,小米之家享有更多现货提取特权,逐渐把小米线上的高流量向实体店导流,然后借助小米之家这个平台有目的的组合低频流量,售卖更多优质的小米智能生态链产品,激发用户潜在消费需求。


在小米之家中除了卖手机,很多具备高性价比的小米生态链产品得以展示,用户体验过这些科技产品后很容易产生购买欲望。高流量、高转化和高客单价给售卖低频商品的小米之家带来了的客观的销售额,在一定程度上摊薄了小米之家费用率在8%以内的运营成本。


把产品做好做便宜,让用户买东西的时候不用看价钱,这样的销售效率才能做到最高。


根据小米之前公开的数据,2016年时,面积平均200平左右的小米之家,单店年营收已经做到了6000万元,坪效高达26万元/年,次于苹果的40万元,高于奢侈品牌蒂凡尼的20万元。


小米新零售模式并非只适用于小米之家。


在线上电商渠道,2017年4月,由小米生态链副总裁高自光负责操盘的米家有品商城上线。与小米商城、米家商城相比,米家有品更加偏向销售生态链产品,同时作为第三方平台,为3C数码、家电、智能家居等品类生产企业提供销售渠道。模式和精选电商的网易严选类似,不同的是米家有品则偏向智能家居,对筛选后的生产企业采取投资参股合作共赢。


高自光将有品定位为“小米的选品逻辑是一个漏斗结构,外圈最大的一环就是有品,因此有品在小米选品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从海量的SKU中挑选最好的出来。”


在小米招股书中,有品所扮演的角色是——负责销售最长尾的商品。简言之,有品承载了小米扩展业务边界的雄心。


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有品上架的商品已涵盖15个品类,SKU超过2700种。小米也形成了由全网电商、小米商城、小米有品组成小米电商的“铁三角”。


2018年5月25日,小米有品上海新城科技园店正式对外试营业,店面约600㎡大小,售卖SKU数量超过1000个。


线上有全网电商、小米商城、小米有品,线下有小米之家、小米有品和小米小店,小米搭建起了线上和线下同样高效率的销售渠道,小米开始再次蓬勃发展并逐渐把更多好用的产品渗透到更多角落。小米也成为一家新零售公司。


在小米打出供应链、营销和新零售“三连拳”还击之后,走入销售谷底的小米在2017年第二季度以1420万台的销售量重新达到全球第五。国内市场份额为12.7%,排名仅次于华为的21%、OPPO的17.9%、VIVO14.4%。


2018年,小米手机国内市场占比虽较2017年有所增长,但国内市场出货量依然与华为的26.4%、OPPO的19.8%、VIVO的19.1%有较大差距,且差距正在拉大。可值得庆幸的是2018年小米在全球市场的出货量却有不小提升,仅次于三星、苹果、华为排名世界第四。


对于小米的成功逆转,雷军表示“这是小米发展史上意义非凡的重大胜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


商业模式


小米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能说上一些,但笔者认为在思考小米商业模式必须先理解雷军创立小米的初衷。


在小米递交的上市招股书中这样写到:小米创办之初,我们就有一个宏大的理想——要改变商业世界中普遍低下的效率。


在手机行业还是传统制造业时,小米率先接入互联网思维,用极致、专注、口碑、快的理念寻求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系统性地降低整个成本,突出性价比优势。


当模式在手机行业得到验证后,雷军又将其复制到更多领域。雷军对小米模式很有信心,曾经说过:“小米这家公司未必能够成功,但小米模式一定是可以成功的。”


如今看来,这种商业模式在小米投资的210多家生态企业中,也同样获得成功。小米最早入股的专注移动电源生产的紫米科技,第一年流水就有十几个亿元;智能穿戴设备生产企业华米科技,2016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到2017年9月时,其生产的小米手环总出货量突破4000万只。


实际经营中,小米的商业模式可简化为“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即提供从系统到硬件再到各种以应用软件为载体的综合性互联网体验,以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2011年12月小米手机发布时候,雷军自豪的对外宣布小米首创了互联网手机模式,并提出了“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的商业模式理论。


小米团队认为在智能机时代,手机企业比拼的不再单单是硬件性能与硬件配置,用户同样看重软件与硬件结合的流畅程度,以及软件为用户提供各种互联网增值服务的体验便捷性。


“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几乎是一个全能型的商业模型,但缺点是小米需要在三个维度与世界级的对手竞争。


当小米业绩开始持续下滑时,为了逆转颓势,小米的商业模式变成了“硬件+互联网+新零售”。把软件归到了互联网中,线下线上共存的新零售成为小米商业模式的新亮点。



小米铁人三项的改变也源于商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代理模型与直销模型的较量。小米的直营电商模式曾打的其它厂商喘不过来气,但是在三、四线等城市,华为、OPPO、VIVO在线下卖得很好。


现在大家都忙着搞新零售,电商新秀拼多多却逆势而起。可能正是有了商业社会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商业才变得更加具有戏剧性。


小米的成功和逆转都是因为踩准了大趋势,只不过前者是创造一种变革的力量,后者则是顺应了一种回归的力量。


靠什么业务变现?


