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日本年轻人,担心自己会“孤独至死”
2019-10-29 18:00

四成日本年轻人,担心自己会“孤独至死”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WeLens(ID:we-lens),作者: Lens,头图来自:东方IC


很多人说自己孤独,那么,什么年龄段的人最孤独呢?


三菱综合研究所有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岁的女性是最感到孤独的人。


原因也不难总结:这个年龄段可能在职场上不上不下缺少存在感;在情感上,单身的会因为身边人陆续结婚后感到孤立;结婚生育的又可能陷入焦虑……



有的孤独可以排解。


国内一项对感到孤独的职场中人的调查显示,其中75%的人每月至少会花1000元来排解孤独。


有个做“出租自己”生意的阿哲,就讲到很多人租他只是为了倾诉孤独:


“很多客户只是单纯地想找一个人倾诉心事。有个人描述自己的孤独,‘用着好几千的手机,却找不到可以通话两小时的人。曾经六毛的长途拼命地打,现在一千分钟免费通话却不知道打给谁’。”


更多的孤独,只会在内心盘旋、甚至吞噬着健康。


它也影响到了另一个现象:孤独死——人们通常认为那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才会面临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孤独死正在一点点年轻化。


年轻人的困境更难被发现


根据日本去年发布的《第三次孤独死现状报告》:日本29岁以下年轻男女孤独死比例已经分别占到3.2%和8.9%。


孤独死人口年龄构成


相比被国家福利制度重点关照的老年人,年轻人群的孤独死困境更加难以被社会发现。


专门负责清理孤独死现场的公司ToDo-Company曾经用模型再现了一些真实的孤独死现场......



一名死者留下的“垃圾屋”



桌上放着遗书,墙上写着“对不起”几个字。



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去世的30岁出头的女性的房间。


发现时养的四只猫中两只已经死去。



因为急性心力衰竭而去世的20几岁的男性的房间。


虽然家中狗一直在叫,房间里发出异臭,但由于谁都不想成为“第一发现者”,邻居都装作没注意。


《东洋经济新报》就介绍了这样一则孤独死案例:


死者是一位男性。住在市里的公寓中。死后三个月才被人发现。


从留下的印记可以看出,他是趴在床上猝死的。



从遗留的物品看,他似乎不是人们印象当中会落到这般境地的人。


他的房间角落里放着几辆公路自行车。


书架上的相册记录着他20多岁时的生活。


其中一张照片中,他肌肉发达,一看便知曾是体育队的健将。


还有一张照片是他和女友在迪士尼的合照。女生留着波波头,模样可爱,两人对着相机开心地比出剪刀手。


经调查,把他引向孤独死的事件发生在他35岁壮年之时。


那一年,他突然得了抑郁症。



之后,他开始借高利贷,经常缺勤,在40多岁时被辞退。


失去工作后的他闭门不出,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靠社会保障金过活。


陪着他的只有一只乌龟、一只兔子和一只猫。


在他死后,这三个宠物命运各不相同。


被发现时,兔子已成了一具干瘪的尸体。


乌龟正在恶臭的水槽中奋力扑腾。


而猫靠水槽和兔粮,撑过了这三个月。



与老年人那种生活不能自理造成的孤独死不同,年纪轻轻就孤独死的,常常是因为遭遇人生意外后,没能再站起来。


在失业潮与单身率一路攀升的当下,这种风险越来越大。


男人的尊严使他们难以开口求教


除了孤独死正在年轻化,还有一个现象:孤独死的男性要远远多于女性。


对于个中原因,《男人的孤独死》作者长尾和宏是这样分析的:


女性更擅长经营人际关系,男性相比之下人际关系网更稀薄。


男人的尊严使他们难以开口求救。


去年日本的年度流行语大赏中,有一条就:“大叔的孤独”


这个词乍一听,不像“年轻人的孤独”或“老年人的孤独”那样容易被共情。但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一份调查显示:独居的中年男性中有30.3%表示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人(女性的数据是9.1%),15%表示两周内与人交谈的次数为一次以下(女性的数据是5.2%)


他们比外人想象得要孤独得多。



这个事实也能在孤独死者被发现天数的数据中可以看到。


孤独死尸体被发现天数男女比例


将近一半的女性死者在三天内就会被发现。


而在男性当中,这个数据只有37.5%。



男性身边的人都跑哪里去了呢?


