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有用吗?
2019-09-02 21:04

刺激消费,有用吗?

Photo by Jp Valery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本社(ID:zhibenshe0-1),作者:清和,智本社社长


一位朋友听说市里的美食街开张,和朋友一起去撮了一顿。回家后在微信上问我:


“今晚一家人出去撮了一顿,花了700元,这个月其它地方就要减少700开支,一个月工资就这么多,用于消费的钱也就这么多,消费刺激能带动经济增长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为啥不叫上我?”


“叫上你,就能刺激经济增长吗?”


“……”


若叫上我,我得打飞的过去,机票1000多,我其它方面的开支定然也会减少,只是我未必完全知道哪方面减少。


关于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说法,通常有:


“投资、出口与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消费爱国,拉内需促增长。”

“美国是第一大消费国,消费占GDP超过70%。”

“发展夜经济,将中国高储蓄转化为消费力。”


但是,似乎没有人真正论证过,刺激消费到底能否促增长。


上面一个普通的案例似乎就戳破了以上堂而皇之的“真理”。


事实上,刺激消费促增长这事,从来就没有一个定论。历史上,经济学家也分为两派,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一、消费刺激论:凯恩斯为何弄乱毛巾?


杜克大学教授胡佛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1934年在华盛顿的一家酒店的房间中,当我正准备与凯恩斯共进晚餐时,他善意地讽刺了我在搁架上挑选毛巾而避免弄乱其他毛巾时的小心谨慎。他用胳膊扫一下就将两三条毛巾扫到了地板上。”


“他开玩笑地说道:‘我确信与你非常谨慎地避免浪费相比,我对于美国经济更加有用,因为通过弄乱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业。’”


无法确认这个故事的真伪。不过,确定无疑的是,凯恩斯是消费刺激论的首要鼓吹者。


凯恩斯学说,是需求经济学;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前提,政府干预为手段,促进就业及增长为核心。


凯恩斯学说崛起于大萧条时期。当时,经济陷入大萧条,市场失灵,整个经济学界都在探讨市场为何会失灵。


按新古典主义的均衡理论,经济不会陷入大萧条,因为市场遭遇经济危机后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供给与需求可以自然恢复均衡。


凯恩斯则敏锐地发现,市场不会自然恢复平衡,因为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为什么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说了三个原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


什么意思?


0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比如,你月收入5000时,属于月光族,100%用于消费;当月收入5万时,可能60%用于消费;但月收入10万时,可能只有40%用于消费。


收入越多,用于消费的比重越少,如此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递减,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失去动力。


02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比如,很多资本进入共享便利店领域,便利店的供给增加,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资本边际效率则递减。当资本边际效率崩溃,人们不敢投资,也不敢消费,经济会陷入困境。


03 流动性偏好


比如,我们为了安全起见经常会存一部分钱,宁肯牺牲利息收入。


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之为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存在,意味着有一部分资金被窖藏起来了,从而导致市场上的需求减少。


凯恩斯学说建立在这三大心理定律之上,得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结论。有效需求不足,最早是由马尔萨斯提出的,凯恩斯将其发扬光大。


凯恩斯的解决方案是:政府干预,投资基建,刺激消费,以促进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凯恩斯如此有理有据,他将酒店毛巾打翻在地似乎也有道理。


毛巾掉地上了,酒店需要雇佣更多服务员来清理,如此可以促进服务员的就业。


不过,凯恩斯为什么不将毛巾打翻在地,然后再踩上几脚,这样酒店需要雇佣更多服务员,更有利于就业扩大。


或者,凯恩斯为何不把酒店烧掉,如此酒店重建,可以扩大建筑工人、钢铁工人、纺织工人、伐木工人的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你可能很快反应过来,如果凯恩斯纵火烧了酒店,他需要赔偿甚至面临刑事责任,需要为此付出成本。


如果他将毛巾打翻在地还踩上几脚被发现了,凯恩斯也要为此付出成本。


换言之,凯恩斯只缴纳了房费,却没有支付额外的钱,酒店却要为他的行为雇佣更多的服务员,那么酒店的损失谁来承担?


凯恩斯或许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凡事皆有成本,毁坏为净损失。


如果凯恩斯打翻毛巾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那么为何不把所有酒店的毛巾、床垫、衣柜都打翻?为何不把城市的酒店、建筑都炸毁然后重建?