小米的主要变现业务大体可以划分为智能手机、IoT和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产品。


1、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是小米起家的主打产品,小米手机上市前两年,主要针对的用户为年轻的发烧友群体,推出的几款智能手机被统称为小米系列。2013年7月,为了抓住中低端市场增加出货量,小米推出了红米手机主打性价比。在2016年小米业绩下滑时,为了挽回销量小米推出了高端旗舰机型小米 MIX。


因此小米的智商手机产品也形成了三个系列:定位高端旗舰机型的小米 MIX,代表手机为小米 MIX 2S 、小米 MIX 2、小米 MIX 3;定位为旗舰机和中高端机型的小米系列定位,主打机型为小米 6、小米 8、小米 9;定位为中端和入门机型Note 5、Note 7。


8年间小米智能手机已进入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15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进入前 5 位,小米智能手机的全球累计出货量也达到了4.23亿台,创造营收4000亿元左右。这个成绩的取得不仅离不开国内米粉们的支持,也离不开海外用户群体的贡献。



2014年小米在国内销售登顶,顺势推出开发国际市场的战略。2015年时小米海外市场的销售额是40.5亿元,占总营收的6.07%;到2018年第三季度时,小米海外市场已高达223亿元,占当季度总收入的43.9%,较2017年第三度增长112.7%。



2、IoT(物联网) 和生活消费产品


小米的产品生态链是逐渐打造起来的。2013年3月与小米手机同步销售小米盒子;2013年7月开放购买活塞耳机;2013年9月5日发布小米电视;2014年4月推出的小米路由器与小米移动电源。最先打爆的产品是紫米科技推出的移动电源,接着扩散到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生活消费领域。


小米围绕IoT进行上下游产品的布局。比如硬件产品有自产的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路由器、AI 音箱,投资入股合作生产的移动电源、手环、空气净化器、智能平衡车、电饭煲、净水器、扫地机器人、空调、洗衣机等;泛生活消费产品有箱包、床垫、家具、玩具、毛巾、鞋子、枕头等生活用品。



2017年小米的消费级IoT硬件占全球 1.7%市场份额,相比苹果亚马逊的0.9%,三星和谷歌的 0.7%和0.6%,具有绝对的数量优势。2018年三季度时,小米IoT消费级物联网连接设备数已经达1.32亿台(不含智能手机和笔记本)。截至2018年6月,频繁使用小爱同学的月活跃用户达2600万,IoT+AI不仅进一步优化了小米的用户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小米的产品竞争力,树立了行业壁垒。



2019年1月11日,雷军在小米年会上宣布,2019年小米将正式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作为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公司将投入百亿布局AIoT。


如果未来一段时期内小米IoT能持续高歌猛进,这一业务板块不仅会给小米带来更多的资金变现,还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3、互联网服务产品


MIUI是小米起点,也是小米生态系统的纽带。小米借助MIUI系统为2亿以上的用户群体提供应用商店、小米浏览器、小米视频、小米音乐、小米金融、多看阅读等服务。截止2018 年3月,使用小米推送服务的设备约有9.5 亿台。


MIUI 体系之外,小米还通过小米商城网站、小米有品、米家APP等多种渠道向全网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


具体收入方式如下:

广告推广业务收入:小米接到广告主或者广告代理商的具体需求后,依据投放需求提供广告推广形式方案,签订协议后安排该广告在适当的时间和区域进行展示,并提供相关的监测服务。收费依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用户点击内容时的每次点击次数为基准确认收入;第二类是以平台向用户播放广告内容时的每次展示时长为基准确认收入;第三类是依据用户下载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每次下载量为基准确认收入。



从已披露数据看,2015—2017年三年间,广告推广业务分别为小米贡献18.21 亿元、38.38 亿元、56.14亿元。


游戏运营业务收入:游戏开发商或游戏发行商提供的游戏在小米MIUI系统内上线供用户下载,小米则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向用户推荐优质游戏产品。收费模式有两种:授权运营模式下,对于联合运营的游戏,小米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即按照付费用户每月生命周期长短分摊确认收入;对非联合运营的游戏,小米按按月结算分成确认,即运营商或游戏开发商当月分到的净额;代理运营模式下,对于小米获得独家授权的游戏,按总额法以约定比例确认收入,对于与小米合作的第三个游戏平台,小米按照用户生命周期分摊确认收入,按月结算。


从已披露数据看,2015—2017年三年间,游戏运营业务分别为小米贡献 13.34 亿元、21.35 亿元、25.46 亿元、。


金融业务收入:2015年小米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先后开发了小米金融、小米钱包、小米贷款多个应用服务软件,提供消费贷、小额贷款等其它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


供应链融资业务:小米向自己上下游供应链的优质厂商提供保理服务及其它创新贸易金融和营运资金解决方案,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供应链效率确保了供应链的可靠性及确定性,还为小米创造了不费的收入来源;


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小米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优质的小米用户群体,发放利息客观的小额急速贷款,赚取高额息差。



支付渠道业务:因支付服务公司拓展线上及线下支付服务,小米生态链主动配合并提供无缝衔接,使支付服务公司目标用户实现付款交易的渠道收入;


