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商业竞争为何往往异常惨烈?
特别策划2019-10-23 18:59

中式商业竞争为何往往异常惨烈?

图源:《美国工厂 American Factory》剧照


在工厂的招聘现场,美国工人期待,却又畏惧着来自中国的工厂,以及它所带来的工作机会。

 

这一幕出现在2019年奥巴马夫妇投资,于Netflix播出的热门纪录片《美国工厂》里。片中讲述了中国福耀集团在美国俄亥俄州开设工厂的故事,在2018年这家工厂开始盈利以前,美方从工厂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始终带着种种怀疑:

 

工资会不会被压榨,会不会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没有工会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到底要不要接受类军事化的管理……

 

许多怀疑,来自于刻板印象,由于一种带着残酷血腥味的竞争策略存在,中国的商业世界,确实经历了草莽经营的时代。


这种竞争策略,便是竞底。

 

什么是竞底

 

“竞底”顾名思义,就是在底线处竞争,比拼谁更没有下限。该词发源于孙力所著的《竞底》,书中开篇便提及,90年代中国南方工厂普遍选择“竞底”,并举了李志强(化名)厂长的例子。

 


由李志强创立,深圳宝安的一家电话机厂从80年代末,就开始接美国的订单。他们提高竞争力的方式简单粗暴,主要有压缩成本,以及压榨工人两个方面。

 

电话机的座机和听筒由于配重需要,通常都要加重块。传统来说,这种加重块的材料是铅。在聪明的李志强这里,他把昂贵的铅改为不锈钢,再改为生铁和铸铁,一步一步的降低了成本。

 

电话机是低利润产品,李志强常常把自己的竞争战略挂在嘴边:“便宜就是硬道理”。


严格地控制成本,也必然带来产品质量的下降,于是在尽量低成本的情况下,让产品通过买方验收,同时不出现大规模维修,保持品质的边缘状态,便成为了李志强每天琢磨的问题。

 

另一方面,他也在努力保证工人不闹事的情况下,压低他们的工资。根据李志强提供的工资数据,结合物价,开厂18年,打工妹的实际收入竟然基本没有变化。

 

这种如履薄冰,让李志强的厂成为了每年有4亿出口额的大厂。但这之后,他依然不能放松。

 

因为每一次成本降低,必然伴随着同行的模仿。每一次拒绝加薪,也会带来工人的不满。18年来过去了,生产技术却没有长足进步,无法形成竞争壁垒。厂长只能在其中寻找着平衡,始终在痛苦和忍耐中,寻找着边缘状态。好在低毛利的情况下赚出利润。

 

“竞底”特点就是,它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忍受痛苦和丑恶的能力,不断刷新自己的底线。它只追求狩猎,而不追求进步。

 

竞底,在当下

 

90年代的故事,依然在当今的科技互联网市场上演。

 

曾经在中美都有涉猎的投资机构500 Startups合伙人杨珮珊曾表示,中国和美国两个市场很不一样,中国创业项目的营运能力非常强,而美国则更集中于发展技术方面。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同样面临“增长”这个难题,中美互联网公司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美国互联网公司中没有“运营”职位,增长更多依靠数据驱动。像营销邮件以及信息流这样的常规运营动作,各个互联网公司都倾向于通过算法,交由机器解决。

 

中国互联网公司拥有大量的“运营”职位。具体到工作,他们中有的每天在各个微信群中与用户互动,有的在写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有的则在社交网络中运作活动,有的在产品里做促销。

 

这种“重运营”的思路,其实是在默认,自身产品和技术并不会做得比别人强,成败的重点在于能否找到一个投机取巧的方式,快速地打击同行,占领市场。

 

与90年代相比,工人变成了运营,电话机变成了APP,但“竞底”的本质,并没有什么改变。

 

显而易见,中国企业无论新老,之所以热衷竞底,有三点原因:

 

  1. 快速见效。

  2. 风险可控。

  3. 表面上成本最低。

 

但事情也坏在这些看起来美的方面。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玩法,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有一个天花板。而“投机取巧”背后,也实际上欠下了很多隐性的、人文的债,诸如劳资关系、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益等本应该付出的成本,并没有计入到生意的账本中。但这笔债,迟早要还。

 

事情还能变好吗?

 

“竞底”实际上阻碍了企业对于创新的热情,且过于重视效率而缺少人文关怀等隐性价值,最终带来的结果也是悲剧的。

 

传统的民营加工厂,已经看到了“崩溃”的一幕。2014年,市场流传东莞有超过4000家企业关门。这一数字虽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但东莞,乃至整个南方的“低端制造业”因为人口红利见底,跟不上产业升级而倒闭的事例,确实在持续发生。

 

而今天,随着微信逐渐开始封禁“朋友圈打卡”之类的玩法,用户也对加群等行为日趋谨慎,加之整体流量红利的衰竭,运营们需要用更加旁门左道,接近灰产的方式来攫取流量,也进一步刷新了自己的下限。

 

任何看起来是无限的下限,终归会有见底的一天。当底线无可“竞底”,当外部的环境已经改变,商业世界的博弈者们要么鸟枪换炮,到另一处竞底。要么改变观念,选择光明正大的“竞优”。

 

科技向善

  

