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拒绝翻拍《请回答1988》
2019-10-10 17:46

为什么我们拒绝翻拍《请回答198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ID:qingxintimes),作者: 丁欣然,头图来自电视剧《请回答1988》


9月23日,@新剧不能停 在微博上爆出韩剧《请回答1988》中国翻拍版的可能女主人选。在不到三小时内,该条微博转赞数超八十万,凭借一百余万的浏览量迅速冲上热搜第一。


尽管当事人立即给予否认,但网友讨论仍热度不减。有趣的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并非是女主人选,而是对于翻拍这部韩国神剧的强烈反对——评论区一条点赞量达5.3万的评论写道,“不管是谁演,你们尽管拍,看了算我输。”


《请回答1988》是在中国最为热门的韩剧之一,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7分。今年5月,《请回答1988》被曝出已卖出版权,将更名为《相约九八》,由腾讯影业翻拍,便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相约九八》拍摄备案


这并非是首例经典海外影视翻拍引发观众反对的现象。去年年底日剧《非自然死亡》传出被购入翻拍版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知名影视博主@新剧不能停 更是将翻拍微博置顶数日以表痛心。粉丝们纷纷留言道,“中国电视编辑写不出剧本了么?非要翻拍?”


对翻拍的抵制情绪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影视剧作“翻拍”胜似“翻车”的案例屡见不鲜:原作豆瓣评分9.2的日本电视剧《深夜食堂》在引入中国后评分跌至2.8,并被批为“东施效颦”;以多重人格障碍为题材的韩剧《Kill me heal me》翻拍成中国版《柒个我》,即使由公认实力小生张一山担任主角,评分依旧没能超越及格线。


过往的翻拍失败案例让观众们纷纷闻“翻拍”而色变,以至于《请回答1988》翻拍消息刚出,便已被戳上了 “毁经典”的印章。这不仅让人们怀疑起翻拍经典的真正目的——是新瓶装旧酒,还是国剧灵感枯竭之时的饮鸩止渴?


“翻拍”≠“汉化”


中国翻拍日韩影视剧作历史悠久。从当年万人空巷的《回家的诱惑》(韩国《妻子的诱惑》)到近年来新生代作品《漂亮的李慧珍》(韩国《漂亮的她》)与《求婚大作战》(日本《求婚大作战》),都曾经是在日韩风靡一时的影视作品。中日韩三国地理位置上的相近和历史上紧密的渊源让三国在家庭伦理、处世态度和流行文化上多少有相通之处——《请回答1988》中屡次出现张国荣《英雄本色》、德善的两姐妹自称王祖贤和张曼玉,都体现了过往流行文化的互通性。“情怀”一词,也因此成为《请回答1988》在中韩反响热烈的关键原因。


《请回答1988》翻拍为《相约九八》,不难看出编剧想要借助“情怀”一词让其本土化的心愿。但实际上,诸多日韩影视翻拍失败,恰恰在于对“本土化”的错误理解。


《请回答1988》在韩国形成巨大影响力与其故事背景密切相关。1988年是韩国历史进程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是韩国民主政治的里程碑,光州血案后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最终促使军事独裁者全斗焕下台;这一年是汉城奥运会的举办、《手拉着手》唱响了世界。虽然电视剧所讲述的皆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温情故事,但时代的洪流却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请回答1988》中德善担任汉城奥运会举牌志愿者


因此,将这些他国浓厚文化气息的故事移入中国的难度可见一斑。中国有着属于自己的社会制度,有着与韩国全然不同的历史。属于青年人爱情的故事自然可以复制移植,甚至阿泽的棋手身份可以更改替换。但若不能将故事完完全全地与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这次的翻拍就难免会变为“汉化版”的《请回答1988》。


“汉化”电视剧,即将故事生硬地搬进中国背景,但叙事中却仍然存在大量外国元素。例如中国版《深夜食堂》却仍然选址在日式居酒屋,无视了中国真正的“深夜食堂”应是路边的烧烤摊与大排档。这样生搬硬套式的“汉化”自然会让观众会感到不适。


因此,翻拍成功的关键在于“接地气”,在于将故事与社会背景真实结合,而非是拿着翻译成中文的外国故事强行安置在格格不入的中国社会里。若仅仅是“汉化”,中国方的演员不可避免地要去模仿而非原创,哪怕原创也会显得不伦不类,使得“翻拍”沦为公认的“劣质”代名词。


“本土化”≠“内核替换”


中国编剧青睐翻拍,这本是件无可指摘的事情。一部新IP的诞生需要耗费极大的工程量,编剧为迎合大众审美市场编写剧本,导演审查后再选择合适的演员,最后再交由广电总局审查。剧本通过审核后,还必须宣传播放才能收获来自观众的评价,其时间、人力成本都难以衡量。


而翻拍则试错成本极低,大大减少了制作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且影视公司还可以以“情怀”为旗号,借助经典IP的热度吸引原版观众,并利用他们对原作的情感进行二次宣传。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编剧也逐渐意识到让故事元素“中国化”的必要性,但始终没能被观众心悦诚服地接受。那观众心中真正成功的“本土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显然,《请回答1988》剧作的成功在于不把怀旧当噱头,而是真正地让人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青春没有国界,即便是年代不同,但那些酸涩的,小心翼翼的情感,那些朋友之间的情谊,家庭的温情,都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因此,被本土化的应该是时代背景,是人物,是情节,但唯一不能触动的是故事的核心思想。


就像《请回答1988》中亲情与友情,《深夜食堂》中的人间百态,《非自然死亡》中对人类生死最深层次的叩问——这些思考是不分国界的共同议题,亦是影视剧作所承载的根本责任,即对人生的折射与反思。


《非自然死亡》中对于生死问题的探讨


但从过去翻拍作品看来,即使编剧在故事元素上做到了中国化处理,但也往往会出现因格外注重情节上的本土化修改而忽略原作中更为重要的社会议题。《相约九八》拍摄备案公示表中写着“神经大条又可爱细心的李文静将在高冷的黄淼和内敛的徐涛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免让人再一次担忧编剧是否会在努力将少年少女爱恋故事本土化的过程中,让这部剧会沦落为一场九十年代的普通三角恋故事。


此外,大量翻拍电视剧会依据中国国情对故事进行修正,却因此失去了原本故事的最核心内容。就像描述小众群体日剧《问题餐厅》中异装癖同性恋一角色,在改编为中国版后理所当然地被删除了,但原作的核心思想也因此受到了损伤。


这也难怪观众会在成品未出的情况下便自发抵制。僵硬的本土化修改和核心思想的受损,都会让观众认为自己曾经喜欢的故事和演员们被恶意消费而对原版剧作先入为主的好感亦会增加这种抵制情绪,让人们在脑海中的既定框架下排斥一切。


近些年来日韩剧的大热,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他们对社会问题大胆且深刻的探讨。虽然国情不同,但影视剧作始终都应该承担着反映社会现实、引发观众思考的责任。


我们虽然不能盲目将翻拍与劣质等价起来,但如今的抵制之声,也是对中国编剧的一记警钟——真正成功的翻拍,是将属于故事与我国社会实情相结合,让故事里的人们可以说出独属于中国人心里话,呈现出中国人在时代洪流之中所经历的人生百态,引领人们去回顾不同时代里的冷暖与悲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ID:qingxintimes),作者: 丁欣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