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谁还买实体唱片?
2019-08-27 14:27

现在谁还买实体唱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范志辉,虎嗅经授权发布。原标题:《天价实体唱片,终究只是有价无市?》,封面来自东方IC

 

“要不要看看刺猬或者新裤子的专辑?”北京东四一家唱片店里,老板热情地推荐着。


因为《乐队的夏天》,数支乐队一炮而红,实体专辑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尤其是签名版。为方便顾客发现购买,唱片店老板将这些唱片摆放在进门右手边明显的位置上。



此外,薛之谦、林俊杰、华晨宇等活跃的主流歌手的唱片也被放在最明显的位置,有不少都带有亲笔签名。还有就是王菲、孙燕姿、李泉等一众老牌歌手的专辑,标价几百到上千不等。


一面是部分歌手实体专辑的价格攀升,一面是近年来实体唱片市场的回潮,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出于什么动机在买实体?尤其是溢价较高的实体唱片?市场真实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节节败退的实体市场


2018年年底,由于债务累计4000万港元,缺乏偿债能力,香港HMV不得已将旗下零售业务自愿清盘,并关闭全港7家店铺,关结束了它在香港的25年历史。该公司在声明中提到:“HMV2018年零售收入约为3155万港元,较2017年同期减少约41%。”


而在2017年,加拿大最大的音像制品零售商 HMV(加拿大)就陷入破产管理,关闭了当地所有102家门店。在更早的2011 年,HMV(加拿大)就以323 万美元的价格被出售给英国的企业重组公司 Hilco UK。


这家从 1921 年在伦敦西区牛津街诞生的音乐零售商,见证过实体唱片业最辉煌的时刻,也不得不在流媒体时代走向没落。而据音乐先声了解,2018年,索尼音乐也悄然关闭了在内地的实体发行业务,选择与星外星合作。



根据《2018年中国音乐产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音乐图书与音像“产值规模为11.17亿元,仅占总产值(3470.94亿元)的0.32%。如果把音乐图书一项刨除后,音像占比只会更低。



在全球范围内,实体唱片的处境也并不好过。根据《2019IFPI全球音乐报告》公布的数据,从2004年以来,实体份额先后被数字下载、流媒体挤压,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收入连年减少。



而一直以来被称作”实体孤岛“的日本也未能阻止唱片销量的下滑。根据日本唱片协会RIAJ的数据,自2012年以来,日本的CD销量就逐年下滑。十年内,实体唱片的销量跌没了大半。



再来看美国市场。根据BuzzAngle的数据,2018年美国黑胶和磁带的销量分别上涨了11.9%、18.9%,但这两者的上涨无法掩盖实体总销售量下滑的事实。2018年,美国实体专辑市场整体下滑15.3%,CD、黑胶、磁带合计共7040万张,在当年含流媒体播放折算的整体专辑(7.01亿张)消费中比重仅1%。



据《文艺生活周刊》报道,2005年,北京的音像店有3000家左右。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播放着流行乐曲的音像店,但从2006年以后,每年便以至少500家的数字递减。2018年,北京目前仍旧开业的音像店仅为二十家左右。


那么,在实体唱片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到底是谁的唱片价格逆流而上?

 

天价背后只是有价无市?

 

打开淘宝,上面标价几千到上万元的实体唱片并不少见。


以崔健为例,淘宝上最高的唱片标价为一万五,但成交量大多为0。而一张再版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只需要四十几块,签名版也只需要78块。当然,崔健也有收藏品级别的唱片,一位爱好收藏黑胶唱片的朋友刚刚以1700块的价格收了崔健1989年发行的《一无所有》黑胶。



而搜索王菲的专辑,价格按照从高至低排序,售价高达1000至4000千元的首版CD虽有商家挂出,但也无人下单,而再以价格从低至高的顺序排列,一些再版的CD仅需十几块就能买到。



例如崔健、王菲、朴树这样的歌手,单次发行量大、再版次数多,而粉丝群体年龄又偏大,唱片交易并不活跃,因此溢价也并不高,能达到上万元的并不多。能在网络上标价上万元售卖的唱片,恐怕也只是有价无市。


一位售卖实体唱片多年的店主告诉音乐先声,”卖唱片早就不是什么赚钱的生意了,只是因为爱好所以才持续做下去。“就算是国民度高,活动频繁的周杰伦,其专辑在淘宝上也并非天价,不到一千块便可打包购得14张专辑。


