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完《武林外传》的第20遍,我不“南”了
2019-11-08 20:00

刷完《武林外传》的第20遍,我不“南”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赵一初,题图来自:《武林外传》剧照


临近年底,国考逼近。


今年报了名的李霖,进入了高强度的复习阶段。复习间隙,李霖又一次打开了《你好旧时光》——这部改编自八月长安原著的校园剧,像是她的一颗治愈药丸,“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累了都想打开看一看。”


和李霖用同样的方式自我解压的年轻人有不少。当步入成家或立业的阶段时,焦虑源总是你追我赶,从四面八方前来,将我们围的透不过气来。对于李霖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打开那部压箱底的神剧,就是突出重围的快速通道。


失去方向了、快要撑不下去了、孤立无援了——打开它,就像走进了一个弥漫着治愈分子的快乐城堡。你带着一身疲惫入内,再沾着快乐重振旗鼓,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摆脱负能量的自我救赎。


这些压箱底的剧里,到底藏着什么能让我们与生活和解的秘密?



时光机 


“生活最重要的就是relax”、“只要活着就一定会遇上好事的”、“幸福是不会自己走过来的”,只要你时常在互联网冲浪,就一定看到过小丸子这位小学生“人生导师”的经典语录。


每当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田晓都会翻出《樱桃小丸子》,投入到稚嫩、简单却又纯真的剧情里。



在田晓心里,好剧有很多,但《樱桃小丸子》是她在高压之下最喜欢重温的一部。“潜意识里我特别喜欢小丸子那个年龄段,那时候最大的烦恼是写作业,最开心的就是放假,有好吃的全世界就都美好了,难过的时候能蹦出人生哲学来——简单但是不肤浅。《海绵宝宝》和《猫和老鼠》也有这样的感觉。好像它们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不破碎不复杂但也不迎合,夸张里包含很多真实。”


影视剧像琥珀一样把最好的岁月凝固,可以让人时时拿出来回味。


如今田晓日渐长大,繁忙的学业,加上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惘,“除了日常吃喝睡忙,剩下的基本就是闲余时间的焦虑。”各种无法言明的压力让她时常想起小学时的无忧时光:课间和小姐妹一起跳皮筋,中午偷偷去河滩耍水,冬天脚上套着方便面塑料袋当滑雪板……用方便面纸袋子剪成一缕缕的细条,整合起来,再用一个铁圈套拢着,拿打火机给黏好,做成毽子玩……


《樱桃小丸子》中固定的场景,就是小丸子家——一栋日本普通居民楼。基本上每集都会出现,无论白天或是晚上都很温馨,特别是晚上,放学的放学、下班的下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唠嗑,真是惬意。


“放松是真的,觉得平凡地生活着也很美好啊。”田晓说。


同样让人回到小时候的还有《家有儿女》。


一间不那么宽敞的房子里,上演着一家五口嬉笑打闹的温馨日常,刘星在跟小雪拌嘴,胖嘟嘟的夏雨挥着手臂满屋子乱跑,刘梅嗔怒着责备淘气的刘星,夏东海则在另一边和颜悦色地疏导……一家人吵吵嚷嚷,好不热闹。


打开B站的《家有儿女》第一季,熟悉的前奏响起,熟悉的面孔出现,满屏的“合影”弹幕像列队一样整齐地涌来——全媒派曾把这种刷屏称为“弹幕烟花”,看到占满整个屏幕的绚烂流动,就像观看一场具有社会文化仪式感的烟花狂欢,让人为之触动。


林尧是《家有儿女》的忠实观众,对于她来说,这部剧不仅搞笑,更是一种载体,她通过它来回溯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每次重温《家有儿女》都让林尧有种回到过去、忘记当下烦恼的感觉,那时候的张一山还不是《余罪》里仗义的卧底警察,杨紫也还不是后来的四小花旦,一切最初的模样都让林尧感慨:“每次重温这部剧,我都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小孩,剧里的人也都没有变。那种感觉就很治愈。”



很多曾经观看《家有儿女》的温暖回忆会在眼前浮现。“那会没有海报,我从网上下载好剧照,找同学的爸爸帮忙用他单位的打印机彩打出来贴在墙上。这个剧应该是每天下午13:05在中央八套开播,我每次都掐着时间看,那时候一天就播两集,特别珍惜,所以看得时候也非常有仪式感,回家先洗手再拿个板凳坐电视前。我看完还会和姥姥讨论剧情,会去模仿里面的人物的说话和动作,还有衣服什么的。”


再度重温的时候,B站的弹幕也成了林尧看剧时颇为珍贵的小细节。“像是一群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当年说不定这些人也和我一样,拿个小板凳在电视前守着呢!主题歌一响起,我就会觉得这就是我们的主打歌!”


