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救不了章子欣,但我们可否不让恶魔带走下一个孩子
2019-07-16 16:06

我们救不了章子欣,但我们可否不让恶魔带走下一个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家(ID:ipress),作者:刘新宇,头图来自东方IC


你最不想要的那个结果最终总会发生——这一法则被称为墨菲定律。


视频直击:章子欣父亲章军赶到殡仪馆见女儿最后一面


章子欣,这些天来无数人牵挂的9岁女孩,最后被发现时,已经是冰冷的尸体。


公安机关日夜努力的同时,媒体和自媒体也在努力,试图通过蛛丝马迹推导真相,寻找祸首。但这件案子蹊跷之处,是两名犯罪嫌疑人的自杀,这让一个诱拐案件,有了“黑箱效应”——不仅对于犯罪动机、作案手法我们再没有机会直接从犯罪嫌疑人那里获取;同时,因为这种不寻常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更让人产生如临深渊的颤栗——人们其实不恐惧罪恶,而是恐惧不能理解的罪恶,只因为那种罪恶会毫无征兆地降临。



事后的监控视频显示,7月7日晚上11点,带走女孩的租客梁某华谢某芳二人坐出租车离开象山县松兰山往爵溪街道,前往东钱湖。7月8日凌晨,梁某华二人相拥之后,用衣服将彼此绑在一起,跳湖自杀。


打破恐惧的办法,除了等待和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早日破案之外,很多网友也曾指责过孩子的爷爷奶奶粗心大意,怀疑过孩子早已离家出走的母亲,甚至指责过从外地紧急赶回家的孩子父亲……这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在这起悲剧事件中,每一处的安全疏漏,都让很多习惯于“常态家庭”的网友难以接受。


但是,这个留守儿童家庭,并不特殊。章子欣的家庭,只是数以千万计留守儿童家庭的一个并不典型的配置。


一、乡村信息盲区


在章子欣失联新闻爆出的当天,有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问:“前几天刚刚爆出的女童被性侵案,孩子的爷爷都不知道吗?”(编注:与章子欣案件的相似处在于,那位被性侵的女童,也是因为被母亲轻易托付给了他人带到外地,导致身处险境。)


她的言下之意,这种时候,正应该是家长们严阵以待,比以往更看紧自家孩子的时候,怎么会让两个租客这么轻易就把自己孙女带走呢?


她忽略了一个事实:在信息化如此充分的今天,我们的乡村,乡村里的特定人群,仍然处于信息盲区。我们所谓新闻热点,并不是所有人的热点,我们熟知的,可能已经厌烦的消息,在乡村,特别对于乡村的老人、孩童,可能根本一无所知。


有一次,我去西北一座村庄给留守孩子们送“故事盒子”(编注:故事盒子是作者所在的公益组织“上学路上”的产品,里面有心理故事,在此不详述),为了引发孩子兴趣,我跟他们讲这些故事都是谁录的。康辉——孩子们茫然,坐在一旁的爷爷奶奶茫然;李冰冰——茫然;郭涛——依旧茫然……


这三位,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明星了,一位天天出现在新闻联播,一位享誉国际,一位因为《爸爸去哪儿》的节目被熟知,但是出人意料的,孩子们并不知晓,老人们也不知晓。


那次,我亲眼目睹了这个信息时代的信息盲区,如果平时,这个盲区只是表现为闭塞、信息不畅,那么在章子欣的案子中,它就是致命的缺失。


正如那位网友的责问,我相信:爷爷、奶奶和子欣,三个人真的不知道前几日上了热搜,导致某上市公司巨量封跌的那条新闻,更不知道随后媒体、自媒体、专家和社会组织铺天盖地的评述跟进。我甚至怀疑孩子的父亲——那位身在天津的中年人也未必知道,因为,按照常理,如果他知道这个,就会在电话中告知孩子的爷爷,提醒爷爷这件事的风险,而不是“不能(让孩子跟他们)去,要去你也得陪着”这么简单的交代。


