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退休的3.5寸软盘,曾是核武库最可靠的信使
2019-10-30 13:55

快要退休的3.5寸软盘,曾是核武库最可靠的信使

Photo by Hello I'm Nik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研究社(ID:yysaag),作者:南回归线


近期,根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C4ISRNET的报道,美国空军正用一种“高度安全的固态数字化存储解决方案”取代了它用来管理国家核武库的软盘——没错,就是会被今天的孩子认为是“保存键”的那种。


“孩子说:你竟然3D打印了一个保存图标!”


一片3.5英寸1.44MB的软盘(Floppy Disk)能装下什么?一张不算大的手机壁纸,半部《鹿鼎记》,或者是三分之一首普通音质的《说好不哭》。


在游戏容量动辄就能达到几十上百G的今天,回首软盘盛极一时的那个年代,一切好像都变得遥远而虚幻。它是个人计算机上最早的可移介质,从1971年到1996年,从第一张到50多亿张,软盘一度成为“保存”的代名词。


大多数人对这个图标都不会陌生


尽管技术的更替最终让软盘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但视野之外,软盘其实依旧在特定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90年代初,日后的“软盘之王”Tom Persky接到一通电话,询问他要不要用250美元购买“FloppyDisks.com”的域名。他拒绝了这个看起来颇为高昂的报价,但他的妻子抢过电话,促成了这笔交易。Tom Persky最终成为了FloppyDisks.com的所有者和运营者,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这个以软盘销售为主营业务的网站有一套与当下环境不太搭调的商业模式。它的一半订单来自网店,另一半则来自电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复古,然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Tom Persky得以与客户建立起更为紧密、融洽的关系,也得以了解这些人如何在当代使用软盘。



“有些人就是喜欢软盘。” Tom Persky曾举过一个法院书记员的例子,以文字记录为主的工作使他对容量几乎没有需求,他习惯了用软盘,他觉得这个用起来很方便,所以他就会一直用下去。


当然,少之又少的个人需求并不足以支撑起Tom Persky当下的软盘业务,仍在使用软盘的部分行业才是这个产业依旧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软盘独霸市场的年代里,数以万计的生产设备都需要通过安装着软盘的计算机进行操控。这些“高科技”产品大大提升了当时的生产效率,设备的使用寿命更是达到了50年往上——可惜软盘并不能活这么长。


不菲的造价让企业很难下定决心抛弃这些兢兢业业的老旧设备,毕竟它们的确还能正常工作。于是乎,相比于更新换代,为这些老古董购置、保养软盘似乎成为了更经济的选择。


2010年前后,软盘即将正式停产之际,Tom Persky尽自己所能购置了最后一批软盘,他曾担心百万余张3.5英寸软盘是不是太多了,但如今他发现自己还是过于保守了。随着供应的枯竭,竞争对手的退出,买方市场成为了卖方市场,他的投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FloppyDisks.com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软盘供应商。为了增加库存,他甚至进一步开展了回收软盘的业务。



不过回光返照也就到此为止。时代在进步,已经停产的软盘却是卖一份少一份。软盘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正在一天天逼近。



2014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播出的知名美国电视节目《60分钟》披露,在美国空军的战略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SACCS)中,担负起通讯功能的电脑其实是1976年推出的IBM Series/1——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使用比起3.5英寸软盘更为古老的8英寸软盘来读取机密文件。



很难想象,这个管控着洲际弹道导弹、核轰炸机,主要用于向核武部队传输紧急行动讯息以及发射武器指令的军事系统竟然一直在用软盘输送信息。


据美国军方当时的回应来看,软盘和相关科学技术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他们希望在操作这种关键武器时能确保最高的可靠性与效能。这套通讯系统不接入因特网,没有IP地址,几乎不可能被黑客攻击。因此,即使“旧”了点,他们还是更倾向于使用它。



