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最差的故事,最好的技术
2019-10-21 12:17

《双子杀手》:最差的故事,最好的技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QiangGaooooo),作者:伊文西,封面:电影《双子杀手》


李安是华人之光,他被极度期待,但也享用着更高的宽容度。他品质上乘的十余部前作和真诚温厚的品格,更是成就了他在华人世界里的好人缘。可如果《双子杀手》真的令观众失望了,这份喜爱还会持续多久呢?


01


抛开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指标,如果举办一次观影盲测,估计很难把《双子杀手》与导演李安联系起来。乍一看,还以为吴宇森又出山了。


以《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为转折,李安好像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电影之路。之前的他,情感细腻,关注人情,通晓世故,而这次,他几乎在剧本与人物方面完全撒手,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到对技术的展现中。


李安似乎有意让观众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电影的技术展现上


引领技术潮流当然是伟大的。比如“世界之王”詹姆斯·卡梅隆,蛰伏多年,出手便是惊天巨制,创造一个时代,也救活一个产业。


但技术的突进,往往也意味着风险,多少名导在这条路上折戟。


02


拍过《回到未来》《阿甘正传》《荒岛余生》的罗伯特·泽米吉斯,自从迷上“动作捕捉”CG动画后便一蹶不振,撞破南墙,断送了未来。


接连两部电影票房失利的李安,如今也已走到悬崖边缘。微妙的是,对于他目前的状况,表现得最为敏感和抵触的,恰恰是过去最拥护他的影迷。


对于《双子杀手》的观感与评价,完全牵系于观众对于李安的期待,但哪怕稍微对故事有所要求的观众,也很难对这部电影表示满意。


《欢迎来到马文镇》中的主角,用1:6的模型玩偶创作出了一个二战时期的比利时小镇。罗伯特·泽米吉斯近年来喜欢拍真人+动画的片子,效果不甚理想


某种程度上讲,这的确是真正代表当前电影最高技术水准的作品。无论是120帧拍摄,4K高清,还是惟妙惟肖的真人CG,都无比震撼。


只需要选择60帧以上的版本,你就会被电影带来的临场感、沉浸感及细腻流畅的清晰度所震撼,这种真实甚至让习惯了“24帧”慢速的观众们产生了一种异样的错愕。


比较于李安初次试水120帧的“比利·林恩”,《双子杀手》利用技术赋予了电影更多刺激的动作场面,无论是墨西哥的飞车追逐、地下墓室的搏斗,还是最后的机枪扫射,观众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感,部分准“主视角”镜头更让人如同置身其中,碎屑、粉尘、火花在眼前飘荡。


新技术的确带来很多视觉上的惊喜


运动画面没有了“拖尾”与“动态模糊”,电影的细节分毫毕现,但视觉上并不让人觉得疲惫,反而是有种特别“耳聪目明”的感觉。


这种浸入感与流畅感,玩过3A游戏大作的人都非常熟悉。潜移默化地,电影的语态在李安的努力下,正发生着细微却又截然不同的改变。


03


电影的游戏化,加上游戏的电影化,两个不同的重要娱乐载体似乎正向着一个共同的终点合流。更清晰、更流畅、更真实、更融入,当然也更刺激,或者这真的就是未来电影在视觉突破上的重要方向,而李安无疑走在了最前列。


可惜的是,擎起“120帧”大旗的李安,既是领路人,也是唯一的行者,在他身后,没有追随者。而在他的技术模式获得真正商业价值,得到市场认同之前,他也只能是唯一的、孤独的前行者。甚至,这面旗帜还能打多久,也是个疑问。


这不仅是对叙事的背离,同样也是对过去李安的背叛,多数批评的声音,或许也基于此。


口头支持很容易,重要的是手头支持——等到多花钱买一张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考验。


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三年后的今天,国内120帧+4K的电影票价便宜了不少,可仍然至少是普通电影票的4倍


《双子杀手》全部的冲击和震撼,仅限于视觉,最多局部地刺激到了肾上腺,但这一层由视觉所引起的刺激,并不容易唤醒观众内心的共情。


李安使用技术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真实”,有几分东方式的“大巧若拙”。他不像卡梅隆或彼得·杰克逊,通过营造壮丽而充满想象力的宏大奇景去震撼观众,引发感动。李安就是要让原本被创作被设计的,变得更自然与寻常。在追求真实的同时,以奇观震撼观众的道路被阻断了。


