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国有电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2019-08-20 10:31

二线国有电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圈圈丸,封面来自东方IC


提到“国有电影企业”,绝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中影、华夏、上影这类至今有头有脸的龙头公司,以及曾经辉煌过、现在已经改制并沉寂在时代洪流中的“七大制片厂”。但很少有人关注那些在中国电影“大蛋糕”下的那些小型国有电影企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甚至在目前民营电影企业横行的市场下,那些二线国有电影企业怎的还存活着吗?


其实,许多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一直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做着自己的贡献。首先他们每年坚持制作生产新电影,以及推动地方国有院线和地方电影频道的市场份额发展。再来他们肩负着配合党和国家在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输出和政治献礼,在电影产业中有着自己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宁夏电影集团的《画皮》系列算是二线民营电影企业少有成功了的商业片


但二线国有电影企业目前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困境:就是赚钱少、赚钱难、没有资源、没有市场竞争力。这也让他们很难经常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更不要说留存在大家的记忆里了。今天情报君就给大家详细说说国有电影企业的困境在哪儿,以及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


民营企业打破国有企业垄断格局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电影行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允许个人和民营企业的资金进入电影的全产业链(在此之前电影厂的资金都是国家分配)。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民营电影企业迅速崛起,打破了二十多年来国有电影企业的垄断格局。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在新兴民营电影企业的努力下,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商业上的急速成长。我们从故事片年产量不足百部,到现在一年上千部;从全年总票房不到10亿,到如今全年票房超600亿;从影院数量稀缺,到现在全球第一银幕数量。中国电影用了十几年时间就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发展速度可谓历史之最。这份成功的第一功臣,毫无疑问是现在活跃在观众视野面前的民营电影企业们。



而民营电影企业不仅在票房收益上超越国有电影企业,就连电影院线,民营企业如今也比国有企业做的更大,经济效益更高。或许有人会说民营电影企业超越国有电影企业也是吃了国家的改革红利,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带来了国有企业无法创造的行业生命力。



万达院线如今在全世界布局,规模远超国有院线


如今的民营电影企业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把国有电影企业甩在身后。尤其是在进入现在互联网时代后,民营电影企业的权力变的更大。根据《经济经纬》在2015年的数据整理,中国电影企业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前20名里,国有企业仅占4家,而且这4家还都是中影和华夏这种大头公司,二线国有电影企业根本无法进榜单。



数据来源:《经济经纬》


民营电影企业的大成功将二线国有电影企业逼入困局,他们现在究竟有多难呢?


困境中努力生存的二线国有电影企业


首先我们先来定义一下哪些属于二线国有电影企业。像上海电影集团这种虽然名气不如中影,但其资产规模有50亿,年收入有30亿,它肯定不算“二线”。真正的二线国有企业我们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老牌制片厂转型的企业,比如峨眉电影集团、西部电影集团。他们有10亿左右的资产规模,但每年的收入却只有千万级甚至亏损;


第二种是新建立的国有电影企业,比如重庆电影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他们的资产规模很低,甚至连一亿都不到,每年都尽量保证百万到千万的收入,尽量不亏损。他们无论规模如何,所面对的问题都一样,就是上文提到的“赚钱少、赚钱难”。


这种状况无可厚非,发展至今,国有电影企业和民营电影企业相比起来,资产规模实在是小太多。我们罗列几个数据来对比一下:2018年的时候,万达电影的总资产有231亿,华谊兄弟有201亿,这都已经超过了国有电影企业的头把交椅中影。而像光线传媒、华策影视、文投影视这些大公司的资产也都超过了100亿元,剩下还有许多几十亿规模的公司就不再数了。


