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容不下那么多汽车品牌
2019-08-28 17:25

中国市场容不下那么多汽车品牌

题图来自东方IC,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公路飞行(ID:gonglufeixing),作者:李铭扬


上周,一场名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大会上。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一半中国汽车品牌将在很快一段时间不复存在,新势力造车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对于自己的观点,他还补充了一句: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全面的淘汰期,强者越来越强,弱者压力越来越大。


“很快一段时间”、“一半中国汽车品牌”、“不复存在”......


这话一听上去,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但请相信,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发现:在这个经济下行、车市寒冬的特殊时期,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捅破窗户纸,更不愿意面对现实。


反倒是以上观点,说出了一句为数不多的“大实话”。


快速爆发的市场,三四线品牌的温床


“死掉”一半汽车品牌之前,有一点需要先搞明白: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有多少个品牌?


绝对精确的数字还没人统计,但是相对有参考性的答案,一定有办法可以获得。



打开汽车之家的检索系统,从A-Z开始累计会发现,在售品牌加起来至少超过150个。


如果真的按照谭本宏的观点计算,未来能活下来的汽车品牌也就是不超过75个。


这个推论到底能不能成立?是不是在故意贩卖焦虑?


我们从整体市场的销量变化上入手,清晰的结论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一共卖出了676万台乘用车。这个销量规模和今天比较,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但在一个快速爆发的增量市场里,大量品牌足以被养活。



这一年,销量排名前10的车企,加在一起卖出了356.36万台车,一共占据了52.7%的市场份额。


剩余47.4%的市场份额,则留给其余车企逐一瓜分,顺便给了许多三四线车企活下去的机会。


拿网友们群嘲的众泰举例:那一年他们的皮尺部还没扬名立万,但一款名为2008的小型SUV,年销量轻松就达到了4.86万台。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强者愈强,马太效应初显


10年时间过去,强者依然强势,弱者却连一个活命的机会都难寻。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乘用车销量为2234万台。


(数据来源:乘联会,此为批售数据,市场份额与零售数据有细微差异)


作为对比,还是选取销量排名前10的车企,加起来共卖出去了1682万台,占据了58.3%的市场份额。留给其他品牌的蛋糕,还剩下41.7%


从2008年到2018年,从52.7%到58.3%,头部车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从47.4%到41.7%,留给三四线品牌的蛋糕则越来越小。


今年上半年,众泰10款车型加在一起,总销量才只有7.34万台。东南汽车销量,则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下滑75.6%。华泰汽车去年上半年只卖出去2.89万辆车。海马销量则连续31个月下降。长丰猎豹去年销量目标20万台,实际只卖出去了8.6万台。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市场完成了从676万台到2234万台的年销量飞跃,三四线品牌却完成了一波“不进则退”。市场份额跌到谷底不说,品牌也走到了被人遗忘的边缘。


当然,对于弱势品牌来说,没有最难过的日子,只有更难过。


一个爆发性的市场,足以掩盖很多问题,但问题在于:


你不能要求25岁的成年人,还会和15岁的孩子一样,身高始终突飞猛进。


就算是锯腿增高,中国汽车市场也很难再复制过去10年的高增长速度了。


一个成熟的市场,还会有动辄4成的市场份额留给非头部车企吗?


显然不会。


成熟市场什么形态?看美国


同样是年销量千万级的超大规模,同样是SUV车型的天堂,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中美之间有着太多共同点。


而每当我们需要讨论汽车消费市场本质的时候,美国市场总是一面再好不过的镜子。尤其是一些日系粉丝嘲笑大众的时候,更是喜欢这样做。


2018年,美国汽车市场一共卖出了1727.4万辆新车(乘用车+轻卡,包含SUV及皮卡)。单纯列销量数据说明不了什么,这1700多万的销量构成值得分析一番:


和中国常规思维的“强者吃肉,弱者喝汤”不同,在美国汽车市场,弱者连入场喝汤的机会都没有。


(数据来源:GoodCarBadCar)


仅仅是通用、福特、FCA、丰田、本田、日产、起亚、现代、斯巴鲁这9个品牌,就拿下了87.5%的市场份额。


而销量排名前22名的汽车品牌,市场份额直接占到了99.9%


这意味着什么?剩余0.1%的市场份额里,除了劳斯劳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这样的奢侈品牌以外,其余品牌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空间。


除此以外,至少还能说明一点:


哪怕只依靠22个主流品牌,也足以支撑起一个年销量1700多万台的成熟汽车市场。就连所有细分领域,也都被主流品牌填满。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美国民众游行示威,也没人抱怨品牌多样化不够。


至于中国市场,即便总销量更大,但面对一个可能长期低速增长的市场环境,又如何证明自己与美国市场有多大不同?


就像前一阵,朋友圈刷屏的那篇《走向存量残杀的危险世界》一样。


存量竞争下,少数品牌必然吃掉绝大多数蛋糕,等待落后产能的只剩淘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公路飞行(ID:gonglufeixing),作者:李铭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