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学”的流行,其实不关黄晓明的事
2019-09-04 16:18

“明学”的流行,其实不关黄晓明的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


“明学”的流行,其实说明正在掌握信息潮流和话题热度最关键的那一群年轻人,对“霸道总裁”人设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已有所醒觉。


正因为对这种现象普遍性的巨大不满,才会出现讽刺的“梗”以及流行话语。


真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没想到我躲在山里这几天没怎么接触网络,发现大家都开始学习一套新的学问,称之为“明学”。


“明学”是什么,我就不再赘述,那几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听我的,什么都听我的”“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错,归根结底都是我的错”,这些经典话术相信你已经非常熟悉。


主要就是因为黄晓明先生在综艺节目《中餐厅》中的惊人表现,让“明学”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话题,乃至于上升成为一门“学问”。


综艺节目《中餐厅》截图


1.“梗”的流行,其实是我们周期性确认群体关系的一种媒介


你发现了吗,互联网总是时不时涌现一股流行热潮,如果你无法跟上这股潮流,就会被人视作“古董”一般。


事实上,很多时候大众所追逐的这些热门话题,或者流行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有多么的重要,以至于会多么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是因为它是重新确认我们每个人彼此关系的一样媒介。


如果让你回溯从今年1月份开始到现在,我们流行过多少热门话题和现象,追逐过多少热点和新闻,你能回忆起多少呢?坦白讲,我几乎记不起多少。


这些话题也好,热点也罢,真的就像“潮流”这个字眼所代表的原始意思一样,它真如潮水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大概一年之后,大部分的潮流都会被人遗忘。


可有意思的是,每一次潮流的涌来,又都会让我们觉得不得不投入其中,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人类社会里相当常见的一种情况,我们需要一些无聊的闲谈、八卦、话题,这些闲谈其实根本不具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它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在于,润滑我们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


曾有学者研究表示,灵长类动物发展到人这一步,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有了语言能力。当我们拥有了语言能力之后,人类彼此之间的沟通并不总是在谈一些必要的、有用的事情,很多时候其实正是在进行这种无意义的闲言闲语的沟通。


这其实也类似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某些行为,比如你可以观察到猿猴会经常彼此理毛、抓痒,有研究认为这是为了获取对方身上的盐粒,补充盐分,但也有研究表明,这其实是猿猴之间一种很重要的社交行为,就是为了巩固和润滑彼此之间的相处关系。


那么人类其实就是用言语来取代了这种理毛的具体动作,通过语言沟通进行社交行为。这些如理毛动作一般的言语,其实一直都存在,但是内容和主题也时常需要更新,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人类的社会太过复杂,人口这么多、这么庞大,我们就需要时不时地重新确认我们还处在同一个群体当中。


所有这些流行的“梗”,流行的话语,这些热潮和流行文化现象,就是一种周期性的用以重新确认彼此关系的方法。


最近我在山里住了几天,就感觉自己已经快要和社会脱节了,被这个社会的运转甩了出去,我心里也会产生一种忧虑,是不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讲法,指的就是“我是不是快要被原本我所属的群体排挤出去了”,为了重新确定“我”与从属群体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学习,习得群体中流行的话术和语言方式,重新归入这个群体。


2.“明学”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受不了日常生活里的“霸道总裁”了


说回“明学”,这样一个热门潮流话题,是不是因为它类似于猴子之间的“理毛”行为,就代表它是完全无意义的讨论呢?并不一定是这样。


我之所以仍然很关心现下种种热门话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每一次这种“语言理毛”行为,其实背后都在多少折射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部分人,甚至是主要的一部分人,大家究竟在关心什么,在渴望什么,或者,我们都在害怕什么。 


就以“明学”为例,它之所以流行并不只是因为黄晓明在综艺节目里的人设有多“出彩”,演出有多精湛,或者表现有多特殊到与众不同,恰恰相反,“明学”的流行正是因为我们发现,像他这样说话的人,其实我们身边不在少数;或者说,有这种表现的人,我们也总能在彼此的日常生活里找到许多对应的范本。


至于大家之所以那么喜欢“明学”里的经典话语,也是因为身边常常就有人这么说话,尽管他们的exact wording,表达的具体字眼可能不一定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但是意思大体是一致的。


而这种人的存在和表达方式,都会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这就是之所以“明学”能流行起来,成为大家一个重要谈资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我们受不了日常生活里总有这样的人。


我们可以再深入一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比较大男子主义、“霸道总裁”式处事的人,为什么会出现“明学”里的这种表达方法?