NHK曾经追溯过一位孤独死的男性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这些人际关系的。


这个住在神奈川县的男性,死于肝硬化。


在他屋子的一角,有个冲浪板,和一张他年轻时和友人去海边时拍下的照片。



记者循迹来到他曾经光临的冲浪用品店。


据店主说,这位男子在20多岁时每周都会来到海边。


那时的他开朗健谈,通过运动认识了很多朋友。


28岁时,他结婚了。并有了孩子。


一切看上去都一帆风顺。


但在39岁时,孤独死的倒计时骤然开始了。


那一年,他离婚了。


并随之开始了独居生活。


他之前的朋友此时都在哪儿?


为此,记者特意造访了一位死者的老友。


老友说,他俩以前经常一起去滑雪。


但40岁之后由于工作繁忙,两人渐渐失去了联络。


“年纪越大责任也越重,要做的事情也越多。慢慢地交情就变淡了。”友人说。


40多岁的时候,这位男子的父母分别离开了人世。


差不多同一时期起,他和亲戚们也慢慢疏远了。


他这时只有工作了。


斩断他与社会之间最后这条链接的,是三年前查出的糖尿病。


因为糖尿病,他开始不得不大量休假。


患病第二年,他就被公司辞退了。


一开始他没有放弃。他找遍了能够兼顾自己身体状况的工作。却始终没有找到。


某一天起,他开始闭门不出了。在他的房间中,记者看到了大量的空酒瓶。却完全没有看到药物、医疗卡之类的痕迹。



他的死因表面上是肝硬化,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孤独死中最常见的“自我忽视”。


即死者完全放弃维持基本生活的意愿,对于自身健康问题也不管不顾。


自我忽视也被叫做“慢性自杀”。


自我忽视的人不好好吃饭,不去看病,不打扫卫生,也不联系他人。


哪怕健康状况恶化,也没有自我拯救的意愿与开口求救的动力。


他们已经彻底困在孤独的谷底,不打算,也没办法逃出来了。


据调查,最容易陷入这种局面的是未婚单身者、非正规劳动者以及家庭主妇在内的无职业者。


尤其是非正规劳动者,因为收入与工作场地不稳定,人际关系流动性大,他们被社会孤立的可能性也最大。



侵袭男性的孤独,并非只是日本社会的孤立现象。在中国,一份婚恋网站的调查显示,单身男女的孤独指数为78:68.9。而且,和通常的印象不同,只有一半的男性愿意在感情中主动出击。


他的狗在叫,屋里发出异臭,但邻居都装作没注意......


根据日本《第三次孤独死现状报告》,第一个发现尸体的通常是物业管理人员或房东,其比例超过27%。


发现的原因多是因为房东注意到租户拖欠房租,或有快递滞留。


还有一些情况则是因为邻居闻到了尸体散发的恶臭。


当代公寓生活邻里交情很浅,很多人即便对他人的安危产生怀疑也很少主动去确认。


另外一部分情况是由亲友发现的。


不过女性被亲友发现的概率要足足高出男性10%。


第一发现者的构成


由于孤独死现场的体液与异味的清洗费用庞大,很多房东都在想办法规避这种损失。


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向房东们提供一种”孤独死保险“,用来补偿修缮与清洗费用以及当事人未缴的房租。


作家菅野久美子说,日本是一个有着1000万预备军的孤独死大国。


日本调查网站しらべぇ曾做过一项调查:有 44.3% 的20多岁男青年、38.4% 的20多岁女青年担心自己将来会“孤独至死”。


之所以“孤独死"会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据分析,重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甚至不喜欢拥有性伙伴、同居伙伴。


“孤独”先成为生活常态,然后才是“孤独死”的极端结果。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预计,到2020年,日本男性一生不结婚的比例将达到26.0%,女性达到17.4%。到2030年,终生不婚的男性将达29.5%,女性达22.5%。


而且,孤独死现象并不是个例的总集,这背后还有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薄。加上日本传统上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思维习惯,都助长了“无缘”社会的形成。


这其中的很多特征,也正在中国出现。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20岁~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约2000万。


婚恋与否是正常的自由,“孤独”本身也是常见的、必不可缺的心理状态,但在更漫长的人生里,人还是要活在爱与被爱当中——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WeLens(ID:we-lens),作者: Lens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