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工业富联:A股“最弱独角兽”
2019-09-19 17:12

工业富联:A股“最弱独角兽”

文章所属专栏 IPO炼成术

“36天过会”、“270多亿募资全部获批”,赶上中国证监会为独角兽IPO开辟绿色通道,工业富联光速完成换壳和上市的全过程。


但相比宁德时代、药明康德的连续涨停,工业富联三个涨停即开板,被称为A股“最弱独角兽”。


郭台铭对此表现得并不在意,“股价现在多少钱,我都不晓得。从A股上市到有所产出,至少需要三年时间。预计最快到2020年,工业富联的投资者才会取得收获。”


从富士康到工业富联,郭台铭一直都是资本游戏中的赢家。


这次工业富联以台资公司的微妙身份,看准中国产业政策和资本市场的需求,踩准点进入,正体现了郭台铭的整体布局和精准卡位。


香港上市的富智康做组装非苹果手机业务,A股上市的工业富联做网络、电信设备及手机部件,而核心的苹果手机组织业务还握在鸿海集团中。三者相互配合,而工业富联更像是试水,“碰运气”。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世界到底发展如何?其换壳上市这波“神”操作效果如何?今天工业富联案例下,我们一起来探讨。


上市


2018年5月24日,计划以每股13.77元,发行19.7亿股的工业富联进行公开申购,5月27日晚工业富联公布认购结果,结果显示工业富联线上初步有效申购倍数为711.06倍。


由于高于规定的150倍,工业富联启动回拨机制,将用于线下战略配售的592482000股调拨回线上,回拨机制启动后线上发行数量从占总股本的21%调到51%,线上发行中签率也从0.14063445%增至0.34208404%,中签率提高143%。


作为从申请上市开始就一路开挂的工业富联,711.06倍认购可能对很多人过于抽象,但如果将其换算成具体的货币那就是40489.7亿元的认购额,而这个天文数字却是线上1432万户投资者认购疯狂的结果。


线上认购火爆异常,在线下战略配售环节,工业富联也获得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上海国投、中央汇金、中国铁路、中国人寿、中国中车、人寿保险等大型国企以及几家A股上市公司加入战略投资者队伍(共20家战略投资者)。


6月8日,工业富联以每股13.77元的发行价格在上交所正式敲钟上市,所募集的272.53亿元资金,将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21.17亿元)、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10.05亿元)、高效运算数据中心(12.16亿元)、通信网络及云服务设备(49.68亿元)、5G及物联网互联互通解决方案(6.33亿元)、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51.08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升级(86.62亿元)、智能制造产能扩建(35.46亿元)8大方向的20个项目。


富士康从代工厂向工业互联网转型的新战略令市场格外兴奋,那么二级资本市场又会给顶着独角兽光环的工业富联多少市值呢?


估值:三分之一超过三分之二


足够的利润能获得相对的市盈率优势,与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相比22.99倍的发行市盈率相比,净利润162.2亿元的工业富联上市发行时市盈率仅为17.09倍。由于市盈率已经远低于安全线,所以工业富联计划募集的272.53亿元资金并未被监管层打折。


上市之前,“工业互联网”的噱头让工业富联获得了高估值,但上市第4天被监管层及投资者给予厚望的工业富联就开板,开板同时创下最高5191亿元的市值记录。此后工业富联进入下跌通道,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市值与最高市值相比跌去60%。


股价的大幅下跌与前期700多倍的线上认购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个反差可能在股票认缴环节就已经买下伏笔。因为工业富联在发行时款项认缴环节,竟出现3333069股的弃购,要知道这其中251.94万股为无锁定期的公开流通股。按照以往的打新经验,只要认缴中签,上市后都能获得相应回报,可现实却是,有人不看好上市后的工业富联,希望通过弃购降低风险。


对一家公司有两种不同的市场情绪,本身就是对工业富联市值的一个否认,而导致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除了市场对工业富联是否真如其概念一样的担忧(募集资金中超6成用于扩充手机构件产能),还有就是拿到鸿海精密三分之一左右的业务工业富联,瞬间具备比母公司三分之二业务(市值3328亿)更高的市值,反差太过于明显了。


上市融资初衷应该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让投资者分享相应的红利,但资本运作所带来的巨大回报却在让更多踩准风口的企业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


盈利:挣钱能力更似制造业


财务报表显示,在2015-2018年四年间,工业富联年营收分别为2728亿元、2727.13亿元、3545.44亿元、4153.79亿元,与之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43.5亿元、143.9亿元、162.2亿元、169.1亿元。


从主营收入上看,工业富联在2015年和2016年营收基本无增长,在重组的2017年却出现营收的大幅增长,上市的2018年营收又增长近17%,对于体量数千亿的实体企业17%的增长应该算不错了。



可仔细一分析,你就会发现工业富联的财务数据非常有规律性。比如2015年与2016年的主营收入与净利润基本相同,2017年与2018年的主营利润又基本相同,对于一家体量如此巨大的公司主营收入、主营利润、净利润能做到如此相同,财技也不是一般的出神入化了。


营收增长很漂亮,那盈利能力到底具备多少含金量呢?


