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600还是工作996?报志愿那刻恐怕就决定了
2019-07-02 10:40

月薪2600还是工作996?报志愿那刻恐怕就决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镜Insight(ID:deleteitnow),作者:桑尼、青琦,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骑着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专业名字高大上,毕业后的工作也可能很屌丝。是否真像很多人说的工作时有多少泪,选专业时脑子就进了多少水,今天就请听这十几位小伙伴现身说法吧。


1



我的志愿是“教育英语”, 大学毕业回老家考编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工作五年后,我工资依旧停留在3000上下。

 

也有人会质疑,工资那么低,难道就没灰色收入?


很明确的回答你,没有!近两年教育部对这块管控很严,万一被抓了还会上黑名单,没有谁会冒这个风险。


朋友圈会经常刷到同学和同事们精彩的人生,大学同学在某教育机构当培训老师,一个暑假就赚了十万;同学创业开补习班,毕业四年就在一线城市和老家各买了一套房。


有时会怀疑,自己当初卖保险是不是会更好,但也不想自己考编的努力白费了……


2



高考志愿报的是“ 护理专业”,毕业后就进了医院。


刚开始是对这个工作充满了激情,工作气氛也挺和谐,但近两年越发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媒体经常报道医患关系紧张,实际上护患关系也是重灾区。护士每天都要去病房查房换药,和病人及家属的接触时间比医生更长。病人经常把护理等同于服务,动不动就抱怨服务体验差,威胁投诉甚至医闹。医院为了息事宁人,客观上纵容了这种行为,搞得我们也思想混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干着救死扶伤的事,还是服务员的活。


这是一个编制尤为紧张的行业,我有同学到现在都没考上编,只能当临时工,待遇差了一截不说,评职称和晋升也基本没戏,请个假都得小心翼翼。如果你打算投身这个行业,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3



我的志愿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我报考时就知道,这一行必然忙,必然累,专业课挂科率高,基本找不到女朋友。


毕业前夕找工作时前辈告诉我,我们这个专业的本科生在企业里只能画画图,打打杂,比较单调。恰好当时赶上无人机“浪潮”,许多媒体都开设了相关频道,并招聘有工科背景的编辑 ,而媒体相对自由度大的工作模式也比较符合我的胃口,于是我就成为一名科技类媒体工作者,主攻无人机方向。


虽然写作与原专业有一定距离,在遣词造句和行文用语上基本是靠自己琢磨,有时一篇文章得反复改上十来次,不过好歹坚持下来了。另外,这份工作还是与原来的专业有点关系,几年的工科教育下来,对基本的科学知识、工程概念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在外出采访时也不会仅限于只会说“好酷啊”“不错”“厉害”等词,经常也能和厂商的工程师坐而论道谈笑风生。 不过随着无人机行业这两年风头过去了,我也面临着方向需要调整的尴尬。但看看那些本科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们,如果没选择重回学校继续深造,现在的收入也是原地踏步,这个专业工作是好找,但是要找到高薪收入工作的可能性是基本没有。


4



我高中学习不好,上大专学了编导,以为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位女导演。


毕业后却成为影视业农民工——婚庆业者。 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我决心去韩国读本科,学了传播学。


学编导的时候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毕业后发现进电视台工作与拍电影真的太难了,尤其在学历低的情况下想找好工作非常难。传播学这个专业除了能学习到一些理论之外,其他方面对就业真没什么帮助。毕业以后有一个机会让我留在韩国三星集团工作,但是我在异 国他乡实在是太寂寞了,决定回国找工作。


如果不是为了梦想,不要学习编导和从事影视行业,你上学时的期望会被毕业后的现实吊打到“体无完肤”,影视公司鱼龙混杂,就业一定要擦亮眼睛。我就业的公司规模不大,因为网大拍摄周期短,资金流转较快,公司把主要业务聚焦在拍摄以及投资“网大”方向。公司没那么正规,我们每个人的职能也没那么明确,我干着杂七杂八的活儿,平时没项目的时候我们很清闲,甚至都没人去公司。在这里感觉自己在一点点被消磨,如果有合适的岗位,我肯定早跳槽了。


5



大学专业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简称土木工程。之所以选择该专业,主要是听取了长辈的建议。


工作比较坑!


