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抠不帅,不配当荷兰人
2019-10-27 08:13

不抠不帅,不配当荷兰人

本文来自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荷兰最近好忙,忙着“赶”游客。


当其他网红旅游地看到一群观光客就像看到$$$一样接待,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早就在去年决定移除网红打卡景点I Amsterdam。


最近还宣布从明年起,全名禁止旅游团参观红灯区,将一批游客分流到海牙。


△荷兰网红打卡点I Amsterdam。图/unsplash


这已经不是荷兰为当地生活质量第一次杠游客了。之前被戏称“中国威尼斯”的羊角村,早就因为人太多变成“菜市场”而处处挂着警示牌,还有中文字。


△Instagram


如此“不近人情”,但似乎并不妨碍荷兰备受世人宠爱的魔力。关于荷兰有太多的美名:欧洲花园、郁金香国度、风车王国……


它既不像法国浪漫但古老传统,也不像德国那样严谨得来又一板一眼。荷兰就是荷兰,感受耳边吹着的一股自由的气息在流动就对了。


如果你去了荷兰,会好奇这个国家怎么那么年轻活力,街角的建筑风景线让你惊喜连连。颜控们更有福了,踩着单车的长腿帅哥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阿姆斯特丹街景。图/unsplash


高富帅?欧洲乐天派!


别以为荷兰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它其实在地理位置上绝不乐观。


位于欧洲西部,西北两面都濒临北海的荷兰,地势非常低平,因而它其实有个更正式的名字——“The Netherlands”(尼德兰在荷兰语是“低洼之地”之意)

△荷兰毗邻比利时和德国,面向北海。图/maps-netherlands.com


相比其他欧洲国家,荷兰自然资源天生匮乏,人口密度大,黄金寸土,占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国土都低于海平面。


曾经一葡萄牙作家Ramalno Ortigao这样描述过去的荷兰:“16世纪以前的荷兰,一半是水,一半是陆地,中间是一堆烂泥。北海冲过来的洪水规律性地肆虐大地,不幸的人们无休无止地与水奋斗。”


△ 荷兰画家Cornelis Anthonisz笔下的16世纪阿姆斯特丹鸟瞰/lisolanyc


人们长期认为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必备资源,荷兰几乎都不具备。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在另一层面上造就了荷兰人自力更生的性格。


△荷兰水坝广场和阿姆斯特丹王宫,阿姆斯特河曾经流经广场,河上的第一个水坝就建在这里,因此得名。图/wikipedia


从13世纪Zuiderzee须德海伸入尼德兰的北海海湾开始,历经中世纪的堤防,直到20世纪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荷兰一直在跟水患作斗争,以至于目前水治理是到了举世闻名的地步。


荷兰有句俗语:上帝创造了世界,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他们似乎天生乐天派,与大海搏斗的同时还能利用海水,一点点开拓国土。他们坚信未来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社会和公民双手创造的。