简单而言,其实它跟过去一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所关注的一种群体心理的表现是相关的。


3.“明学”的核心之一,自我的极度扩张


武志红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现象叫做“巨婴”,其实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解释“明学”现象的发生。


“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什么?就是凡事以自己为出发点,凡事(无论好坏)都要从自我出发,即便出了问题也会抢着承担责任;一旦发生与他人意见不同的情况,则一定要“以我为优先”。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极度扩张的状态。 


综艺节目《中餐厅》截图


这就有点类似于婴儿时期的心理状态,婴儿往往是没有办法把自己与外在的世界准确分割开来的,他们没有办法用一种外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只能把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和自己的身体紧密联系起来。


所以,婴儿就会出现任何事物都要以自我为中心去出发、去看待、去感知和处理,这也是“明学”的一个核心,就是非常自我的一种状态。


这种非常自我的表现其实在我们身边相当常见,这也可以联系到另一个现象,就是这几年大家尤其喜欢谈论的一个词,“油腻”。


油腻这个词常会被套用在一些不修边幅的中年男性身上,然而相对的,形容女性“油腻”的比例往往没有那么高。


这是因为在社会中我们通常见到的女性,她们比较容易注意到别人的目光,比较容易察觉到他人的存在,比较在意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这也是一种女性长期被凝视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她们更倾向于对自己保持一些言行上的要求和拘束。


然而油腻男性表现出来的状态则是,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对自我的外在表现好像没有一种特定的要求,也不太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不太在意别人的目光。


为什么他们不在乎?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意识,也没有办法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行为。


所以你会经常观察到,男性(尤其中国男性)的外在打扮以及言行举止是比较随意的、不修边幅的,公共场合中,他们走路的人均占有空间都会相对比较大,身体晃动以及双手摆动的幅度空间都很大,仿佛整个人对外在世界都有一种毫不在乎的感觉。


这种“油腻”的表现,它其实跟“明学”里的自我中心有相近之处,都可以联系到一个根源,观察不到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也看不见自己。


4.意识到对某种现象的不满,才会让我们更加有所警觉


但是,人要学会如何看见自己其实是很困难的。法国哲学家萨特,曾有一段非常有名的文字,主要就是在谈人的脸孔,认为人的脸孔是最能够表现出我们人类存在的根本的状态和处境。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最突出的、也最容易被别人注意到和记住的标记,就是我们的脸,我们的面孔。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动行走,他人看到我们、记住我们,心里产生某种印象,往往都是会和我们的面孔关联起来的。换句话说,脸,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个最主要、最突出的信号。


可是偏偏我们又是看不到自己的脸的,往往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是很难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开怀大笑,或者愤怒的时候,我的脸是什么样的一种表情,自己是看不到的,只有别人才看得到。


这是人类一个很根本的状况,即自己是没有办法完全掌握别人眼中的自己的。


而人的成长,其中一个要学习的很重要的过程和能力,就是培养这种几乎像超能力一般的一种视觉,让自己能够从别人的眼里看到自己,也从而学会尊重他人。


我们越长大越应该学会这一点。而这一点究竟能学到多娴熟、做到多彻底,当然也跟我们所处的文化相关。


有的文化是太过强调从别人的眼睛里去看自己,比如日本文化中的“耻感”;而有的文化又是太过不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比如今天我们的社会里可能就多少存在这种情况。


但很奇怪的是,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其实都很在意一样东西,即“面子”,我们也有一套儒家伦理,也特别强调人在社会中受到的约束,每个人应该学习如何规行矩步地在这个世界上活动。 


这些强调的也都是外在环境、外在的人际网络对“我”的自我约束,对自我保持一种时时刻刻的警觉。


所以为什么古人爱谈“慎独”,意思是你在人家面前的时候,你可能很小心、很体面,做事也很有分寸,不会随便起心动念做一些坏事;可是当你一个人自处的时候,是不是仍然能够保持住一些最纯正的心意和心志,或者一些最纯正的行为模式。


综艺节目《中餐厅》截图


今天观察“明学”的流行,有一点让我觉得很特殊,就是在于这是一种非常“不中国的”,不像会在我们的社会中流行的现象,这样一种自我扩大到如此夸张程度的集体心理和文化。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学”能作为一个热门流行话题,的确又让我们看到另一层益处,即这种“自我极度扩张”的情况,今天会被我们当做一个笑话来看待,也就意味着——


正在掌握信息潮流和话题热度最关键的那一群人,可能也是一些年轻世代的人们,他们对这一点已经有所醒觉。正因为他们对这种现象的巨大不满,才会出现讽刺意义上“明学”的流行。


这种“流行”以及延伸出来的讨论、嘲讽和批判,正是因为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问题。


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我们也许正在走上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让我们摆脱“明学”,摆脱“油腻”,摆脱以自我中心,摆脱看不到他人存在、感受不到他人存在的这种心理。


我们正在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也但愿如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来源:看理想《八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