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一线城市发展的外地人,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2019-09-30 15:06

留在一线城市发展的外地人,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药魔术(ID:drugmagics),作者: 刘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国庆节前收到高中同学的毕业30周年聚会邀请,才感觉离开家乡已这么多年。除了有6,7年是在外地和外国工作,我在上海生活的时间远超过在家乡,难怪对家乡的回忆有点模糊了。


我的工作需要常年奔波,父母去世后回家乡更少。那是一个四五线的中部小城市,几十万的市区人口,谁跟谁绕一两层人脉都能搭得上。2/3的高中同学都留在本地工作,工作安逸稳定,中午都能回家吃饭或睡个午觉。谁家都有2套~3套房子,都找了门当户对的人家,早早结婚生子。所以前些年来上海看我的同学都很不屑说:你们太辛苦了,没意思。


这个怎么比呢?生活就像穿旧的皮鞋,也许看起来沧桑,但你的脚很喜欢。


我在上海有份稳定的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有闲情舞文弄墨。我可以轻松地说留在大城市发展很不错啊,不过前段时间跟人事部同事谈到公司异地工作补贴,大家都很感慨现在大城市真是长居不易啊,尤其是非本地人。


比如税前月收入2万(已经是上海人均收入的二倍了),基本是不错的大学毕业后进了不错的单位5年以后的收入。扣掉五险一金和个税,到手的钱也就不到1.5万,扣掉房租(合租像样点的至少也要3000起,独居起码翻倍),生活费交通费(每月3000算节省的),每月外出用餐,买东西和零用钱少算点2000,再扣掉人际交往和孝敬家人,每月还能存多少钱?存款又何时能追上房子的首付?


虽然我30年前到上海的时候也两手空空,毕业后也没有找家里要资助。但70后都幸运地赶上了中国经济起飞的阶段,更幸运地在房价飞涨前解决了外地人最要紧的住房问题。


90后和00后会有同样的幸运吗?


宏观经济在放缓,连金融和地产行业的收入都大不如前;医药行业本来还挺稳定,但4+7全国扩面之后药价大降,未来也不能太乐观。然而一线城市的房价并没有跌,虽然被暂时强行摁住,日后随时会跟着货币供应量M2同步增长。实际上超大城市都在“赶人”,用各种行政或隐形办法控制常住人口,年轻的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人面临的生活压力一直在变大。


一线城市无法安放肉身,家乡无法安放灵魂”的纠结会长期困扰TA们。


留在一线城市和回到家乡,或者去二三线城市工作,本质上是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好处和问题,很难绝对地比较,最后取决于是否适合你的性格,家庭情境和人生目标。


对决心留在一线城市发展的年轻人,作为过来人,我有一些建议给你参考。不管外部环境怎样变化,这些二十多年前的经验现在也许还管用。


Ø 存钱或买房,但别中消费主义的毒


年轻人赚钱不多但花钱的地方多,很难攒下钱来。但积蓄对漂着的年轻人又特别重要(富二代不在讨论之列):它不仅能帮你求学深造,也能帮你渡过失业或者生病的难关。我一直鼓励在大城市的年轻同事买房(上车盘),每月房租正好抵销还贷,但哪怕拥有部分产权也是你的一大优势。


不经历过十几次搬家的人不会体会有三寸落脚之地的重要性,而且有房子在手你就不怕房价涨,你真以为一线城市的房价会跌吗?


买房除了要努力存钱,还要敢于下手——市区的老破小就比远郊的新全大小区更适合。年轻人的时间要用在学习工作而不是倒几辆公交上,你第一套房的房型,装修和小区环境并不重要。


一线城市非核心区的老破小房子常有一百多万元的笋盘出来,就看你关不关心了。我工作第5年用尽所有积蓄又贷足了10万公积金贷款,才在当时离市区一个小时的地方买了一套50平米的动迁房,住了6年~7年后以翻了3倍的价钱卖掉才在市区边上换了大点的房子。


