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海底捞在日本香不香?
2019-10-15 10:30

海底捞在日本香不香?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头图为海底捞新宿店,虎嗅Pro拍摄


在我去日本的前后,奶茶火了。但和国内媒体渲染有些差异,我并没有在日本见到排队盛况。


这是《中国企业出海日本》系列的第三篇,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篇,聚焦中国餐饮在日本。


原本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奶茶上,探访之后,我决定只用一小部分讲奶茶在日本,重点放在这次日本出行的另一个探访对象海底捞上。


毕竟相比较有些“虚火”的奶茶,海底捞在海外的运营方法更值得餐饮企业学习和借鉴。


日本是个非常特殊的市场。与中国距离近、文化也近似,但中国企业出海日本并不顺利,05年的百度、近两年的共享单车纷纷折戟。不过,最近以抖音、网易游戏为代表的企业又打开新局面。而在餐饮、零售领域,中国一直以日本为师,海底捞却直接把阵地建在了东京的繁华地段。


所以,在服务制胜的日本,海底捞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本次,虎嗅Pro实地探访日本,推出中国企业出海日本系列稿,此前我们已经发布了两篇。第一篇,重新审视日本,综述日本市场环境以及中国企业现状第二篇,以抖音、滴滴为例,详细剖析互联网公司在日本如何突围


奶茶在日本


按照在国内看到的各种报道,奶茶在日本似乎应该是两步一家店,每家店门前都排起长队。


我是在一个星期天下午到达东京,当天在入住的银座周边走了一圈并没有找到奶茶店。之后一天,路过一家鹿角巷,这家店位于青山学院对面,当时下午5点多恰好是下课时间,但门口只有寥寥几个人。


媒体报道的热闹和现实遇到的冷清,让人有些困惑。于是我特意拿出一天,跑了日本人口最密集的两个商区原宿和新宿,来看奶茶在日本到底怎么样。


原宿有些像北京三里屯,挤满年轻人,街边开着各式甜品店,周杰伦亲自过去撑场的machi machi奶茶也在这。在这里我终于看到奶茶排队。


或许是因为日本的年轻人也十分喜新厌旧,入驻比较早、知名度也很高的CoCo、黑虎堂并没有人排队,有两家说不上名字的店面门口倒是排满了人,一直从店里面延伸到路上。


原宿街头拿着奶茶的年轻人,图片来自虎嗅Pro


下午三点多,我来到新宿,一出地铁站就看到一家贡茶,再往街区里面走,又碰到一家贡茶,在它对面还有一家旅行车形状的鹿角巷。不过,这三家店都人气平平,直到下午五点后,地铁口的那家贡茶才开始出现排队。


没什么人的贡茶,图片来自虎嗅Pro


对面的鹿角巷,同样没什么人,图片来自虎嗅Pro


饮料种类没有国内丰富,主要是珍珠奶茶、黑糖奶茶、纯茶。贡茶的店员告诉我,他们一天差不多能卖出2000杯奶茶,这和国内热门茶饮品牌的水平差不多。


我随机问了三名排队买奶茶的女生,有两名是已经工作的都市白领,他们说对奶茶并不热衷,只是偶尔会随手买一杯。还有一名高中生,她是奶茶更标准的受众,平均每周都会买一杯。她告诉我,之所以喜欢喝奶茶,一方面是因为味道,另一方面是社交的刺激——周边的朋友隔三差五就会在Ins、TikTok上晒奶茶,打卡网红奶茶店成为日本年轻人的网络社交需求。


综上,奶茶在日本的情况和国内差不多,受到年轻人追捧,但也没有极端狂热。人流量大的热门商区较热,普通地段表现一般。


对于创业者来说,日本奶茶市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在热门商区,奶茶店已经接近饱和,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推新品的压力很大。所以没有产品竞争力的三四线品牌进军日本市场要谨慎。


海底捞在日本是如何运营的?


在一个工作日中午,我来到海底捞位于新宿歌舞伎町的店面。一出电梯便看到两个美甲服务台,店内面积很大,有1000平,相比较日本饭馆的迷你,海底捞在日本像是个庞然大物。


东京海底捞电梯口的美甲台,图片来自虎嗅Pro


海底捞东京负责人张航告诉虎嗅Pro,这家店翻台率4.9,人均200多元人民币,开业后7个月开始赚钱。


早在2012年海底捞就开始国际拓展,截止2019年6月30日,中国内地以外共开出43家,包括新加坡10家,韩国6家,日本5家,马来西亚2家,美国4家等等。


海底捞俨然已经成为中餐的海外代表,它的高质量服务和稳定的菜品质量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


不过日本有些特殊,高标准服务在这里失了效。“跟日本餐饮比服务、比态度、比细节,我们没办法比,只能去学习人家。”张航说。


那海底捞是如何在以服务著称的日本站稳脚跟?