从营收构成看,通信网络设备是工业富联的主营收入,该业务虽然在2017年与2018年增长较大,可毛利率却从2016年的15.88%降到2017年的13.65%、2018年的11.07%,挣钱能力明显在持续下降。


云服务设备是工业富联的第二大业务,从名称上看该业务应该是优质业务,但数据却显示该业务2016年至2018年的毛利率却分别为4.64%、4.65%、4.17%,看着挣钱能力还不如通信网络设备(手机)制造。


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是其财报披露中第三大业务,也是工业富联最具看点的业务,奈何该业务在2017年仅占工业互联总营收的0.27%,且与2017年相比,2018年此业务下滑近约50%,毛利润也由49.23%下滑至32.55%(制造业规模越大想象空间越小,毛利率约趋于一致)。


将优质资产打包装入上市实体,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是很多巨头在推进子公司拆分上市时常用的操作。可从其盈利能力上看,工业富联更像是一个噱头,实际上还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


融资:发行即是首次外部融资


由于工业富联是从鸿海精密拆分出来的发行实体,重组环节多以新股发行方式进行,产生217.52亿元的收购债务又被以应付款方式挂账上(都是自己家企业,钱早给晚给好商量),所以在上市之前工业富联并未发生实际融资。


既然公开发行是工业富联第一次融资,那首次发行上市后总股本10%的工业富联又给投资人带来多少回报呢?


上市第四天工业互联开板,最终以每股25.72元的价格收盘,按照每股13.77元的发行价格计算,如果公开发行环节的投资者第四天卖出,每一签将为参与其中的无锁定期投资者带来约6000元,投资回报86.78%。


卖出的早,无锁定期投资者就能获得收益,但20家战略投资者和不少持有工业富联锁定期股票的投资机构能否获得收益就要看运气了。因为在这些机构持股解禁时,股价可能低于发行价格,等于白忙一场。这就好比中金公司因是主承销商包销了被弃购的3333069股,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中金公司白捡了一个大便宜,可结果却是捡漏的中金公司可能也是有苦难言。


挤破头参与其中的投资机构处境尴尬,未获得战略配售的外资机构却依然相继入局。工业富联2018年半年报显示,汇丰银行、富邦人寿、南方东英资管、瑞银集团、贝莱德资管等6个外资账户现身工业互联十大无限售流通股东当中,可以说怀着抄底的目的进入的结果反而被套牢。


股权结构:间接持有控股权


在未进行重组时,投资公司机器人控股集团持有发行主体75%的股份,另一个发起人深圳鸿富锦持股持有发行主体25%的股份。重组完成后,由于新资产注入发行主体股票数量增至17725770199股,股本增幅128.65倍。


超过百倍以上的总股本暴增自然会发生股东的大幅震动,完成重组后中坚公司直接持有发行人 41.1443%的股份,此外持股24.6234%的深圳富泰华、持股3.3728%的郑州鸿富锦都是中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就是说中坚公司作为投资控股型公司合计持有发行人69.1405%的股份,为其最大控股股东。


由于鸿海精密间接持有中坚公司100%的权益,而鸿海精密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所以作为发行主体的工业富联,也因为其最大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而缺乏实际控制人。明确实际控制人是企业上市的基本要求,这一点要求在工业富联上市中也被豁免。


员工持股:人无股权不富


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是众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上市前常用的措施,但拆分出来的工业富联与那些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企业有些不同,所以在上市时工业富联并未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上市后6个月,工业富联董事会通过员工持股激励计划,2019年3月20日工业富联开始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按照计划工业富联将向4528人授予1.8亿股,市值27亿元,占发行总股本的0.9%。


在实际授予环节,因员工主动放弃、离职等原因,工业富联共向4402人,授予175130373股,人均市值59.68万元。从公开员工数量上看,工业富联共有员工252196人,以4402人的员工持股数量计算,员工持股量仅占总人数的1.75%。授予几千名员工持股按说是大手笔了,奈何受员工体量巨大拖累,但巨大的员工体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业富联更像一个制造企业。


透支概念,其要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可能更适合自己


国家需要制造强国,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相关对部门让工业富联突破重重障碍登陆国内A股市场,可现实是,顶着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工业富联让人感觉如此粗糙,经不起推敲。


工业富联董事长陈永正曾在2018年6月2日半导体产业大势论坛称:“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实现大致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在富士康集团实现工业互联网,目前执行度为15%-20%;二是将富士康上下游几万家供应商纳入工业互联网体系,实现数据上的打通;三是让先进制造技术为中小企业赋能;四是成为工业解决方案平台,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迈向智能制造。”


按照上述进度,工业富联所称的工业互联网目前所处阶段更类似内部的技术改造,其所提出的后三步更像是在更长时间跨度上的一种理想的工业生产方式。这就好比制造业企业只要能保持行业龙头地位,就能更具备议价能力、规模效应和可观的利润一样,只代表着一种可能性。


拥有较高技术化和标准化的底层服务比较容易形成需求共识,所以大部分国内企业都会选择金蝶、用友等ERP软件,可即便是都使用同一个软件,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也是相对保密的。由此,几万家上下游企业生产制造数据打通,用数据给生态内的企业提供更精准、更广泛、更多元、更多样的服务难度可想而知。


在当下乃至未来,更能提高效率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或工具是企业需要的,但想要企业完全拥抱某一技术或者工具只能是大集团内部才会做的事情,比如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厂的富士康。但想要通过富士康工业互联网为上下游中小企业赋能,实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愿景看起来同这些中小企业自身利益还有矛盾之处。


对于富士康来讲,更智能、更高效的技术应该首先会服务于自身发展,指望一家随时可以搬走的盈利性质的企业来推进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水平向前迈进,只能说是公众的一厢情愿。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