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学家的预测总是不准确?
2019-09-18 17:14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预测总是不准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并担任亚际书院等机构的研究员。题图来自:东方IC


在很多人心目中,经济学家都是与数字打交道的,比如证券市场,银行利率,物价指数,外汇期货等等。俗话说,熟能生巧,既然经济学家整天就做这些事,必定总结出很多经验,应该非常擅长根据当前的经济数字来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现实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经济学家也是如此。


几乎没什么经济学家准确预测到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摸不着头脑。



当然,事后诸葛亮是容易做的,经济学家很快就给出了很多种理论解释,充满了老百姓无法理解的数学公式。但这些理论能否准确预测下一次的金融危机呢?没有哪个经济学家敢于做出这种承诺。


当然,媒体也总能找到一些经济学家,似乎比较准确地预言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再翻翻这些经济学家的发言记录,发现他们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总是唱衰美国经济,预测金融危机即将到来。连续预测了很多年,终于碰上了一次。但是这样的历史记录,不足以让我们充分信任这些经济学者。


绝大多数严肃的经济学家都会承认:“我们不会算命,无法预测未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于未来并没有肯定性的知识。”


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开玩笑说,“我们经济学家们,对过去发生的五次经济危机,预测准了九次”,这也是经济学家无奈的自嘲了。


为什么经济学家连“预测未来”这种事情都做不好?到底是经济学家不够努力,还是经济学家不愿意说真话?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聊聊这个问题。


1.承认自己对世界复杂性的无知,是最真实也最谦卑的态度


经济学家可以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倒也不是经济学家的脸皮特别厚,而是经济学家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知道自己的无知,这反而是一种诚实的美德。


“准确”这个概念,跟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评估有关。


就像气象学家会告诉你,如果研究的时间越长,范围越大,那么影响天气的因素就越多。各地的温度,湿度,风向,降雨,都会对天气产生复杂影响。


相信你也听说过“蝴蝶效应”这个名词。在一个足够复杂的系统里,任何一点微小的扰动,就有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这个世界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


比如最近还是台风季,大家恐怕对刚过去的几次台风还心有余悸。每年这时候都会有很多台风,但是它的强度、路线、破坏程度都不一样,这一切都很难预料。


中国人民已经经历了千百次台风了,几乎每年都要经历,但我们仍然无法预测下一次台风的影响和危害,只能利用我们的经验,尽量让台风的危害降到最小,在台风之后又能尽快地恢复。


这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最真实、最谦卑的态度。


除了自然灾害还有人为的影响,同样在我们的控制之外。四年前,很少有人能预测到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他的当选已经导致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发生一系列的变动,可谓影响深远。


也许对于美国人民而言,特朗普的当选并非完全偶然,但对于其他国家的广大人民来说,他的当选与我们过去的行为选择几乎无关,确实是偶然的。


特朗普的当选,还会导致全世界的经济、政治产生其他的变化,特朗普的活动能量可比中央公园的蝴蝶要厉害多了。


但是对于我们而言,特朗普所产生的影响太过复杂,以至于我们都无法去了解。对于这些无法了解的事情,我们最好就是把它当作偶然。


2.经济周期相互叠加,极为复杂


除了这些外在的不确定性,我们再来看看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内在不确定性——


很早以前就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总是会表现出两种类型的变化。


第一种变化叫趋势性变化。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四十年前还是非常低下的。但这四十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在80年代,大学毕业生只能拿几十块工资。到了9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大概可以拿到两百多块工资,到了2000年初,大学毕业生可以拿到一千多块工资,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大概可以拿到近万元的工资。刨去通货膨胀的因素以外,人民收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经济活动除了这种趋势性变化以外,还存在周期性变化。


就是经济活动有时候会繁荣,有时候会衰退;有时候一个产业大爆发,比如互联网产业有时候快速扩张,不缺钱只缺人,任何年轻人只要会写代码,马上按照年薪三十万签合同,第二天就来上班;但是不景气的时候,大规模裁员,哪怕是为公司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员工也照裁不误——公司自身难保,哪里顾得上什么老员工?