因而你去到荷兰,会看到并没有太多高耸如云的高楼大厦,或者像纽约大都市那样直逼天际的高速公路。荷兰就是一片郁金香花海风车运河,岁月静好的田园模样。


△荷兰风车的诗意。图/unsplash


荷兰独立的开始,离不来摆脱西班牙统治的斗争,被称为荷兰“国父”的威廉一世,奥兰治亲王在1648年建立了荷兰共和国。


△荷兰国父──奥兰治威廉的雕像,位于海牙,脚下是他的爱犬庞培。图/wikipedia


荷兰人民纪念的威廉,其实并没有多么伟大,在历史上他不过是屡败屡战的平庸将军,不过自由独立的人格魅力,让他足以成为荷兰国父。


因为他名字中有Oranje,荷兰人民为了纪念,都将橙色看作是荷兰国色,荷兰国歌《威廉颂》纪念的也正是威廉一世。


这就是为什么你在国际赛事或者活动中,总能看到荷兰是以一片橙色海洋的形象出现。


△荷兰独有的“橙海”。图/vadakkus


17世纪的荷兰,曾经作为世界贸易强国,迎来了荷兰的黄金时代。生于海港的国民属性,又赋予了荷兰天生好探索的精神。


早早享有的贸易文明,让荷兰人更世俗化,但同时又崇尚宽松自由的城市文明。


因为荷兰人也知道,他们就是一个被规划出来的国家,城市里的每一寸都要放到实际生活当中,才能物尽其用。


荷兰对于欧洲来说,最有利的地理优势更多是在贸易和物流上的——坐拥世界顶级大港鹿特丹港口,以及欧洲最重要的航空港之一阿姆斯特丹机场。


△伊拉斯谟桥(Erasmusbrug)是荷兰鹿特丹一座斜张桥,跨越新马斯河,连接鹿特丹北部和南部地区。图/unsplash


尤其是二战之后的鹿特丹,曾经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荷兰工业重镇被战争的硝烟摧毁后,不少人还希望他们能恢复14世纪那种古老的风貌。


但鹿特丹市政府偏偏独辟蹊径,清理了所有的废墟,重新建立一座新的城市。


事实证明,荷兰人还是非常有魄力的。他们不止比设计师还龟毛,并没有全部推翻,反而尊重历史。


在这样的基础上,你所见到的每棵树、每条运河、每个细小的店面招牌、自然景观的设计,都是精心打造的。



△阿姆斯特丹的跳舞房子。图/unsplash


很多人喜欢去阿姆斯特丹,但老艺术家觉得,鹿特丹才是荷兰城市建筑的新型灵魂,自由流动,到处都是惊喜的角落,简直就是世界建筑迷的迪士尼乐园。


可能在你走到一家办公楼,不规则四边形窗户,以及呈沙漏状的大楼,就会让你惊呆:不过一座办公楼,一扇窗户而已,有必要搞得那么酷吗?


△你可以在鹿特丹看到千奇百怪的建筑。图/Getty+unsplash


荷兰人,就是在单车上长大的  


身为一个颜控,去荷兰感受美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最美的风景线不单是一望无垠的花海,以及自由流动的建筑艺术,只要你去到本地街区,你会发现,怎么到处都是骑着单车的大长腿帅哥。


△荷兰处处可见大长腿单车型男。图/flickriver


正如荷兰人自己说的:“鱼儿离不开水,就像荷兰人离不开单车。”单车是荷兰人的“国骑”,这真没有半点夸大其词的意思。


荷兰人口1600万,却拥有1900多万辆自行车,也就是说,平摊下来每个荷兰人都有一到两辆自行车。


自行车可能对我们只是简单的一种交通工具,而对荷兰人来说,这就是一种贯穿国民生活的生活文化。要知道在荷兰,连小朋友都是两三岁开始就学骑自行车。


△骑车上班,后面还载着个孩子的荷兰上班族。图/ Credit: Reuters


如果在荷兰碰到冬季的雨天,你会在街上看到小学生穿着雨衣雨鞋,也照样骑着自行车上坡。


当略显吃力时,同样并行骑着自行车的家长,也只是将手搭在孩子肩上,轻轻推着向前骑而已。


这就是荷兰人从小就培养的自行车文化——独立自主。


据统计,像阿姆斯特丹、海牙这些城市,当地人出行10%靠汽车或者走路,20%靠公交车,剩下70%全靠自行车。


△无单车,不荷兰。图/Pinterest


30%的荷兰人,旅行靠骑单车就能完成,年轻人一辆自行车、一个睡袋、一个旅行背包,就能独立游遍西欧。


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城镇,满街都是骑着自行车的人,有的是西装革履,车筐里装着公文包的上班族,有的穿着随性,换上运动服,不穿鞋裸脚踩着自行车。


