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那场音乐的夏天,主角是50万年轻人,还有那次拥抱
2019-08-26 18:00

50年前那场音乐的夏天,主角是50万年轻人,还有那次拥抱

本文为Lens微信公号“WeLens”(ID:we-lens)授权转载。Lens 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文: 巴克、张光裕,协助:溜溜 、JOY,头图为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剧照,来自豆瓣


今年8月,本应有一场规模盛大的音乐节,来纪念50年前、摇滚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夏天”——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出现。


但在预算超标、场地谈不拢、后勤安全无法保障、大腕明星接连退出的烦恼下,策划者宣布计划取消。


策划者是迈克尔·朗格,50年前,正是时年26岁的他和三个年轻合伙人,在很困难的情况下,操办了那场以“爱与和平”为主题的音乐节。


“只有一次,音乐拯救了世界,那就是伍德斯托克。”《伊甸园之门》的作者迪克斯坦这样评论。


4个年轻人决定干票大事


事实上,这个音乐节名不副实。


伍德斯托克是纽约州一个河谷地区的小镇,1967年,26岁的鲍勃·迪伦搬到那里“隐居”,也吸引了其他一些音乐人。


第二年底,迈克尔·朗格因为崇拜迪伦,尾随而至。他之前开过嬉皮士用品商店,有过一些音乐节的组织经验。

考菲尔德和朗格


朗格到唱片公司找工作,和25岁的阿蒂·考菲尔德一见如故。他们考虑开个录音棚,为了给建棚筹钱,决定先办一场演出。


他们拿着计划书,找到另外两个年轻人:26岁的约翰·罗伯茨和乔尔·罗斯曼,前者出身富商之家,后者是著名牙医的儿子。


罗伯茨和罗斯曼


罗伯茨和罗斯曼原本想给电视台写关于年轻人商业冒险的肥皂剧,为此,他们想要先在现实中体验一下。


就这样,四个年轻人决定合伙干票大的——四人各占25%的股份,公司名为:“伍德斯托克冒险计划。”


迈克尔·朗格在音乐节筹办现场


虽然有富二代的投资兜底,但他们要解决的困难太多了,每个都足以让他们放弃。


因为没有名气,要想让乐队经纪人搭理,只能用钱砸——他们用高酬劳搞定少数大牌,再以此连环撬动其他人。


他们想的口号很不错,“乡村的快乐周末,临时的自治村庄”——但计划最遭村民们反感。


因为伍德斯托克没有大片空地,他们先是在50公里外的沃基尔谈下一块工业空地,但当地居民讨厌嬉皮士,强烈反对。


此时音乐会的票已经预订出去数万张,乐队也会索取巨额赔偿。


于是他们又找到一块私人农场,那里交通不便,设施不全,租金翻了10倍。但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接受。


因为农场道路泥泞,在改建期间,朗格骑马通勤


谈判中,这几个年轻人最常遇到的就是各种质疑,所以各个环节都向他们要现钱或者银行担保的支票。


有个地方官员倒是好心,“我发现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5万人相当于军队中一个师的人数,相应的后勤部门极其庞大。”


他没想到实际人数还要加个“0”。


开车去往音乐节的路上。摄影:Ralph Ackerman


音乐节预定8月15日、周五下午开始。但到周三时,已经有大约5万人在附近扎营。而栅栏和售票亭还没有安装完毕,无法阻挡这么多人进入。组织者不得不决定:门票免费。


这意味着他们会亏损,并且会有更多的人到来。


被堵在路上的年轻人弹琴唱着歌


到了周五中午,已经聚集了快50万人。还有更多的人因为交通堵塞进不来。



这张照片名为《走向伍德斯托克》。摄影师巴伦·沃尔曼说,“我每天在人群中游荡、拍照……不知怎的,我知道那既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失常。”这也让他联想起琼尼·米切尔的歌《伍德斯托克》: 


I’m going to try an’ get my soul free我要让我的灵魂获得自由 


We are stardust我们是星尘 


We are golden我们光芒闪耀 


And we’ve got to get ourselves我们必须要让自己 


Back to the garden重返乐园


虽然有种种瑕疵,但这毕竟是只用了三周,三百多个嬉皮士,硬是把一个农场改成了音乐节场地。朗格带头苦干,鼓舞他们“这里有爱”——但不少人熬过疲惫,依赖的却是迷幻剂。


50万年轻人的短暂乌托邦


准备搭车去音乐节,站在公路边赤裸全身的姑娘


演出原定下午四点开始,但多个乐队还堵在路上。


主办方只好让民谣歌手临时上台顶替,但现场狂热而混乱,有几个歌手怂了,不肯上台。



所以,第一个救场的歌手里奇·海文斯,因为无人替换,在台上唱了三个小时。最后实在没词了,想到一个词就唱了出来:


“自由,自由,自由,自由,自由,自由!”