事实上,很多城市的路刚刚建好又开挖。


如此,战争,岂不是促进了经济增长?


毁坏,除了教训,其它一无所获,皆为净损失。


实际上,凯恩斯懂得代价的道理。


坊间还有另外一则故事:


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


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小朋友若懂得凯恩斯学说,应该将他的皮鞋擦破,让他再买一双,然后拉动经济增长。


不过,若真如此,凯恩斯定然会抓住小朋友不放,让其赔偿。


依靠破坏性来刺激消费,显然是犯了常识性错误。但当经济陷入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是否可以刺激消费,是否可以拉动经济增长?


问题的核心是,消费的钱来自哪里?


若来自大排档上的消费者,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就这么多,被夜经济消费了,被新能源消费了,其它地方的开支定然会减少。


刺激富有阶层的消费,能否带动经济增长?


富人的消费预算也是理性的,这个月多花了30万,之后也会在其它开支中平衡过来。


政府的资金能否拉动消费?


政府的资金本质上是国民财富,主要用于国防、民生及公共用品建设。政府拉动消费,与国民消费刺激,并没有本质区别。


难道凯恩斯的理论出了问题?


二、消费反对论:为何说供给创造需求?


凯恩斯学说建立在三大心理规律之上,若这三大规律有问题,那么凯恩斯学说自然就崩溃,消费拉动增长也站不住脚。


到了六七十年代,反凯恩斯学说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弗里德曼算是踩着凯恩斯主义尸体上位的一位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驳倒了凯恩斯的立论基础,那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弗里德曼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他支持市场均衡学说。


这三大心理规律有问题?


弗里德曼采用了美国几十年的数据证明,美国的储蓄率一直非常稳定。这就说明,随着经济增长,边际消费倾向并不会递减。


根据凯恩斯学说,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是越来越低吗?


弗里德曼引入了永久性收入假说来解释。永久性收入假说认为,我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永久性收入,而不是偶然所得的“暂时性收入”。


我们上面的例子其实是偶然所得“暂时性收入”,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财富不可能在短时间大幅度增长。正如我们多数家庭的收入都是缓慢增加的或维持不变的。


在缓慢增长下,消费占比不会有大变化。因为人们是根据收入预期来安排消费的。比如预期明年收入增加或稳定,今年可能会按揭买个车,这笔消费实际上是考虑到了今年的收入以及明年甚至后年的预期收入而做出的决定。


只有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未来收入的政策变化才能影响消费占比。比如突然中了100万大奖,或年终奖超出10万预期,如此你可能会组织一趟家庭旅游,消费占比增加。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消费、投资的占比是按照效用目标而定的。


若生意好做,投资容易赚钱,人们会将更多的钱拿去投资,而不是消费。若投资收益率下降,人们可能会选择将钱存起来,可能会缩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若房价上涨,人们更倾向于投资房产;若物价上涨,资产价格下跌,人们更倾向于消费,以避免货币贬值。


所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并不成立。流动性偏好也是犯了类似的错误。


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导致货币流出了流通市场,消费需求自然就不足。


其实,人们将钱窖藏起来,或不用于投资,其实并不是“货币的流出”。人们安排投资、消费、储蓄,是基于长远预期,甚至是隔代预期,而非当下。


人们会将资金按风险级别做出安排,将部分资金存起来,将部分资金做风险投资,将部分资金做稳健性投资。很多父母为儿女存一部分货币,存一套房子,这种属于代际储蓄、代际投资。


这并不能说明,货币流出了市场。应该将窖藏的货币,作为整体预算的一部分。


就好像我们炒股,大多数时候不会全仓杀入,而是留有一部分资金以降低风险。这部分资金,实际上也是流入市场之中。又如足球有个替补门将,虽然可能一分钟未上场,但是拿了冠军还是有他一份功劳。


所以,后来的新自由主义并不支持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说,自然就反对消费刺激理论。


凯恩斯学说,其实是建立在对萨伊学说的批判基础上的。


凯恩斯是需求学说,萨伊是供给学说,二者争锋相对。


萨伊学说代表作为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个理论,搞销售的人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其实,萨伊学说,是最容易误解的经济学理论。萨伊学说,表面上漏洞百出,实则洞悉到经济本质。或者说,理解了萨伊定律,实际上洞悉了经济的本质。


