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时代,中小GP的“危”与“机”
2019-07-11 21:02

科创板时代,中小GP的“危”与“机”

 头图来自:东方IC;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FOFweekly(ID:FOF_weekly);作者:潘庆阳


科创板开市在即,截止2019年6月底,在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提交上市申请的一百四十余家科技创新企业中,粗略统计约有八成以上得到过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科创板的推出无疑是PE/VC们的历史性机遇,但这是否意味着PE/VC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呢?恐怕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


本文作者就职于成都经开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是成都龙泉驿区政府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产业投资基金。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的主体架构,母基金首期规模达到50亿元,目标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其管理人为成都龙雏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一、中小私募股权基金面临的科创板困局


简单梳理一下,我们发现摆在私募股权基金的三座大山仍然不会因为科创板的来临而变得实质性好转,甚至对大部分中小PE/VC而言可能情况变的更糟。


首先是募资。中小基金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高净值个人LP,经过几轮市场狂热期后,很多高净值个人LP发现股权投资并非如想象中赚钱,科创板来临后,这些经过市场教育洗礼的高净值个人LP可能会转而会投入科创板或者债权资产,中小基金的募资渠道更少了。


尽管政府引导基金、银行系资管以及市场化母基金近年来在逐步崛起,冲抵了减少的个人LP,但是这部分资金基本都是为有品牌的头部白马GP们准备的,跟绝大部分中小基金半毛钱关系也没有。总之一句话,中小基金的募资将变得越来越艰难。


其次是投资,中小基金的生存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约是美国8倍,但平均管理基金规模仅是美国同行们的约七分之一,在长时间以来“copy to china”的创业模式下我国优质的项目数量并不如美国乐观,大部分都以模式创新为主,这就导致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成为了“僧多粥少”的红海市场,同时“双创”的浪潮也助推了资产端的高估值,优质资产小基金根本投不进或投不起。


在2016年左右市场狂热期,头部机构扎堆投资疯抢明星项目,很多中小基金只能是靠买资产管理机构包了几层的头部明星项目份额刷刷存在感,找一些标杆案例做做品牌。2016年左右市场最狂热的时候,有人曾调侃的表示,能不能直接投进摩拜和ofo基本能证明你是不是一线投资机构。


科创板推出后,更多的投资机构对科创板引领下的“硬科技”将会更加充满热情,但相比之下,大的品牌头部机构或者产业基金相对来说有更多的“定价权”,也更有可能拿到好的项目和好的估值。


从科创板目前已有的数据来看,截止至2019年6月13日,PE/VC投资企业获科创板受理排行榜前三名依次是:深创投、达晨、赛富,基本也均为一线投资机构。可以说,科创板的到来使得中小基金投到优质科创企业的难度系数反而提升了。


最后是退出。科创板的来临,尽管给了部分已陷入退出困境的PE/VC提供了救命稻草,但依然是杯水车薪。有券商研报预计,2019年科创板上市企业或在150家左右,募资总金额约在500-1000亿元左右。据统计,每年A股、港股、美股上市的中资企业募资总额也仅大约在3000亿元至4000亿元之间,科创板带来的增量有限。


但是,Wind数据显示,仅2018年PE/VC投资总额就超过了1万亿元,截止2018年底,在中基协登记备案的PE/VC基金管理基金规模也有8.91万亿元之巨。此外,每年投资数量也达到上万个,而能够ipo退出的项目数量也就几百个,也就是说,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两个维度看,PE/VC真正能通过IPO退出并赚到钱的机会少之又少,科创板的到来仍然改变不了大部分投资人无法通过IPO退出并拿回本金的宿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科创板的减持制度基本上继承了A股2017年颁布的减持新规,持股比例较高的PE/VC,仍然需要数年才能减持能完成。而且为了防范PE/VC“突击入股”科创板申报企业的现象,上交所还紧急出台了“三年锁定期”的规定,退出对PE/VC而言依然是老大难。


总而言之,大部分PE/VC机构的日子没有因为科创板的来临而变得好转,反而是“强者恒强,弱者逾弱”,未来中小创投基金的日子更加难捱了。


二、科创板带来的历史性机会


尽管中小基金日子难过,但也不要过分悲观,因为每一次资本市场的变革必然会伴随更多的机会。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或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重要的是,中小基金该如何求变?


