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我们扔弃的垃圾,恰恰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2019-07-02 15:52

梁文道:我们扔弃的垃圾,恰恰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虎嗅注:“上海施行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一事,一不小心就成了热点。网络上各种分析讨论的文章,大家估计也看过了,其中有不少谈到了日本的情况。日本的垃圾分类虽然做得不错,可他们的处理方式真的适合复制到中国吗?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封面:视觉中国


一夕之间,大家近乎一致地对上海人民产生了同情之意。


无疑是因为那套复杂且令人迷惑的“四大类”垃圾分类法,以及强制要求“定时定点”投放,将上海市民折磨得苦不堪言。


昨天(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垃圾,最高可罚5万元——正式开始实施。


在这开启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历史性的第一天,上海城管就开具了623份垃圾分类整改单,依法立案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20起。


温馨提供《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


不可否认,垃圾分类及有效回收的处理方式,肯定是一件好事。


可是,垃圾分类这件事实际上相当复杂,绝非强制居民端的执行就万事大吉,背后不仅需要庞大的物流体系支撑,还需要完备的垃圾分拣及回收利用产业的紧密配合。


而当我们谈及“垃圾分类”就言必称日本,也需要看到日本极致的垃圾分类可能导致的其他资源浪费,这也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上海的朋友,现在想必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如何分辨四大类垃圾。事实上,垃圾分类真的相当复杂,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1. 垃圾分类的难点,不仅是学会分类而已


垃圾分类对每个参与这项计划的人,其实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首先,就是要求每位民众具备一种更强的日常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是重视环保的意识,同时要求一定程度的“专业性”,能够学会辨认生活中的各种物件,了解它们的成分和属性,以及后续垃圾处理的相应措施。


流传甚广的“猪式”垃圾分类法


相信现在上海的朋友都更加了解各种化学常识,中学学过的知识现在都能学以致用,恭喜你们。


其次,就是要求居民能够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认真地对垃圾进行分门别类,同时还要按照“定点定时”的投放规定,其实这无疑都在增加居民的负担和生活成本。


再者,垃圾分类的背后需要一个极为庞大且复杂的物流以及垃圾分拣系统。


施行垃圾分类后,可想而知,垃圾车的回收和运送路线将更加复杂,所以尤其需要一套强大的物流系统的支撑。除此之外,垃圾回收之后,在处理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套严格的处理方法以及回收再利用的基础产业支持。


当然,政府的相关法规以及执法严格程度,也会对此产生一定影响。


只有这几个环节完全紧密配合,才可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原本想要达到的目的。


台湾地区也曾施行过一段时间的垃圾分类,很多台湾人也非常引以为豪。但是在过去一两年时间内,陆续有许多报道和纪录片都揭示了:原来即使民众做好了垃圾分类,后续到了垃圾处理业者的手中,这些垃圾又被随意处理了。可以说,之前民众所做的垃圾分类,其实一切也都还是枉然。


2. 垃圾分类的目的,从道德理由发展到环保意识的兴起


说回来,到底我们做垃圾回收、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历史上,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理由,其实很多时候是与道德相挂钩的。


比如中国古代,人们就特别珍视纸张或者印了字的纸张(习字纸),尽管他们并不会把这些纸张用以再造,而是拿去焚烧,其实有点类似敬奉天上神灵的意思。


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和美国人,他们也提倡进行垃圾分类,同样也是因为一些道德理由。比如他们认为浪费是非常不好的,这些废旧的物品可以再利用,可以分发给下层平民百姓,是这样一种理念。


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工业污染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大众才意识到,原来垃圾是如此高污染的一件事。特别是,如果将垃圾全部投进焚化炉焚烧,许多物质经过高温焚烧会排放出各种有毒气体,不仅污染环境,同时也严重威胁民众的健康,包括对垃圾进行掩埋。


所以,这是垃圾分类第二阶段的理由及想法,也就是认为要防止毒害物质进入大自然的循环当中。


到了第三阶段,就是今天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环保意识的兴起。


环境保护意识,尤其对于全球暖化的防治,这种意识出现之后,垃圾分类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全世界慢慢普及起来。


为环保而进行垃圾分类,德国在这方面其实做得相当出色。德国人的垃圾分类也相当精细,几乎是以制造汽车的专业精神来处理垃圾。


德国民众常常会自己带着垃圾,到专门的资源回收站(尤其是较为大型的物件,回收还全部要求另外收费),最好是自己开车将垃圾运送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进行分类投放,这个过程里不一定有很多人工参与,更多是依靠民众自助自发的精神来完成。


在精细程度、认真程度上和德国人有得一比的日本人,又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呢?


