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对抗假新闻?
2019-06-29 18:58

我们该如何对抗假新闻?

昨天一天的两条娱乐新闻,对于微博服务器来说又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参与其中的网民和粉丝们,有的忙着吃瓜,有的忙着传谣,有的忙着辟谣。其实除了娱乐新闻,很多社会新闻也会遭受同样的待遇,传谣者开局两张图,网民或义愤填膺或吃瓜看戏,但辟谣时候却要跑断腿。刚刚过去的“毕节孤儿院”假新闻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件事是,现如今的传播环境,或许是“最坏的时代”。为了流量夸大其词的UC体和标题党屡禁不止,混淆视听的“非虚构性写作”也时常撩拨人们的神经,各种投稿号、Bot号更是通过“共享粉丝”的形式将自己打造成小喇叭,却又要自我摆脱掉过程中“审核责任”。


虽然现在政策上正在紧锣密鼓的出台种种对于新媒体的管理方法,但同时我们也要提出一个问题。对于这种恶劣的传播环境,作为普通受众的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方法增强自我免疫力?


一款速成页游,如何成为对抗假新闻的利器?


剑桥大学就在最近推出了一个相关实验,我们知道和中国一样,欧美国家的传播环境同样也令人头痛。除了常见的标题党和假新闻外,之前Facebook还爆出有俄罗斯水军通过大量机器人账号散播关于种族、性别等等问题的过激言论,试图挑起人们的对立情绪。同时不同政治立场的KOL和媒体,也会在传播观点时“夹带私货”。


这种现状,其实也给受众本身提出了要求:我们能否拥有独立思辨能力,不轻信他人言论甚至成为谣言传播的推动者?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醒人们以上信息。2018年,一款名为“Bad News”的网页游戏横空出世,在这款游戏中,玩家会扮演一个“新闻制作人”,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编撰假新闻来挑起网民的愤怒和恐惧,其中具体手段有发布阴谋论言论、伪造事实、大批量应用水军等等。最后游戏系统会通过玩家策略下假新闻的传播范围、激起情绪的激烈程度来给玩家进行评分。


数据显示,共有一万五千人参与实验玩了这款游戏。研究人员对这些人进行了测试,进行游戏的十五分钟前和完成游戏的十五分钟后,参与者会要求对一系列新闻标题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参与过游戏的人,对假新闻的识别能力提升了21%。


研究人员也提出,由于参与游戏的实验者都是自愿选择参与的,实验结果难免会受样本自主性影响,愿意参与这一实验的人,本身就带有思辨能力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特征。


但这仍然表明,通过“模拟”假新闻的传播,可以像打疫苗一样,让人们增强对假新闻的免疫力。目前这款游戏已经在英国外交部的支持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向更广阔的方向推广。


当媒介素养走进课堂:对抗假新闻公民有责


其实这款游戏体现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媒介素养的培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只是单纯的媒介消费者,单方面的接触信息。同时因为制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门槛很高,信息的整体体量也相对较低。人们尚未意识到自己需要建立相关能力。

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新闻与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新闻报告:澳大利亚2018》中提到,社交媒体平台现已成为澳大利亚18—24岁人群主要的新闻来源,有73%的澳大利亚新闻消费者称他们经历了一种或者多种虚假新闻,并对此表示担忧。其中的虚假新闻包括软广告、政治引导性内容、讽刺性内容等等。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媒介素养既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这其中包括对于媒介的创造和制造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对于媒介内容的理解、判断、思辨性反应能力。



举例来讲,人们无法辨识搜索引擎中的软文广告和真实信息,人们会被粗制滥造的UC体自媒体文章挑拨情绪,发生这些问题时平台审核和发布者自然要承担他们的责任,但媒介受众也应该通过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来进行防御


总的来说,媒介素质培养面对的不仅仅是媒体从业人员,而是全体公民。


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将媒介素质培养纳入了正规教育体系中,以澳大利亚的媒介素质培养为例,教师会在课堂上提供一些能够促进学生媒体素养提升的资源,比如剖析新闻制造过程的视频。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分辨真假新闻的交互式测验,以及提供最新的假新闻分析案例等等。


当然,由于媒介形式的变革十分迅速,这些教学方式仍然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之中。


中国起步媒介素质培养,照搬前人经验有用吗?


但值得注意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将媒介素质培养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而从中国的现状来看,既亟待对公民进行相关培养,同时又很难照搬他人经验。


首先从媒介环境来说,中国就有着极大的特殊性。


中国的媒介载体进化之快,几乎到了引领世界的程度。公众号的热度尚未结束,直播大战就已经来临,直播刚刚偃旗息鼓,短视频就已经从一分钟进化到了15秒。媒介载体的快速进化和媒介平台的不断更新,意味着监管很难跟上脚步,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体系很可能会因为更新不及时而失去效用。



同时从中国的媒介消费现状来说,光从正规教育端入手是远不足够的。


除去从PC时代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千禧一代来说,在移动时代刚刚开始接触微信、今日头条的中老年人很多时候恰恰是虚假新闻和低劣媒体的重要消费者。朋友圈里无处不在的养生谣言就是最好的证据。这一人群很多都已经脱离了社会组织,很难再通过学校课程、企业培训等等系统化的方式进行高效教育。


还有一点是,正因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相对更高,假新闻的制造者、传播者、受害者数量也会相应不断放大。可以说假新闻的杀伤力也是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搭建中国的媒介素养培养应当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事项。这一问题也应该被媒体平台、政府部门和媒体受众自己重视起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