就算不买房,努力存钱也是年轻人的头等大事。因为钱就像你捧着的水,稍不注意就会从指缝里溜走。现在年轻人信奉的是消费主义,讲究趁年轻要及时行乐,认为有钱攒到老了再用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大城市土著或者富二代这么想,我觉得没错。不过对从外地来打拼的人来说就是有毒的观念,在你生存问题没解决谈什么享受呢? 全世界的第一代移民不都是吃苦耐劳而且努力攒钱吗?这些都是各种品牌和网红为了带货下的蛊。日益方便的手机支付,各种消费贷和信用贷都是披着画皮的高利贷,都不能碰,千万不能碰。


人在他乡就像雨打浮萍,工作后还跟家人求索不硬气,想找个有钱的对象一举解决问题也没那么美好,积蓄是你在茫茫人海中唯一可靠的救命稻草。从存钱开始,做一点稳妥的理财如基金定投,有能力后买下你第一套房子,美好的人生从此起步。


Ø 善用时间,投资你自己


年轻人缺钱缺经验,但不缺时间。但一个人生活如果自律性不强,很容易把时间打发在无意义的社交,电游或者死宅。年轻人最好的投资就是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或者追求更高的文凭,毕竟学校教的绝大多数知识都不实用,毕业后你的学习才真正开始。


前面说了要存钱,但这里又要说选工作不要太在意眼前的收入:因为初级职位的收入差异并不大,关键是能不能学到有用的技能,让你的职位快速提升或者转到更有前景的行业。不要被短期收入迷住双眼,送外卖也能月入过万但几乎没有提升的空间。有些医药销售员喜欢正职之外去兼职代理些产品或者做点微商,而做代理已经是昨日黄花,与其赚点小钱不如系统地学习,无论是练好英语口语或者读个好的MBA,甚至把PPT和EXCEL学好喽,都能争取进到更好的公司或拿到更高的职位。


Ø 善于吃亏,积攒人脉


除了搞科研或者写代码,大多数工作成功的关键是有高价值的人脉关系。但外地人最缺的就是人脉,工作一忙别说拓展人脉,连维护同学老乡关系都没空。再说大家都知道人脉是种资源,就算你愿意结交,更高级别的人也未必愿意回应。


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要像存钱一样存人脉:先不求多,但求能像雪球一样滚起来。你的言行举止要让人愿意接近,你没有资本,就要靠真诚和勤快,要敢于吃亏才能结交更多人脉。只要违法的事不做,年轻人除了亏点时间和力气还能亏什么?但乐于吃亏的你,一定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小亏吃多了,运气就顺着找上门来。


Ø 敢于冒点险


孤身留在大城市打拼本身就是一个“冒险”,既然留下来就不要太求安稳。适当冒点险才能让你比本地土著有更多一点的机会。


这个时代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真正安稳的工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最安稳的办法。我做销售的时候,公司放出来几个在北京的市场部入门级的岗位给top sales,因为总收入比做销售低1/3以上而且要自己租房子,其他几位同事都拒绝了,那时的市场部根本没有现在这么重要。但我觉得市场部本身挺有技术含量的,值得去试试,后来经历也证明这是一个很值得的选择。


也是在同样逻辑下,我当年离开好不容易进去的顶级医院而去做医药销售,离开很舒服的外企高管职务下海做互联网医疗创业。


尽管这些年一线城市对年轻人来说并不“宜居”,但我还是鼓励有理想的人留下。在我们有生之年,一线城市仍然会独占中国最优质的资源,发展机会仍然比可爱的家乡多很多。“低垂的果子”也许少了,但物联网,5G,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的新机遇还层出不穷,像我们这代70后还有十几年就要退出舞台,留给年轻人的机会也会很可观,无非就是年轻人起步的前几年会更艰难一点。


我也曾自问假如自己没有这些运气,到今天日子仍然过得艰难,会不会就后悔留在上海而失去了家乡的安逸?


走在华灯初上的外滩,穿过高楼耸立的金融区,感受了步履匆匆张江,哪怕这些繁华都不属于我,我也能大声地跟高中同学说:体验了中国最顶尖城市的魅力,见识了中国最聪明人才的能力,我觉得没白来一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药魔术(ID:drugmagics),作者: 刘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