而让音乐先声感到意外的是,时下爱追星的年轻人成为了二手唱片交易市场的消费人群。采访中了解到,2012年在《中国好声音》中夺冠出道的梁博目前行情不错。


据了解,梁博出道至今,仅发行了两张专辑。而《我是唱作人》一结束,颇受好评的他也涨了不少粉,两张专辑便被标价到三四百块。

 


发行量小、粉丝人数突然猛增是导致专辑价格翻倍的主要原因。“原本一张五六十块的专辑,现在到了三百块。”唱片店的老板一边翻出了梁博的最后一张专辑递给小K,一边说。小K没有犹豫,爽快地付了钱。


“梁博的专辑一度被炒到1000多块,尤其是《迷藏》的DVD版本,由于发行数量过少,一直处于1500左右的高价。”小K告诉音乐先声。而在淘宝和闲鱼上,也少有人出梁博的专辑。


而另一位同样选秀出道的歌手华晨宇的专辑,溢价则更高。


2013年出道的华晨宇已经被公认是一线歌手,六年时间发行了三张专辑。这三张专辑里,前两张还发行了海外版本,共有五个版本,其中两个版本的专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D,而是U盘。



物以稀为贵,原价100-300元的专辑被炒到了500-3000元。从闲鱼的买家定价情况来看,华晨宇第一张专辑海外版被炒到了1500-2000元,而且少有人出手。第三张专辑也被炒到了1000-3000元左右。


综合来看,虽然实体唱片的价格虽然可能翻倍,但是仅有少部分歌手的专辑可以到达到大概两三千元,标价上万元的专辑仅仅是卖家的噱头,基本有价无市。


不过对于歌手而言,似乎并不一定乐见这样的“高价”。不久前,梁博在接受专访时提到,“因为当年的专辑卖光了,网上有很多不合理的价格,甚至到了1000多块,我的歌迷就会去买,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某种程度上来看,除了实体专辑本身的稀缺价值,也能够从中判断歌手的热度。

 

谁在推高实体唱片的溢价?

 

目前实体唱片出现的高溢价现象,归根结底还是需求大于供应。对于华晨宇、梁博这样的歌手来说,一方面是因为最初专辑发行量少,后面也没有再版;更重要的是后续的粉丝人数不断增加。而很多”入坑晚“的歌迷,都希望能收集齐所有版本的专辑。


在这样活跃的圈子里,想要买到一张二手专辑,基本需要等待其他粉丝出手。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些比较体积庞大、组织完善的粉丝圈内,专辑可以换来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难以抢到的演唱会门票、绝版玩偶等。


除了粉丝内部会流转唱片外,还有专门经营唱片店的老板会挂售专辑。“店里90%的专辑都是正常价格,只有少部分会高于原价。”一位唱片店老板表示。不过,由于互联网存在,顾客可以更加方便地比价,如果实体唱片店价格虚高,很可能无人买单。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因为老唱片年代久远、保存不易,而国内还有一批黑胶爱好者和发烧友,一些稀有的经典唱片变成了抢手货。不过,这种唱片普遍在1000-2000元的区间内成交。


有学者称,”专辑的本质是对于音乐爱好者心灵上的慰藉与享受“,歌迷也确实能够从”购买专辑“这一行为上感受到爱的付出感和参与感。尤其对于歌手的粉丝来说,音乐是歌手最重要的事业,而购买专辑更像是一种”粉丝“身份的认证。这种类似”标签“的感情同样也体现在歌手身上,马頔就曾表示“发行实体唱片是对自己歌手身份的一种认证。”


在实体唱片业衰退以来,很多艺人都不再大费周章地设计、生产实体专辑。特别是2014年以来数字专辑的兴起,更加速了这一趋势;而部分艺人依靠数字专辑在流媒体平台的售卖中获得了极高的销售量,也给低估中的音乐行业带来了一丝丝希望。


当实体专辑不再是必需品,发行实体专辑对于艺人和粉丝都变成了一种纪念和收藏行为。而一张专辑在后期的价格也受主要受发行数量和艺人的影响,若艺人人气高,粉丝活跃,专辑后期的增值空间自然会更大。而对于很多现在的粉丝来讲,是否首版已经不是太过于重要。


所以说,实体唱片最终只是粉丝和艺人之间寄托情感的一个纽带,而想要长期依靠贩卖高溢价的专辑赚钱,并不是很靠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