大卫·李嘉图和詹姆斯·穆勒(斯图亚特·穆勒的父亲)也有类似的表述。老穆勒曾经说过:“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目的是消费”。


萨伊定律,其实是古典主义理论最为简洁明了的描述。萨伊否定经济萧条的存在,否定长期失业的存在,否定流通过剩的存在。


萨伊认为,没有人会生产无需求的产品,若产品滞销,一定是供给出了问题,而不是需求。


萨伊的理论,看起来非常的极端,但却抓住了经济的核心问题。


若经济危机出现,市场如何自愈恢复均衡?


假如市场严重过剩,企业则会降价销售,相当于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也实际上是在供给端解决问题;或者是,开发出新产品,替代过剩的产品,重新激活市场。这也是在供给端解决问题。


萨伊将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向指向供给端,而不是凯恩斯的需求端。凯恩斯认为,储蓄是货币的“漏出”,主张刺激消费。斯密等古典主义者则主张储蓄,反对消费刺激。


比如说,现在消费疲软,经济增长乏力,怎么解决?


在萨伊看来,消费刺激一点用都没有,消费者手上没有钱,再怎么刺激也解决不了问题。


萨伊认为应该从供给端解决问题:


- 为什么消费疲软?

- 消费者收入低。

- 为什么收入低?

- 企业降低工资或失业。

- 为什么企业会降工资或裁员?

- 企业效益不好。

- 为什么企业效益不好?

- 产品滞销,利润薄。

- 为什么产品滞销,利润薄?

- 同类产品过剩,新产品研发及创新能力不足。


所以,根本问题在于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产品同质化,没有开发出新产品。如果产品不创新,依靠刺激消费,无法解决市场低迷的问题。因为市场低迷已经说明,市场对老产品的需求降到了很低的程度,亟需新产品激活。


如此,解决的办法是只能在供给端。企业开发新产品,重新激活市场需求,扩大生产,扩大就业,提高工资收入。


又比如说,市场低迷,实际购买力差。这时不管如何刺激消费,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都不会起来。


再一看,为什么实际购买力差?


因为货币发太多了,引发通货膨胀,降低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这是供给端出了问题,即货币供给太多。降低货币供给量,抑制通货膨胀,恢复消费者的是实际购买力,市场自然会兴旺。


若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从需求端经济问题,可能会恶化经济。比如,发放一万亿消费贷款,刺激消费需求,实际上增加了信贷货币的供应量,反而加剧了通胀,更加打击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只会导致经济继续恶化。


所以,萨伊打准了经济的七寸,“鼓励消费无益,重要在于激励生产。”


三、因果倒置论:消费是原因还是结果?


凯恩斯最大的贡献是,将经济学推至宏观视野观察。


凯恩斯最大的弊端是,将经济问题的因果搞反了,将目的与手段搞反了。至于,很多经济学常识被扭曲,很多经济政策变成了“毒药”。


比如: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高,所以,经济发达。——我们要大力鼓励第三产业。


其实,第三产业占比高,是经济发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发达国家生育率低迷、老龄化严重,所以,经济增长低迷。——我们不能陷入这种困境。


生育率低、老龄化严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经济低迷的原因。经济越发展,收入越高,生育率越低,人口寿命延长,自然就进入低生育、老龄化社会。


真正糟糕的结果是“未老先衰”,经济低迷,没有存款,公共福利不足,人却老了,孩子少,教育不好。


美国是消费型国家,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我们要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除了外向型经济,发达国家的消费比重都很高,这是经济长期发展财富持续积累的结果。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马车。——我们要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从供给端到需求端,是一个经济循环。一旦经济陷入低迷,凯恩斯采用刺激需求的办法促使经济恢复增长。不少国家信奉凯恩斯主义,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大搞基建投资,鼓励各种消费,以维持经济增长。


萨伊学说则从供给端出发,搞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创造新产品激发新需求,重新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人习惯于中庸思维,那就供给和需求两端一起抓,结果陷入盲目的境地。


其实,从供给端到需求端这个经济循环,并不是一个闭环。这是一个不断递增的循环,如何促进递增?