1、菜品本地化


海底捞将在东京的第一家店放在华人聚集的池袋地区。这是海底捞海外拓展的通用办法,先吸引本地华人,再向当地人扩张。由于饮食习惯相通,日本人对火锅的接受程度比较高。


依据张航给到的数据,目前东京海底捞顾客群体55%为日本人,剩下45%是华人、韩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


从现场体验来看,从菜品到服务再到小料台上的无限供应西瓜,和国内并无太大不同。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一些细小差异。


比如酒水。


国内海底捞酒水很少,而日本海底捞里的酒水有100多种。


“日本客人出来吃饭,对酒水的重视程度比吃更高,他们是以喝为主。并且他们要先干杯,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张航说。


在国内,海底捞上菜顺序往往是先锅底、再上菜中途上酒水。而在日本,先上酒水,然后上锅底和菜品。酒水能占日本海底捞一家店营业额的30%。


比如,辣度。虽然日本人对于火锅的接受度比较高,但没那么能吃辣,于是海底捞在日本的麻辣锅底,辣度减少20%。


再比如菜单里出现套餐。


相比较单点,日本人更习惯吃套餐。“中国人来是不会点套餐的,我们一看点套餐的顾客,就知道是日本本地顾客。”


张航告诉我,他们对套餐里的锅底还会进一步减少辣度和麻度,由于日本人不喜欢花椒接触舌头的感觉,他们直接过滤掉套餐里底料的渣。


海底捞的食材都90%都是日本本地采购。日本卖血违法,之前没有鸭血,后来做成罐头进口过来。


2、差异化服务


海底捞在中国受到顾客追捧无非两点,一个是食品安全,一个是服务周到。而在以服务和安全著称的日本,这两点都显得平平无奇。


“日本餐饮竞争非常激烈,食品安全和服务周到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可宣传的。所以,我们只能做特色,做别人身上没有的东西。”张航说。


而一些海底捞原本就有的东西,反而在日本成了特色。


在日本,海底捞是唯一一家提供美甲服务的餐厅。由于之前没有餐馆这么做过,张航有些忐忑,担心会触犯相关法律条例。当去政府部门申请时,却出乎意料的顺利,“对方告诉我,只要不收费、不给客人做美容,那就是可以的。”


日本美甲并不便宜,三四百人民币起步,海底捞免费美甲对女性有很大的吸引。但成本也很高,一个美甲师的工资是一小时80块人民币,还不包含耗材成本,一个美甲师一个小时最多能做两个人。


不过张航认为值得,除了吸引顾客外,她说这也是一个收集顾客意见的最佳场景,“顾客只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跟你有交谈的欲望,愿意跟你说真实意见和想法。如果我们在结账的时候很唐突去问您今天吃得怎么样,客人一般都会说还可以,除非他当天真的特别不满意。”


有专人看护的儿童乐园是海底捞在日本的另一大特色,这能抓住掌控家庭预算的女主人。在日本的餐厅几乎没有设置儿童乐园的,“第一是成本高,第二,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餐厅需要负责的,而我们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因为游乐园,我们确实受到很多妈妈的欢迎。”


东京新宿店里的儿童乐园,图片来自虎嗅Pro


海底捞的女性顾客占比能在65%以上。有一天中午,池袋店整个场子只有两个男性。


3、管理机制


2014年海底捞进入日本,经过两年摸索和试探后开出了第二家店,之后开店速度加快,当前单单在东京正在装修中的即将开业的就有三家店。这种较快开店速度,在于他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师徒制。


当要进某个国家时,海底捞先派店长调查市场,再派采购、装修等后勤部门帮助落地。只是相比较国内的店长只要做好一线运营,海外店长权责更大,需要做包括品牌、选址、采购、当地法律等在内的全局统筹。


一家成熟后,店长再开新店,自己薪酬和子孙店挂钩。海底捞擅长用丰厚的薪水激励店长,保证店面的管理和快速拓展。在日本,一个海底捞店长收入相当于一家中型企业总经理的收入。


虎嗅Pro会员曾在去年深度解剖过海底捞的这套管理机制。其中提到,对于店长其激励方式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收入给够。店长的薪酬与餐厅盈利能力挂钩。海底捞给店长的薪酬主要包括:基本薪资,以及餐厅一定百分比的利润。


第二部分是,刺激店长发展能开店的徒子徒孙,将其收入与徒弟的餐厅挂钩以鼓励他们培养更多有才能的店长。为了达到这个目前,海底捞设定,店长可从其徒弟的餐厅获得比运营自己餐厅更高的利润百分比。


4、价格有竞争力


海底捞在东京人均200多,在东京高物价的大背景下,算是中档水平。


张航说:“餐饮要做好味道、服务、环境、价格这四点。而前三点最终还是落在最后一点上。客人来了觉得好吃,环境和服务也不错,他会打一个价格分。如果他觉得今天享受的一切值5000块日元,但你收了6000,他就会不舒服,如果你收了他4000,那他下次肯定还来。所以要让价格跟他享受的服务相匹配。”


但海底捞的免费儿童乐园和免费美甲提高了它的成本,那如何维持住价格优势?


