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之路上,女性亦风流
2019-08-07 18:13

演化之路上,女性亦风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ID:neureality),作者: Bob Holmes,翻译:Lizzy,审校:大秋,编辑:EON,题图来自:Unsplash


到了一定岁数,大部分成年人选择在长期的伴侣关系中安定下来,可以保持多年甚至终身的相对安稳。但是,也有人选择了更短暂,不一心一意的关系:一夜情,做“炮友”,婚外情等类似行为。


这让演化心理学家很头疼:他们试图用几万年的演化适应来解释多数人类行为。


用适应环境来解释男性为何寻找短期的性关系倒是很简单。毕竟,一个滥交的男性可能会繁育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后代,从而为下一代贡献更多的基因——就演化而言是一种胜利。但是,怀孕和泌乳导致的不对等意味着一个女人不能生育几百个孩子,从演化来说,她从打野食中并不能收获什么好处。那么,为什么女性也会有短期的暧昧情事呢?


当然,也许这种行为并没有演化上的目的,女性只是在享受现代社会的好处,比如两性地位相对平等,避孕措施唾手可得。这种解释有它的可取之处。仅仅以演化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人类行为(仿佛我们不过是由本能主宰的动物)会引来一部分社会科学家和公众的愤怒,他们反对到:“生物性不是宿命,人们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但演化心理学家想知道是否有其他动力在影响,女性对短期伴侣的选择是否体现出了一种具有特定演化目标的积极策略——这已成为人类择偶行为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风流理论


起码对于那些已经有了长期伴侣的人而言,女性短期关系的标准演化解释是:在外出轨乃上策也。它提供了新的交配机会,而这位交配对象的肉体比她平时的伴侣(也就是那位可靠的,爱护她的男人)更有吸引力。


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沃思堡分校的演化心理学家莎拉·希尔Sarah Hill认为:“那些性感的男人可能比那些好爸爸们有更多的性伴侣,而且从历史角度看,也会有更多后代。”一个为她的儿子们获取了这些性感基因的女人,也会拥有更多的孙辈后代。



在许多早期的浪漫喜剧电影中,剧情会涉及到女性择偶的问题。例如在《费城故事》中,凯瑟琳·赫本在各色恋爱对象中抉择,他们由演员约翰·霍华德、卡里·格兰特和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研究员们在观察每月处于排卵期(也是她们唯一能为后代获取这些性感基因的时间段)的女性,是否格外偏好选择迷人的男性作为出轨对象。到目前为止,证据依然模棱两可:有的研究显示女性的偏好发生了“排卵期转换”(ovulatory shift),同时也有研究没有发现。“这些研究让我更加相信这里有些名堂,”希尔说,“只不过结论会更加细致。”


例如,来自新墨西哥大学阿尔伯克基分校的演化心理学家斯蒂文·甘戈斯达Steven Gangestad和他的同事们在尚未发表的研究里提到,预想中的排卵期转换只会出现在处于长期关系中的女性身上,而不是尚未无伴侣的女性。如果这一结果成立,那或许说明,尚无伴侣的女性在短期韵事中寻求的并不是性感的基因,而是其他一些东西。与之相关的可能性是,女性并没有在寻找比她们的长期伴侣所提供的更好的基因,而只是在寻找不同的基因而已。由于在动荡不定的情况下,很难预测什么样的基因会给后代带来最好的成功机会,这个策略是说得通的。在这种情境下,女人的最佳策略可能是风险对冲,避免把赌注吊死在一棵树上,也就是为后代寻觅各种各样的父亲,希望最终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当然,基因只是孩子人生成功的诸多因素之一。但是,如果它的确产生了影响,动荡局势下的对冲下注就发挥了它的价值。)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一些支持。比如,希尔和她的同事向一些女性展示了未来疾病爆发率上升的风险,这是演化角度上常见的危险因素,而遗传多样性是有助于应对的;他们同时向其他女性展示了经济衰退的相关信息,而人类祖先不需要通过演化来应对经济衰退这类威胁。果然,听说了疾病的那部分女性不久后表达了对更多约会伴侣的兴趣。


“那些女人想要更加多样,”希尔说,"这与预期一致。大西洋鲑鱼就在做同样的事情。”(在高病环境里,雌性鲑鱼喜欢与多条雄性一起繁殖。)




一项研究中,在一次强调传染病的诸多风险的讲座后,觉得自己易患病的女性表示出对寻找更广泛的性伴侣的兴趣。一个类似的讲座强调了学业失败的风险,但并没造成相同的结果。并不觉得自己易生病的女性没有受到任何一个讲座的影响。


但是研究交配策略的先驱之一,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演化心理学家大卫·巴斯David Buss认为,女性一定不仅仅在追求基因。毕竟女性并不只在生育期(这时候对方的基因是有关的)发生短期关系。此外,199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79%的女性最终爱上了自己的外遇伴侣,而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男性会如此。