经济之所以发展,是因为供给端在创造,而非需求端在创造,需求端的消费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供给、生产、分配、交换,都只是手段和原因,消费才是目的和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可能会提出,若创造出来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也是浪费,经济不会增长。这种观点中的“需求,是市场营销理论中的需求,而不是我们这里讲的经济学里的需求。


经济增长为了什么?


经济增长并不是靠需求端,而是靠供给端。


经济增长是由“破坏性创造”推动的。受边际投资递减规律支配,当增长率递减到一定程度时,技术创新推动边际曲线右移,重新拉高经济增长率,而后又进入新一轮的递减周期。


如此反复循环,经济呈现波浪式增长。


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依靠的是供给端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而不是需求端。


所以,经济一旦陷入低迷,需要从供给端想办法,供给端创造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新市场,然后带动经济进入新周期。


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


经济增长的目的是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赚了钱,去消费,实际上是在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


反过来,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刺激消费,岂不是因果颠倒、本末倒置?如此,人不就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手段吗?


我们努力消费,目的是为了维持经济增长。那么,维持经济增长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产才是手段,增长只是过程,消费才是目的。


正因为如此,刺激消费,亦是徒劳。


最后,我们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西方国家为消费型经济,东亚国家为储蓄型经济,东亚国家搞消费刺激能否带动经济增长?


不管是高储蓄,还是低储蓄,都是国民在一定文化传统、社会保障、金融条件之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西方国家低储蓄建立在高社会福利及公共用品之上,国民没有太多后顾之忧,敢于透支消费、信贷消费。但是,东亚国家社会保障不足,国民为将来养老、医疗及下一代储蓄。


若搞消费刺激,让东亚国家的国民储蓄拿出来消费,这相当于透支了他们未来的养老金。除非房地产持续大涨,通常情况下,他们也不会放弃养老金而满足当下消费。


另外,东亚国家的国民受历史影响缺乏安全感,普遍倾向于为自己和下一代储蓄。这些储蓄是一种理性安排,有助于应对未来的经济波动。


日本的社会福利水平很高,但国民储蓄依然很高。日本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低迷,但经济质量、生活质量都不错,主要原因是这个国家高储蓄率起到了缓冲作用。


所以,东亚国家的高储蓄率属于国民的理性安排——养老及安全储蓄,并非是“多余”的资金。针对高储蓄搞消费刺激,对经济增长作用大,若真把他们的钱掏出来,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及稳定不一定有利。


第二,通过借贷刺激消费,是否对经济增长有利?


当经济陷入困境时,借贷是一种度过难关的无奈之举。但是,信贷消费,对经济增长并无特别的作用。


比如,每月使用花呗支付日常消费,到下月9日结算。这相当于上个月透支了下一个月的消费支出。又如,按揭买房买车,都属于正常的信贷消费。


这符合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假设。人们根据自己的收入预期安排消费。此类信贷并无不妥,属于正常的消费安排。若加以刺激也是多余,对经济增长无益。


例如,采用各种手段刺激汽车消费,尤其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消费盛宴过后,汽车销量断崖式下跌。为什么?


汽车消费量加上信贷消费量就这么多,提前透支完了,后面增长自然乏力。


若在此基础上继续刺激,提高杠杆率,增加信贷负债率,则可能增加债务风险,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所以,正常的信贷消费,无需刺激,刺激也是徒劳;过度透支的信贷消费,刺激反而容易引发债务危机。


其实,消费,无需刺激,也无需反对。让每个人自由选择。


难道经济下行时,我们什么也不做吗?


凯恩斯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学说将政府及他的追随者们推到了“上帝”的角色。一旦经济低迷或下行,政府、经济学家及很多人都想要做点什么,然后各种干预政策就出来了。


在经济下行时,政府可以有所作为,但不是刺激消费。


政府可以在供给端发力,当然供给端发力也不能过度干预经济。怎么发力?


如果将政府贷款用在消费,就相当于借钱消费,经济没有新的增量,投资收益率只会越来越低。


如果将政府贷款用于社会保障建设,国民教育、医疗、住房及公共福利投入,间接增加了国民收入,更多的人、企业更愿意投资于未来的学习、技术及成长,如此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将政府贷款用于大学教育、基础科学及关键技术研发,有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总之,钱只有用在有助于教育、技术、知识及制度进步上,经济才能真正持续发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6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