但是这个周期是多长呢?一两年还是三五年?每一次周期的影响又有多大?是只影响个别企业,还是影响整个产业,还是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又产生了很多分歧。


很多年前就有一位经济学家指出:我们的经济周期可能是由很多不同长度的周期叠加而成的,最短的周期三五年,中等长度的周期是十来年,最长的周期可能长达六十年。


所有经济周期相互叠加在一起,相互作用。有时候短周期的波峰碰上了长周期的波谷,相互叠加,经济中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但如果很不幸,各种长度的经济周期的波谷正好叠加在了一起,宏观经济就倒霉了,可能会发生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几乎所有人都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经济周期是非常复杂的。


《华尔街》


而我们说的各种经济周期背后的动力机制又是什么呢?举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原因:科学创新。科学创新无疑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每一年的科学创新数量不可能完全一样,每一种科学创新背后的意义也不完全一样。


就以互联网为例,它在1969年发明出来。最初发明互联网的时候,发明人主要是从军事角度来思考运用的,从没有想过我们今天可以用互联网来点外卖。


站在1969年的时间节点上,我想没有人会预料到,这项发明会在今天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同样的道理,站在今天,你觉得下一个和互联网同样重要的、会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发明是什么?它有没有被发明出来?是不是有这种可能,它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只是今天还没有人能意识到它具有那么重大的意义?


我们如果不能对科学创新的影响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那么就更不能预测由科学创新所推动的周期性的经济活动了——这就是经济活动的内在不确定性。


3.人的选择充满戏剧性,但又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典型表现


除了这些,当我们思考经济问题时,还需要思考人的行为选择。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你总会面临很多对手,所有人都很聪明,都会想方设法地赚钱,都有很多种的策略选择。


以前我看过一个英国的真人秀节目,叫做Golden Balls《金球》,很有意思。这个真人秀的最后一关,两个挑战者挑战一笔非常高额的奖金,奖金数量可能是一个人一年、甚至十年的工资收入。两名挑战者都有两种选择,一种叫做“平分”,另一种叫做“背叛”。



假如两个人都选择平分,那么结果很好,游戏主办方真的让这两人平分奖金;但是如果其中一人选择平分,另一个人选择了背叛,那么选择背叛的人就获得全部奖金,而选择平分的人一分钱都没有,背叛的人取得成功。还有一种结果,就是如果两个人都选择背叛,那么两个人都没有奖金,竹篮打水空欢喜一场。


所以,这个游戏有三种结果——第一种是双方平分,皆大欢喜;第二种是一个哭一个笑,选择背叛的人,背叛了道德却收获了巨额的资金,而选择维护道德的人却分文皆无;第三种结果是双方勾心斗角、相互算计,都想利用对方,结果却两败俱伤。


这个真人秀节目十分精彩。在双方最终亮出底牌、显示自己选择的结果之前,允许双方面对面地坐在桌前好好聊聊。从他们的聊天中,我们看到了各种故事,真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看了好几期后,有一期的两位挑战者倒是吸引了我的注意。两位都是男士,有一位不屑地跟对面对手说,我一定会选择背叛的,你一定是一分钱都拿不到的,别做梦了。


对面那位顿时就愕然了,为什么你不选择平分?为什么你这样缺乏道德?而那位坚持要背叛的男士不为所动,反正我要选择背叛,如果你善良一点,你就选择合作,这样至少我可以拿到钱。如果你也很坏,也选择背叛,那么无非我也拿不到钱。但不管怎样,你都拿不到钱,你可以用你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对面那位劝说多次都毫无效果,不得已,双方只能写下自己的选择,亮出底牌。


亮出底牌时,大家都惊呆了,原来双方都选择了合作。那位有自我道德要求的挑战者确实出于恻隐之心,选择了合作。而那位坚持要背叛的挑战者竟然也选择了合作。原来,他之前那么强硬的态度,那么多的说辞,只是一种策略性的考量。


这个戏剧性的结果,正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典型表现。


每个人在进行行为选择时,不仅在考虑自己的选择,也会考虑对方的选择,甚至会想办法利用自己的某些言论或者某些行为来影响对方,使得对方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对方也和你一样聪明,自然也会思考其中的原理。如此一来,经济行为选择就可以变得极端复杂,千变万化。


经济学家使用一种叫做“博弈论”的理论工具来研究这一类的行为,而接触过博弈论之后,你还会认为别人的行为是很容易预测的吗?


《美丽心灵》


4.普罗大众总想知道专家的看法,但专家却在盘算普罗大众的想法


除了这些勾心斗角的经济行为选择之外,经济活动中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特点,叫做“自我实现”。


举例来说,我们并不知道明天上海是否会下雨,可是不管天气预报明天是否会下雨,不管有多少人相信上海明天会下雨,这与明天上海是否下雨这件事本身无关。它是一件独立于我们判断预测以外的事件。如果所有人都认为明天会下雨,明天就真的会下雨,那么我们也必须承认古代的巫术求雨是有效的了。


但经济学与气象学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所有人认为天要下雨,天并不一定会下雨;可所有人都认为某支股票会下跌的时候,这一支股票就真的会下跌。


因为一部分持有这支股票的人会大量抛售,而另一些并不信邪的人也看到这一点,股票价格会因为那些人抛售而下跌,自己如果继续持有这种股票,也会遭受损失。既然如此,那也只能跟着抛。这就像滚雪球一样,最初只是一个很小的雪球,但是在它滚动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大。