无论装扮装备再随意再突兀,反正荷兰人还是在单车上见,怎么舒服怎么来。


△荷兰上班族就是这样骑着车其上班的。图/flickriver


荷兰人痴迷单车,并不是因为买不起汽车。相反他们买得起却不屑于买,骑自行车才是他们的全民共识。


二战后,当时荷兰汽车需求量与日俱增,曾经一度的荷兰,也是用汽车来解决当时的代步交通工具。


然而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车流量以及停车空间,让政府不得不拓宽道路,增建车位,导致人车争道,交通事故也在突增。


曾有人统计过1972年的荷兰,就有3300人因为交通事故致死,尤其是儿童死亡率大大提升。


于是当时有大量群众主张自行车,发声抵制汽车,从而才进一步推进了现在这种自行车的全民共识。


△荷兰庞大的单车停车场。图/unsplash


当然荷兰自行车文化的发达,关键也离不开国家的交通政策规划。推出了一系列鼓励自行车代步的决议,比如禁止市中心车辆行驶,还将过去的停车场还给群众,铺设各种自行车专用道。


荷兰目前具有全世界最庞大的自行车道路网,全长约35000公里,还有25000个自行车停车场。


在荷兰骑自行车,那些清楚明了的标示,以及平整的路面,独立的交通标志,都让你感到分外受尊重。


△荷兰常常举办国际单车赛事,开发太阳能路段,架设粉红单车装置艺术图/Pinterest


十字路口上“自行车总是正确的”,尤其是在空间有限,机动车和单车必须共享道路时,你会清清楚楚看到这样的提醒——自行车先行,汽车是客人,请勿喧宾夺主。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自行车上长大的荷兰人,从小就在这样一个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社会风气下成长。


△荷兰人的单车氛围实在太舒服了。图/unsplash


当其他国家都以汽车通行量为豪的时候,荷兰人压根不care。他们更追求的是公共绿色环境下的共同愿景,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享受来自大自然的微微清风,比谁都悠然自得。


比美国人直率,比德国人还抠门  


荷兰人其实也不是不开汽车的,而且通常是高个子低配置。


当国内的人在奔驰宝马法拉利争相竞赛时,要是去到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会惊掉下巴。基本上都是小巧的丰田、雪铁龙等等汽车,你会好奇这样的高个子怎么开小车?


也许本地人都会自嘲:还不知道我们荷兰人抠门吗?这些车多省油,还便宜。不然就骑单车,能省就省啊。


△阿姆斯特丹河流两岸风景。图/unsplash


荷兰人是各国公认的“吝啬鬼”,都说“AA制”这种说法, 起初是来自于英美人对荷兰人偏见的说法。当时16-17世纪荷兰贸易发达时期,荷兰商人早就有了彼此分摊,精明计算的意识。


英国人普遍认为荷兰人太爱算账,太没有绅士风度了,于是便有了“Let's go Dutch”的俗语说辞,幽默的美国人后来将这句话引申成了现在说的“AA制”。


有很多段子,诸如“四个荷兰人走进布鲁塞尔的一家咖啡屋,点了一杯水和4根吸管。”都是来嘲笑荷兰人的抠门技术。


△要荷兰人请客,比登天还难。图/微博截图


之前老艺术家调侃过德国人的抠,如果相比起来,荷兰不只是不随便请客那么简单,荷兰式的AA制,可不是大家一齐吃个饭买单时大家除个平均数结账那么简单的。


如果和荷兰人凑一桌吃饭,就算一桌子十几个人,老板都会清楚的记录下每个人点的菜,最后一个个付钱,几块几分都算得一清二楚。


△荷兰著名的空中晚餐。图/dinnerintheskynederland


不仅如此,荷兰人最明显的性格还有一点,比美国人还直率。8年前从英国移居荷兰的作家本·科茨在《荷兰人为何与众不同》这本书里,曾经提到一次令他难忘的经历——


当他理发的时候,一个荷兰的朋友立刻指出来,那个发型根本就不适合他。尤其是对在沟通会尽量避免冒犯别人的英国人来说,有点太火辣了。


但他后来慢慢理解并且接受了荷兰人的直率:“荷兰是一个没有人会假装的地方。”


