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法庭片的正义思辨
2019-09-26 09:34

日韩法庭片的正义思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刘睿欣,封面来自豆瓣剧照


真实描写时代发展与社会景象的电影之力量。


9月18日,据韩媒SBS报道,《杀人回忆》原型华城连环杀人案凶手已被锁定。根据韩国警方的比对,嫌疑人的DNA与十起案件中的两起相符,该证据直接指向在收监中的李春才。此前,李春才已经因对妻妹性暴杀人而入狱。不过韩媒同时表示,因十起案件中的第八起为他人的模仿犯罪,剩余七起是否与李春才有关,仍需进一步调查。


《杀人回忆》


华城连环杀人事件是韩国一起著名的连续奸杀案,该事件发生于1986年9月15日至1991年4月3日的京畿道华城郡(现华城市)附近村庄,有10名女子受害,仅1人幸存。当时警方投入180万人进行搜查,鉴定了570组DNA、180根毛发、40116枚指纹,均一无所获。2006年,因第十次事件超过公诉期,华城连环杀人案被定为未结案件,这意味着即使凶手未来落网,也不能对其进行起诉。


图源:韩联社


9月19日上午,京畿南部地方警察厅召开“华城连环杀人事件”记者招待会。韩媒爆料,李春才曾被评为一级模范囚犯。服刑期间,他还迷上了陶艺制作。由于手艺精湛,在2011年和2012年的在押人员陶瓷展上,他的陶瓷作品还被展出。在接受警方调查时,李春才坚称自己与华城连续杀人案没有任何关系。


华城的影像记忆


1996年,华城连环杀人案被韩国话剧团体“演友舞台”搬上舞台,并起名为《来看我吧》。2003年,以这起杀人案件为蓝本,奉俊昊创作了电影《杀人回忆》。在片中,宋康昊和金相庆饰演了两位风格大相径庭的警探。朴度文(宋康昊饰)邋遢腐败,靠“读脸术”断案,而年轻的徐泰润(金相庆饰)则追求逻辑和证据,希望在资料整理中找到线索。后期,宋康昊凭借该角色获得金钟奖最佳男主角,这也是奉俊昊与宋康昊的首度合作。


影片以金黄的稻田开头,并在相同的场景给予了观众一个开放性结尾。它最终没有指明凶手是谁,而是描绘了一幅血腥丑陋而又恐怖荒诞的社会图景。


《信号》


2014年及2015年,韩国tvN电视台参照华城连环杀人案拍摄了电视剧《岬童夷》和《信号》。“岬童夷”是当时嫌疑犯的绰号,前者主要就描述时隔20年再次回来的案件元凶岬童夷,与不惜一切要缉捕他归案的刑警河武念之间的交手。后者则借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从罪犯侧写师的视角描述了相隔15年的两人交换线索,携手调查悬案的故事。后来,日本还将该剧改编为《Signal 长期未解决事件搜查班》。


从《信号》开始,公众逐渐把关注点从追查嫌犯转移到对于法律追溯期这一制度的讨论上。《信号》大量参考了现实案件,除华城连环杀人案外,还有轰动一时的密阳性暴力事件、大盗赵世亨事件、新亭洞杀人事件,片头的女童诱拐案更是直指韩国早前的公诉时效争议。


《杀人优越权》


2017年,韩国OCN电视台开始播放电视剧《隧道》,讲述刑警朴光浩(崔振赫 饰)穿越到2016年重新调查30年前的连续杀人案的故事。同年,由李钟硕参演的以华城连环杀人案为故事主轴,增加南北朝鲜政治背景的电影《杀人优越权》上映。2018年的《检法男女》第27集同样影射了华城连环杀人案。


12年来,韩国的影视不断发起对华城连环杀人案的探讨。从中,我们也能看出韩国民众对这一事件的恐惧和同理心。以穿越、时空交错、借用其他宇宙观等方式,韩国影视从业者试图揭开嫌犯的身份、成长环境,并推动警政系统、法律追溯期和其他未结案件的发展。