“竞优”就是竞优争先,将技术服务等要素做到竞争对手达不到的层次,并形成整个环境生态,构筑壁垒,持续发展。

 

Linux如今的生态便是“竞优”带来的马太效应:由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名声在外,越来越多的程序员愿意为之共享自己的力量。

 

这个由Linus Torvalds在赫尔辛基大学上学时草创的操作系统规定,只要共同使用GNU GPL协议发布项目,就可以直接使用Linux的开源代码。他本人对于开源软件自由精神的贯彻,以及对于编程技术的极致追求,激励了后来无数开源软件开发者的加入。

 

Linux形成了一个“多赢”的状态:程序员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得到资助以及他人的帮助。企业拥有了一个便宜且能够自由定制的解决方案。用户则可以免费使用开源软件。

 

这本就是科技和互联网带来的意义之一,它使一切向好,而不是无止尽“竞底”式的零和博弈。

 

但实际上,科技领域也未能幸免“竞底”。从中关村和华强北的组装机时代,家用电脑领域就充斥着竞底例子,薄利多销的辛苦,以次充好的糊弄,最终带来整个电脑卖场的名声扫地。

 

而后来随着电商崛起,笔记本电脑市场同样需要面对“竞底”,在国内市场,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部分厂商以“性价比”之名,用配置和数据吸引眼球,意图重复电脑城时代的故事,攫取短期利益。

 

这个环境中始终有一个异类:戴尔XPS系列诞生时开始,他们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竞优”策略。他们在配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一些消费者体验层面的隐形需求。

 

比如XPS13问世时,为了照顾普通用户对于笔记本坏了之后自己不会修的担心,还曾经推出过仅需1元就将保修从2年扩展到3年的服务。而考虑到大部分小企业没有专职IT人员,还推出了面向企业的白金服务ProSupport Plus,可以享受7x24小时的在线软硬件支持服务,硬件问题支持次日上午服务,进行免费的整机保修及配件更换。

 

表征上优良的品质,和隐形间的好服务,让XPS13成为了二手市场上的保值“理财产品”。多年过去了,当时许多性价比选择已经消失在历史尘埃中,但是XPS系列却将好口碑延续至今。


 

比如XPS13 7390这款二合一笔记本,基础的部分依然品质优秀:它轻巧便携,性能靠谱和可拓展,以及外观简洁大方,同时价格合理。

  

在此基础上,戴尔沿袭传统,又做了许多乍看“不起眼”的动作:

 

他们发现,许多用户一整天的工作可能都盯着电脑,因此对于用眼健康,其实有着极大的担忧。

 

于是XPS13 7390在全球率先使用Eyesafe®物理防蓝光屏幕,针对LED屏幕发光机制,有效去除波长为415-455nm有害蓝光,减少长时间用眼的蓝光损害。同时重新智能分配光能,避免屏幕偏黄现象。

 


另一方面,戴尔得到了用户、环保机构以及供应商的反馈,意识到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制造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出于对整个产业链发展的考量,在XPS13 7390中,还大量使用了环保材质。XPS 包装托盘25%材料来自海洋塑料,75%由回收塑料制成,使用材料中不含镉,铅,汞和邻苯二甲酸盐等材料,被EPEAT(电子产品环境影响评估认证标准)认证为金等级别。以及,其产品90%的笔记本电脑部件可以轻松回收或重复使用。

 

最终所有与XPS13 7390打交道的人,无论是终端消费者,还是负责装配的加工厂,均会因此受益。这就是竞优所带来的益处:与“竞底”式的竭泽而渔相比,“竞优”的产品在实现商业价之余,会让人们的生活进入到下一个更好的时代,并衍生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好时代,去“竞优”

 

在“后启示录”式的文艺作品(比如游戏《辐射》系列,以及美剧《行尸走肉》系列)中,当资源匮乏时,信奉达尔文主义的人们更容易突破下限,来争取生存空间。

 

现实的商业中,大量的“竞底”例子大都出现在“坏时代”。在无序,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之中,无数竞底者展示了野蛮式的勇敢,却没有等到光明的未来。

 

《美国工厂》中美国工人的忧虑,同样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他们中许多人曾经在通用汽车工厂拿过更高的工资,因而对远道而来,工资没有那么高的福耀工厂心怀疑虑:担心他们是否会像90年代的中国工厂对待中国工人那样,以“竞底”的心态对待他们。

 

一部分工人也承认,这种担忧是不公平的,一方面福耀生产的玻璃是全球领先,供货给丰田、标志等大型企业。另一方面,虽然薪资无法恢复往日荣光,但还是给这个地方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这些,反而是“竞优”的图景。

 

其实,谁又愿意竞底而不是竞优呢?即使是那些最依靠人工运营和复制抄袭占领了市场的公司,也会在功成名就之后,用血汗换来的资本,重新去塑造一个“竞优”的生态。

 

归根到底,竞底十分辛苦,没有人希望在“黑暗森林”式的“竞底”环境中生存,无论是商业中,还是生活中,有谁不希望能等到一个“好时代”的到来?

 

因为“进步”本身的意义就在于能够突破上限,向着更好的方向追求。而不是提高忍耐一个更差的环境。如果不能进步,我们的竞争与折腾,又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