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崩溃:YouTube 式社交的浅与深
2014-03-28 15:06

语境崩溃:YouTube 式社交的浅与深

本文作者是虎嗅实习生 王一苇。

如果给你一台带摄像头的笔记本电脑,让你录一段自己的视频传到YouTube上,你会说些什么?跟你我一样,许多人面对黑洞洞的摄像头,都会有一瞬间的空白和失语,甚至思前想后都无法开口。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 Michael Wesch 教授告诉我们,这就是语境崩溃的后果。他将“语境崩溃”定义为:进入某个时刻的录影时一系列语境的相继崩塌。(An infinite number of contexts collapsing upon one another into that single moment of recording.)

先说说什么是正常的语境交流。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在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你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注意他身上的衣着、身边的物件与周围的环境。这几乎是一种本能,它让你对于所处的环境与气氛了然于胸,然后做出恰当的反应。对于人这种“社会性动物”,这就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语境因此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征而受到欢迎。人类学老师曾谆谆教导我们,重要的不是 text(文本),而是使得文本存在并发挥意义的 context(语境)。正是因为有了语境,人类千奇百怪的文化现象才得以解释,并于冥冥中指示出一条通往人类共性的道路。

然而在通过视频进行泛陌生化交流的社交网络,比如 YouTube 上,这样的语境并不缺乏。视频博客(vlog)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种以影像代替日志或照片,来记录个人生活的新兴博客。这些博客的博主往往匿名,他们的视频也不提供给任何特定的对象观看。但他们知道自己在一个时刻录下的影像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卧房这样最为私密的场所,传播到几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并且在未来的时间点内能够随时被点击、播放、观看,甚至永久保存。

正因如此,这些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中的语境在不断崩塌——在你录下一段视频放到网上之前,你会意识到上述事实,你知道任何人都能看到它,包括未来的你自己——于是你想,我应该说些什么呢?定义语境的时间与地点限制既然已经不复存在,未来这段视频必然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被播放,而我应该选择哪一个语境下的立场来表现它?怎样才能让未来的语境成为目前内容的恰当注脚?又该怎样才能面面俱到地讲好一件事,应该把所有可能性都一一罗列吗?还是干脆抛开一切,什么都不提?

最后的最后,你决定什么都不说。或者,你谨慎地开口了,别别扭扭的。你选择把自己想说的作深入的表达,却模糊了一切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描述,把一个故事的语境清理的干干净净,任由观众自己脑补。

因此网络社交的另一方,也就是视频的观看者们,则面临着更大的问题。通常,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社交中所处的位置来定义自身,而在这些网络宅男宅女的社交版图上,他们所拥有的联系对象是无数个虚化的“他人”,一些缺乏真实语境的对象。你可以对一个人最近的心情了如指掌,却并不知道他姓甚名谁,家住何方。果真如此的话,你又如何定义自己在这样一段关系中的位置呢?

在这样的交流中,信息的发出方和接收方实际上并非人本身,而是自我的一种映射。这种映射并不真实,因为它经过了个体意识的层层过滤,最终投射到网页上的,不过是一个人经过权衡之后能够呈现的内容。在视频录制的时候,个人虽然知道视频将被观看,但这一秒仍然是“安全”的,这解释了视频中的内容为什么经常是私密的。而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观看者与发布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既“深入”又“肤浅”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许有助于情感的倾泻与压力的释放,却并非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视频博客的总量占 YouTube 视频总量的不到 5%,但在每天新增 20 万个视频的 YouTube 上,这 5% 意味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匿名社区。存在即合理,越来越多 vlogger 的出现是社交方式革新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自我表达渠道缺乏的病状。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