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重要,还是认知重要?
2019-09-20 18:40

运势重要,还是认知重要?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ID:caozsay),作者:caozsay,头图来自:东方IC


人们习惯简单化,标签化的看待问题,以及看待别人的成就。这样容易理解,也容易让自我得到某种满足。


比如,针对成功者,往往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但认知的结局却殊途同归。


认知1:污化成功者,对方因为有资源/时运/背景,所以才会成功,这是学不来的,是无法复制的。


认知2:神话成功者,成功者具有绝佳的天赋,勇气,超强的执行力和敏锐的判断力,远超常人。所以才能成功,这是学不来的,是无法复制的。


这两个认知虽然截然不同,但都足以让自己得到某种慰藉,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安于现状,并能让自己满足于目前的状态。


但我觉得这两种其实都有问题的,而最难的,则是这里的度的衡量。


不同成功者也是有区别的,有的人确实运势成分多一点,有的人确实能力成分多一些。那你说非要和稀泥,非要说模棱两可的的结论,左右逢源,这不成了永远正确的评论家了么?


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段吐槽,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这里分享一下。


我们平时谈因果,有什么因,得什么果。


但现实往往是,因因因因因因因因果。


数不清的因,最终对应唯一的结果。


而只要替换或拿掉其中一两个因,就有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果。


但其实没有人可以玩完整的总结出所有的因,以及每个因在这个果中准确的权重。


那怎么办?


第一,认识到能力与时运的关系,知道二者相辅相成。


要拒绝简单化,标签化的思考。


既能理解时运,也能尊重别人的付出和努力。


坦白说,你把很多成功人士放到当前环境,可能真的很难重塑辉煌,但把你放到人家当时的环境,给你人家当时的资源,你真的能做成么?绝大部分人估计也是没戏的。


第二,明确可控与不可控的关系。


比如,家境优越+户籍优势+名师指点+个人努力=名校学历。


四个因,一个果,这里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


只有个人努力是可控的。


那我们知道,其实还有这么一个公式。


个人努力+个人努力+个人努力+个人努力=名校学历。


这个世界不公平是真的,但并非没有出路。你没有别人的外部条件,就只能靠自己更多的努力。


多提升自己可控的因素,才能争取更好的结果。不要总是揪着不可控的因素不放,然后自怨自艾。


现在很多人动辄谈阶层固化,上升通道狭窄,一百年前,华人下南洋,去美洲当猪仔淘金,都是最底层的苦力,受尽当地人的压榨和歧视,一代代的苦熬,几代人下来,重视教育,储蓄,看看多少华裔后代已经翻身了。现在中国给你的通道比那些环境还差么?怎么就没你上升的路了?


第三,成功的定义并不唯一,追求进步即可。


前段时间有个热帖,一个完全没学历,家庭环境一团糟的工厂中国打工妹靠自己努力一路逆袭到年薪十万美元的美国程序员。那么有些人看完了也不以为然,在美国年薪十万美金的外包程序员,放硅谷可以算穷人了,这根本不算什么吧。


这要看你怎么比,在藤校学霸眼里这个级别自然不值一提,但对于中学学历的打工妹来说,这当然算是非常成功的人生转折。而且,人家还在继续前进呢。


我们如果非要把成功定义为去纳斯达克敲个钟,进福布斯排行榜什么的,那确实,你再努力打拼,也需要极强的运势才有可能。


但如果我们现实一点,让自己的职场,事业更好一点,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只要肯用心,其实并不难做到。


比如我们说要提升沟通交流能力,提升分享能力,提升影响力,那么有人就说,曹老师,我们没有你这么好的基础,也没你广阔的人脉,很难达成你的成就啊。


你提升影响力的目标不是说要成为一个几十万粉的自媒体大V,而是让自己职场更顺畅一些,你不需要我这种输出频率和规模,你在公司内部的培训会和业内交流活动里活跃一点,多做一些业内交流分享怎么就不行了。


有的时候我会跟别人分享一些关于某些商业成功案例的心得,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回复,这东西有什么什么背景,什么什么天分,我们学不来,或者我们做不到。其实你要关注的是有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点用来提升自己,或者那些思维方式自己可以用到,而不是说非要达到别人的成就才叫学习。


