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亲人等于孤独终老?别怕,你还有朋友
2019-07-03 09:22

没有亲人等于孤独终老?别怕,你还有朋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ID:renkou8gua),作者:刘雯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封面:视觉中国


在人们的印象中,“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往往是弱势群体,由于缺乏亲属的支持,他们只能独自生活、无依无靠。生活困难、空虚寂寞甚至病死家中无人知晓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


但是,是不是所有亲属不在身边的老年人都是如此呢?是不是没有亲属就一定意味着“孤独”?有没有来自家庭之外的力量,可以替代亲属,成为支持老年人的重要力量,使老年人避免“孤独终老”呢?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几则新闻。


日本NHK电视台曾经录制过一期纪录片《七位单身老太太共同生活的十年》,讲述了七位71岁到83岁的单身女性老年人,购置了同一幢公寓的不同房间,然后共同生活了十年。她们既是友邻,也是姐妹,互相帮助,彼此支持。这一纪录片被一些中国的博主转载后,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赞许,称其为“理想生活”。




其实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老年人群体。比如有媒体曾报道“铁山独居老人”,十几名独居的老太太自发组成了“姐妹团”,“抱团”养老,互相照应,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她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并不感到孤独寂寞。



从这两则新闻里,我们发现,虽没有亲属在身边,但这些老人因有了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同样活得潇洒、自由而快乐。实际上,这样的新闻反映出的是养老方式和社会支持方式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日趋多元化,可获得的社会支持也不仅局限于家庭内部,同样可以来自于家庭之外。


这样看来,没有亲属在身边的老年人并不一定就是孤独寂寞的弱者。近日,马里兰大学助理教授Christen就对目前的主流观点发出了质疑:没有亲属的老年人就一定孤独吗?有亲属的老年人一定就能从亲属那里获得社会支持吗?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就没啥差别吗?





事实可能并非这么简单。既然整个世界的人口再生产模式都转变了,大部分国家都在走向现代化了,社会文化也变了,那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和支持模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老年人没有家人,那还有朋友可以来帮忙嘛!于是,她希望能够通过实证研究,看看这些没有亲属支持的老年人的社会网络是怎么样的,作为一种应对策略,他们会不会结交更多的朋友?


这还不够,出于对跨文化研究的兴趣,她还想进一步比较,在不同的国家,情况是否会不一样?有些国家非常重视家庭(比如东亚国家),家庭成员的支持对老年人而言非常重要,但在有些国家,社会文化非常重视朋友的价值,那么这些国家的老年人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朋友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之一是用数据说话。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Christen使用了2015年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SHARE)的个人数据,并且将它与欧洲价值观调查(EVS2011)和世界银行(WB2015)的国家层面数据合并了起来。


一番操作之后,她的研究对象包括了17个欧洲国家的50岁以上受访者,最终样本量也轻松达到50000+,既能从个人层面进行分析,也能在不同国家之间做跨文化的比较,简直不能更合适了。


经过各种统计分析,Christen的基本发现有两个:


第一,无子女、无配偶的老年人会有更多的朋友。


初步的描述统计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都显示,无子女、无配偶的老年人,其核心社会网络中会有更多的朋友。尤其是那些虽有子女和配偶,却并没有把他们纳入自己核心社会网络中的老年人,他们社会网络中的朋友数量会显著更多。而且,这些无亲属的老年人,他们在社会联系上的得分也更高,意味着他们可能更加积极与社会互动。


除了家庭特征之外,不同个人特征的老年人在朋友数量上也存在差别。女性老年人、年轻老年人、高受教育程度的老年人、目前没有全职工作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第二,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老年人,朋友数量会不一样。


描述统计的结果显示,认为“朋友很重要”的人占比越高的国家(也就是那些社会文化更重视朋友价值的国家),老年人的平均朋友数也越多。分析进一步确认了这样的关系。在一个国家中,认为朋友非常重要的人数每增加1% ,老年人的朋友数量会增加2% ,这一关系同样是非常显著的。而且,这种关系在无子女或无配偶的老年人中更加明显。


此外,在那些认为朋友“非常重要”的受访者占比非常高的国家中,这种关系就不受老年人家庭结构的影响。也就是说,在那种非常非常强调朋友重要性的国家,老年人的核心社会网络中会有更多的朋友,而无论他们是否有子女、有配偶。


除了这两个基本发现之外,她的研究还提供了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发现:


第一,有子女和配偶,也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老年人获得家庭支持。


在受访者中,分别有36%和13%的有子女老年人和有配偶老年人,没有把他们纳入自己的核心社会网络中;在这些老年人中还有40%在报告核心社会网络时,既没有提及子女,也没有包括配偶。而这样的老年人,他们更可能在自己的核心社会网络中纳入更多的朋友。


