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没有宗教的教堂
2019-07-12 16:36

一座没有宗教的教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禅与宇宙维修艺术(ID:cosmosrepair),作者:Jade,头图来自:东方IC


一、我的世界没有神 


作为一个在马克思主义社会长大的小孩,我的世界是没有神的。教堂和庙宇,对我来说是可供参观的旅游目的地。我可以欣赏建筑,欣赏神像,欣赏历史,就是没法真正地欣赏神。


每当内心不可避免地升起各种“大问题”的时候,也是我开始羡慕有信仰的人们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有一些人,自打出生就对人与人,人与宇宙,人与自己的关系有了明确答案。这样,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因为疑惑和恐惧,纠结烦恼。但我也深深明白,虽然羡慕,但我无法成为这样的人。


后来,我接触到了哲学。令人宽慰的是,属于我的痛苦与好奇,早有世世代代的人经历过,并通过自言自语或相互辩论沉淀了下来。可惜,哲学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它更像是一种又一种的猜想,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性的启发大于确定性的回答。


再后来,我明白了一件事,有些问题,不是找到答案之后才能好好生活,而是要用一生去寻找答案。这答案也许脆弱易变,转眼又被自我推翻,但总比自欺欺人,像鸵鸟一样生活的好。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人是什么,我们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意识是什么,如果人能观察到自我的存在,那这个观察者又是谁?


高维空间和宇宙意识是什么,是谁造了人;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或不是电脑游戏里的超级玛丽?


时间是什么,相对论如果是对的,“存在”不是绝对的,那“我”是什么?


光是什么,如果量子物理是正确的,那所有二元对立的东西都可能同时存在吗?


既然有高我,那小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谁发起了这场游戏,又会如何结束?


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并不是自负的智力挑战,而是挥之不去的阴云,令人寝食难安,心绪不宁我别无选择地像西西弗一样负重前行


 二、为什么世界需要一所教堂 


不仅仅是我自己,这个世界也正前所未有地需要一所教堂。身处科技行业,我常常惊讶于科技提高生产力的过程,如何让人类看起来像鼠笼中转圈的白鼠,虽然物质体验在不断“提升”,心灵却在原地踏步。


马克卢汉说,广义的媒介是人类各种器官的延伸。比如,房子是皮肤的延伸;轮子和汽车是脚的延伸;口语语言是听觉的延伸;印刷品的是视觉的延伸。最后一个出现的是电。电是什么的延伸呢?中枢神经系统。电出现至今“孵化”出的最重要的产品又是什么呢?计算机和互联网。


电不仅延伸了个人的中枢神经,也把全世界的大脑连在了一起。从长远来看,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但我们这一代,面临着从生物学上的“人”,大自然中的“人”,到中枢神经连接到一起,上传下载思想和意识的“人”的过渡。


什么注意力碎片化,信息茧房,社交焦虑,会不会被AI取代,这些忧虑都只是刚刚开始的“小问题“。真正大的危机,在于身份的缺失,我们根本就不再知道”我“是谁。


二十年前我们认为互联网是自由的乌托邦,会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连接一切信息,知识和人。二十年后,我们确实连接了一切,但这个”一切“,仿佛变成了一个科幻小说中的高维怪物,要反过来奴役我们的注意力和思想,甚至意识。


有趣的是,全世界的主流和非主流宗教,都仿佛“失灵”了宗教不再是一种适合年轻人的语言。而社会的主流媒介,也不再适合传统宗教的传播。“宗教”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变成了一种身份标签,却并不能给出现代社会产生出的新问题的答案。


基督教里,一旦普通人产生”如果上帝是全能的,那为什么上帝这么安排“的问题,答案往往是“我们无法知道上帝的意图,但他有他的意图。”年轻人怎么会满意这样的答案呢?它们习惯的是打开 Google,从成千上万的“答案”中挑出自己想要的那一个。


宗教有它沉淀了几千年的“必答题”和“标准答案”,遵从典籍和权威(如上师,主教)。但电和互联网塑造的世界是“去中心化”,“部落式”的,一个民间八卦的威力,远远大于自上而下的传教