更多的人看到,已经无法阻止这个雪球的滚动,无法阻止这支股票的下跌,既然如此,只能跟着其他人一起抛。


到最后,所有人的心理预期、所有人的担心就变成了事实。雪球滚得很大,把一切阻碍它的东西都摧毁了。所以经济活动背后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魔力,这是经济学中最有趣、也最难以预测的部分。


以前,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一个炒股票的高手,从股市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你们一定以为凯恩斯是一个整天钻研数据的狂人,错了,凯恩斯从来不是这样的人。他甚至对具体数字都不大关心。


但是凯恩斯自己说过,他每天起床以后会看看报纸,会好好想一想,智力中等的普罗大众会怎么看今天的新闻,会怎么操作今天的股票。


凯恩斯自己是专家,但他并不关心专家的意见,他只是尽力把自己的智力降低到普罗大众的水平,尽量去猜测一般人的想法。只要猜对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针对性地操作,就可能赢得巨额的利润。


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


普罗大众总是很希望知道专家的想法,可真正的专家,却在盘算普罗大众的想法,而普罗大众并不知道,原来自己对于股市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看法。


5.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个人偏好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


经济学认为人总是理性的,只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理性。


比如说,我们来玩一个很简单的游戏吧,抛硬币赌输赢。假如硬币正面朝上,算你赢,我输给你100块钱。假如硬币反面朝上,算我赢,你要输给我100块钱。你是否愿意与我玩这个游戏?


如果我们去问很多人,那么有一小部分人愿意跟我玩,而大多数人不愿意。我们都学过数学,知道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5。也就是说,你玩这个游戏的预期收益是0,既不赚钱,也不赔钱。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玩呢?很多人会说,虽然玩这个游戏理论上不会亏钱,但在现实中,仍然有亏钱的可能性。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


那么我们可以调整一下参数。假如硬币正面朝上,你赢了,我给你120块钱;反面朝上,你输了,还是只需要给我100块,你玩不玩?结果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玩,那么我们可以继续调整参数,赢了给你200块,输了你给我100块,行不行。最极端的情况,赢了我给你1000块,输了你给我100块,玩不玩?这时候,除了个别极端保守的人以外,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愿意试一试运气。


同时,我们有时也会碰到这样一些人,天然就热爱赌博、热爱投机——100对100,一些人一口就答应,不要说100对100,甚至你跟他说硬币正面朝上我只给你90,反面朝上你要给我100,他也愿意跟你赌。


在他看来,跟你赌一把这件事本身就足够刺激,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


《华尔街之狼》


他并不在意在略微不利的情形下跟你赌,他相信他的运气会远远压倒这种不利的情形。这种人在我们生活中不是主流,但也确实存在不少。


所以,我们要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有没有把这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的行为考虑进去呢?


6.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关于经济学家的预测为什么总是不准确,我们已经说了很多种理由,不知有哪几种可以说服你?


既然我们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在这里,我尝试着给年轻朋友们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第一,要建立一套认识经济活动的基本框架。


经济活动极为复杂,但是在过去几百年里,无数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已经建立起一整套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理论框架。


这套框架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地预测经济,但是它能够让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立场,有一个价值观。是否建立起认识经济活动的有效框架,这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了解经济活动的常用办法。


第二点,要学习历史,从过去汲取经验。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预测50年后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好在我们有历史可以借鉴。


我们可以看看,50年前是怎么看待今天的,有哪些地方预测准确,有哪些地方预测失误。


我们还能再往前看,100年前是如何预测50年前状况的,我们的前人从历史中学到哪些教训,我们比前人有了更多的后见之明,又能从历史中多学到一些什么?


第三点,今天的年轻人还必须学习实证检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寻找数据和计算数据,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又是否符合理论模型的预测。


今天的经济学早已不是书斋里的学问,经济学家都积极地走出去,动手动脚找材料,用各种新颖的、跨学科的方法搜集数据。这就是今天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日常的工作研究方式。


未来的经济学家,一定也是数学家、数据科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甚至艺术家。


过去曾有一种批评叫做“经济学帝国主义”,即有一些经济学家试图以经济学的方法来阐释世界——到了今天,这种方法早已过时,今天的经济学家反而希望借鉴各种学科、各种跨学科的方法,来丰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经济学仍然是一门开放性极强的科学。只要你对这个世界上各类人的行为充满好奇,就不妨学一点经济学。


*本文内容整理自梁捷在《开学》节目中的讲稿,内容有部分删减,想了解完整内容,欢迎移步至看理想App收听《开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并担任亚际书院等机构的研究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