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改变了我生活的,不会说话的老师
2019-09-10 14:34

致那些改变了我生活的,不会说话的老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题图:Photo by Tra Nguyen on Unsplash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对于毕业许久的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在这几天看到路边的卖花小摊,才恍然大悟:教师节要来了。


一提起“老师”这个概念,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出现在自己青春记忆里的具体个人:大家会说,因为看到老师的某个行为、某一句话、对待事情的态度,让自己终生受益。


而除此之外,我们之所以成长为了今天的样子,还因为在无形中受到了很多“不会说话的老师”的影响——


比如因为某部电影而想要去没见过的城市生活、因为玩了游戏开始对某段历史感兴趣、因为某本小说而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观、因为某个节目而学会更辨证地审视眼前的问题……


正是那些“没有用处”“浪费时间”的小说、杂志、游戏、电视节目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启发了未来的爱好,让我们找到了努力的目标,甚至是改变了之后的人生。



电视机前,是一个平等的世界


@足尖写作人苗苗  90后



我是一个患有重度脑瘫的90后姑娘,现在只能靠一只脚打字,从事写作。


我由于早产,六个月出生时体重只有不足一千克,被医生诊断为“小脑运动功能神经发育不全”,就是俗称的脑瘫。经过十几年的求医治疗,我现在全身只有一只脚能够稍微听话些,最大的本领也仅限于操作电脑了。


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没用的代名词,并非自怨自艾哦,毕竟认清局限才会真正的超越。


十岁那年,我们一家从平房搬到了套房,住进不设电梯的六楼。此后,每天只能透过阳台上的窗户,看见那一小片天空和对面楼顶上的几个太阳能装置,想看见花草鸟儿都变成一种奢望,日子这样熬着感觉更加封闭苦闷。


我的童年脱离了校园,文化学习起步比较晚,好在天赋并未被扼杀。不能做文盲,成为我懂事后的第一个志向,当时摆在面前的首道关卡就是,识字。


由于无法上学,那时候也没有网络,电视就成了连接外界的桥梁,也是传送知识的纽带。中央台、地方台、省级卫视,好比学生需要熟记课目一样,我对频道的顺序倒背如流。


我完全依赖上电视栏目,左脚大拇指慢慢学会操作遥控器来调换频道,尽管非常吃力。


渐渐的,我发现播放新闻、影视剧、纪录片时屏幕下方都会出现与内容相应文字。就这样,经历长期的记忆比对才熟识了大部分汉字,整个过程潜移默化悄无声息。


二十五英寸的屏幕,承载了童年以及少年的所有时光,我要感谢新闻联播,综艺节目,连续剧,各类体育赛事的转播,让一个被疾病禁锢的女孩没有变成“井底之蛙”,而是激发出活跃的潜能。


忘了说,我还是位忠实的体育迷(可能缺什么补什么),最喜欢看斯诺克赛事,一追便是十余年。正因有了热爱,我将这份兴趣转化为理想并走上了实现的旅程。


五年前,我开始接触功能强大的互联网,社交和机遇纷至沓来。现在的我成为了某家体育平台的特约作者。


2018年9月,我受邀去现场观看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有幸见到了中国名将丁俊晖。



而近段时间,我忽然不太关注所谓网上的热点话题,越发怀念相对纯粹客观的传统媒介——电视,但“怀念”便意味着再回不去了。


观看方式可以随时代悄然转变,但那颗求知、求真、求希望的初心依然无法撼动。


感谢它们,让我忘了“残疾”这个伤口,即便现实中被不断提醒,但在它们面前,人人平等。


有条件的话就去爱吧,没必要讨好谁


@psycho killer  95后



我的家庭气氛很严肃,家里面爷爷是工程师,父母是医生,父亲是很威严的人,就连饭桌上也是谈论学习。从小就被要求成绩好,走一条家里面人走得很熟悉的路。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兴起了一阵悠悠球风,走在路上就有小孩用根绳子吊着个悠悠球甩来甩去。我也很着迷,开始只是随便玩玩,但有次路上遇见一个比我大一些的男孩对我说,你只会这一招吗?他看了我一眼,很轻蔑,我就悻悻地走了。