什么是去中心化,不需要权威,又能帮助回答“我是谁”的呢?那就是硅谷现在最流行的几件事:虚拟现实,大麻,冥想。而他们都与中枢神经的改造(暂时或永久)相关。


 三、教堂可能的样子 


几年前我接触到冥想,一种超越宗教,绕过科学,抛弃语言,而追求“直接体验”的媒介。那段时间,也刚好是我自己最矛盾,焦虑,迷茫的身份缺失,信仰缺失的时期。冥想救了我。我也意识到,科技的发展与人类内在精神世界,存在着一种联结,只是并不像与物质层面的需求之间那么明显和迅速。


以前,这种联结是由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承担的。而现在,相关学科扩展到了神经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量子物理,生物学,语言学等。其中很大程度上源于计算机理论和应用在过去几十年的剧烈进化。


人工智能的边界是人对自己的理解,进而才是对人脑的模拟。如果不能突破人对内在思考,感情,认知判断的种种认知,计算机能做的事情就十分有限。虽然基础科学和应用科技对人类大脑神经,内心世界的探索还非常之初级,但在未来几十年间一定会成为最有价值的领域。


先举几个栗子,看看硅谷备受关注的几个创业公司:


Neuralink(https://www.neuralink.com/)


Elon Musk 在 Tesla, spaceX, hyperloop 之后投入的脑机接口项目。虽然透露出的信息很少,但 Elon 的 Vision 是未来人与人之间可以不用语言,直接通过脑机接口交流。


Kernel(https://kernel.co/)


一家脑机接口公司,最宏伟的目标是记忆的上传与存储,现在主要的商业目标是通过脑机接口等技术为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等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提供治疗方案。


Facebook(http://t.cn/Ai0j5hze)


正在秘密开发基于神经信号的社交网络硬件。扎克伯格曾经说” people will one day be able to share full sensor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not just photos. “ 


Dreem(https://dreem.com/en)


一家开发使用 Electroencephalography ( EEG )收集脑电波,再通过 Bone Conduction Technology (骨骼传导技术 http://t.cn/Ai0j5VaA )释放信号来增强睡眠质量的产品公司


Woebot(https://woebot.io/)


Woebot 使用心理学中的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 CBT )方法,搭配人工智能技术为心理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主要用来做潜在抑郁症患者的发现和引导。


Headspace(https://www.headspace.com/)


由冥想引导内容 App 发展为综合情绪和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已经有千万级用户。 


此外,欧洲和美国还在放宽对精神类药物,如大麻的管制,同时鼓励无害成分的提取。比如大麻提纯物 CBD,已经可以在布鲁克林的任何一个普通咖啡馆见到。宏观经济增长的停滞,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物质生活和直接欲望改造的极限,都悄悄促成着精神健康类产业的萌芽。


如果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边界,那什么是人对自我认识的限制呢?除了知识,还有语言,逻辑,五感。而这些涉及的学科就更加复杂丰富。


所以,除了基础科学的独立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交叉研究和相互启发。比如,现在就有一门新的学科叫”量子逻辑学“。量子物理挑战经典物理之后,传统逻辑学公理被推翻,又进一步影响了计算机原理,如冯诺依曼结构。


四、亲手盖一座教堂 


为什么我们想要亲手盖一座教堂?


1. 很多古老智慧(佛家,道家,中医,瑜伽等),如冥想,可以借助新的科学语言进行传播和验证。为什么科学语言比宗教语言,不可知论语言更好?不是因为它一定可以证明或证伪,而是因为它时刻承认自己的缺陷,并在不断变化。我不是不尊重宗教,但在我看来,任何的宗教都也是一种执着,对于清净之人是缘分,无明之人是陷阱。


虽然科学现在对人内在世界的解释还不如文学,不如萨满,不如药物带来的体验,但它是不断进化的。科学是一种共识,是不分种族,地域的人能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接受的同一种语言


2. 基础科学和商业产品之间需要一座桥梁。在任何行业的早期诞生之际,都会经历大量的混乱,失望,欺骗,泡沫。由于相关基础研究还很稚嫩年轻,离工程实现和商业落地也更远,它更需要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慢慢从边缘领域成为主流。


这有点像 MIT media lab,项目是以”topic“而不是”subject”来区分,它们可以是各种艺术,理科,文科学科的排列组合,任何团队都可以随时与跨学科的其他团队合作新项目。它架起了学术象牙塔和硅谷名利场之间的一个微妙桥梁,试错成本更低,失败概率更高,但也更宽容,浪费更少的社会资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禅与宇宙维修艺术(ID:cosmosrepair),作者:Jade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