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睡处女、水银桑拿,梅毒治疗的奇幻往事
2019-09-11 15:13

放血、睡处女、水银桑拿,梅毒治疗的奇幻往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作者: DingXiangYiSheng3,本文经由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史讲师孙轶飞审核,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500 年前,一个来自美洲的古老恶魔,登陆了欧洲大陆。


图片来源:giphy.com


它们在性爱中猥琐发育,很快沾染全球,顺手带走千万人命。


它就是梅毒。


那时的西方人,使出浑身解数对付梅毒,在医学史上留下了诡异的一笔......


他们都干了些什么?


用“网红树”治梅毒


16 世纪,欧洲流行一种治梅毒的网红药“愈疮木”。


这种木头又重又硬,扔一小片到水里,就能沉下去,更重要的是:它来自梅毒原产地——美洲。


那时的人们相信这样的故事:神在任何疾病的发源地都会提供解药,愈疮木就是。


于是商人开始炒作,鼓吹愈疮木有奇效,当时的网红骑士胡滕,十分推荐愈疮木。



随后愈疮木的价格一路飙升,病人趋之若鹜,市场上假货泛滥。


富人拿愈疮木泡鸡尾酒,穷人捡愈疮木的锯屑煮水,木屑被一煮再煮,直到无味。


因为疗效不佳,常有人提出质疑。



其实愈疮木根本没用。


但相比其他治疗,愈疮木已经是口味最清淡的治疗了......


淋漓尽“蛭”的吸血疗法


梅毒病人,身上长红疮,偶尔还发烧。


根据当时的体液学说,身上发红发热,说明血液太多,体液不平衡,所以得病。怎么办呢?


很简单,放血!



除了用刀放!还有用水蛭吸!水蛭的唾液有麻醉作用,勉强算是无痛治疗了......


细心的医生会在水蛭尾巴上穿根线,以防吸血时钻入体内。


一次治疗,需要多只水蛭。据说当时有位硬核法国医生,在一个梅毒患者的蛋蛋上挂了 30 只水蛭。


真是“无微不蛭”啊......


图片来源:giphy.com


福楼拜患有梅毒。


他爹就是法国里昂著名的外科医生,经常抓着他放血,福楼拜被治得生无可恋......


“我被灌肠又放血,他们用水蛭治疗,不能碰美酒佳肴,我是个死人。”—— 福楼拜



然而水蛭比福楼拜还惨,当时法国的水蛭都被抓绝种了,却依旧没治好欧洲人的梅毒......


与女神共度一夜 与水银相伴一生


阿拉伯人常用水银治疗麻风和疥疮。


梅毒的症状与之类似,所以欧洲人开始用水银,水银能杀死梅毒病原体,也能杀人。


因为嫌弃药膏麻烦,人们发明了一种“蒸水银桑拿”的办法。


病人被关在一种笼子里,臀下面放一口烧锅,锅里是混合了药草的水银,水银被煮沸变成气体,让身体吸收。


水银治疗会让病人口水狂流,一天高达 3 品脱,大约 5 罐可乐那么多吧!


图片来源:giphy.com


当时的人觉得:流口水是在向体外排毒,说明疗效很好!


根本不知道这是水银中毒。


长期使用水银,会让人牙齿脱落、面部溃烂、精神失常,杀伤力不亚于梅毒。


美国总统林肯,也被怀疑患有梅毒,有学者称,林肯每周会服用一颗含有水银的蓝色小药丸,而他晚年就有中毒的症状。



烙铁疗法


烙铁疗法,堪称火疗鼻祖。


也许是被满身恶臭的烂疮逼疯了,梅毒患者会作死用烙铁烫自己。


医生将患者的头手固定住,然后用烧红的铁灼烧烂疮,发誓将邪恶之物烫死......但除了痛,毫无作用。


图片来源:giphy.com


脓水冒烟,焦味扑鼻。


烙铁揭开后,皮肤会大面积撕裂,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死亡。


处女疗法


比梅毒更可怕


17 世纪初,有人相信跟健康的处男处女发生关系,就能将梅毒排除体外。


没人证明这种说法是错的,愚昧的医学沦为作恶的借口,很多孩童被强奸、感染,甚至被杀害。


愚昧,比梅毒更可怕。


谁战胜了梅毒?


自 1494 年起,梅毒一路血洗人间。


那时西方主流的医学理论,还停留在公元前 400 年古希腊的“体液学说”,换句话说:


都 2000 多年了,他们没啥进步!


然而就在近 100 年间,人类搞出了青霉素,战胜了梅毒,如今梅毒只能活跃在电线杆上。



有人说:是青霉素战胜了梅毒。


这话只说明了表面。


因为在这场胜利的背后,是整个“现代医学”的崛起,是一套通过严谨临床试验设计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今天的我们,用“奇幻”形容那个时代的医学。


是为了提醒自己:相信科学,别让自己成为后人口中“奇幻”的段子。


参考文献 

[1] 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与梅毒[M].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2016.1:98-411.

[2] 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 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4:402-50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作者: DingXiangYiSheng3,本文经由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史讲师孙轶飞审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