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后端处理更重要
2019-07-19 14:29

垃圾分类,后端处理更重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PP评论(ID:IPP-REVIEW)。作者:李婧,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师。编辑:IPP传播,头图来自东方IC


▲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居民小区、学校企业和公共场所等地方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箱,但这些分类垃圾并没有做到分类运输,通常的结果是“一锅端”,即一部垃圾运输车将所有分类垃圾桶的垃圾都倒在一块运送离开。(图源:南方日报)


今年以来,《极限挑战》《奔跑吧》等几档较火的综艺节目中都涉及垃圾分类的内容,非常直观地为观众展现了触目惊心的垃圾画面,反映了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薄弱的意识以及垃圾分类的迫切性。近日,上海正式推行垃圾分类,成为全民热点话题。“你是什么垃圾”等段子刷爆朋友圈。早在今年2月份,住建部已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上海作为46个重点城市之一率先在7月1日零点开始,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规定,将生活垃圾分成了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类,同时明确了对个人违规投放、运输企业“混装混运”、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企业未落实分类的处罚细则。


我国垃圾分类为何屡战屡败?


我国曾经的垃圾分类“专家”主要是“拾荒者”。以北京为例,2014年网络数据显示,北京有17万“拾荒者”,每年可回收近400万吨垃圾,相当于40艘10万吨级的航母的重量[1]。可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废品回收价格的下跌,城市中的“拾荒者”数量逐渐减少,在2016年,北京约有一半的废品回收者离开了这个行业。显然,光靠“拾荒者”进行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我国早在2000年就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尝试,但都收效甚微。我国垃圾分类之所以屡战屡败主要包括几点原因:一是没有明确的法定标准和规范。一方面可见各地执行不一样的垃圾分类标准,包括“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厨余”和“其他”等;另一方面没有统一明确具体哪些垃圾属于哪一类别。二是缺乏相关管理条例,居民自主垃圾分类意识不足。由于没有明确垃圾分类的责任和缺乏罚款举措,我国大多数社区的绝大多数居民并不会主动按照分类回收的垃圾箱类别进行垃圾投放,更不会事先在家里将垃圾进行分类打包。


三是宣传力度不足。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垃圾分类,但尚未下大力度对群众普及垃圾分类教育,单靠新闻宣传、小区张贴海报、社区分发手册等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群众对于垃圾分类基本上纯靠生活经验,没有掌握相应的分类知识。四是垃圾分类后端处理不完善。垃圾分类包含分类投放、垃圾收集、运输以及终端处置,而后面三个环节称为后端处理。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居民小区、学校企业和公共场所等地方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箱,但这些分类垃圾并没有做到分类运输,通常的结果是“一锅端”,即一部垃圾运输车将所有分类垃圾桶的垃圾都倒在一块运送离开。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居民在垃圾前端分类投放环节没有做好,将导致垃圾后端处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如果垃圾没有做到分类运输和处理,反过来也会影响居民对分类投放垃圾的配合度和积极性。可见,为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中国的成功,不仅仅要关注垃圾分类前端投放工作,还要重视后端处理工作。因为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实际效果。针对如何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工作等已有很多文章论述,本文将重点讨论垃圾分类的后端处理工作。 


垃圾分类后端处理的几点建议


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成效的,其重点在于前端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以及后端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支撑,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后端软件即为国家制度保障,硬件体现在垃圾运输回收处理设施。没有居民愿意看到自己辛苦分类的垃圾被“一锅端”,垃圾分类的后端处理同样需要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同促进。以下针对垃圾分类后端处理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从政府层面上统一政策,自上而下完善垃圾分类后端处理环节,保证前端垃圾分类投放与后端垃圾处理高效衔接。上海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类。干垃圾一般采取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处理,湿垃圾厌氧储存后产生沼气供电或制作成有机肥料等。有害垃圾由后端垃圾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可回收垃圾通过市场化渠道再生利用。目前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大多集中在如何让群众进行垃圾分类,但是垃圾分类后的收集、运输及处理工作同样十分重要。


