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单车激战中,哈啰的突围方法论
2019-07-05 10:30

单车激战中,哈啰的突围方法论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头图来自东方IC


如果说,一年前,哈啰出行CEO杨磊在内部信中说哈啰已经成为共享单车NO.1时,外界还有惊愕和质疑,那一年后,外界已经默认这个后来者的地位。


依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哈啰已经入驻360多个城市,平均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与之对照,美团上市时披露过摩拜的平均日订单量,为840万次。


2018年之后,共享单车行业的融资只发生在哈啰一家身上。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9月哈啰出行完成一轮数十亿元融资;最新消息是,哈啰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此轮融资额约为3-4亿美元,估值约为40亿到50亿美元,领投方为蚂蚁金服、华平资本,光源资本、华兴资本也有部分参与。


哈啰是一个典型的逆袭的案例。是运气好么?不能否认有运气成分,在阿里系与ofo心生嫌隙之时拿到蚂蚁金服的融资;在ofo、摩拜出现颓势时,发起攻击。


但为什么这个“好运”偏偏发生在哈啰头上?本期案例,虎嗅精选将剖析哈啰出行,这个案例的意义不仅在于如何逆袭,也在于证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


摩拜的最终归宿似乎说明,这不是门生意,只能依附于大平台成为其中一个场景。但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在接受虎嗅精选采访时提到,单车业务今年大概率将整体盈利,“单车健康运转,不亏钱甚至能赚钱,从整个行业上看,难度有点大,但我们已经接近这个目标。”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你有没有能力把它做成一个优质的生意。这个超过和同行之间的竞争。如果你不能做到,即便同行都死掉了,你也是失败的。”李开逐对虎嗅说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从哈啰身上看到一套精细化运营的方法论


从2016、2017年的混战中活下来,到今年大概率将盈利,李开逐都归结为团队尊重商业规律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运营,“共享单车是一个干毛巾挤水的活儿。”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向来不擅长从干毛巾挤水,十几年的红利期,让他们更擅长另一套打法:不顾成本用免费或补提聚用户,聚集流量后再考虑变现。这套玩法适应于资金充裕的2017年之前,之后,市场环境急转直下,ofo们死在这个转折档口。


当大红利消失,所有互联网企业们都需要回到精细化管理的经营常态。哈啰的这套运营方法论有借鉴意义,尤其对于人数较多、需要强线下运营的中型公司。


一、共享单车能成为一门生意么?


一年来,哈啰的管理团队经常被问及一个问题:“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


回看2018年共享单车行业惨状,不难理解外界对这唯一幸存者的质疑:摩拜卖身美团后,拖累美团整体财报。美团2018年年报显示,摩拜全年贡献收入15.07亿元,但亏损高达45.5亿元。ofo在卖身失败后,市场份额急速萎缩,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在行业火爆的2016、2017年,共享单车从业者和投资人们愿意用“几个月回本”一套说辞来说服媒体和公众:


朱啸虎在接受媒体提到,假设ofo每天每辆车的使用频率是8次,每辆车成本200元,骑一次0.5元,两个月回本,之后一辆单车的营收几乎等于净利润。他计算,校园一天可到200万单,一年收入3亿多元人民币,利润3000万-4000万元。


这一算法忽略了单车走出校园的调度、维修等运营成本,一个上班族把单车从地铁口骑到1公里外的公司后,需要有人将这辆单车收集起来再重新放到人流量高的位置;也忽略了车辆的折旧和丢失的损耗。


一直在城市运营的摩拜,用了另一套算法,算得更清楚一些:


2017年年底,有摩拜投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一辆摩拜的成本为1800元,以单车寿命三年、残值150元来计算,摩拜单车的折旧成本为550元一年,1.5元一天;一辆车每天的运维成本为0.6元。这样,一辆车一天能骑行两次,一次一元就能做到不亏钱。若超过两次,那超过的次数就是能赚的钱。


理论情况下,摩拜盈利似乎不成问题,但这一数据未考虑车辆丢失的情况。


直到美团上市,招股书披露了摩拜的业务数据(之后美团将摩拜业务数据并在新业务及其他里,没有详细披露),外界才看清共享单车模式:


“截止2018年4月30日,摩拜拥有活跃单车用户4810 万,710 万辆活跃单车;在2018年前四个月,摩拜骑乘次数为2.6亿次,每次骑乘收入0.56元,共计收入1.47亿元;单车和汽车折旧3.96亿元,经营成本2.58亿元。”


由这一串数据,能够算出,平均一辆活跃车辆(美团用的是活跃车辆,也就是没有算僵尸车)一天骑行次数是0.3次(2.6亿除以710万除以120天),也就是说一辆车三天才能被骑一次。