但国有电影企业资产能过10亿元的仅有8家,其中上百亿的只有2家,可以说在资产规模上被民营电影企业“完爆”。



不只是资产规模,国有电影企业的年利润也同样堪忧。绝大部分我们定义的二线国有企业,年利润都只能维持在百万级别甚至是亏损状态。如峨眉电影集团2017年的时候全年利润仅30万元,再看看光线传媒在2018年仅上半年就20亿元的利润,这个悬殊落差实在是太大。而不止光线这样的“爆款制造机”,就连慈文、欢瑞、唐德这些比较“低调”的民营电影企业,一个季度的利润都能超过5000万元。


和他们相比,二线国有电影企业真的是没有仍和增量的空间。


同时,国有电影企业的电影产量也很低,和民营电影企业相比生产能力落后太多。


先不说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了,即便是“老大”中影,在2016-2018年主导和参与声场的电影也只有66部,仅占三年的3.2%。制片收入只能占到总收入的7%,能让中影坚持盈利的只有发行放映两个端口,这俩占了他们一年10亿收入里的80%。


而二线国有企业就更惨了,如峨眉电影集团,从2014-2018年总共投拍24部电影,大都是中低成本影片,而且票房上全军覆没,集体亏损。在电影工业的生产体系中,国有电影企业难以拿出有优势的内容,尤其是“二线”的企业,近几年连口碑佳作都难看见。当然我们也理解国有电影企业在内容创作上被更加严格限制的客观因素,但“无好内容”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


而除了资产、营收、生产这些企业的“外部问题”之外,许多二线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充满问题。


首先是许多国有电影企业的地方属性太强,国家即使想出手帮忙整合,也难以实现。所以“二线们”一直没办法把自己的企业体量做大,也没办法合并。


其次是“国企通病”,既内部人治现象普遍,难以实现任人唯贤,企业员工里关系户实在太多,这也是缺乏创造力的核心原因。


再来是年轻的影视人才不愿意进入二线国有企业,导致企业缺乏活力:还是用峨眉电影集团举例,其电影生产部门一共有168人,全都是30岁以上的“老员工”。



最后是大部分二线国有电影企业因一直处于盈亏边缘。像长春电影集团虽然总资产上百亿,但是年利润仅7000万,实在是名不副实,让我们不得不把它归为“二线”;潇湘电影集团总资产9亿,其实在“二线”里也算个子高的,但却年年亏损。这样的状况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缺乏资源积累,效益越来越低。


以上种种困局,都让二线国有电影企业陷入生存的泥沼中,难以抬头。


给二线国有电影企业的一些建议


中国电影产业目前仍然处于高速发展中,这个时候国有电影企业,尤其是“二线”的企业们如果掉队,势必也会影响到国家文化的意识形态输出,所有国有电影企业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首先国有电影企业应该打破隔离,联合起来。各省的国有电影企业和电影院线应该打破地域问题,更大范围的把所有企业的区域整个在一起,尝试进行一种“跨省资源”的公用,这样才能提升国有企业在电影产业链中的又是,提升自己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如今中国的民营电影企业不只是做全国市场,甚至已经开始进军全球市场,也在大力地拿下网络市场。这个时候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们如果还只是停留在在自己的省发展,未免显得太固步自封。



然后应该提高企业的创作力与专业度。其实在上个世纪,国有电影企业一直具备极强的电影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修养,中国很多核心影迷至今都把那个时代称作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原因就是那会儿各个国有电影企业的领导大多由专业电影工作者担任,形成了专家型的管理制度。然而近十年有余干部体制的变化,导致许多二线国有电影企业的领导层在专业度上层次不齐,“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让企业失去了创造力,也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提高领导层的专业水平是二线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保障。



最后是利用好手上的政治资源。和民营电影企业相比,国有电影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与地方政府可以合作项目,实现电影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联合发展。尤其是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不能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养老国企”,而是一个文化公司,利用民营企业没有的资源做出自己在电影产业中的价值。


希望二线国有电影企业们能够跟上中国电影的脚步,发展至今,电影产业更进一步需要你们来添砖加瓦了。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圈圈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