《隧道》


“迟到”的刑事追责


根据诉讼时效的立法宗旨,为维持法律的稳定性,根据犯罪性质的不同均规定了相应的诉讼时效。一旦超过对应的时限,将停止对犯人行为的刑事追究。


韩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韩国杀人犯罪的诉讼时效为25年、盗窃10年、强奸10年(情节严重者15年),放火15年。其中杀人犯罪的诉讼时效曾为15年,经2007年重新修改后延长为25年,并规定2000年以后发生的杀人案件均适用25年的诉讼时效期。


2015年7月24日,韩国国会以199票赞成、0票反对、4票弃权再次修正《刑事诉讼法》,此后25年杀人犯罪公诉时效被废除,杀人犯罪案件将被永久追诉。这次获得通过的修正案也被称为“泰完法案”,起源于1999年的金泰完遇袭案。当时,年仅6岁的金泰完在上学途中突遭不明身份犯罪分子浇泼硫酸,在接受49天的治疗后因病重不治身亡。但由于没有客观证据,案件无法提起公诉,只能因诉讼时效问题而被迫结案。


《感谢上帝》


在法国、日本等国家,也有相应探讨刑事追诉时效制度的影视作品。银熊奖获奖影片《感谢上帝》根据伯纳德·普雷纳特神父的真实案例创作,这位神职人员曾于2016年被指控在里昂对70名男孩进行性侵犯。在影片中,虽然明知二十年的刑事追诉时效期已过,男主角亚历山大还是向警方报案,控告神父的罪行。


由木村拓哉、二宫和也主演的日本电影《检察方的罪人》同样加入了追诉时效的情节。但不同的是,影片实际上讨论的是司法制度的盲区,即是否应当脱离法律约束,惩罚追诉时效已过的犯罪。野启一郎(二宫和也饰)和最上毅(木村拓哉饰)分别代表着法理与情理双方的对峙和冲突。


《检察方的罪人》


为了保障人权、保证量刑,中国同样遵循刑事追诉时效制度。《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韩国的电影立法


韩国法庭片常爱探讨法律、人情之间的灰色地带,通过改编原型故事展现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不少案件虽然在法律程序上已经完结,但通过电影和纪实文学的记录,针对事件的社会批判才刚刚开始。


《熔炉》


2011年9年,电影《熔炉》上映,片中情节随即在韩国民众中掀起轩然大波,韩国百万网民联名要求重新调查审判。上映仅37天,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通过《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正案》,又名“熔炉法”。光州警方也重新侦查此案,将性暴力侵害案的另一主要当事人实施逮捕。影片不仅还原了听障学校中校长和教师的犯罪行为,还指向了警察部门与学校勾结、司法部不作为等社会问题。


控诉韩国司法体制不公的还有郑智泳执导的电影《断箭》。它从“石弓事件”出发,通过两次公诉场面展现了私立大学和大韩民国司法机构的对峙。影片一经上映,韩国司法部便对该片表现出极强的紧张情绪,甚至发布公告反驳片中的主张。电影中法官的原型人物李政烈也因此遭受舆论谴责,最终甚至违法公开了“法官协议内容”。


《断箭》


安镇修在《韩国法庭影视剧研究:以法律形式主义与大众定义之间的关系为中心》中写道:法庭电影的创作意图并不在现实与虚构的区分上,而是通过虚构来形成反省、审查现实的环境和氛围。无论是《杀人回忆》,还是其他根据真实改编的影片《熔炉》《断箭》《孩子们……》,都反映了社会对于韩国司法制度的反思,以及对不公势力的控诉。这种法庭片的控诉功能也逐渐成为韩式法庭片的类型特征。


在《杀人回忆》上映时,奉俊昊曾表示:“我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但这部影片有540万人次观看,我相信,凶手就是其中一个。”如今,真正的华城连环杀人案凶手已落网,但答案却似乎永远不存在。荒诞的现实和人性中的暴力仍在继续,世界上的不公并不能如同华城案一样迎来水落石出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金宝镜.韩国法庭片的特征及社会意义——以电影《熔炉》《断箭》《辩护人》为例[J].当代电影,2015(10):70-74.

[2]王真.《断箭》:射向韩国司法部之箭. 大众电影.201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刘睿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