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九年,吉利收下沃尔沃发动机
原创2019-10-07 19:53

历时九年,吉利收下沃尔沃发动机

2019年10月7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吉利汽车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集团(以下简称“沃尔沃汽车”)正在探讨合并旗下发动机业务的可能性,旨在建立全球领先的动力总成业务单元,研发、生产领先的动力总成及混合动力系统。


该计划目前还仍处于早期计划阶段,还未经过双方确认和落实,待计划成型后,尚需要沃尔沃公会、双方董事会和两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不过一旦成功,对于吉利控股而言,将能够把共同研发和生产的动力总成和混动系统,搭载于旗下沃尔沃、吉利、领克、宝腾、路特斯、伦敦电动等多个汽车品牌,进一步强化多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


自从9年前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很多人就对于“吉利是否使用了沃尔沃技术”争论不休,直到双方合资推出了领克汽车,仍有不少人还在因为合作形式而质疑这个问题。


那么吉利到底用没用沃尔沃的技术呢?



用了,只不过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先要弄清楚的是,从福特集团手中收购沃尔沃汽车(只是沃尔沃轿车)的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并非是吉利汽车。


吉利集团获得沃尔沃汽车100%股权的同时,也拥有了其10963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但是并购协议中的条款中写着“吉利汽车不得直接使用沃尔沃汽车的技术”,即沃尔沃的技术只能用于沃尔沃品牌汽车的生产。


不仅如此,沃尔沃汽车在福特集团时双方共同参与研发的技术,其知识产权只与福特共享,并且之前同福特签订的合作协议也仍继续执行。也就意味着,这部分技术只能在福特同意的情况下,沃尔沃汽车才能够使用,就更不用谈吉利汽车了。(例如SI6六缸发动机,即是沃尔沃与福特共同研发的,沃尔沃可以继续使用,吉利就不行)


有些人会疑问,既然是完全收购,为何不做些“纸上功夫”然后“直接”拿来沃尔沃技术使用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即便是被收购,双方仍需要达到并购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也就是互惠互利。否则,一味地“强取豪夺”只会引发一方的不满,而导致无法合作共赢。


2004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当时由于经验不足,在双方合作期间,采取了较为“粗暴”的方式整合资源,引起了双龙公会的强烈不满,并指责上汽并非想要协同合作,而是“偷取“双龙汽车的技术,从而发起了驱逐管理层的运动,最终上汽撤出双龙,40亿人民币收购款打了水漂。


所以吉利集团汲取教训,为此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之时,吉利没有辞退沃尔沃原有的员工,且在新董事会中加入了沃尔沃公会的三名代表,并聘请瑞典人出任并购后沃尔沃汽车的副董事长,李书福任董事长(8名董事中吉利方面人员仅占2席)。此外沃尔沃总部和研发中心在瑞典不动,其日常运营由其原来的管理团队负责。


沃尔沃汽车在被易手福特之后,由于福特经营问题和大环境影响,连年亏损,其市场份额从1998年的12.6%,跌至2009年的7.2%,销量仅有33.5万辆。所以吉利安稳住沃尔沃汽车人员后,又为其制定了一套全面且详细的复兴计划。


然后吉利才开始逐步推进技术整合路线。


2010年11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共同成立了“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在此交流合作机制下,双方逐步开展在汽车制造、零部件采购、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2012年3月,吉利与沃尔沃达成技术转让协议,自此沃尔沃逐步向吉利转让其技术。同年12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签署了三份技术转让协议,包括GMC升级平台,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全系统和GX7安全革新技术。



例如吉利B级轿车博瑞,就是基于GMC平台延伸的KC平台生产的,其多项安全配置都是通过技术转让得来。不仅如此,其外观是由沃尔沃前副总裁彼得·霍布里设计的,而底盘调校则是由沃尔沃供应商Lean Nova进行优化的。


当然仅仅是几个技术转让,还不足以满足吉利集团的规划蓝图。



2013年2月,吉利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了中欧汽车技术研发中心(CEVT),其股权结构是隶属于吉利集团,和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并列。在哥德堡工作的1500名员工中,约有500名来自中国,通过共同研发和交流,吉利集团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共享”的策略。例如领克和XC40共同使用的CMA模块化平台,即是CEVT的成果。(知识产权归吉利集团)


2017年8月,吉利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又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一是吉利-沃尔沃技术合资公司,双方股份各占一半,共同运营,相互传授共享各自的前沿技术(包括零部件联合采购和新一代新能源平台技术研发)。二是领克汽车,该公司由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吉利集团按5:3:2的股权结构共同成立。



领克汽车中最具有话题性和性价比的即是其搭载的“沃德十佳发动机”——Drive-E,其实Drive-E并非是发动机的代号,而是一系列节能高效的动力总成,涵盖了发动机、变速箱、混合动力系统、生产平台等。但是作为一款仅有4缸的发动机,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多种发动机技术的结合,在提供低油耗和强劲动力的同时,还能够兼容多种平台(包括混动),以适应未来汽车市场的变化。


想必诸位也能明白吉利为何“马不停蹄”继续推动协同合作的节奏了。


不过这次的合作可能并不会“一帆风顺”,一方面搭载着类似动力系统的车型可能会冲击沃尔沃品牌市场,导致沃尔沃方面的阻力;此外,虽然领克打造出了高性能、低价格的品牌印象,但是吉利汽车在消费者心中,还留存着“低端车型”的记忆,采用更为先进的动力系统,势必意味着要提高成本和售价,市场买不买帐还不得而知。



吉利通过各种方式,从沃尔沃身上“学”到了技术,并用于旗下产品,同时沃尔沃品牌的销量也连年增长,扭亏为盈。


或许有人会打趣道“这台车到底是吉利,还是沃尔沃”,但实际上,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关心这个问题,他们更关心车本身动力是否充沛,配置是否足够高,价格是否更诱人……


中国汽车领域的“弯道超车”或许并不如设想的美好,但起码各大厂商“八仙过海”尝试用不同方式提高着自身的产品竞争力,无论结果如何,最终受益的都会是消费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