因此,我建议一些机构应该尽快开展中国社会信息渗透研究,结果很可能让人大跌眼镜,我们以为信息化、移动化时代无远弗届,那可能都是想象。基层乡村治理中,也要想办法添加信息治理一项,一些必要和重要的信息,特别涉及安全、犯罪、诈骗等,要想办法传达到每个人——这件事我们在上世纪60年代做到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现在做不到。


我们要将信息通达,作为守护留守儿童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二、隔代养育的问题


留守家庭里往往不止是留守的问题,像章子欣爸妈那样的婚姻破裂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经常能见到。


曾经有学者说,“爸爸去打工,妈妈在家陪孩子”是乡村家庭最经济的安排,但往往是,长期的分居,直接威胁到的就是婚姻。外遇、离婚、冲突这些情况充斥着这些原本物理空间上已经不完整的家庭。因此,很多夫妻为何要一起出去?答案不言自明。


但夫妻关系得以维系,孩子就只能“牺牲”,像小子欣这样,早早交给祖父母一辈,长时间见不到爹娘的大有人在。我们一位志愿者曾经告诉我一个故事,她常去的美容院里,一位技师前年回家生孩子,本来生了孩子,也在当地找了一份还可以的工作,但北京这边的老公三天两头要她过来,她只好把孩子托付给孩子奶奶,重新回到北京。而孩子奶奶不仅带着她的宝宝,同时还有其他子女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一共3个娃娃!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人们确实不容易,养了儿子还要养儿子的儿子,在村庄里没有青壮的情况下,还要照顾庄稼。在贵州山间的水田里,我亲见背着孙子插秧的大爷大妈。但是,我还是要说,隔代养育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这种模式只能完成“养”,无法达成“育”,只能满足孩子的身体需求,但无法满足情感需求。这会导致留守孩子高发的心理亚健康——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父母养育,被祖父母养育强行替代,这是违反自然和人类生存规则的。


章子欣的奶奶说起孩子“谁对她好她就会粘着谁”,这句话并不只适用于章子欣。


“孩子有点自来熟,谁对她好她就会粘着谁。”孩子奶奶说。章子欣的妈妈曾某在2015年时,因为婚姻矛盾离家出走,父亲忙于工作,章子欣更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而且,从子欣的案件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老人们的防护能力,在别有用心的人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这一点,不仅是乡村,就连城市中的老人们,不也是在专业骗子面前屡屡上钩吗?其中原因,不仅有他们逐渐跟社会脱节,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有心理需求。要知道,一个留守儿童背后,就站着两个甚至四个留守老人。他们和他们的孙辈一样,缺乏天伦之乐,缺乏陪伴,他们孤独而脆弱,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温暖。一旦某个人抓住这一点,很难不被攻破心理防线。


隔辈监护中孩子的安全取决于爷爷奶奶,但爷爷奶奶这道防线有着天生的漏洞。怎么补这个漏洞?特别像这个案子中,千岛湖本身就是旅游景区,人员复杂,让老人们担当起甄别坏人,与他们斗智斗勇的责任,实在是苛责。


所以那些把孩子甩给老人的为人父母者(无论是工作生活所迫,还是个人自由的理由),其实最需要反思,这个选择需要付出的潜在代价,可能是你和家庭都难以承受的。


三、熟人社会的漏洞


中国社会被称为熟人社会,这跟传统中家族宗祠有关。其特点是,人们意识里仿佛有道墙,用以分别熟人与否,只要你进入熟人圈,打上熟人的标签,意味着可以被信任,甚至可以被“超信任”——边界感、分寸感消失,熟人可以过问你几乎任何事,甚至干预你任何事。熟人可以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而不奇怪,甚至做一些过分的事而被原谅。


因此,在熟人社会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规则、防范、分寸都是针对非熟人的。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在陌生人领域,我们会过分冷漠,警惕,深沟壁垒,虽然得到的温暖不多,但受到的伤害也少;但在熟人领域,我们却过分热情,轻信,宽容,虽然貌似得到了人际温暖,但受到的真正伤害也最多。


孩子受到性侵,高发于熟人之间,而且东窗事发被“压”下来的概率也不低,难道没有这种熟人逻辑在作怪吗?