结果,全场都跟着他喊了出来。


纪录片《伍德斯托克》片段


有些歌没有被录全。纪录片拍摄团队为了省钱,原本计划只拍著名乐队,出场次序乱掉之后,他们发现只能灵机应变了。不过,他们从导演到助手都很擅长这一点。


27岁的马丁·斯科塞斯(右二)在伍德斯托克拍摄现场


导演迈克尔·沃德利那年30岁,他的助手兼剪辑师比他还小3岁,叫马丁·斯科塞斯,几年后就会成为好莱坞最重要的导演之一。



音乐节共有 32组表演歌手和乐队,都是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包括琼·贝兹、吉他大师吉米·亨德里克斯、山塔那合唱团、谁人乐队、詹尼斯·乔普林等。


没能前来的大门乐队后来表示,他们挺后悔拒绝了邀请。



音乐会现场年轻的情侣们


音乐节原定三天,因为下雨,又延长了一天。



因为担心出乱子,纽约市长曾警告要把现场定性成灾区,并派1万名警察来维持秩序。



罗伯茨他们劝住了市长,还想到一个很关键的主意:出双倍的薪水雇佣警察,条件是要由他们挑选——所有对嬉皮士有成见的警察都不能参加。


结果,在那几天里,反而是有些警察忘记了职责,到处追姑娘。



而年轻人则仿佛身在一个乌托邦,虽然大家互不相识,但没人把彼此当作陌生人:“无论你想要什么,只要别人有,他们就会和你分享。”


时不时就会有人传过来一箱吃的:面包、香蕉……大家都不会多拿,好让其他人也有得吃。



这张航拍照片的摄影师是巴里·莱文。飞机着陆后,他们奔向池塘,看到有人在岸边跃跃欲试。他和同伴就脱了衣服带头跳进水里——集体裸泳就此开始。


摄影:Bill Eppridge


“那就是伍斯托克的象征——自由。不论男女,一丝不挂,没有恐惧,也不感到羞耻。敢想敢做的自由。不需要任何权威的许可。年轻人看到了成千上万跟他们一样的人。也许在家乡,他们感觉自己像怪胎,孤独、无助。但在伍斯托克,他们创造了一个和平、友爱、互相关怀的共同体。”莱文回忆说。


在有些营区,这种共享精神也带来了麻烦——有人“慷慨地”往他们营区的饮用水里加了迷幻药,结果大家全都嗑高了。


李安执导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重现的迷幻片段


音乐节结束时,农场主马克斯·雅各布说:“我有那么一种感觉:他们似乎能将今天美国的问题和灾劫,都变成对未来积极美好的希望与期待。”



“音乐节虽然只有三天,但这证明了只要人们愿意,他们就能够友好相处。可悲的是,50年后,我们当中的太多人看起来并不想要那种神秘而充满魔力的和平生活。今天,人们常常表现出他们宁愿要恨也不要爱,宁愿要暴力也不要和平,甚至他们的音乐也呈现出了一种对未来感到绝望的态度。” 摄影师巴伦·沃尔曼说。


摄影:Tom Miner


“人们都脱得光溜溜的,还有人在湖里裸泳,你们真的不去看看吗?”