04


有另一条路可以通达观众的情感,一条李安无比熟悉并且擅长的路。


这次,李安没有选择这条道路。《双子杀手》的故事是如此陈旧老套,剧本是如此简单粗暴,角色是如此单薄,整部电影里到处都充斥着逻辑瑕疵与荒诞不经的行为动机。


这是一个放到20年前可能还算勉强“有意思”的故事,如今真是经不起半点凝视。“自己杀自己”的套路也早烂了大街,更犯不着故作悬疑。


人物动机的展开与转变都无比唐突,暧昧的感情如此,“逆子”的幡然醒悟也是这般,杀与被杀,整条故事的逻辑线都是神经刀,是强行写出来的冲突和挣扎。


反派的技术水平与智商不时离线,卫星在天上可以把两个人在大海上的私密对话听得一清二楚,却由着主角一伙开着私人飞机大摇大摆跨洲跨海;舍得把宝贝儿似的独苗撒出去追杀,却没有任何辅助支援,好像就盼着他被策反一样。玩来玩去,大杀四方,阴谋也没有超出办公室政治的水平。


新片里不再有如《断背山》里一样真实、厚重、细腻、动人的情感


政府方面总是盛产理想主义的大坏蛋,极端得连俄国人都看不过眼;好人反正事业家庭双丰收,光环锃亮还有美人投怀送抱。


再加上各种植入,饼干、可乐、私人飞机,一会儿中美一会儿欧洲,动作戏花样繁多有模有样,煞有介事,但还是掩盖不了整个故事稀松单薄。


这实在太不李安,倒像极了黄金时代的香港警匪电影,只要有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噱头,再加上劈里啪啦打得欢喜热闹,就是“好看”。


化身为技术狂人的李安,就好像丢失了过去对于电影的全部认知,只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对新的试听语言的探索当中。整部电影的神形分离,甚至比“比利·林恩”还要严重。


至少“比利·林恩”我是喜欢的,他还是李安的电影,虽然故事性缺乏,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复杂人物,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一个纠结但又现实的叙事环境。120帧场景的进入,虽然经过了设计,但是与整部电影的进度和气氛是符合的。


但到了《双子杀手》,一切都变得浅薄了,都在为“炫技”而服务。这不像是一部成熟大导演的作品,倒更像家电卖场里高清电视的宣传视频。



《冰风暴》讲述了70年代美国中产的中年危机。李安电影向来以抓得住时代的精髓特征著称,可新片里的逻辑错误、老生常谈让人感觉到他这次对故事敷衍了事。


这肯定不是李安喜欢的故事,但李安依然迫不及待地接下这个项目,就是想要将这套技术方案的优越性完全表达出来。没有细腻,没有优雅,没有隐喻,就是赤裸裸地给你看技术,他似乎已经没有耐心等下去了。


当然,李安依然在电影中留下了一丝“基因密码”,比如对父权的依赖和挑战,这是观众们找到曾经李安的唯一线索。但这样的主题并没有很深入地被表现出来,所有的感情都口惠而实不至,空洞无神,更显得整部电影的逻辑错乱纠结。


至于反战、克隆反思、本我和非我,更是镜花水月,只能留给那些“满腹经纶”的考据控们无限解读了。


05


《双子杀手》必将引发争议,这也依然会是关于电影本质属性的争论,故事、技术、艺术,到底哪一条才是评价电影的根本标准,观众的答案也决定了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至于我,当然不喜欢这样的李安。就好像当年乔丹宣布从NBA退役,去白袜队打棒球;又或者博尔特不再赛跑,而要踢职业足球。他们在新的领域或许依然可能优秀,可别忘了,在原来的领域,他们是“神”。



《卧虎藏龙》的大获成功让李安成为华人之光,观众们对他似乎有种无条件的信任,哪怕《双子》失利,大家仍会期待他的下一部电影。


李安对技术的探索显然不会止步于《双子杀手》。如果投资到位,他的下部作品或许就是筹划已久的《马尼拉之战》。这个打磨多年,已让他非常满意的剧本,或许会让120帧真正融入他所擅长的叙事节奏之中。


相比之下,前两部120帧电影,更像为“马尼拉”做技术储备的实验品和半成品。


“马尼拉”之后,李安会回归自己的情感领域,还是继续在技术上深入探索,或者两者结合,都处于一种不可预知的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像是两个“李安”的对决。一个情感,一个理智,彼此分裂且争夺;又像是父权的坍塌与重建,在对过往自我的否定上获得新的自由。



李安靠《少年派》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至高荣誉之后,用两部北美票房表现奇差的电影消耗了他在好莱坞的信誉,他的下一部电影将何去何从,要看接下来几天的国内市场了。


电影内外,似乎总演绎相似的故事。超前与冒进、坚持和顽固,往往只有一墙之隔,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薛定谔的技术革命还必须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说到最后,一切依然是功利的,李安会成为卡梅隆那样划时代的开创者,还是漫长技术变革中一个悲哀的注脚,决定这一切的,从来不是美德或牺牲,而是观众们手里的真金白银。这是李安离开艺术路径,选择技术后,所注定要面对的纠结与悲哀。


艺术家可以寂寞,但面向商业的科学家,注定不能成就于孤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QiangGaooooo),作者:伊文西,封面:电影《双子杀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