长大以后,日子匆忙,看剧好像也浪费时间。林尧现在看剧的频率不高了,只能抽空去看看B站的混剪,作为生活的调剂。但也有一些东西没变,比如这部剧让她对风趣温暖的家庭氛围十分向往——“有活泼的弟弟们、有爱彼此的父母、有疼爱自己的姥姥爷爷,虽然吵吵闹闹,但家庭的氛围是幸福的。”


“别人生来就拥有的东西,我要付出很多才能够获得,我也没有剧中人那样自信乐观,所以小时候超级羡慕他们家。2019,到了我自己可以成家的年纪,我依然很羡慕,因为更明白达到剧里那样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能量场 


时隔十八年,2019年,《千与千寻》在国内上映。这部告诉我们成人世界并不完美的动画电影,也用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宫崎骏说:“我想做的是告诉孩子们怎样好好地生活在这现实中。”于是,千寻以最现实的方式长大,她为拯救父母所做出的努力,所表现出的勇敢,也成了许多人成长路上的参照物。


“小千对于我更像一个精神符号。我每年都会看一次,她就像我内心的一个小孩一直陪着我成长。”特别是长大后,面对世界的茫然和时常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跟家人出现分歧、工作上遇到复杂的事情时,她就会重温一遍《千与千寻》,“看小千是怎么始终单纯又坚强地去面对复杂的世界,然后继续回到我自己的生活里作战。”



前几年,于莎经历过一段低落的日子。“父母生意失败,家里经济一度不太好。我是被父母捧大的小孩,家里忽然的改变,最初我很难适应。”这样的变故让她更理解千寻,“想到千寻不顾一切艰难险阻也要救回变成动物的爸爸妈妈,而我不能只是失落或抱怨,千寻让我看到了自己软弱的一面。”现在于莎逐步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父母,“困难应该是蛮多的,但起码我应该去尝试吧。”


于莎最近一次看《千与千寻》是在国内电影院上映的时候。神奇的是,她在电影放映当中睡着了,最后又在片尾音乐中醒来。“我以为我会因为睡着愧疚,但是却意外的特别安心。”这个巧合不由地让人想起电影末尾,千寻最后被白龙送出,与父母重新相聚。午后暖阳照拂,过往的一切似乎只是一场梦。


吉卜力工作室的另一力作《侧耳倾听》,也是颇有伤感色彩的一部作品。由于长期工作积劳成疾,导演近藤喜文在完成《侧耳倾听》仅仅三年之后,就因为主动脉剥离而去世。


作为近藤喜文的绝笔,这部表面上描摹少年少女初恋心事的故事,实际上真正的母题则是个人成长。天泽圣司对月岛雯说的那句“为了让我的名字早点出现在借书卡上,我看了好多书”也成了激励许多人追梦的名台词。


在这部电影的豆瓣页面中,一位名叫野次馬的网友说:


这是一个我早已错过的故事,我没有在十五岁看到它,我早已进入了不用借书卡的年代。现实中,只有我一个人与图书馆天荒地老。即便如此,我还是感谢它赐予我的全部勇气。一五年夏去了多摩市。走在コンクリートロード上,山雨欲来,穿过长长长长的階段,从来没有觉得他们如此真实过。


与这条短评的感受类似,“看这部电影有一种世界很大,要有梦想去实现的感觉。”卫婷如是说。“里面的人物平凡得真实,平静得简单,每个小小人物都有自己大大的梦想。不管是明确自己去学习制作小提琴,还是想好好写小说,甚至不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会在不安中期待,去眺望未来。”


她还记得自己在高中时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时内心所感受到的震颤:“是元旦那天的深夜,很冷。我看完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这种哭不是伤感,而是一种感动和期待:“主要是感动,就觉得这一辈子要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要去爱喜欢的人,去感谢应该感谢的人!”


感动之余,卫婷还为《侧耳倾听》写了一篇日志,她写道:“只身一人,毫不畏惧。为寻找梦想活着,坚忍心中的孤寂。”


“那个时候我高中吧,看完这个电影觉得自己不一样了,看问题的角度更明确,会问自己:你真的想做这件事么?是你喜欢的事,还是别人告诉你好的事?”从高中到现在,卫婷每年都会固定看《侧耳倾听》一两次。月岛雯和天泽圣司变成了她的情结,“就是这里让我对小提琴有了执念,工作之后就去学了!”