更为可怕的是,每次骑行的运营成本将近1元钱,折旧约1.5元,合计2.5元,而用户只为这项服务掏0.56元。


这些数字暴露出来:共享单车的骑行次数拿不到预期,运营成本高居不下,而骑行价格很低。


所以,共享单车能赚钱么?理论上依旧能赚钱,前提做到四项:提高车辆的翻台数(每天骑行次数),降低车辆丢失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骑行价格。


前三项可以通过精细化运营来改善。对比来看哈啰,哈啰的精细化运营在行业里是公认比较出色的。依据官方给到的数据,其运营成本(维修、搬运、仓库等)为一天3毛,是同行的一半;车辆造价目前为600-800元一辆,按三年使用期,平均一天折旧为6毛左右。这样一天每辆车收入1块钱能做到不亏钱。


哈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允许试运营的地区内已实现平均每辆车翻台率5到6次(平均一辆车每天被骑5到6次),全国七天活跃率车辆比例是97%,而北京交通委披露在4月披露的数据,北京的共享单车月活跃度不足50%。


“共享单车本质上是一个干毛巾挤出水的生意,必须极强的效率才行。同行早期不计成本的投放和运营导致后期难以支撑。”李开逐说道。


最后一项需要看最后一公里骑行是否是真需求,用户有没有付费意愿。(折旧是由车辆成本决定,若要降低只能通过大规模采购来降低


今年4月份后,共享单车集体涨价,普遍从原本的半小时5毛涨到15分钟1元,1小时4元。李开逐说,这次调价对骑行量、用户活跃度“基本上没影响”。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共享单车的运维等成本确实非常大,之前免费的或者十分低价的骑行卡是难以让这个模式健康运转下去的,所以我们会调整一定的费用。当然我们也要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它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价格不会比地铁、公交贵,合理的价格用户还是可以支付的。”


回到本段开头的那个提问。杨磊对虎嗅等媒体回答地十分直白:“看共享单车的模式成不成立,要回归到这个需求是不是存在。这是个真实存在的需求,且用户需求如此之大。我相信有干不好的公司,但不相信这个生意不存在。”


李开逐则说得比较委婉:“这个业务是不是一个好生意,我觉得可以用时间来证明,就像共享充电宝,开始热过一段,后来大家觉得是泡沫,但事实上,现在几家活得还都不错。一个行业在泡沫过去后,你才知道会有怎样的发展。单纯从共享单车来说,我觉得无论是收入角度还是成本角度都还有提升的空间。”


据悉,哈啰的单车业务在一半城市已经盈利,预计今年年底大概率整体盈利。虎嗅了解到的未经证实的消息,在美团接手摩拜后,提高运营效率及提高价格,预计今年四季度可能达到盈亏平衡。


二,尊重商业本身


既然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型能够成立,那为什么摩拜、ofo们纷纷倒下?


原因是在资本的刺激下,各家陷入追求规模的癫狂,忽略了商业的本质。滴滴的成功经验让资本们意识到一套催生独角兽的打法:在短时间里,烧成行业第一。


从2016年9月到2017年下半年,ofo、摩拜不断融资,估值从几千万美元迅速飙升到了10亿美元以上,其融资速度、资本参与密度、业务扩张速度都是过去几年所罕见的。ofo在这一时期共完成四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12.8亿美元,约合88.9亿元人民币。摩拜披露的融资额超9.15亿美元,约合63.5亿元人民币。


资本助力下,ofo率先大面积投放铺车,之后全行业跟进。在不到一年时间里,ofo、摩拜的车辆数从不到百万辆激增到近千万辆。


但城市容量有限,超量投放的后果是被政府收走或者被用户浪费。“这不是一个理想的做生意的模式,也造成全行业的浪费。”李开逐说。


在虎嗅研究总监李彤看来,共享单车不是不应该投,而是不应以大量浪费资源的方式投。应当先给ofo、摩拜一笔钱,让它们分别在北京、上海(一南一北两座一线城市)各自摸索一两年,把运营数据、用户习惯摸清楚,确定模式可行再加大投入走向全国。如今的局面是北京、上海没整明白就推向全国,中国没整明白就走向世界。


到2017年转向2018年的那个冬天,共享单车受季节影响订单量极速下滑。同时,整个资本市场环境急转,拿到钱的项目寥寥,巨头如头条、滴滴也出现估值缩水。由于此前没有规划、无节制地投放单车,摩拜、ofo资金吃紧,最终没能熬过寒冬。


那在2016、2017年的爆炸式扩张中,哈啰想跟进么?想,但资源的有限让他们很难快起来,倒是因祸得福。在2017年10月和永安行的共享单车业务合并之前,哈啰只拿两轮融资,金额在“数亿元”。


在杨磊看来,共享单车短期的投车密度和速度取决于资本投入,但从长远来看,行业真正的壁垒在精细化运营。于是哈啰选择尊重商业规律,克制扩张,从竞争较弱的三四线做起,注重运营效率和收入。