常年背井离乡,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尤其是这两年,去的地方山(深)(山)(老)(林),稳定的2g信号有时候都是一种奢望。


毕业后父母就开始催婚了,大大小小的亲也相过十来场,通常觉得有戏时,一出差就凉凉。


如果你没有做好心(催)(婚)以及生(单)(身)上的准备,建议趁早转行。 另外,这行业工资拖欠有些严重。在异地+出差就可能失联+本人月光的情况下,找着女朋友可以说是奇迹。


6



我大学是摄影专业。


第一份工作在官媒做新闻图片编辑,不喜欢体制内的工作氛围,同事处处谄媚领导,勾心斗角难以忍受,就裸辞了。后来找到这份图书行业的工作,跟书本打交道,虽然没有了勾心斗角,但是现在纸媒日落西山,纸质书受到电子书的冲击太大,销量大不如前,让我隐隐担忧行业前景和自身发展。


专业对口还是有一定好处。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科班出身可以帮助自己迅速进入岗位角色。一所好大学的专业意味着很多优秀校友,能分享到更多的信息与资源。我从实习到就业的这几份工作,都是学长学姐们在牵线搭桥,不然没有那么顺利。


7



本科是某东南沿海985大学新闻专业,对本专业没太多兴趣,毕业前考了托福去美国改学金融。


回国后进入四大,为客户做上市前的审计 。本以为从此翻开人生新篇章,但第一次出差就让我认清了现实。


我在外地五星级酒店“好吃好喝“待了一个月,期间天天996式的加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水土不服长痘痘,还连续几天拉肚子。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高回报的行业。一个项目完成后,团队能拿到6位数的奖金,两三个星期的假期,但真正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这个行业门槛不高也不低,待遇远没大家想得那么好,新人经常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假期也是加班换来的(我们没有加班工资一说)


好的一面就是四大的晋升制度就是典型的按(论)(资)(排)(辈),只要你足够有毅力,总有熬出头的一天,运气好点,直接去上市公司当CFO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些对我来说现在也只能想想了,一方面很难适应长期出差,另一方面也担心找不到男朋友。所以,在四大工作一年后就辞职,去了某互联网公司当会计,虽然工资不高,但至少摆脱了长期出差和没日没夜的加班。


8



大学播音专业,毕业后在县城做电台主持人,工资实在低就离开了。


2014年底来到北京,做培训师,播音主持专业让自己拥有较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助力我进入培训行业,毕竟这是一个需要表达的工作。除了一些特定的岗位,如法务、医生等需要专业对口,其他的人事、行政都没有专业限制,就目前私企提供的职位来看,岗位和专业没必要对口。


播音主持专业有点坑,这种带着光环的工作没人脉很难就业,除非中传或者浙传毕业,还得是班里的尖子生,一般的能力毕业后也和我们二本的同学一样回家该干嘛干嘛。再其次,那些有名气的主持人都不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是有了阅历和经历后当上了主持人的。播音主持专业学完了会感觉自己很空,就会标准的说话,并且在电台期间发现话筒并没赋予自己话语权,说的都是假大空的内容。从职场角度来说,更需要那些能在本职岗位做的很牛逼并且还能表达的人,所以播音专业在职场上还有一些助力的。


9



大学本硕连读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参加了学校自主招生,当初选专业方面也没想那么多,学校肯要我就好,毕竟是T大。


毕业后做房地产投资方向,也算是半对口吧。虽然名校毕业,但我觉得大学的东西其实对职场来说能用到的很少,因为工作之后都需要重新学习。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投资上亿也不足为奇,之前学习到的土木专业对这个岗位来讲帮助并不大,对我而言是工作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我毕业时,有好几家地产公司都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有些年薪较高很有诱惑力,但是我却选择了薪水不算高的一家公司。因为在这家公司能解决北京户口问题。


钱咱能慢慢挣,至于这稀缺的大北京户口,我想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其实我初进公司时的岗位并不是现在的岗位,当时权衡了下,如果干工程第一学不到什么东西,第二又很辛苦。然后房地产投资岗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通过内部调岗到现在的岗位。


现在我谈了一个北京女友,面临结婚买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果可以回到高考重选专业,我会倾向学经济金融,能够翻倍的工资对我来讲很有诱惑力。