想想看,章子欣的爷爷奶奶为什么会同意两个租客把孩子带走呢?恰恰是两个犯罪嫌疑人之前的水磨工夫。他们如果不是花时间通过“天天到果摊上买水果”,不是花500元租了老两口的民宿,不是“显得挺和善,还挺大方”,不是“买榴莲一起吃”“买150元的鸡现宰”,不是经常跟子欣玩……我想爷爷奶奶为人再如何轻信,信息再如何闭塞,也不会答应。


两个犯罪嫌疑人做的所有动作,说白了无非就是摆脱“生人”的标签,想办法从门缝里挤进“熟人”的院墙,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成了熟人,那么一切不合理都成合理,一切过分都会顺理成章,这就是熟人的威力,这也是熟人社会的危险。


特别想对那些责备两位老人的网友说:换做是你,一个月的“攻势”可能你不为所动,那么两个月、半年、一年呢?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我们和老两口没有绝对的不同,只是五十步一百步。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人为熟所累,为熟所伤,为熟所害。


从这个意义上,我赞同即便在熟人(包括家人)中也要有界限感,也要有分寸,也要有规矩,也要有所忌讳和顾忌。这些界限不仅可以更好地维系感情和亲密,在关键时刻,也许还能够挽救你自己和家人。


四、何以为父母


最后,要说说留守儿童的父母。2015年我们发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里揭示,全国有15.1%的留守儿童一年也见不到父母,更有甚者,4.3%的留守儿童一年到头一个电话都接不到!不是因为没有电话或者话费,而是因为,身为父母,他们认为这些不重要。他们认为,那些都是虚的,每月按时把钱寄回家才重要。


2017年我们又发布了白皮书,又发现了一个数据:有1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已死!他们当然都还活着,但是孩子们用这样的“玩笑”来表达内心中对父母的怨恨之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兰岱尔博士曾说“将分离视为死亡非常符合低龄儿童的反应……它代表了防御性的敌意,也就是说,如果你离开我,那么我希望是因为死亡”。


所以说,在留守儿童的家庭里,事实上存在一对关系紧张的主体,一方面是远在天边,对孩子关心陪伴普遍不够的父母,一方面是既渴望又怨恨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第三方,哪怕是陌生人,表达了一点关心、疼爱(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孩子会比成人更快渡过防范期,甚至迫不及待的投入到这种盼望已久的“温暖”中——当我一次次看到监控录像里总是笑呵呵、好像很开心的子欣,我感到的却是深深的悲哀和心痛。


租客曾给章子欣的爸爸发过孩子玩水的视频


在一些留守儿童被性侵的案件中,有很多不是通过威胁达到的,而是通过这种所谓“关怀”,这是一种更阴险的恶毒,利用孩子们亲情缺口,利用他们内心的饥不择食,放出诱饵,实施控制。


那么,那些真正的亲情源头你们在哪里?养育,是一个词,也许可以被轻易拆成两个字,物质上的供给充其量只做到养,但育的缺乏,成长中情感和陪伴缺失,造成的成长伤害,心理隐疾,可能在未来人格养成时更为关键。


当然,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把责任强行加到留守儿童的父母们头上,显然有失公正。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大城市里不仅要为了寄钱回家节衣缩食,还要面对随时被所栖身的城市驱离,然后不得不寻找新的安身之地……想到他们的生存处境,想到他们把孩子留在乡间的痛苦和无奈,对他们整个群体的苛责便如何不食肉糜。如果条件允许,我相信绝大部分父母,谁愿意跟妻子、跟孩子分开啊!


章子欣曾与父亲一起堆起的雪人


农村与城市的间隔甚至隔离,不只是一个户口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贫穷延续,也从不是一个道德的话题。在这个国度,为了生存付出代价是常态,但如果代价也要形成遗传,甚至形成循环,整个社会都需要注意到,并起来做点什么。


小子欣的悲剧已经铸成,无可挽回,但我们的视野之外,还有那么多留守儿童散布在城乡之间,他们的脆弱,他们未来面临的风险,我希望至少能够通过悲剧后的反思和警示,广为人知,从而获得改善。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健康长大。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享有免于孤独的权利。


希望我们能够打破留守儿童的墨菲定律。


警方通报的章子欣案件全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家(ID:ipress),作者:刘新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