“从长期来看,商业规律肯定是起作用的,但短期来说就不一定了。也可能是你尊重了商业规律,但被对手给烧死了。这个很残酷。”李开逐说。易到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运营最为健康的打车软件在补贴大战中死去。


外界愿意将哈啰的逆袭归结为找到三四五线的空白市场,当巨头们在一二线城市打得不可开交时,哈啰却悄然撕开一个口子。


但为什么起初头部玩家会忽略三四线城市?任由哈啰攻占了去。原因是,三四线城市并不是一个投入产出比高的城市。由于人口数量有限,订单密度较小,并且车辆容易损坏和丢失,三四线城市不是共享单车的理想之地。


哈啰能够在ofo、摩拜激战之时活下来的关键在于,他们通过不断尝试,找到一套精细化运营的方法论,即便在三四线城市,也不会太过亏损。


三、如何在毛巾里挤水


共享单车是个人口生意,它有着巨额订单量、但每个订单只在1块左右,还需要承担维修、搬运等运营成本。那如何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在干毛巾里挤出水?


总的来说,可以视哈啰有两套管理体系,一套是对车辆的管理,一套是对人的管理。对车辆的管理是,通过智能锁将车辆的数据联网,按照大数据判断车辆的调度和维修需求。


这个数据有多细呢,在哈啰北京试运营地区的回龙观东大街地铁站,哈啰的城市经理郑增用管理后台BOS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虎嗅精选看到他的手机上出现这辆车的具体位置、电池量、负责运营人员名字、SIM卡状态、太阳能板状态等等十几项信息。


对人的管理是基于这套数据,系统判断出调度/维修需求后,用类似外卖的派单形式,派给运维人员。运维人员是兼职,这种任务主导、按照工作单量结算工资的模式,从而杜绝腐败,提高工作效率。


虎嗅精选走访哈啰较为密集的昌平区,结合对李开逐及哈啰北京城市经理郑增的访谈,尝试用尽量通俗的语言将这套体系具体描述出来。


首先“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太过笼统,将其拆分有两个环节,一个是提高翻台率,一个是降低运营成本。


先看翻台率。要提高翻台率,需要车的投放量适中,既不会出现闲置车辆过多,使得资源浪费,也不能让用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需要合理的车辆调度,既能让车辆时刻处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也要降低调度的人工成本。


在投放上,哈啰的做法是试水性投放。以沈阳为例,哈啰进入时在冬天,先投入500辆车,一方面看当地用户的骑行习惯(用户愿不愿意骑车,破坏情况怎样),另一方面看在低温情况下,智能锁能否正常使用。尝试后发现效果超出预期,便逐渐加大投放。


从以往的数据结果来看,30:1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投放比例,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城市中心有3万人,那投1000辆车,翻台率最优。但根据不同地区的骑行习惯,以及天气气候的变化,这个比例处在动态变化中。


在车辆调度上,用智能调度来取代之前人的经验调度。


为便于管理,哈啰将一个城市切割成无数2公里乘以2公里的网格,根据人口密度,一个运维人员负责一个或多个网格。这有点像美团的蜂窝结构,不同之处是,美团的蜂窝是按商圈划分,而哈啰的网格是固定的。


哈啰有一个名为“哈勃”的数据系统,能够记录每辆车的骑行轨迹、车辆状态,城市热力图,从而分析要如何进行车辆调度。反应在运维人员身上,他们手机上安装的BOS运维后台能接到明确的调度指令。


虎嗅精选从北京城市经理的手机上看到这个后台,点击某个车辆停放热点,后台便显示出该位置已有多少辆车、需要调入多少辆车或调出多少辆。BOS后台数据每十五分钟刷新一次,当达到需要调度的数值时,负责这块的运维人员会收到一个类似外卖的提示:“您有新的调度任务请注意查看。”


再来看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共享单车的运营费用主要诞生在调度、维修以及车辆丢失上。调度刚刚已经提到不再赘述,哈啰在降低车辆丢失率,以及降低维修成本上花了较大力气。


降低车辆丢失的关键在于定位,哈啰有三种定位方式,最近一次扫码动作发生的位置、智能锁本身的GPS定位,智能锁带有SIM卡。当单车由于断电或者进入没有信号的区域,SIM卡、GPS会在失联前自动向系统发送定位。


在维修上,主要依赖用户报障及系统判断。但由于此前用户报障可以免去骑行费用,所以出现很多虚假报障。所以哈勃系统会根据报障人的信用以及车辆本身状态等筛除虚假报障,目前报障的准确率从50%提升到现在的90%左右。系统也会根据车辆的状态,比如电量降低、在一个地点长时间没有移动时等,向运维人员发起疑似故障工单。