自己最近有打算脱离现在的工作,正在寻求金融方面工作的机会。


10



我们单位的人,不都是航天专业,乱七八糟学啥的都有,有计算机的、机械的、电子工程的,你要是学个控制这样的万金油专业,更是啥都能干。


在我们这,专业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能否适应这套适合中老年人的体制。


我们都是死工资,毕业刚入职能拿两万多 ,本科也有一万多,而且搞平均主义,干和不干差不多。比如你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工作量,领导顶多给你1.5倍工资;你一个人啥活儿都不干,领导也给你0.7倍工资。


你做一个项目赚钱了,领导多给你五六千,但工资的其他部分就给你砍掉了,给别人匀一下。


当然,单位里也有人一个月能拿5万以上,但那是所长,厅局级,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千八百号人里就他一个。


现在这两年,年轻人都待不住,因为工资10年原地踏步。


老员工倒是无所谓,他有分房子。2008年之前入职的那些,分到房子的凭空多了好几百万,走不走无所谓,还不如舒舒服服的待着。


年轻人分房就没戏了。一是没有地了,只剩下单位附近的一小块;二是领导不想分,一分就没了。只要那块地还留着,年轻人就觉得有盼头,就不会走。


还有一个是晋升空间比较小。航天行业虽然年轻化,但能提拔的就是两批人。一批是2003年左右来的,那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调整了待遇,吸引了不少人来,除了跑了的,统统都当领导了;另一批是2005到2009年来的,因为我院2005年开始招研究生,2009年开始招博士生,这批人在当时很有学历优势,基本也提拔当领导了。


再往后就不大规模招人了,几乎是退休一个,再招一个。现在领导岗位饱和了,员工基数也没上去,年轻人往上走更难了。关键领导们都还很年轻,我们主任只比我们大五岁,他在这个位置上原地踏步八年了,也没地儿去,其他人难道等他退休?


有人想考进来,说要为国家做贡献,我觉得难。为啥?因为咱们单位是需求导向型,国家让干嘛就干嘛,考虑不了别的。


比如年轻人,跟领导说要改进一项技术,领导就会讲,这个技术已经上过天了,证明是可行的,能不改就不改,风险太大,有问题等出现了再说。咱们完成的都是政治任务,成功率是第一位。


总之不建议你来。


11



我从事飞行5年了,外界可能觉得民航飞行员自带职业光环,动辄百万年薪,是满世界飞的“空中超人”。


但光环背后,我们的艰辛并不为人所知。


我走进民航业,源于高考前参加的一次招飞考试。我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体能考试、血液检测、视力检测、平衡能力检测、遗传病史询问等多项身体检查,加之高考成绩符合要求,被录取为某航空公司的定向培训飞行学员——这意味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就知道毕业会去哪家航空公司。


大学有15%的硬性淘汰率,学员被淘汰掉不但要自寻后路,还得向航空公司赔偿巨额违约金。


中国飞行员的培养、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高速增长的民航业需求,飞行员行业缺口大,满负荷工作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工作以后,我面临的不光是职业挑战,还有身体挑战。飞行计划繁重,长期生活不规律,让民航业者睡眠质量普遍很差,发际线越来越高,如果碰到国际航班任务,那就更崩溃。


我国飞行员、空姐等“空中飞人”的准入门槛极高,入职体检异常严格,入职后每隔半年还要进行健康复查,但飞行员的身体很多都不好,归根结底还是太累了。


飞行员专业性较强,从业者必须是“科班出身“。不过,有些航空公司会针对大学生进行招飞考试,这也是高考外,另一个成为飞行员的通道。


我的工资没有传闻中那么高,下一个小目标是努力达到机长9万的月薪水平。


12



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一路读到本校的博士。 


工作后才懂,如果只是为了一个头衔,或者想以后工作起点更高,其实没必要读博。不如早点工作,工作经验带来的优势会大很多。毕竟在996、007面前,年近三十的刚毕业博士,比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的耐受能力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网上有很多帖子吐槽中年危机,在我看来其实有点“无病呻吟”。40岁,IT男,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法实现财务自由那就是失败。目前我的工资还没有达到预期。将来如果需要养孩子,可以把手里的几套房子卖出一套,股票套现,生活还可以继续。


如果有学弟学妹想要在“码农”这个岗位混下去的话,建议还是要趁着年轻多写代码多实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镜Insight(ID:deleteitnow),作者:桑尼、青琦,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