“这与女性只是想要好基因的假说所作出的预测恰恰相反。假如你仅仅想从外遇伴侣那里获得基因,那么把感情掺和进来会搞得一团糟。”巴斯说。相反,巴斯提出女性也许是在利用短暂韵事来寻找更好的伴侣。作为论据,他指出1992年那项对出轨的研究还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在对现任伴侣不满时开始外遇。此外,女性在选择外遇对象时往往不会降低自己的标准,并且偏爱聪明、雄心勃勃、可靠的男性——这与她们在长期伴侣中追求的品质相同。巴斯说,未处于长期关系中的女性同样会利用短期关系来测试潜在的长期伴侣。


单一策略玩家


但也有一些批评者对女性是否拥有单独的短期交配策略存疑。相反,他们提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关系,所有为了择偶的努力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保罗·伊斯特威克Paul Eastwick认为,这意味着大多数的短期关系只不过从没跨越依恋程度的门槛,因而没能成为长期关系罢了。


伊斯特威克和他的同事要求几百名志愿者回忆他们最近的短期和长期关系,并从一份清单中查看每个关系经历过的阶段的顺序,从最初注意到对方,到约会、性爱,然后是结婚。志愿者们还对每一个诸如此类的里程碑事件的浪漫感进行了评估。


研究人员发现,不管是短期或长期关系,在早期都走的是几乎相同的路线,有着十分类似的浪漫感。当然,短期关系总体上经历的事件更少。换句话说,所有关系一开始大体相似,逐渐了解对方之后才开始有了区别。


伊斯特威克说:“人们常常并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是发生几次性关系后就说拜拜,还是想和对方长期相伴。”他认为,女性在恋爱初期会优先看重最显而易见的品质,也就是伴侣的身体吸引力。而随着伴侣之间越来越亲密,最看重的方面也会转向诸如体贴、幽默和可靠性等特质。



保罗·伊斯特威克Paul Eastwick的研究表明,无论很快结束还是持续较长时间,大多数浪漫关系最初似乎都循着类似的轨迹。这张图显示了随着一系列可能的事件(比如第一次约会、初吻和第一次性接触)关系的进展,人对伴侣的性兴趣是如何变化的。没有迹象显示出,短暂、激烈的情事和长期、更深思熟虑的关系,在早期有任何差别。


“我认为我们其实有两个按序工作的适应系统,而不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导致两种适应性结果。”伊斯特维克说。由于许多短期关系结束的时候还处于肉体吸引的阶段,这会让女性(男性同理)看上去像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之间选择——在短期关系中看重性感程度,而在长期关系中看重靠谱程度——即便他们并非这么想。


当然,这些对于女性短期交配行为的解释并不互斥,女性可能会出于其他原因享受风流韵事。希尔说: “性被用在许多不同的情况里,其中很多和繁殖并没有关系。”另外有人指出,人类的交配策略是单一且不随年龄变化的,是种很有局限性的想法。


西北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爱丽丝·伊格里Alice Eagly指出,人类的行为已经演变得高度灵活,我们的祖先得以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作为一个物种,这是我们成功的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以我们发明了相应的对策。”她说,“当我们选择伴侣时我们会想,‘如何能实现我想要过的生活?’我们在这方面的思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的选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和人类一样,倭黑猩猩也把性用在繁殖之外的目的上,比如建立社会凝聚力。这使得单纯从演化学视角研究择偶变得困难。


这种灵活性在跨文化的对比中就比较明显了。伊格里说,在较传统的社会中,对性别角色定义更为明确,女性更看重潜在伴侣的经济前景,而男性则重视女性的居家技能。在较西方化的文化中,女性更加独立和平等,两性对伴侣的考量也变得更加相似。甚至演化心理学家们也告诫读者不要过分解读他们强调的演化趋势。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演化心理学家彼得·乔纳森Peter Jonason说:“当你说男人比女人对随意的性行为更感兴趣时,他们会直接代入所有男人和所有女人。我们并没有说所有人都是如此,但他们默认了‘所有’这个词。”与大多数著名的演化心理学家一样,乔纳森谨慎地指出,他研究的是广泛的倾向,而不是僵化的规则。人和人差别很大,而且性别差异只有在较大基数的平均数据里才能看出来。我们不能使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任何特定的人的行为方式。


巴斯认为未来最大的研究课题之一是,我们不断演化的交配策略在现代世界中是如何变通的。在现代社会,避孕药能降低女性怀孕的风险,而经济独立使得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必依赖伴侣来提供养育子女的资源。网上交友让我们动动手指即可寻找到数以百万计的潜在伴侣,而这又带来了更大的变数。如此庞大的配偶库是否让人变得更加挑剔了?


一切尚未可知,敬请关注。


作者介绍:Bob Holmes,科学作家,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博士,著有《味觉》(FLAVOR: The Science of Our Most Neglected Sense),现居加拿大埃德蒙顿。

原文地址:https://www.knowablemagazine.org/article/mind/2019/sex-strategies-evolutionary-ki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ID:neureality),作者: Bob Holmes,翻译:Lizzy,审校:大秋,编辑:EO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