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三万种贝壳,这种最稀奇
2019-07-02 16:14

见过三万种贝壳,这种最稀奇

头图来自:东方IC;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ID:yixiclub);作者:何径


何径,冈瓦纳贝壳创始人。


贝壳对我有很大的支撑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我说过,海底、淡水、陆地,到处都有贝壳,它们物种多,数量大,但是你听到过贝壳叫吗?它们打扰过你吗?人家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落安安静静地过一辈子,过得照样精彩纷呈,色彩缤纷。


好多贝壳


大家好,我是何径。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好多贝壳”,我平时经常听到有人说这句话。比如你们到了海边,运气好的时候会看到好多贝壳,但不是每个人去海边都有机会看到这么多贝壳,大部分的海边没有那么多贝壳能被看到。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菜市场看到好多贝壳。



贝类是海鲜里的一个大类。在大一点的市场,比如以前上海的铜川路水产市场,同一天里大概有三五十种贝类海鲜。


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很多贝壳,我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何老师,世界上有多少种贝壳?我的回答是五万到二十万。


有五万多种贝壳都是有名有姓的,科学家已经给这些贝壳命名了,也已经被收入了各个国家的动物指南,也可以查到它们的图片。


科学家借助生物调查的模型对贝壳的数目进行估算,把还没有命名的或者还没有被发现的物种都算进去,于是得出了二十万种这个数字。所以大家一般所接受的数字就是二十万种。


这都是贝壳,有海贝,也有蜗牛壳。蜗牛壳跟海螺都是贝壳,而且它们亲缘关系还蛮近的。




从分类学上来讲贝壳有这么几类:腹足纲、双壳纲、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


这个是腹足纲,也就是螺。



双壳纲就是有两个壳的贝壳,比如河蚌。



这里还有鹦鹉螺,鹦鹉螺属于头足纲。头足纲的动物很多,但是实际上有壳的没几个。



还有象牙贝,这属于掘足纲。象牙贝大家见得比较少。



这是石鳖,它属于多板纲。




这个稍微有一点意外,因为它本身是非常普遍的动物,我们国家从大连一直到海南岛,只要是海边有石头的地方就会有它。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可能因为大家没有观察过。在海边,你可以找到两块石头或者一块石头中间的裂缝,大概只有一个指头这么宽,你低下头去看,那个缝里就会有它,不难找。


这么多贝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有陆生的,有淡水的,还有海生的。海里什么贝壳都有,有螺、双壳、鹦鹉螺、象牙壳、石鳖,然后它们进入淡水以后就只有腹足纲了,像田螺和河蚌。


跑到陆地上生活后也就只有腹足纲,也就是只有螺是爬上岸了的,双壳纲什么的都没能上岸,很可惜。

     

这不是贝壳,是鲸的骨头。鲸死了,它的骨头沉在海底,这时就会有大量的物种生存在这上面,其中就有螺,也就是腹足纲。但是我们国内没有记录。



很早以前我就看到有文献记载,黔西南有这样的螺,北蒲州也有,只有东海这边没有。我觉得不可能,我们这边鲸鱼骨头这么多,怎么可能没有呢?所以我请东海的渔民帮我捡这个骨头,我跟他们说如果捡到这个骨头,就仔细观察,如果有螺,就跟我说一声。

     

然后就这样他们也坚持了五六年,最后总算捡到了一块,跟我说,何老师,你快来,我捡到一块有螺的骨头。他们在浙江,我就开着车过去看,果然有。

     

这个螺就叫鲸螺,很好看,不过很小,只有4毫米左右。



除了深海有螺以外,很高的山上也会有螺。这是纳木措湖,在西藏,后面是雪山,这个湖面就是4700米的海拔,要去这儿找螺?为什么要去这找螺呢?



有一本杂志叫《美国贝壳学家》,这个杂志的主编跟我认识的时间比较长。有一天他说,何先生,世界屋脊在中国,你可以去做一件事,保证你有好的发现。他说,到现在为止,淡水贝生活的最高海拔记录是美洲那边的,两三千米,你们那边的海拔更高,你去找湖泊里有没有淡水贝。


2007年,我去4700米的纳木错找贝壳,还真找到了。


那边从来没有人去普查过贝类,如果找到了就是新种。当时这个文章一发,那个杂志的主编说,我查过维基百科了,你们那边还有个湖比这个4700米的还要高。但是我不去了,太危险了。