3. 垃圾分类言必称日本,但日本模式并不一定值得学习


实际上,日本一直施行比较高度的地方自治,所以每一个地区的垃圾分类办法还都不完全一致,比较粗放的地区,垃圾分类一般分为四类足矣,相对精细一点的地区分类则可高达几十种,所以垃圾分类在日本变成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每个家庭,尤其是日本家庭主妇们,都要学懂如何处理家里的垃圾。而且在日本,还不只是分类那么简单。比如,不同的垃圾会在不同的日子由专门的垃圾车定时定点进行收集,日本家庭需要按照特定日期将垃圾整理好,摆放在指定的垃圾收集点或是家门口。


以纸张为例,像书籍、杂志之类,需要以特殊的捆绑方法进行整理,并不是所有纸类都可以随意堆放在一起,必须分门别类,以一种特定方式进行捆扎并投放在合适的地点。


由于日本的垃圾分类太过细致,许多地方居委会或政府会分发给每个家庭一张详细的垃圾分类系统表格,在上面也会标注每个星期几会进行哪类垃圾的回收。许多日本人会将这张表格贴在自家的冰箱上,以保证自己能做一个正常的合格的日本人。



没错,日本人非常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做了某件事不合常规,或者这件事会麻烦到其他人。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因为做了这样的事会遭到歧视,所以日本人就很在意垃圾分类这件事。


因为如果一户人家垃圾分类没有按要求完成,垃圾收集车会拒绝收集这家的垃圾,并在垃圾袋上贴一个明显的标签,放置回原位。这一旦被邻居发现,就会被视作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因此遭到邻居异样的目光对待。



某种程度也说明了,垃圾分类怎么做、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其实也是一件与整个国家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事情。


日本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如此细致,甚至倒极致的地步,和日本人本身喜欢分门别类的性格分不开;更重要的是,这和日本那种强大的统一国民纪律性也非常相关。


但是,如此极致的垃圾分类究竟有没有用,其实是存在诸多质疑的。


就效率而言,有人计算过,平均一位日本家庭主妇每天花在垃圾分类上的时间大概是10分钟~12分钟。假如每天都需要花费这么长时间进行垃圾分类,从经济效益上来说真的有意义吗?


今天每当我们提及垃圾分类,往往都会以日本为例,或者羡慕日本的做法,但即便是如此细致的日本垃圾分类方法,也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4. 另一个角度认识垃圾分类,究竟是加剧低效率,还是创造新就业?


实际上,日本国民自身,也对垃圾分类发出过许多反对声音。因为很多人认为,那种极度繁琐的家庭端垃圾细分其实根本没有意义。


首先,许多家庭其实并没有办法完全精准地按照要求分类,这无疑增加了后续的分拣成本;其次,原本只需大致分出几种垃圾类别其实就足够了,将垃圾分成几十类反而耗时费力,而且这种垃圾分类方法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可能还要更大。


在全世界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国家里,其实消耗成本最高的就是物流成本,也就是垃圾的收集和运输。


当垃圾分类越细致,其中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就越多,而且物流导致的碳排放也会随之增加,最后的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相比之下,更多人相对推崇德国、美国、英国、欧洲等国的做法。


这些国家里的垃圾分类,通常只需要民众将垃圾粗略地分为三四类之后,垃圾会交付到专门的垃圾处理业者手中,由他们做进一步的分拣和分类,这样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分拣更加精确,相比日本对于个体家庭的极高要求,是一种更切实、更高效的做法。



你可能会好奇,作为到日本旅行的外国游客,是不是也必须遵守如此极致严苛的垃圾分类法呢?