运维人员收到工单后,赶到现场。由于故障拉入仓库的维修成本要远高于现场维修,因此哈啰建立一套十分细的维修规则,将维修项目分割成十几类,诸如换脚蹬子、链条、座位等必须在现场维修。只有重大故障才需要拉回仓库。运维人员在系统中确认具体修理项目,进行修理。


当一座城市在如此运营三四个月后,若投入产出很低、破坏比较严重时,哈啰会将其关停。比如海南、湖南某几个城市出现关停的例子。


哈啰单车对车辆进行数据化管理,对运维人员实行任务主导制。这种对数据的细致切分,以及对规则和标准的细化,值得重线下运营企业的关注和借鉴。


“我们希望用技术去提高效率。我们也相信这个行业将是一个效率优秀的企业胜出。”李开逐说道。


四、共享单车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在精细化运营之外,李开逐不否认,他们顺利走到现在有“运气”的成分。


在阿里系与ofo心生嫌隙之时,2017年12月哈啰争取到蚂蚁金服的融资,之后蚂蚁金服接连领投哈啰的数轮融资,2018年3月,信用免押金让哈啰单车用户数和订单数激增,这是哈啰从第三一跃成为行业第一的重要转折。


目前蚂蚁进入成为哈啰的最大机构股东。不过哈啰方面表示,蚂蚁并未控股,创始团队掌握决策权。


为什么阿里给一个共享单车创业企业如此大的支持力度?有人说是移动支付场景。但2017年的移动支付环境与滴滴打车时已有很大不同,移动支付已经得到普及。共享单车又主要集中在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市中心,难以带来新增用户。


也有人说线下流量。整个互联网线上红利几乎枯竭,共享单车的低成本获客就是杀手锏。但支付宝也同时在给共享单车导流,而非反过来。


生态考虑更有说服力一些。一位阿里管理层人士在接受全天候科技采访时说,阿里布局共享单车是“纯生态打法”,口碑APP覆盖的只是“生活服务”生态中的“吃喝玩乐”,共享单车的最后一公里,是阿里“生活服务”生态中必不可少的场景,能将吃喝玩乐串联起来。


再回到哈啰本身。


随着2018年“哈啰单车”改名“哈啰出行”,并且推出顺风车业务,聚合首汽嘀嗒推出打车业务,外界普遍认为哈啰在改变其原有定位,向大出行转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出行平台。


不过,李开逐向虎嗅否认了这个说法。他说哈啰的定位一直没有变过,“我们确实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单车平台,但也不是说,我们要转向四轮,我们的核心还是两轮出行。”按照他的说法,四轮业务只是一种尝试,尝试的目的也是为服务两轮出行市场。“坦率地说,四轮市场更加混乱和分散,我们并没有说一定要在这个市场上取得什么成果。”


哈啰将重点继续放在二轮上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它可能不比四轮的出行市场小。”


目前哈啰开展的业务除了共享单车、打车、顺风车外,还有助力车(像自行车的电瓶车)、电瓶车租赁,以及电瓶车的换电业务。


“我们逐渐在两轮出行市场中看到更多机会,比如助力车,覆盖距离可以从单车的三公里以内,扩展至3到5公里,在三、四线城市,这可能才是王道的出行工具。”李开逐说道。据悉,哈啰助力车已经实现全国范围的盈利。


6月12日,哈啰出行、宁德时代、支付宝宣布成立合资公司,首期投入10亿元,做二轮电动车的换电业务。具体来说,与电瓶车车厂合作,哈啰输出电池标准。在城市选址建立换电柜,集中放置电瓶,用户可以扫码换电瓶。


依据杨磊的说法,之所以做换电业务是看中它的市场潜力。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有3.5亿辆,每年销售额4000万辆,日均充电次数近亿次。这一数量规模,远超过汽车。


更深层的原因是,哈啰想借此建立起电瓶车的“车联网”。“现在的电瓶车是不联网的,以后我们可能会做电瓶车的中控系统。”李开逐说。


在哈啰所有的业务中,共享单车由于更加高频,在无形中成为一个导流的业务。所以对于哈啰来说,其理想的业务模型是:共享单车能够自负盈亏,并且给助力车、电瓶车导流。助力车能够规模化盈利,电瓶车的物联网则是未来的想象力。


哈啰的可贵之处是,在行业拼命烧钱的时候保持了理智,活了下来。并从一开始就实践数据化管理,最终在行业回归理性的时候,能后来者居上。


最后用杨磊在采访中说过的话结尾:“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同行把这个行业能融到的钱都融到了,我们根本融不到钱,所有投资人都在问我们,你们钱这么少,能怎么做。当我们渐渐做起来的时候,同行不行了,于是很多人又在问我们,他们融了这么多钱都做不好,凭什么你们能做好。这说明很多人不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他们只能根据风向来判断。”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