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接过了大圣的棒
2019-07-28 07:30

哪吒:接过了大圣的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伊文西,实习编辑:郝伊任,头图来自豆瓣,为电影剧照


哪吒来了,愁云惨雾的影市终于晴天了。


和《大圣归来》一样,某种敝帚自珍的过奖心态,推高了《魔童降世》的口碑和票房。


当然,这无可厚非,基于我们的国情,更是可以理解。


不过,在另一方面而言,《魔童》作为一部电影,应该批评的地方还很多。



1


毫无意外,“哪吒”爆了。


这个暑期档的热门电影,调档的调档,哑火的哑火,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更显得“哪吒”出类拔萃,一鸣惊人。“自来水”们好像碰到了拧不紧的水龙头,溢美之词源源不断。


此情此景,一如回到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的夏天。从某种程度而言,哪吒与孙悟空有着非常相似的气质。


《大圣归来》大爆,不少观众都认为国漫崛起了。


他们都依托于内容浩瀚的古典神话传奇,又各自具有丰富完整的个人故事体系。


他们都是自由的化身,以大逆不道的姿态对抗体制,并遭遇过刻骨铭心的失败,桀骜不驯、善恶难辨。


他们不忌讳杀戮,对权威亦不屑一顾。哪吒有“弑父”情结,孙悟空亦有“弑师”举动。他们反抗过,也被体制所压制与驯服,被精神阉割,封神进爵,成为体制的一员,最终丧失自由意志与反叛精神,转而为秩序的维持者。


在陈塘关百姓眼里,哪吒就是“无敌破坏王”。


毋庸讳言,孙悟空与哪吒都有残暴和冷酷的一面。这种残暴,直接外化为暴力。对传统哪吒故事比较熟悉的观众,一定会在看《魔童降世》时无比提心吊胆。毕竟电影中的敖丙堪称白璧无瑕的深海花无缺,性格温柔人人爱。在经典版本中,哪吒可是一语不合就抽了人家的筋的。


悟空与哪吒,本体都是凶神。哪吒在最初的佛教神话体系中,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三面八臂大力鬼王,是相貌狰狞凶恶的夜叉神。后来在佛教神话体系的过程中,毗沙门天王与历史人物初唐名将李靖进行了融合,哪吒便顺势转变成为了李靖的儿子,由佛入道,形象也由凶神,化为了中国血统的童子,但愤怒、暴躁的性格依然得到保留。


本片中,哪吒与李靖的关系失去了原有的内核。


2


暴力并不是悟空或哪吒的全部。


残忍背后,恰恰反应的是一份难得的“童真”。在传统神化故事中,神仙们多数世故而乏味。而精神上,悟空和哪吒都是孩子性情。在大部分时间里,哪吒甚至根本就是“童子”的模样。


悟空也好,哪吒也好,都有着几乎不死的强大生命力与旺盛的精神力。他们天真随性、不谙世事,不被传统规则与道德所束缚,热衷嬉戏,很多他们所挑起的纷争与灾害,恰恰就因玩乐而起。他们天性如此,无拘无束,自然难免会和体制及权威冲撞。


动画片中的哪吒也是幼童模样。


悟空与哪吒的故事,本质上就是对既存体制的接触、学习与融合,他们毫无顾忌施以暴力的性格,恰恰展现了孩子对生命无知无畏的天性。因为不懂生命的宝贵,所以不懂得暴力的节制。


这份童真,稀释了暴力对角色的影响。再通过创作技术性处理,叛逆的角色变可以被大多数观众甚至合家欢群体所接受。


片中哪吒对百姓的“恶”其实是一种恶作剧。


3


《魔童降世》里被完全改编过的家庭关系,让剑拔弩张的父权冲突,演变成了催人泪下的护犊情深,所以哪怕这个熊孩子顶着黑眼圈,露着参差不齐的烂牙,一副吊儿郎当的颓丧模样,依然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电影不再叙述对父权的抵抗,自然也没有其后对封建体制的控诉。电影中的李靖,性格无可挑剔,除了手欠了一次,几乎没犯任何错误。


李靖甘愿在天谴到来之时,保全哪吒,牺牲自己。


电影主题定位在对抗“天命”,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可是哪吒大喊了一句,最后无非不过是坦然认命去顶雷罢了。难道不应该是枪指长天,斗破苍穹吗?


再看看今何在是怎么写叛逆吧: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这可是快20年前的作品了。


因为天命设定的空洞,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反派孱弱。电影的终极大战仓促破碎,缺乏一个“大圣”式的化石为铠的燃烧时刻,而只能把亲情和友情的升华作为情绪的沸点去刺激观众泪腺。


《哪吒》缺乏一个类似大圣化石为铠的爆点。


4


观看《魔童降世》与我而言是很复杂的体验。它当然是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娱乐性一流,对技术和叙事也兼顾得很好。但本片更多的野心放在了商业目的上,从略嫌饱满的喜剧元素,刻意设置的CP双主角等,也可见一斑。


简而言之,作为新晋的国产动画旗手,我们希望新晋的黑马不止于利用好莱坞式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东方神话,而是希望它可以在主题、在美学、在技术上有更加深入的开拓和探索,而不仅仅只是传达单一讯号——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正越来越小。


电影中哪吒的形象,从创作技术而言是生动有趣的,亦不乏细节。可生动之外,这依然是个非常符号化的角色,它依托于一个强设定,却又在创作过程中把哪吒与真正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隔离。主角尚且如此,敖丙则更加堪忧,作为哪吒的对立面,敖丙的立场与行为甚至缺乏合理交代,只留下了一个翩翩公子的身影而已。


双CP的设定无疑是一种讨巧。


孙悟空和哪吒,他们的流行与大受欢迎,得益于奔放的个性和自由的灵魂,对抗规则与反抗常规正是他们的力量根源。遗憾的是,为了讨好更大多数的观众,这样的电影不可避免会拥抱一些俗套的或是被无数次检验过的叙事公式。


在古典小说里,他们被收编、同化、驯服;在现实中,他们也不可能会有更多叛逆的空间,即使魔种降世,最后也会被证以善良,在商业化的套路里循规蹈矩。


这样的改编不是不好,中国动画当前需要的依然是补短板。 “哪吒”无疑是“大圣”的继承者,但“哪吒”也好,“大圣”也好,都不是当年《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的延续,从文化、美学到精神内涵,它们都不是一个体系的作品。可以说“大圣”以后的动画电影更现代,但是也更像是舶来品。


1979年版《哪吒闹海》中,哪吒在暴风雨中自刎。


它们会一时在市场上掀起翻天巨浪,在舆论中引起汹涌的讨论,可是,它们毕竟经不起长久的凝视。


影片里会有激动人心的时刻,但角色依然陷入某种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他们最后与体制的关系,依然暧昧不清。这一点而言,几年前的《大护法》反而有更特殊的意义。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基于东方神话所搭建的体系正在成型,《姜子牙》的电影已经排入2020档期,这个宇宙未必仅仅依靠于“封神榜”故事,它可能会贯穿整个东方神话世界,包含所有的神仙。这其中,像孙悟空、哪吒这样具备充满人格魅力的角色屈指可数,但无论曾经多么叛逆,他们也不可避免会成为这个宇宙中一颗默默奉献的螺丝钉。


这是他们的幸,也是他们的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伊文西,实习编辑:郝伊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