游客的确也需要有最基本的垃圾分类常识,但通常仅限于在大街上以及便利店门口,当你需要扔垃圾的时候,只需要按照垃圾桶上标识的基础分类方法投放即可。


如果是在酒店里,酒店一般都会安排专人以人工分拣的方式来处理住户丢弃的垃圾。


这也就涉及到,垃圾分类其实到现在为止都面对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其实依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高度依靠人力。


你可能会认为这种人工分拣方式效率非常低,但实际它又造就了一整个产业、造就了新的就业机会。


尽管在日本,由于老龄化社会人力资源已高度短缺,这种垃圾分拣工作实际上很不经济。但是在中国,许多人则认为,我们的垃圾资源回收处理,实际上为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提供了一份工作以及重要的生活收入来源。


而问题就在于,他们身处的和日常面对的环境,究竟是不是一个相对比较安全完备的环境?


王久良曾经拍摄过有关垃圾分拣产业的纪录片


如果后端的垃圾分类及回收处理,业内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标准,最后垃圾还是会让许多从业者深受其害。


5. 我们扔弃什么样的垃圾,其实都在透露我们日常生活的痕迹


关于垃圾,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另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


我们现在通过垃圾分类,学懂了部分日常生活物件的材质以及垃圾回收的基本常识,事实上,垃圾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很多事情。



1个小彩蛋: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曾经通过一袋垃圾,侦破1993年“芝加哥炸鸡店屠杀案”。他曾在采访时说:垃圾桶就像历史书,你一天,甚至一星期的行为都在垃圾里。


在考古学里,就有一些特别的分支,是专门针对垃圾研究的。


多数人可能会以为,考古就是发掘古代宝藏和器物。要知道,所谓的“宝物”其实并不是古代社会一种常见物品,就如同我们今天社会里的奢侈品一样。


古代文明也不是人人穿金戴银,古代社会里生活的民众绝大部分也都和我们一样过着日常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会和我们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垃圾。


考古学家就能利用发掘古代人的垃圾场,从丢弃的垃圾里找寻他们日常生活的痕迹。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古代留存下来的垃圾掩埋场,它提供给我们的对于古代日常生活的讯息,可能比许多王公贵族的墓葬更为珍贵。只有这些垃圾,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古时候绝大部分平民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模样。


《垃圾之歌》威廉·拉什杰 / 库伦·默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揭示了垃圾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奥秘。它并不歌颂英雄帝王,而是诉说小市民的爱与怨恨。


我们扔弃的垃圾恰恰能够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垃圾其实是社会变迁和人类生活风貌的例证,甚至可以视作一面反射文明的镜子。


前一阵,我在意大利罗马的时候,去了一处一般游客可能比较少参观的地方,我把它当成一个特别的景点,叫做 Monte Testaccio(泰斯塔修山,又称陶片山)


泰斯塔丘山


这是一个存留至今的古代堆填场,由近两千五百万个陶质双耳瓶的碎片堆积而成,看起来就像一座小山丘,实际上整座“小山丘”里的陶片,都是来自2000年前的陶罐、陶瓶。


当时的地中海地区,人们就用这些陶制的双耳瓶装载橄榄油,由伊伯利亚省运送至罗马帝国的中心。2000年前的罗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已经有100万人口,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用油就是橄榄油,所以会有大量用来装运橄榄油的陶罐。


陶片山上的瓦片和残存的双耳瓶


而且这些陶罐似乎大部分由政府提供,是当时政府供应给罗马市民的必备生活物资。在使用完之后,他们还会进行回收,回收后将这些陶罐陶瓶打破,再一层一层非常有计划有秩序,如同罗马人建造竞技斗兽场、水道桥一般,以精细的工程精神来将陶片累积做成一座小山。


据说,这座陶片山里可能总共有5300万个橄榄油陶罐,至于为什么这些陶罐陶瓶不能再利用,这就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了,许多考古学家就是通过这座陶片山,去探究古代罗马这座城市的管理者的一些思路。


还原陶片山下古罗马人的生活样貌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会通过陶片山来观察古代罗马人的经济生活。


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陶罐上都有注册商标,原来它们都有一些特定生产商,而且类比这些商标的异同,可以判断出古代罗马的物流情况,交通情况,物质生产的情况,以及一些重要商人之间的家族关系,还有这些商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垃圾,是考古研究里很有意思的一个对象。


这让我不禁感慨,假如今天我们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得如此之完善,许多垃圾可能最终都会循环再利用或者被降解掉,那么后人如果想用垃圾来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难度恐怕就要大得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封面:东方IC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