当时我发布了这个螺,给它命名为“纳木错萝卜螺”。这是十几年前的8月2号拍的照片,是我们这儿最热的时候,但是那儿的温度只有两到四度,水草太少,螺长得很慢。



我为了找这个螺,在岸边步行了很长时间,晚上在那搭帐篷过夜,4700米的地方,我一个人在那儿过夜。那时候我还年轻,如果死在那别人也不会知道。所以如果有人叫我再到5000米的湖泊去,我肯定不去了。

 

这是南极的贝壳,叫南极吊篮螺。这个贝壳很简单,连螺旋都没有,就一个斗笠盖子,它就吸在岩石上。南极被海水围着,中间是冰雪,但是海岸还是有岩石露出来,有岩石露出来的地方就有这种螺。其实当地的物种并不少,只是去那找贝壳的人少。



南极有贝壳,北极也有,这就是北极蛤。大家可以看到北极蛤身上有密密麻麻的“年轮”。这是它的生长纹,但不一定代表它的年龄。如果在热带,气候变化特别大,比如说遇到台风,赤潮,贝壳的生长期会停滞。


但是这个贝壳生长在北冰洋底下,气候稳定。所以可以用生长纹数它的年龄。



北极蛤的优点就是长寿。因为它生活在北冰洋底下,代谢非常缓慢。


很多年前人们就知道这种贝壳寿命长,所以有报道说它200多岁,也有报道说它300多岁,大家采到标本了就互相像比赛一样,比较标本的寿命。


现在,关于北极蛤的最高的年龄记录是410岁,这是至今为止由学术论文发表过的寿命最长的独立生长的动物。


前面连续讲了三个比较稀奇的,你们看不到的,那么有的人肯定会说我也要去找贝壳。但是大部分人到了海边鞋子几乎不脱鞋子,不脱鞋子能找到什么贝壳呢?


海边有这样的海贝。



这是在山东荣成,胶东半岛一带。这种贝壳就是斗笠状的,它生活在潮间带的上部。潮间带就是涨水退去,退潮的时候露出来,靠上部的部分,它一天可能有20个小时都露在外面,这个贝壳就在这个上部生长。


你可以去抓它,虽然它就这么吸在上面,但它不弱的,你要趁它不注意的时候把它拿下来,你要是把它按一下再去拿,哪怕你把壳掰破了,肉还会吸在石头上。

 

海螺除了吸在石头上,还可以爬到树上去。这个红树林上有一个螺,也是海螺。大家说要保护红树林,我们国家的红树林状况比较惨,如果红树林消失了,有很多的贝类也会消失。



耳螺科和玉黍螺科的好多属就生活在红树林里,如果把这种树砍了这些贝壳就无法生存了。比如说这个红树林里有一种贝壳叫耳螺,它是用腹呼吸的,如果它在涨潮的时候长期淹在水里,它会被淹死,所以它一定要在有树的地方。


这种能够在海水里长的树就是红树林。



海螺会登陆,登陆就成了蜗牛,这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不是这么容易的。它并不是爬上来就可以生活了,原来用鳃呼吸的动物,到陆地上后它不仅要学会用肺呼吸,它还需要解决各种问题:鸟可能会啄它,蚂蚁也会把它搬走,蚊子会叮它。



蜗牛的进化非常成功,几乎所有的陆地上,只要有植物一定就有蜗牛,从西伯利亚那么寒冷的地方一直到热带,从华东平原一直到雨水丰富的农田,一直到西亚,比如说阿联酋,北边的摩洛哥这一带的戈壁滩上沙漠里,只要零零星星有植物的地方就会有蜗牛。


当然蜗牛也会进化成以吃其他蜗牛为生的生物,这是食物链。



除了上岸,在海底,它还可以生活在淡水。这个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是田螺,很好吃的。



贝壳除了到处都有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多样性问题,比如说颜色。这都是海贝,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黑色的、绿色的……




这是海扇,也叫海扇蛤,我们经常可以吃到,它也是有很多颜色的,是最重要的食用贝类,它还可以长出各种各样的花形来。



这是同一物种,叫织锦芋螺,大家看它的花形有许多变化。




当我们面对一些无脊椎动物的时候,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它们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同一种的每一只贝壳跟我们人一样,每一个个体都是可以识别的,不会跟另外一个个体重叠。

 

这是蜘蛛螺,它长了许多刺,关于这些刺的解释一般是指这是一种防御手段。


一般的小的生物奈何不了它,大一点的,比如石斑鱼、海龟确实是可以咬它,但是它只有这么一点肉,不值得咬吧。所以说小的奈何不了它,大的又看不上它,这是蜘蛛螺的一种生存策略。