理财产品分销业务:小米将代销的理财产品主动推送给MIUI用户群体,获得有效转化后所应分的约定渠道提成;


互联网保险代理业务:小米为用户提供保险产品推荐,获得有效转化后所应分的约定渠道提成。


在小米招股说明书中,小米金融的收入被归入其它互联网增值服务中。根据其披露的数据,小米金融虽然近年来高速增长,可并未给小米的其它互联网增值服收入带来特别明显的营收增长,从数据上判断,造成此结果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小额贷款坏账率太高所致。


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此部分业务的收入主要来源为,用户付费订阅的优质娱乐内容如在线视频、网络文学、音乐、直播等。


从营收增长看,2015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分别为32.4亿元、65.4亿元、9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4.7%。与之对于毛利分别为20.8亿元、42.1亿元、5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9.3%。相对于智能手机和LOT 业务的实体销售的微利,高速增长的虚拟化互联网服务更容易给小米创造高额盈利回报,在小米未来的财报中,这一优势会逐渐凸显,互联网服务会成为小米盈利的主要来源。


创始人


如果说小米团队是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那么雷军本人就是这个核心的灵魂人物。


69年出生的雷军,18岁时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仅用两年就修完了学业。开始在计算机市场闯荡,靠写加密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以及各种实用小工具,成为武汉电子一条街上甚有名气的人物。


受《硅谷之火》中创业故事影响,雷军大四时与同学王全国、李儒雄等人创办三色公司,仿制汉卡。


汉卡是那个时代的风口。当时为了提高计算机速度,尽可能的减少对计算机内存空间的占用,中国企业针对研发了一种将汉字输入方法及其驱动程序固化在一个只读存储器的扩展卡,这种专门为汉字设计的系统被称为汉卡。


联想的起家产品就是汉卡,凭借汉卡出售业务联想9个月就获得1237.5万元利润,要知道这在1985年可是一笔巨款。但靠汉卡获得第一桶“金”的不只联想,著名企业家史玉柱以发明“巨人”汉卡获得起家的

第一桶“金”,雷军的前东家金山也是以发明“金山”汉卡起家。


正是有成功的案例摆在前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摆在眼前,雷军希望凭借仿制的汉卡的价格优势让自己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可不幸的是有规模比他们更大的公司同样看上了这个机遇,出货量更大价格也更低。三色公司因此经营艰难,半年后公司解散。


1991年,大学毕业的雷军告别武汉开始闯荡北京,在中关村与“WPS之父”求伯君结识,随后加入金山,先后出任金山公司北京开发部经理、珠海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金山软件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在三十而立的年头,雷军成为金山公司的总经理,可谓年少成名。


与之相对比的是在这一年马化腾刚注册了腾讯公司,马云还没有创立阿里巴巴,李彦宏还在美国看国内创业的机会。


从22岁进入金山到38岁离职,在金山工作的16个年头,对雷军来讲是"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日子。


求伯君立志要让金山成为一家可以挑战微软的民营软件企业,可理想之路步履维艰。面对微软的盗版策略,WPS毫无还手之力。为了以战养战,金山的业务经历了从办公软件到词霸、毒霸,再到向游戏和网络的多次转型。


从1999年到2007年,雷军带领金山五次冲击IPO,虽最终依靠网络游戏的业绩在香港成功上市,但其中艰辛外人难以体会。


金山成功上市后的2007年底,雷军以健康原因辞去金山总裁与CEO职务。雷军的一个朋友说:“那一阵他身心俱疲,离开是最好的选择,这也让雷军得以从习惯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事后证明,也正是这一次的离开,成就了雷军的脱胎换骨。


对于金山的境遇雷军最后想明白两点:1.成功仅仅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方向错了永远爬不上山顶;2.做企业还是要找到最肥的市场,顺势而为,要想有所大成必定和大势高度相关。


2011年8月7日,雷军在新浪发了一条微博: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9天后,小米第一款手机发布,小米手机开始承载着雷军这颗不甘落寞的心重新起航。


虽然金山错了第一波互联网浪潮,被后来者网易、盛大、百度远远超越,不过雷军也并非没有赶上第一波互联网的红利。2000年时,由雷军牵头在金山内部孵化了一个名叫“卓越网”创业项目,四年后,卓越网被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也让雷军实现了财务自由。


小米是雷军的二次创业,他说"我对创业仍有敬畏之心,不会因为我叫雷军,就不会死"。


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雷军也给小米创始团队定了三个创业逻辑:1.静悄悄的干,失败了就当没干过;2.给自己留有时间,方向不对就要早死早超生,关门之后换个方向接着干;3.给自己4年时间,以我们的商业经验,如果4年干不成的事情,一定要用40年来干的话,这件事就太不经济了,创业者的人生也会太纠结。


小米的成功让雷军重新被大众所熟知,但小米的上市之路也并非一路坦途。


2016年初雷军曾明确表态,小米5年之内(2021年)不会上市,之后更是隐晦地表示小米上市的节点会在2025年。可在2018年5月3日,小米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港交所提出IPO申请。


#为什么要提前上市呢?我们在小米IPO下篇中,会讲一下小米上市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