音乐节现场吸引来不少摄影师。其中,尤兹利是拒绝了《新闻周刊》的委派自行前来的,——他想自己决定把镜头对准哪里,不用被杂志社的指令牵着鼻子走。


尤兹利把帐篷扎在附近的河边,原本计划看完演出晚上就回去,结果进来后就再也出不去了。


他只带了半打黑白胶卷在身上,不得不非常谨慎地按快门。后来,山坡上的人们彻底玩疯了,他自己没法拍,就去找其他同行。


“我不断地跑去舞台那里,告诉其他摄影师山坡上正在发生什么,‘人们都脱得光溜溜的,还有人在湖里裸泳,你们真的不去看看吗。’但他们跟我说,他们走不开。杂志社要求他们拍下每一个表演者。”尤兹利就跟他们借了一些彩色胶卷。


周日一早,太阳升起,远处传来杰弗逊飞机合唱团的歌声。有两个年轻人站起来拥抱。男子裹着一条沾着泥巴的毯子,女孩把头靠在他肩上。在他们身后,是漫山遍野的年轻人。尤兹利立刻把它拍了下来。正是靠着借来的胶卷,尤兹利拍下了他最有名的一张照片。



摄影师尤兹利说,“当人们评选上个世纪最重要的照片时,我的这张照片总会被提名。我知道等我死的时候,它也会出现在我的讣告里,尽管我其他的照片也很好。”


后来,这幅照片刊登在《纽约》杂志上,又被制作音乐会专辑和纪录片的人挑中了:“在专辑封面上,通常只会出现歌手。但那时大家都意识到了,是观众让这场音乐节变得伟大,而不是音乐,不是歌星。”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现场专辑。


这个定格的画面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摇滚乐迷的标志性记忆,但画面中的情侣是谁呢?


直到20年后,才了解到他们叫尼克和鲍比。


1969年,尼克和鲍比都才20岁。鲍比是个银行职员,尼克是个大学生,他们在一个酒吧里相识,后来开始约会。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时,两人刚刚交往了10周。



尼克和鲍比年轻时的合影。尼克说,他选择在酒吧打工,就是为了能结识姑娘:“有一天,有个服务生带来一位漂亮的金发女郎,跟我说‘这是我的女朋友,你帮我照看着点。’”那个女孩就是鲍比。之后,每天晚上鲍比都跟着男朋友来酒吧,也会和尼克聊聊天。几个月后,鲍比和那个服务生闹崩了,尼克抓住机会,请鲍比去吃披萨、看电影,两人开始约会。


“我们当时可是20岁,别人不让干什么,就偏要干什么。”


起初,尼克和鲍比没打算去音乐节。他们是看到电视里说伍德斯托克大堵车,“我们一下就兴奋起来了。”


尼克回忆那个一时冲动的决定:“电视机里说,'如果你正打算要来伍德斯托克,待在家,不要来了。'我们怎么可能听?我们当时可是20岁,别人不让干什么,就偏要干什么。”


第二天一早,一帮年轻人把旅行车塞满了酒,就出发了。汽车被迫停在5英里外,搭上一个挤满了赤裸嬉皮士的货车,接着又下车步行。


“成千上万的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人们背着吉他和睡袋,一路上都是被丢弃的东西——照片里的那条毯子就是我们捡到。”鲍比回忆说。


他们在附近的山坡上安扎下来,那里看不到舞台,但能听到歌声。乐队的表演刻在了尼克的脑海里。但鲍比说,我们才是那场盛事的主角。


“我的记忆里没有音乐。”她说,“我只记得自己被人海包围,到处都是小小的骚动。”


如今尼克和鲍比,他们还在一起,他们家栏杆上还订着一个牌子:“Hippies use backdoor”。


鲍比回忆说:“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气氛:天空在灯光下呈现出桔红色,烟雾蒙蒙。随处可见缥缈的蒸汽,混杂着营火的烟、大麻烧起来的烟、还有蒸发的汗液。空气里有你能想象到的各种声音:年轻人的喊叫声、小孩子的哭闹声、吉他、班卓琴、手鼓的声音,人们不管舞台,各唱各的歌。”


从朋友那里看到音乐节专辑时,尼克和鲍比都没意识到照片上是自己,仔细看了毯子后才想起来。


当时,鲍比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出名了,而是:“完了,这下要被我妈发现了。”


音乐节后2年,尼克和鲍比结婚了。


音乐节两年后,他们结婚了,生了2个儿子,然后又有了4个孙辈。


现在他们在当地的博物馆当志愿者。今年夏天,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纪念伍德斯托克50周年的展览。在展览上,他们见到了当年登台表演的约翰·弗格蒂。弗格蒂邀请他们去参加自己的纪念演出,但他们婉拒了:“对不起,我们的孙女要过生日了。”