比如你如果去到荷兰的餐厅,服务员会用非常直接的一句“你们要什么?”来取代“请问你们想点些什么?”这种常规礼貌性的问候语。


△荷兰人表达方式特别直率。图/unsplash


荷兰的这种不大讲人情味的精打细算,还有这种简单直率的性格,其实很多人会归结为荷兰16世纪的宗教改革风潮,当时加尔文教派传播到荷兰,曾经引领过一股独立之争。


虽然荷兰是欧洲为数不多享有宗教自由的国度,他们不需要上帝。但加尔文主义能深入荷兰人内心,他们主张拒绝物质享乐,崇尚个体反思,完全诚实精神。


在荷兰语中甚至有个词专指这种方式:bespreekbaarheid ,即一切皆可谈论,一切皆应谈论,没有禁忌话题。


△和荷兰人说话可以肆无忌惮。图/eatwith


荷兰人看似不讲人情味,实际上只是因为诚实信用的坚守,他们更尊重“规则”这两个字,习惯将“丑话说在前头”。


曾经一家国外网站调查,评选最有诚信的国家,荷兰上榜三甲的理由是——他或许是世界上最喜欢立字据的人。


这种“抠门”也是相对的,你看什么骑单车住小房子,穿衣时尚指数可能在欧洲荷兰简直就是倒数第一第二。


他们不将就这些物质层面的消费,当中国游客忙着跑去“攻占”香榭丽舍大街的LV、Gucci时,荷兰人就爱穿一身休闲夹克、T恤衫配牛仔裤,大裤衩和人字拖帅哥也特别常见。



△网友感叹荷兰帅哥真多/微博截图


他们的钱,似乎反倒更多是花在了各种书店、博物馆、艺术画廊上了,买一本书花费的钱都顶得过大吃一顿,或者就去背着包骑着单车来一趟旅行,这样看来,钱花得似乎有点太不正经了。


同样他们毫无禁忌、透明诚实的性格,还可以体现在荷兰许多老房子的宽大窗户里。


荷兰人不仅造大窗户,还坦白直率到不爱拉窗帘。透过这些大窗户,轻而易举就能窥探到陌生人家的房子内部。


△阿姆斯特丹每家每户都是通透明亮的大窗户。图/unsplash


在公众场合,红灯区、安乐死等等各种话题都完全合法化被讨论着,唯独他们不喜欢讨论教育公平、薪水、养老金或者关于金钱权力的话。


很多人把荷兰近年“还地于海”的政策理念,诠释为一种回归自然的环保态度。从“向海征地”到现在的“还地于海”,荷兰人越来越懂得如何通过科学循环,为自己的家园创造可再生的绿色财富。


毕竟荷兰人向来积极乐天,自力更生,自行车文化培育的是一种自由独立,平等协助的公民意识。他们懂得——与其过度索取,还不如靠自己双手创造。


所谓的抠门直率,不过是因为荷兰人比谁都更讲究公私规则,而且更愿意拥抱一个宽容开放的社会氛围而已。


△“少了我们一个,就是全部。”荷兰人的集体公民意识很强。图/unsplash


如果说德国人是西装革履的工科男,那荷兰人一定是穿着T恤衫、大裤衩、人字拖的理工男。虽然比德国人还抠门,但他身上,流露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技术哲学气质,特别迷人。


他还可能情商不高,说话可能比美国人更加直率,让你有所措手不及。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荷兰就像一个非常有主见又不失远见的天生乐天行动派帅哥,邀你来一场自由飒爽的单车旅游,这样有趣的灵魂谁不爱啊。


△荷兰式的浪漫,是放荡不羁。图/unsplash


参考资料:

城市的容貌:比设计师还龟毛的荷兰政府  The newlens

拥有比总人口数还多的单车,荷兰如何成功发展「自行车文化」  The newlens

为什么荷兰人爱好自行车  交通与运输  李有观

荷兰的城市演变  尤尔根·罗斯曼

认识荷兰:荷兰社会文化探析  戴万稳

Where Dutch directness comes from BBC


本文来自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