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8 16:41

中国摄影书史,就是一部潘家园捡漏记

被书名耽误的摄影书


相比于相册与影集的家庭亲和力,“摄影书”更像是个“remix”的学术名词,它是一种以照片为主的书籍,按艺术理念、摄影主题编排,比如战争、月球表面、面包制作技术……


摄影书在中国出现的较晚,最早也是19世纪末才进入中国,而在四年前,中国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摄影书的历史书——一部《中国摄影书集》,它白描了一段史学家艺术家们都无法详尽的中国近百年。



潘家园从不缺大神


2007年,当世界著名摄影师,摄影收藏艺术家马丁·帕尔把眼光投向中国,他把第一个标地就定在了一个北京三环边的古玩交易市场——潘家园。在北京,据说永远人头攒动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抬头看升旗的天安门,另一个就是低头寻宝的潘家园了。马丁·帕尔召集了两位来自荷兰的艺术青年鲁小本与泰斯,以四块到四万多的价格“捡漏”不断,这一度让他们学会了砍价,而中国摄影书历史也基本上从这里汇集。


深扒“中国自拍”,从1900至今


英文版的《中国摄影书集》共收录了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300本摄影书,种类极为广泛,形式内容和作者所持观点均有不同,但在时间上这本书分为6个部分,呈现1900 年到新兴摄影师活跃的今天。



1900年至1949年:从清末到民国 


晚清时期的摄影书主要以外国摄影师作品为主。


《燕京胜迹》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27年


《燕京胜迹》(Peking theBeautiful)是这时期比较重要的一本中国摄影书。作者为两个基督教传教士,他们在北京生活8年,书中收录旧京照片100多幅,胡适还曾特意为此书写序。一些20世纪初期的老北京景物,如今只在他们的照片中留存。


《热气球下的中国》巴黎贝尔热-勒夫罗特出版社 / 1902年


《热气球下的中国》(China:From Earth and Balloon)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法国随军工程师集体拍摄的一批照片。当时法国侦察部队携带了一只热气球,在北京和天津两地留下十数张航拍照片,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航拍影像。


《了解北京》必发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 / 1934年


《了解北京》(PekingStudies)是荷兰驻中国大使的夫人出版的摄影画集,她曾做过新闻记者,本能地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别人的素描配合,记录中国社会。


在当时的巨变时代,这些摄影作品不但描绘古朴、充满异国情调的人群,还帮助庞大的未受教育人口了解世界,使相机迅速为中国人接受。


1931年至1947年:抗日战争


这个时期大部分的摄影书由日本人制作。


当时伪满洲国出版了大量宣传摄影画册。而缚于物资人力限制,中国出版的摄影画册质量很差。


《满洲·上海大事变画史》出版商不详 东京 / 1932年

   

《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公司出版 上海 / 1932年

   

这两套摄影书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日版《满洲·上海大事变画史》和中国出版的《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两本书同一年出版,封面设计也十分相近,但视角迥异。日版试图将他们宣传为拯救中国蛮荒之地的人,而中国摄影书里的图片和文字则是在控诉日本的侵略。


《写真——看年轻的满洲》满洲帝国政府 / 1938年


另一本《写真——看年轻的满洲》,使用了日语、意大利语、德语、英语四种语言——目标读者显然是同盟国的日本、意大利和德国。日本希望展示“满洲国”的合法性,并且鼓动本国人移民。书里有幸福的农民、快乐的妇女,军民和谐,世界大同。


1966年至今:官方出版 


一些民营出版社开始出版教科书。双语书籍更频繁地在市面上出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字典,其中很多带有附图。医药、科学、艺术、体育以及文学方面的书籍大量出版,国家也出版了大量画册,向华人华侨展示他们错失的现代化进程——在交通枢纽、工程、建筑工业、体育、农业,以及外交关系方面的全面进展。


《中国毛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沈阳 /1982年


1979至今:中国摄影的文化复兴 


个人出版掀起高潮,中国当代艺术快速登上了国际舞台,不断为全球访客提供灵感。


《自然·社會·人》(卷一与卷二)北京四月影会 / 卷一1980年 / 卷二1981年


四月影会成立于1979年,所有作品都由个人提供、命名。这作品要展现的重要部分就是自然韵律:从小鸭、小猫的可爱画面,到竹笋的特写与水中柳树的倒影……他们鲜明地实践着文化复兴。


《舞蹈的街道》独立出版 / 2009年


随着行为艺术与观念艺术在北京东村等地兴起,摄影书成为这些短暂存在作品的载体。在21世纪初开始大量出现在商业画廊、美术馆展览以及艺术博览会中。


1949年至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着重关注纪实摄影师,他们在寻找着工业崛起与城市复兴之外的故事。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大环境,和艺术圈有着交集的摄影师们,包括梁思聪和爱德华·伯汀斯基,都对城市化现象和环境污染等社会议题有所关注。而法国出生并工作、生活于北京的托马斯·苏文,则收藏整理并出版了一系列被普通老百姓遗弃的胶卷底片,这些照片都是普通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私人记录。

 

《毛泽东之后的中国——实事求是》企鹅出版集团 / 英格兰米德尔塞克斯哈蒙兹沃斯版 纽约 / 1983年


《沉睡的中国人》Blacksmith Books / Hong Kong / 2010


本期介绍的鲁小本就是这部摄影史的主要收集者, 2006年他作为一名毕业生来中国完成他的摄影艺术习作。他有一个“空瓶子”作品就是把一个个空瓶放在北京的街头,等着路过的人将瓶子捡起。然后拍下捡瓶子的瞬间。从城市的工地到商圈,从公园到河滩……不变的是照片主人公弯腰捡瓶子的动作。“我选择记录极端之外的中间部分,一些平凡的中间色调。这部分才是社会的最大多数,却很少有人关注。”他说。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