1989年,《生活》杂志发了一条广告,征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场者的故事。鲍比报了名,随后,杂志社派了记者来采访。当人们知道他俩就是封面上的情侣时,尼克和鲍比的生活发生了点变化:“我们上了历史频道,出现在各大新闻台里,还被请去做分享会。”


每逢音乐节纪念,就会有媒体来找他们摆拍当年封面里的姿势。两人也很乐意配合。谈到婚姻长久的秘诀,鲍比说:“别老生气。人们不会以同样的速度成长,你得有耐心等等另一半。”


尼克和鲍比从没觉得自己是个嬉皮士:“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失望,但我们就是小城镇的普通人。”


尼克说,他的人生目标是能在小孙女的婚礼上和她跳舞,身边还要有鲍比陪着。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反战海报


虽然如此,尼克还是很怀念那种年轻人没有隔阂地聚集在一起的感觉,其中很多人都是反战青年。那种感觉让他们当时对未来满怀希望。


但现在,他们没有年轻时的乐观了:“看起来好像我们什么教训都没学到,我们还在不停打仗。”



尼克和鲍比在家中。鲍比说,“那张照片捕捉了我们爱情开始时的样子。能和爱了50年的人一起分享这样的回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尼克说,他后来知道:曾经有藏家到处去寻找他们那条毯子,出价3万美元。“我们会很乐意把它捐出去,可是它已经不在了。”


鲍比说,当世上有这么多糟心事时,伍德斯托克就像是一道光,是难得的慰藉。


“这些人以浪漫的方式,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最终亏损了20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要由罗伯茨的富商父亲来帮着埋单;


这四个年轻人随后也分道扬镳,并且为了争夺“伍德斯托克”这个名字的使用权,多次对簿公堂;而“伍德斯托克一代”,不少人将在随后成为他们曾经讨厌的公司老板、华尔街精英,乃至是政治人物……



也有年轻人在离开伍德斯托克后,决定带着爱去生活。


有位叫艾比的人——他当年也去了现场:“那时候,我们的欲望很少。只要有一条牛仔裤和一帮好朋友,我们就很开心了,牌子根本不重要。我觉得自己长在最好的年代里。它帮助我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李安执导的《制造伍德斯托克》,原作也有一句话说:“它也许没有改变世界,但却极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


这张照片由艾略特·兰迪拍摄。他说喜欢照片中女孩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中,她没有被物化或性感化。她可以自由地表现出女性化的一面,不用担心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几乎是在爱抚这只蓝色气球。既女性化,又孩子气,这就是我对伍德斯托克的总体感觉。这可能是60年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像孩子一样,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充满信任。”


时间总是无情,现实也永远复杂,没有人能够回避。


但越是充满争斗的时代,伍德斯托克就越有它的意义——就因为它打碎了无数的质疑,而确确实实地存在过,哪怕只有三天;它让很多年轻人,体会到了两手空空也可以拥有自由,有趣、有爱的才叫做生活,也许他们以后会带着更多的笑声生活,也许后面的人生会被身份和责任困住,但总之,在1969年的那个现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很多种可能。


正如琼尼·米切尔的《伍德斯托克》所唱:“我要在这块土地上露营,我要试着让我的灵魂自由。”



主要参考资料: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arts-culture/a-woodstock-moment-40-years-later-33569550/

https://time.com/5644827/woodstock-photo-couple/

http://www.hvmag.com/Hudson-Valley-Magazine/August-2017/The-Couple-From-The-Iconic-Woodstock-Album-Cover/

http://www.hvmag.com/Hudson-Valley-Magazine/August-2017/The-Couple-From-The-Iconic-Woodstock-Album-Cover/

https://time.com/5644827/woodstock-photo-couple/

https://spectrumlocalnews.com/nys/hudson-valley/news/2019/08/16/woodstock-50-iconic-album-cover

https://www.aarp.org/politics-society/history/info-2019/woodstock-album-cover-couple.html

https://vintagenewsdaily.com/fascinating-story-of-nick-and-bobbi-ercoline-the-couple-in-the-iconic-woodstock-album-cover-are-still-together-50-years-later/

https://time.com/5650211/woodstock-photographers-recall-favorite-photos/

袁越《来自民间的叛逆》


本文为Lens微信公号“WeLens”(ID:we-lens)授权转载。Lens 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文: 巴克、张光裕,协助:溜溜 、JOY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