之后在家苦练悠悠球,家里人一开始没当回事,后来发现我不是在玩悠悠球就是在看研究悠悠球的书。全家人开始劝我,后来开始攻击我,大家只觉得悠悠球占用了我太多时间,可是原来我这些时间都是在外面跑着玩,没在他们眼前晃悠而已。


但是家里人越劝我,我就越生气。我学会了当时所有能学的招式,而且学了不同的类型的悠悠球,二号球,三号球到四号球。只要我在玩悠悠球,不一会周围就会有人来围观,那片地区所有小孩后来都承认我是当时玩悠悠球最厉害的人。


我在家里面练,出门也练,父亲的饭局上也练,我父亲的那些医生同事看见我练悠悠球,全都赞叹。可能是我太敏感了吧,他们表情就像在说,这小孩练这玩意有什么用,没什么出息了。


最让我头痛的一次是,原本很宠我的爷爷吃着饭,突然看见我从口袋掏出一颗金属球。他叹了口气,说,唉,玩物丧志。我没说话,但是真想放弃悠悠球了,我不知道喜欢一样东西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


之后一碰悠悠球就很谨慎,但还是躲着他们练习,我不知道我的叛逆基因是从哪继承的,就是憋着一股气给他们看一看。


如果当时去参加什么小型比赛也许能证明给家里人看看,这玩意有点用吧。但是当时年龄很小,不知道怎么把这口气发出来。


后来因为大了,也渐渐不玩悠悠球,但是现在上手仍旧很娴熟,也难忘当时一起玩的伙伴。


想来想去,在切实生活中,悠悠球对我一丁点帮助也没有,不能赚钱,随身揣着一颗悠悠球也像个傻帽,追女生不能就地掏出一颗悠悠球表演吧。


可是它给我最好奇,最用力了解人生的那个阶段留下了浓重的印记。它似乎就像一个抓手,给我一种反叛的力量,当别人越是不认可,我越是要干成一件事。


就像村上说的猫型人格,别人指向左边,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向右边走去。悠悠球给了我一种惯性,不去思前想后,想干什么就即刻出手的勇气。


我终究没考上一个好大学,但是我中学喜欢上打篮球,大学又看了一堆小说,卡夫卡、普鲁斯特、马尔克斯,乱七八糟的。没有一件是家里面想让我干的。


我也没找到比父母更好的工作,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比他们过得好。可是我做了我当时想做的选择,也付出了代价,热爱没那么容易,也是如此,生活才更有味道。


谢谢你呀,未曾谋面的木心先生


@无所事事的年轻人  95后


上学的时候,利用早读课把课外阅读理解里的一篇文章背了,是木心先生的《林肯中心的鼓声》。


我因为这篇文章开始了探索,开始对自身以外的事情有了兴趣。我感叹怎么会有这样让人喜爱的文字,读完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透露着俏皮,可爱。


而这个木心又是谁?我开始上网搜,找这个未曾谋面却非常喜欢的人,想要了解他。当时我还没有淘宝,只能和书店的老板说我想要木心先生的什么什么书,然后买回家里。


探索之路就这样开始了,慢慢的我开始了思考,我的笔记本里也记下要了解的人:罗素,福楼拜,肖邦,杜甫等,我的世界里也不再只是我了,我开始有意识的感知,和书本对话,去寻找。


当时在准备高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欣喜。大学也选择了和语言相关的专业,毕业后准备从事文字类工作。


谢谢你呀,木心先生,在我比较难熬的时候陪我,我会一直这么下去,跟随自己的感觉,去寻找,去发现。


关于平凡生活之外的山河广阔


@带盔甲的小刺猬  85后



现在想来小的时候我并不是一个很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不过却特别喜欢看新闻和综艺。


作为一个85后,小时候的综艺并不像现在这般五花八门,但唯独记得一个必看的节目——《正大综艺》,总觉得那是现在盛行的旅行vlog节目的鼻祖。


当时的《正大综艺》是一档介绍世界各地旅游文化的节目吧,真是让小小的我慨叹了世界的奇妙。我想,那个时候就有一颗环游世界的浪漫种子悄悄在心里萌芽了吧。


在那个还不流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没听过“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歌田野”的年代里,小小的我就已经把看大大世界的这个愿望当作了无聊时候的一个心灵慰藉了,内心开始对世界产生好奇,慢慢的我开始自己主动找书去读,像个贪吃的孩子,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