第四,取长补短即可。


我经常分享文章的时候也会遇到各种评论,说这个文章里提到的什么什么是不严谨的,或者这个文章有些结论过于草率,或者这个可操作性过时了,等等。


也能理解,确实,很多文章会夸大其词,或者限于作者的水平,视野,总有不到位的地方。


但我以前也强调过,我分析过很多厉害的创业者,普遍心态是,非常善于学习,能从很多支离破碎的信息中找到价值点,找到可利用的信息和资源。而恰恰是那些自以为很厉害的人,喜欢挑别人的问题和毛病,自认为这是他们优秀的表现。


我对有价值内容的定义是,只要文章中能解答我的疑惑,或者引发了我新的思考,让我有了新的体会,就是有价值的文章,有价值的内容。哪怕是广告,或者存在一些不严谨,不准确的描述。


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说别人一定比你厉害,比你地位高,比你牛才叫老师,你要学的是别人强于你的地方,别老揪着人家缺陷不放,觉得自己多厉害。


能掌握这一点,认知格局会提升极大一截。


我甚至可以说,厉害的人几乎都有这个特性。


说真的,技术圈有个挺操蛋的氛围,就是文人相轻的厉害。很多技术人员特喜欢挑别人的问题,动辄把技术大V贬低的一钱不值。


这里槽点特别多,


一是别人核心价值点他们看不见,每天纠缠于鸡毛蒜皮的东西试图证明自己牛逼。我前文有提及 谈谈技术的深浅  


二是术业有专攻,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帮助年轻人少踩坑,未必分享的是多么高深的东西,但价值因人而异对不对。我以前也遇到过,当年我在架构师分享会上再三强调为了中小企业,缺乏技术专家的企业提供一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和思路,有人只看了公开的PPT,写博客非要说我技术方案太low,根本不够专业,滥竽充数,废特么的话,我又不是针对BAT讲的。褚霸老师的讲的淘宝架构绝对够专业,你问问中国互联网有几个公司能实施的起来。


第五,求证和逻辑。


这也强调过很多次。


各种信息,知识,优劣难辨,需要自己有求证的能力,不是说这个东西是某个大V说的,是曹老师说的,就是好的,是对的,你自己去找一些其他资料佐证一下,判断一下。


逻辑是什么,就是你能通过一些基本的公认的常识,用简单的推理,分析出一个场景,一个事务的可行性和发展空间。


我举个例子:


如果你说,你可以找到一个方法,在几千亿的盘子上提供高利率的投资产品,并且几乎没有风险,我觉得,你去做p2p金融简直屈才了,直接国务院总理吧,保8这么简单的任务你还不分分钟搞定了? 而事实上,e租宝的盘子,已经接近千亿了,这种超高利率的p2p金融盘子,已经几千亿了,可怕不?


这是我2015年的文章,当时还被人举报,被系统封贴了,不过我站在事实这边,很快就解封了。上面这段话就是逻辑,政府保8都难,这么大规模的高利率的投资项目是不可能在民间存在的。


当然,旧文我判断也不完全准,我以为15年,16年互联网金融就可以整顿干净,没想到18年才规模爆雷,只能说,中国的人口基数和社会资金规模,让庞氏骗局有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对科学,社会学常识有清醒的认识,以及能够学会用逻辑分析问题,推理场景,很多东西判断起来并不复杂。但中国教育确实比较缺乏逻辑训练。


最后,总结一下吧


在拥有同样资源,面对同样的信息,面对同样的机会和挑战,不同认知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和选择。你们会注意到有些大学同学,中学同学,成绩相当,家庭环境相当,但是在职场,十多年过去,天壤之别,真的是天壤之别。当然你可以认为是时运,但如果复盘他们每次关键选择的判断依据,其实问题发生在认知上。


比如,我知道有擅长技术的人因缘际会去了腾讯,做了架构师,拿了不少期权,但天天还在纠结,腾讯是不是泡沫,这种业务能持续多久,市盈率比传统企业高这么多,股票是不是显著被高估了。


这个不是今天的事情,是差不多十来年前的事情。你觉得这种认知,他手里就算一大把腾讯期权,会怎样。


当然,不说别人,我自己认知格局问题也很大,错失的无数机会,其实回头看看,大多都是认知上出了偏差。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ID:caozsay),作者:caozsay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