一是深耕细作。未来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将进入“强者为王”和“品牌至上”的时代,中小私募股权基金因为资金不足,研究能力有限,则应采取集中差异化战略,转向专注于某个行业、某个板块,或者甚至深耕某个地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回归到价值发现中,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精品型私募股权基金,最终形成大品牌基金和精品基金并存的局面。


二是产业赋能。科创板时代来临后,由于注册制的实施“壳”价值变得没那么值钱,长期来看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将收窄,越来越多的项目可能将会选择被并购退出,产业并购的大时代即将来临。


中小私募基金与其与大品牌基金争抢项目,不如围绕一个成功的被投企业踏踏实实进行产业整合,将产业链做深做扎实,真正由价值发现过渡到价值创造。须知国外很多小企业都是因为长时间的不停投资并购整合而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参天巨擘的,例如雀巢、卡内基钢铁、通用汽车等。


三是自我革新。其一是投资理念要顺应科创板时代发展,从注重企业盈利能力转为重视企业成长能力和行业领先能力的高低。其二是盈利模式转变。结合自身所长,打造差异化的盈利模式。例如“投资+投行”、“投资+赋能”、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


其三是组织文化革新。私募股权基金的核心始终是人,所以要在激励机制、企业文化、企业愿景上下功夫,保持员工旺盛的战斗力,作为投资人千万不能忘了投资自己人。


三、科创板的历史使命与挑战


最后谈一下科创板的历史使命以及与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关系。


G20之后,尽管中美贸易战告一段落,但从长期来看,中美两个大国的论战核心诉求不在于贸易,而在科技领域的角力和竞赛。


其一,美方贸易谈判的三个关键点,无论是工业补贴、强制性技术转移还是市场导向都剑指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显而易见的是,未来中国高科技产业更多的将要依赖市场化融资和自主创新;其二,科技产业的崛起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


美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发达的投融资体系,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美国一直引领新技术周期成为可能。显然,能否吸引优质企业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竞争力的体现。


科创板的定位既强调“硬科技”导向,又增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包容性,通过“增量改革”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从而使得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兴优质企业得以上市输血。


从这个角度看,与我国设立的其他各种“板”不同,科创板的建立带有强烈的大国崛起的历史使命,科创板许胜不许败。


那么,科创板成功与否的挑战在哪里呢,我认为应该在估值是否理性,长期看有穿越牛熊的赚钱效应,而不是成为投机者的狂欢场和收割机器。我们看纳斯达克做的很成功,其中很大一部原因在于上市了一批诸如亚马逊为代表的优质企业。


这些企业在市值很小的时候就上市了,亚马逊上市的时候市值只有10亿美金,微软也才只有5亿美金,到今天为止这些企业上市后市值增长了1000倍以上,在成就了追捧他们的投资机构同时也成就了纳斯达克。


但是到今天很多情况变了,互联网企业的融资规模越来越高,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很优质但上市后是否值得投要打问号。


例如,小米、美团这些企业肯定也很优质,都是业内翘楚,但是估值提升往往在一级市场就提前消化了,一级市场就已经500亿美金估值,上市后还能再涨个上千倍吗,更大的概率是上市后割接盘侠的韭菜。


如果科创板要成功,一是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二是要有足够多的优质科创企业,三是上板企业估值合理不虚高,这样整个市场才能活起来,才能有流动性,才能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循环。


那么这里面私募股权基金如何发挥作用呢,过去私募股权基金几乎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构们广撒网到处去寻找满足上市条件的企业赚估值差,拿了上市路牌后再收割股民,未来私募股权基金更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需要踏实深入去做一些前瞻性研究甚至自主运营产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金融市场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的功能,去成就自己和他人。


例如高瓴资本做的很成功,它的投资风格就是研究驱动型的,在腾讯很小的时候就投资了,而腾讯在上市后估值仍然增长了七百倍。


所以,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健康的发展关键不在于池子里有多少水(资金),水增长了多少倍,而是在于是否能引导水流到该去的地方。哪一天这个行业真正的健康发展了,也就间接促进了科创板历史使命的完成。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FOFweekly(ID:FOF_weekly);作者:潘庆阳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