《正大综艺》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开启认知主动性的钥匙,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再后来我就变成了一个非主流的文艺青年,喜爱读书、热衷思考、“跑大疯”上瘾。


读书时的故事和观点让我跳出来用更宽容和中立的眼光看问题,旅行时的各种各样的初体验让我有了更多的冒险精神一次一次刷新自己的记录。


我想这都是这个节目最开始给我的一些启蒙和灵感,以及衍生出来的对世界的热爱吧。


如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像依旧是大家比较认同的提升自我、完善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在这个信息通讯都甚是发达的今天,行路读书好像都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但节奏太快却常常忘记停一下思考沉淀。


现在的我每天工作比较忙碌,娱乐时间有限,但还是会在复杂繁多的综艺、电视网络自媒体中找些适合自己的去看,看得比较多的就是看理想的系列节目,让我从心底里可以感觉到节目给我的知识、启发、思考和沉淀。


不经意开启了我认知探索世界的大门,山河广阔,《正大综艺》啊,认识你真好!


直到万水千山都走遍


@一只喵  90后


偶然间在一个姐姐家借过来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那时还小,但是已经被故事所吸引看了好几遍。到了大学,我在图书馆重遇这本书,又看了一遍之后在网上买了这本书,以及三毛的另一本故事《万水千山走遍》。


因为三毛这些故事,我爱上了旅行,也走过了欧洲美洲好些地方,并且计划还在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中。


其实三毛算是我的旅行启蒙了,看了三毛的故事之后我心中就埋下了想要走遍世界的小梦想。


另外,她跟爱人在世界各个角落安家,把所到之处变成自己的天地,这似乎悄悄地帮我建立起了我现在的世界观:随遇而安,但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把环境用自己的努力打造成自己最舒适的样子。


这样无论我去到哪个国度,都可以很快适应,帮助我玩得尽兴。回到现实工作生活也一样,无论我被给予了什么,我可以少埋怨,并且过得快乐。


情怀与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禾小惠  90后



从小我就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二十年中,我只能做一件有用的事,那就是学习。他们也许知道我有一些唱歌的天分,但不愿承认,因为这是一个“没用的”天分。


大四毕业之际,没有找到工作的我瞒着父母在朋友的一个餐吧做驻唱嘉宾,没过多久他们就知道了。


整整一个月,父亲没跟我说一句话,没看我一眼,通过母亲的转述我知道,父亲认为这是一个不正当的职业,他应该觉得我没救了吧。


那一个月的驻唱生活,认识了很多朋友,舞台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也开朗了许多,至今依然十分怀念。


我热爱唱歌,唱歌时可以把很多内心的情绪、想法换种方式表达出来,这一件没用的事常常让我感悟生活的美好,重拾希望。长大后的我懂得不去理会他们的偏见,维护好自己热爱的事。


要说对现在的影响,我想更多是一个情怀吧,目前也在做着大部分人“应该”做的事,但是有机会我还会再去的,去海边酒吧做个驻唱,每天享受着海风过惬意的生活,这是不变的梦想。


最后,我们都变成了更好的人


@温大意  00后


我自己本身的家庭并没有从事艺术工作的,但我一直对文学艺术很感兴趣,父母也给予我很多支持。


初中的时候偶然间在某部小说的贴吧看到了一个coser,圈名叫大井姑娘,因为她经常出小说的cos,我就会为了她去阅读那些小说,从而了解了非常多我原本不太可能接触的文学类型。不夸张地说,有一本甚至影响了我之后的很多观念。


“想变成更好的人,像井姐姐那样美好的人。”也想以后出cos,所以在中学期间做了好多准备,比如自学ps,学做头饰,学剪辑,过程中又学了AU,PR,Vegas……其实那个时候就已经在酝酿进入影视传媒圈的想法,想做后期,想艺考。


后来呢,我念了高中,她大学毕业,也逐渐淡圈,至今仍有一部筹备很久的作品没完成。


我在高中其实很没有自信,因为成绩不是特别好,于是开始了漫长的向内挖掘,平时会做视频、看哲学书……高三着手准备艺考,之前所做的努力终于派上了用场:在传媒大学面试的时候给数媒系的老师们看了我所剪过的视频,他们一边笑一边和我聊……最后通过了。