在张航看来,海底捞主要是三个优势:大量采购,能拿到原材料在市场上最低的进货价;店面面积大,没有低于600平的,超过大多数同行,平均房租低;翻台率高,新宿店开业7个月,翻台率就到3,开始赚钱,现在维持在5左右。


新宿海底捞店面环境,图片来自虎嗅Pro


5、两个难点


在国内,餐饮行业最难的地方集中在防贪腐和食品安全两个方面,而日本,市场价格透明,不需要花费太大精力在查账上;检验制度完备,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很低。


对于海底捞来说,它面临的挑战从贪腐和安全转变成了另外两个方面:大面积物业和人才招聘与管理。


张航把热门商区跑了个遍,花了大半年才将第二家店店面选定。“我们挨个楼去找,跟物业公司说,有空房子直接联系我。”


物业如此难定不是因为位置,而是因为面积和工程条件。


经过测算,海底捞发现要有比较好的投资回报率,一家门店起码要摆40张餐桌,如果能做到60桌以上,营收回报会比较高。


除了就餐区,还要有空间做儿童游乐园、美甲、后厨、排烟处理系统等等。“600平以下的我们就不考虑了,但日本600平以上的不好找。”张航说。


海底捞东京负责人张航,图片来自虎嗅Pro


日本餐厅向来小而精,200平的就算大店。这种物业面积需求,让海底捞有时候无法挑选位置。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入驻商场而不是临街店面。在大阪,甚至包下某个商场的一整层。


现在,张航在银座寻找空置物业。四年前海底捞刚进日本时,他们在银座找过一圈,但最终不了了之。


之所以对银座如此执着,是因为会形成品牌效应。“对中餐,日本人就一个概念,中华料理。但如果你成为银座名店的话,他就会把哪个国家的料理去掉,成为一个国际品牌。所以说,银座代表一种品牌效应。除此之外,在银座做成功后,再往日本其他地方拓展,会更加容易。”张航说道。


这几年,随着在池袋、新宿店面打出名气,海底捞在寻找店面上的难度有所降低。


人员培训和管理是另一个难点。


日本海底捞的服务人员说中文和日语,我在店内随口问了两个,一个是长时间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一个是从国内调过来,之前有日本留学经历。张航告诉我,他们店内员工以日本本地招聘过来的为主,只有少数是从国内过来。


在国内,海底捞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上岗前,三到四天的集中培训,上岗后,一天中有早会,强调注意事项,有中午的表扬会,有晚上的总结例会。培训内容除了基本操作规范,比如穿着、服务话术,也包括企业文化的培训。


但这套体系在日本并不适用。


日本劳动力短缺,依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日本就业率高达98%,只有2%的人完全失业。也就是说在日本,只要想找工作都能找到。


劳动力短缺促使产生缺兼职大军,他们以在校学生、家庭主妇为主,集中在餐饮、便利店等服务行业。


张航倾向于招正式员工,“兼职生和正式员工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兼职生只是来打工赚个生活补贴,而正式社员是把这儿当成一份事业去干。”


为了吸引正式员工,海底捞一方面开出高于日本同行30%的薪水,另一方面,强调发展前景。


一个海底捞基层员工有这样的晋升路径:普通店员,担当一个组的小组长,再到大堂经理后堂经理,再到店长。


不过,在日本,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去政府机关或者大企业里工作,正式员工并不好招。当前海底捞的店员还是以兼职的中国留学生为主。


他们工作时间分散,给管理和培训带来难度,之前那套全职员工的培训机制并不管用。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底捞更强调师徒制。兼职员工不会事前经过人事部的统一培训,他们直接入店,在了解店内情况后,便交由师傅(正式员工)来带。培训多在线上完成,进行线上考试。


目前,张航将招聘分为两块,不需要语言的后厨,期望能通过政府开放签证吸引海底捞国内员工来工作,去年,日本参议院通过《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等修正案,计划五年内在14个行业引进30万名外籍劳工;前堂,希望能招聘的日本本地人,海底捞日本本地员工占比不高。随着本地顾客比重不断上升,张航想通过员工本地化融入到日本餐饮文化中。


“跟国内或者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最大的痛点还是人才。”张航说。


对于日本的用人困难,海底捞更可能用技术来解决。在日本,海底捞的未来形态可能是小型化、无人化——当在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利用大店打出知名度后,在一些小城市海底捞更倾向于用小型门店来占领市场,后厨无人化机器作业,前台只需要几个员工。


这个还在规划中,离落地还需要很长时间。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击“分享”按钮,可以邀请20个好友免费阅读;欢迎点赞或收藏给作者鼓励;也欢迎在留言区发表观点与我交流。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