人们一般认为,子女和配偶是最有可能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的家庭成员;但是,有这么多的老年人并未把这两者列入自己的核心社会网络中,而是把更多的朋友纳入在内。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即使是有子女和配偶,也未必就能保证老年人可以获得足够的家庭支持,老年人可能出于主动选择或客观原因而将他们排除在自己的核心社会网络之外。我们应当将目光延伸到家庭之外,更加关注朋友作为潜在社会支持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社会文化对友谊的重视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存在关联,不同国家老年人面临的孤独风险不同。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似乎越重视朋友的作用,而家庭的重要性则被弱化。Christen将其视作伴随着经济发展、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产物。在这样的国家,无子女、无配偶更容易被社会规范所接受,人们也更有机会去构建一个由更多朋友构成的社会网络,老年人会找到更多的同类,从而拥有更多的朋友。


因此,对那些经济不发达、且社会文化仍以家庭为中心的国家而言,无亲属的老年人面临着巨大的“孤独”风险,他们既无法从家庭内部获得支持,也鲜有来自家庭外部的资源。然而,在那些较为发达的国家,社会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些国家中无亲属的老年人不仅可以获得更为丰厚的经济资源,同时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去结交更多的朋友,构建“朋友型”的社会网络,他们可以从家庭之外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减轻“孤独”的风险。


当然,朋友数量的多寡未必反映了朋友支持的多少以及支持质量的高低。


对老年人而言,朋友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替代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让我们再来看看东亚社会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西方,东亚社会长期受到“家文化”的深刻影响,通常把家人看做最重要的关系。那么是不是老人只要有家人就够了呢?或者只有朋友的老人会处于很大的劣势吗?


针对韩国和中国的研究都发现,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网络是最有利于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中国,较之于家庭型的社会网络,朋友型的社会网络对老年人的生理健康甚至更为有益(Sohn Sun Yun et al., 2017; Li Ting & Zhang Yanlong, 2015; Li Ting, Yang Yang Claire & Zhang Yanlong, 2018;Ye Liping & Zhang Xinping, 2019)。换言之,即便在东亚这种重视亲情的文化中,朋友也会对老人健康起到不可替代的加成作用。


总之,这些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对老年人而言家庭十分重要,但是作为老年人社会网络重要构成之一的“朋友”,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选择,可以帮助他们避免“孤独终老”。不过,虽然朋友可以带来如此之多的好处,对中国家庭而言,传统儒家文化影响非常深远,家庭成员仍然是老年人社会网络的主要构成,朋友网络资源存在很大的空缺(张文娟、刘瑞平,2016)


根据Christen的观点,在家庭功能日益弱化,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日益难以提供养老支持的客观背景下,中国老年人无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风险。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是否可以更加关注来自家庭之外的力量?无论是作为一种应对性的策略,还是一个更为多样化的社会网络本身就能够带来更多的福利,似乎都应该鼓励老年人积极结交朋友,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边界。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能够有携手安度晚年的知己好友,实在是一件幸事。近年来老人们结伴养老的新闻便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别致的晚年生活图景。他们虽不再呈现出儿孙绕膝的传统老人形象,却也不失为选择了一种快乐、自由的生活方式,也难怪网友们纷纷表示“希望以后也可以找到这样的小伙伴一起快乐生活”了。



注:

1. 17个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卢森堡、波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和西班牙。

 2. 核心社会网络:2015年的SHARE调查请老年人列出了七个能够与之讨论“重要事务”的人,这七个人就构成了老年人的核心社会网络。Christen的因变量就是数一数老年人的核心社会网络中有几个朋友。


参考文献:

[1]Mair CA. 2019. Alternatives to Aging Alone?: "Kinlessnes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 across European Contex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 Li Ting and Zhang Yanlong. 2015. Social network types and the health of older adults: Exploring reciprocal association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30:59-68.

[3] Sohn Sung Yun, Joo Won-tak, Kim Woo Jung, Kim Se Joo, Youm Yoosik, Kim Hyeon Chang et al..2017.Social network types among older Korean adults: Associations with subjective health.Social Science &Medicine.173:88-95.

[4] LiTing, Yang Yang Claire and Zhang Yanlong. 2018. 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network type, and mortal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older adult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4:23-30.

[5]YeLiping and Zhang Xinping. 2019. Social Network Types and Health among OlderAdults in Rural China: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3:410.

 [6]张文娟,刘瑞平.中国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16;5:75-9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ID:renkou8gua),作者:刘雯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封面: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