可惜这套说辞并没能打动美国政府。2016年,美国政府问责局发布报告称,纳税人每年都需要耗资610亿美元来维护政府部门中老旧的技术系统。一来这些系统的相关硬件越来越难采购,二来新一代的技术维修人员也不懂如何维修这些古早的设备。与对现代信息技术系统进行投资相比,维护老旧系统的开支要高出整整三倍。



针对美国核武部队还在使用上世纪的软盘这件事,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瓦莱丽·亨德森表示:“这套系统之所以仍在使用,简而言之,是因为它还能用。”


为了降低维护开支,美国国防部最终决定对SACCS进行现代化数字设备升级,并拟于2017年底将这些软盘全部更替为更为安全的存储介质。


然而这项工作似乎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棘手一些,直到今年6月份,8英寸软盘才正式从SACCS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当下已经十分普及的固态硬盘。



相较于美国,日本的“怀旧情结”更重。根据日经社上个月的报道,在日本,不仅是中小制造业,甚至连汽车领域的大企业都在找电脑维修店给老旧电脑续命,这其中就包含有30年前配备着5.25英寸软盘的电脑。


正如之前所说,价格不菲的生产设备使用寿命不短,动辄上千万日元的更新费用往往会让企业望而却步。生产设备不更新,与其配套的电脑自然也不敢随便更新。于是,“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了日本制造业的真实写照。



据日本机械工业联合会6月发布的生产设备保有期限实况调查显示,日本引进使用至今超过30年的生产设备达到了总数的19.1%。由此可以想象,日本还有多少企业仍在使用配备着软盘的电脑。


虽然勉强还够用,但这些老旧的操作系统不能更新,装不上最新的控制软件,不仅难以维修,一旦连上互联网,还容易被病毒攻击。长远来看,尽快将这些老旧电脑更新换代才是日本制造业的出路。


高福利的北欧国家更新硬件的速度可能要快上一些,但大概也没快上多少。直到2015年,挪威的医生们还是每个月都会从挪威卫生局收到一片3.5英寸软盘。



在挪威,每位公民都会选择一名医生作为他们的日常医生,公民和医生之间的对应记录由政府进行维护。由于公民可以随时切换有空位的任何医生,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向医生发送其负责的公民名单。


为了避免泄露病患信息,也为了节省开支,挪威政府最终选择了容量小但够用的软盘。事实上,直到2016年,挪威政府才逐渐开始停发软盘,强制医生们使用电子患者记事系统。挪威的医生们也终于就此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将早已被淘汰的软盘更新换代看起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落实起来往往并不容易。


不少人可能知道,大多数飞机都在使用软盘装载数据库,导航数据库文件也只能通过软驱装载到飞机的机载导航数据库中。



然而软盘容量小,时间一久还很容易老化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才成功实现U盘装载导航数据库的山东航空颇废了一番功夫:



不像个人换台电脑那么简单,整个企业乃至行业的更新换代要顾虑的东西更多,耗费的时间财力也更多。2010年左右就宣告停产的软盘之所以能够坚守岗位至今,并不是因为它的素质过硬或是人们对它依依不舍,只是因为培养新人上岗有时候太过麻烦罢了。


机务人员使用U盘装载数据库



今年7月, Linux做出了不再继续支持软驱的决定。


在这次Linux 内核的提交当中,Linux内核的创始人Linus Torvalds将软驱标记为“孤儿”。这个“孤儿”和我们有时会在竞技游戏中遇到的那种不同,它指的是目前没有开发人员能够或愿意支持这部分代码。如果没有其他人出现继续维护、开发它,那“孤儿”模块最终就可能会被弃用并删除。


早期的Linux也曾装载在软盘上


简单来说,就是如今没什么人用软盘了,所以读取软盘的软驱也没什么存在的必要。


回到二十多年前Linux还装载在软盘上的那个时代,似乎很难想象有一天它连软驱都不再支持了。就像今天的我们回头望去,同样很难想象在当初的动画片中,只需要一片软盘就可以毁灭世界。



科技浪潮翻涌之间,软盘最终也没能成为大魔王或是救世主,它只是捧着保温杯,一点一点,让出了身后的舞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研究社(ID:yysaag),作者:南回归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