这种像方便面一样的,也是螺。这其实也是可以解释的,是它们的集体生存策略,这种螺的每一个个体都很弱,一敲就断了,一咬就碎了,它聚成一团,小的鱼咬不动,大的鱼即使咬走一块,死掉几个,其他的还活着,这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下面再看一个稀奇的,这是恋蛤。我要分享的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找这些东西,虽然文献上早有记载,但我就是找不到。


因为它长在皮皮虾的肚子上,它的营养倒不是来自于这个虾,只是跟着它旅游,因为贝壳运动慢,跟在人家身上快。

 



找这个贝壳还蛮难的。我有次到菜市场买了好多皮皮虾,还是没有找到。我只能去人家摊上一个个翻。皮皮虾又比较贵,还容易死。我只能多次去。有些东西是很难找,但找的次数多了,也就找到了。


这是另外一种,瓷螺。这个螺让海星很不舒服,它也是寄生的。大家知道我们人体内也有寄生虫,它是软软的,但如果它是个硬的螺,寄生在人体内,听起来很难受吧?




还有的螺也不是蠢蠢的,它会伪装,比如说装死。


这是螺,在身上有壳它自己会粘上去,趴在这,海龟也好,石斑鱼也好,走过来看到是一堆死螺,就不理它了。




而且这种螺很厉害,我们人造的胶水可能也赶不上它,它是万能的,它粘石头,粘珊瑚,实际上还粘可乐瓶盖子,还有二战时候的子弹壳掉到海里它都能粘上去,它看到什么都能粘,是万能粘胶。它不光万能,它还可以水下作业。




下面看这个螺。我前面说世界上大概有五万种贝壳,我拍过照的测过尺寸制作过标签的有三万多种,所以一般人给我一个螺,我不会觉得有什么稀奇的,但拿到这个螺的时候我笑开花了。



1969年和2012年都有过世界上最稀有的五十种螺的评比,这个螺是2012年那次评比的第一名。全世界接触过这个螺的人屈指可数,现在全世界也只有两三枚可见。这张照片是我在巴黎自然博物馆的历史标本库房里拍的。


这个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孤独”——它不属于至今知道的任何一个属,没有近缘种。而且它体型较大,十分漂亮,在新发现的小个子贝壳物种中鹤立鸡群。


惊叹这贝壳来自火星的意大利贝壳学家布里亚诺·布鲁诺不知道这个贝壳该如何分类。他决定给这个新物种起名字,并正式发表它。他给予了它一个特别的名字:Chimaeria incomparabilis,翻译过来就是“大灾星”。


贝壳被人们追捧不一定是因为它们太稀奇太珍贵,有的贝壳很常见,大家也在追捧它,比如说鲍,因为它好吃。其实鲍也不是特别好吃,但是我们中国人蛮相信它对健康有利的,所以追捧得很厉害。

     

你们知道我们最常吃的鲍在哪里吗?就是这个圆形中间的那个。



这个鲍是养殖的,全国各地都能买到,而且稳定地供应。今天演讲的地方是在虹桥路上,去年有人在隔这里不远的一个餐厅吃了一顿饭,最后账单是42万还是41万,那个菜单十多个菜就有三道是贝壳,其中就有大贝壳,越大越值钱,但是说实话,越小越好吃。

     

我与贝壳的渊源其实很简单,我是60年代生的人,小时候非常地穷,而且我是在乡下长大的,没肉吃,所以我就自己找肉吃,找的最多的就是田螺和河蚌,吃了肉还要玩它们的壳,一直玩就玩了一辈子。

     

我对贝壳有什么感情呢?说实话是真喜欢,不管大小美丑,只要是个贝壳我都喜欢。贝壳对我有很大的支撑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我说过,海底、淡水、陆地,到处都有贝壳,它们物种多,数量大,但是你听到过贝壳叫吗?它们打扰过你吗?

     

人家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落安安静静地过一辈子,过得照样精彩纷呈,色彩缤纷。


因为我玩这个已经玩了很多很多年了,最近因为有微博还有一些人认识我,以前就是我自己玩,对我来说,我就是跟一个蜗牛一样,我觉得我生活得很好,但是别人不知道。

 

如果你还想了解贝壳,请跟我联系。搜“冈瓦纳贝壳”,关注了以后可以看到几万张贝壳照片。

 

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ID:yixiclub);作者:何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