因为成绩原因,大学最终去了戏剧学院,现在想来,求仁得仁吧。暑假时想起井姐姐,去看了她的微博,发现她已经结婚啦,那一瞬间我突然热泪盈眶,几乎要哭出来,她真的是我的引路人啊。


今年七夕节,她说:“希望你们找到比我更爱你们的人”。真情实感地落泪了,我好爱她。


生活的道理,是后会有期


@小圆  95后



偶然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未竟一生》,豆瓣评分七点几,没多少人知道。我初中的时候看的,影响了之后的一生。


里面有两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你知道吗,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飞起来,好高好高,天空从蓝色变成了黑色,然后我看见地上的一切,我发现,凡事都有他的道理。”


另外一句是“ You think the dead really care about our lives?  Yeah, I think they do. I think they forgive us our sins. I even think it's easy for them. ”


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学会了原谅。我的奶奶生病去世,生前受尽折磨、全身无法动弹但是神志清醒。爷爷在漫长的照顾中变得冷漠,奶奶的死对他来说竟然成为了解脱。


我知道的,奶奶什么都知道。我无法想象她的无助和悲伤,那是如同大海般的情绪,每次想起都令我窒息,生理意义上的窒息。


被奶奶的悲惨命运折磨得失眠的时候,我会想起电影里的那句话:Yeah, I think they do. I think they forgive us our sins. I even think it's easy for them.


曾经的我以为背负一切行走在路上的人很了不起,因为他们有着常人无法匹敌的力量,他们是坚强的。但是当我努力扛起艰难的时候,我才发现放下需要更大的勇气。


生命中很多事都是这样,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相信我的文字,一定会有人读的


@左小雨  80后


混BBS这种事,我觉得跟以前的人坐茶馆喝茶聊天没什么两样。可是,却是我自在写自己的文字然后还有人真的去读的那样一个开始。


在BBS之前,我曾经拿自己的日记本给朋友看,朋友心虚地翻了翻其中两页——上面其实没有隐私,是我年少无知写的歌词——然后很尴尬地说:你应该去投稿可能比较好。


那一刻是我能追忆起的,第一次亲见的:十动然拒。我好沮丧,因为当时的我没有投稿的想法啊,我只是想让朋友更了解我而已。


所以你看,虽然我现在已经找不到自己在BBS上写过的什么文字留存,但BBS给我的东西,不是承认,不是褒奖,不是现如今的粉丝或者流量,而是让我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有被自然而然读到的可能。


这对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影响呢?有啊,我敢写东西给别人去读了,也相信会有人读到。


我因为文笔拿到过工作,因为书写收获过良友,书写还给了我梳理自己的机会,带来了很多修复与治愈。


在我看来,真正的学习,可以是读小学、上高中、考大学后出入一座美丽的校门,或戴上一颗美好的校徽,或在很好的图书馆占座位写论文,也可以是在忙碌一天的繁杂工作之后找个角落认真看淘到的二手书,写字迹潦草的笔记,听了又听喜欢但不那么容易理解的音频课程,播了又播免费的电影只为学习理解剪辑技巧或者分镜设计的构思、逻辑。


真正的学习,甚至可以只是看看别人对世界的评论,或者干脆放空发呆仰望夜空,看着满天星辰在脑子里跟梵高的星空叠加起来的瞬间想象,甚至可以只是闻到茉莉的香味,记得它,然后在闻到薄荷叶的香味时,用味道记忆做个比对,然后嘲笑自己鼻炎是不是还没好,怎么闻起来似乎一样。


所以,不会说话的老师们,教我的其实是什么是“学习”,以及学做一个怎样的学生。


太多“无用”的美好根本无需“有用”,它们的来到——只要我感受到了它们的到来——我会明白:“有用”“无用”无非价值标签,任何世界因我的亲身感受和认知,可以被我自己定义。


我可以有我的价值标准,我可以理解他人口中所说的有用无用,但归根结底是我自己决定什么对我最为重要,我做我自己的选择与决定,我有我的进和退,我有我的舍和得。而这也正是我要终身学习的,什么是自己的人生旅程。


最后,感谢老师们,也感谢那些不会说话的老师们,虽然每个人都终将有离开学校的一天,但只要好奇、探索、接纳与改变不停止,那你就依然可以是一个学生——


面对山河广大,有无限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