首先,推进定时定点对不同类别垃圾的收集和运输工作。其次,让群众充分了解垃圾分类后的去向,公开透明垃圾物流信息,提高群众对垃圾分类的信心,并发挥监督作用。最后,加强对后端垃圾运输及处理中心或机构的资质筛选,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以美国为例,美国有一套系统、高效的垃圾废物立法管理体系,对源头加强分类减量,将垃圾分类分流,系统化收集、清运、处理。前端有群众对垃圾进行精准分类,后端有专门的公司对垃圾进行收集和运输,垃圾处理公司将对垃圾进行再分类回收处理。我国应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政府可以采取招标等方式,加强招商引资,形成科学规范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


第二,加强垃圾分类后端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提到垃圾分类,很多人第一反应便是日本的经验。日本垃圾分类经过20多年的实施早已深入人心,垃圾分类严格复杂,在2016年就有高达51种垃圾分类[2]。日本的垃圾分类经验虽然做得很好,但是个人成本较高,且垃圾分类的后端做法主要是焚烧。相比之下,德国、美国等国家由专门的垃圾处理从业者进行垃圾分类的做法更为高效。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有独立的法律和行政权,高度自治,因此在垃圾分类上,美国各州也有不同的做法。


总体上美国在垃圾分类遵循“4R原则”,即Recovery(恢复)、Recycle(回收)、Reuse(再用)、Reduction(减量)。在垃圾处理上,美国采取了自动化的技术创新,主要做法是前端垃圾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为两大类,后端利用自动化机器分类等手段将垃圾进行回收、填埋、焚烧或燃烧发电等。我国当前由于技术和设施条件的限制,垃圾在储存、转运、回收等环节会出现将已分好类的垃圾又混在一起,使得大多数垃圾只能进行集中填埋或焚烧,导致具备经济价值的物资回收率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加强相关垃圾分类和处理技术以及设施设备的研发和改进,整体提升后端垃圾分类的处理能力。


第三,提高垃圾后端处理的支持力度,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目前,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国内很多垃圾处理中心的设备以及垃圾处理流程不尽完善。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大垃圾后端处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将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垃圾后端处理的效率和资源回收率。目前我国居民所缴纳的垃圾费用模式多如广州的“一刀切”,即按每户居民每月15元的标准征收,或如深圳按照排污水量0.59元/立方米征收垃圾费用[3]。也有些小区的垃圾费实际上是交给小区的物业清理费用,并没有交给后端垃圾处理中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中已明确指出2020年底前将在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同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4]。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些发达国家垃圾处理费用方面已有的成熟经验。例如,德国采取“谁产生垃圾谁负责处理”及“收支平衡”的原则,按量按类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德国基本是由公共公司负责垃圾处理清运,公共公司的服务是需要向居民收取费用的。以德国莱比锡市为例,该市垃圾处理费用包括其他垃圾基础费、其他垃圾回收费和生物垃圾回收费。按照垃圾桶容量大小、不同的回收频率等进行收费。[5]


我国可以借鉴相关经验,明确收费性质,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规范法律法规,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确立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通过政府部门,将资金用于支持后端垃圾处理中心或机构的工作。


垃圾分类涉及多个环节,在我国打造现代垃圾分类体系任重道远。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相比,垃圾分类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更需要政府精确主导,多方积极协力。上海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引发舆论的关注,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城市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除了引导群众的积极参与,政府层面需要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针对不同地区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的不同,制定有效的垃圾分类标准,全面推进我国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北京有17万名拾荒者每年所捡垃圾重400万吨

[2]最严格垃圾分类什么样?日本分51种

[3]如何以收费促分类?城市将迎垃圾“产生者付费”大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鞠阿莲,陈洁.德国莱比锡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及收费管理制度[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9,12(04):41-4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PP评论(ID:IPP-REVIEW)。作者:李婧,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师。编辑:IPP传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