现在已经工作的她,日子虽然紧凑,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但也会把自己的晚上安排的满满当当,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除了学习小提琴之外,她也在挤时间学习着尤克里里和网球。


 乌托邦 


13年前,在一个叫做七侠镇的地方,曾经有一间同福客栈。客栈里的人,带着无数观众圆了一回武林梦。前80回结束后,众人还在自己的世界里演绎着之后的江湖故事。


至今,在音乐APP打开《武林外传》片尾曲《侠客行》,近2万条的评论,浓厚的怀念气息扑面而来。



对曾杨来说,看《武林外传》已经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我不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去看《武林外传》,一般只是心血来潮的想起了里边的某个情节,就去看某一集,然后就顺着这一集又把整部看了一遍…可能本来只是每天看个1、2集,但是在高压时期,也许每天能看一串。”


曾杨迷恋《武林外传》塑造的“家庭”感。“我在观剧的同时,会觉得自己也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这个‘家庭’给我带来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对我来说会有一种‘避难所’的感觉,是相对于不仅高压,而且孤独的现实生活而言的。”


《武林外传》像是个乌托邦,是理想化的、与现实所不同的世界。“他们和观众的区别是,他们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命运,永远是和朋友手握着手一起的。因为他们活在剧中,他们多半不会被命运分离得太远——邢捕头调走了也不过就是在十八里铺,没事就能去一趟。而且,大家彼此都是掏心真诚相待,放心的分享自己所有的细枝末节。”


“负面情绪吞噬了我本人,但我的朋友们把我救了出来”的桥段,在武林外传里随便找几集就是。“掌柜的通常是那个开导别人的人,但是作为‘灯塔’的掌柜的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所有其他的伙伴都能拉她出来——这个真的就是乌托邦生活本生活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再亲近的友谊,都很难实现完全的坦承和包容。“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我不觉得我有资格这么麻烦别人,相对的,我也没办法永远接纳别人的情绪。”曾杨坦承,最近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个朋友失恋了,她试图把朋友带离泥沼,但反而被对方的负面情绪拖进漩涡,“本来我是去救溺水的人,结果被溺水的人拖下去了。”



《武林外传》无疑成了不完美世界的平行时空。曾杨说,时间长了,当自己沉浸在其中以后,这个剧的气场会留在自己身上。“这种家庭式剧,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安定’,会有一段时间你不害怕所有的变化和挑战,你觉得仿佛转身以后大家都在,这种感觉。”


这种乌托邦式的家庭感同样也存在于经典美剧《老友记》。无论何时何地,每当《I’ll bethere for you》的音乐响起,还是会有很多人忍不住摇头晃脑,一秒浸入到欢乐的剧情之中。甚至有人编了绕口令“生活不如意,重温老友记”。


曾杨同样也提到了这部剧。“在现实世界里,人和人的相处无论多么亲近,但大概率还是会给自己‘留一线’的。但《老友记》不是,他们彼此之间是完全真诚而彼此相信的。”


曾杨提到了两个情节:Chandler和Monica准备买房搬走时,还不忘给Joey留下养老的阁楼;Joey在知道朋友们未婚先孕时怕她们做未婚妈妈太辛苦,第一反应就是买戒指向她们求婚。“现实生活中会有人负责朋友的一辈子吗?我不觉得这个概率有多高。”曾杨说。


郑宇也迷恋《老友记》中的这种氛围。从高一暑假开始追剧的他,到高三毕业完整追完,《老友记》几乎伴随了他整个难忘的高中岁月。“开心不开心的时候可能都有在看老友记,就好像一起成长一样。高三压力比较大,周末吃饭的时候就会边吃饭边看一集。”


后来长大了,再看会觉得老友记中的价值观,友情能给他很积极的力量。“尤其是在不开心的时候,感觉他们就好像自己多年的朋友,他们十年了感情还这么好,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对生活和身边的人都是积极的态度,就非常棒!”


这种积极、亲密的理想化的友谊,也会对他审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产生影响。他提到《老友记》中印象深刻的一集:菲比过生日邀请大家聚餐,很久没见面的老友们只有Joey按时到了,剩下两对不仅迟到很久,而且心不在焉。“这个事情在我们身边就很有可能发生,自己不开心的时候也可以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一想,是不是太自我了。他们六个人关系这么好,也会闹别扭——所以说,感情真的需要珍惜和维护。”



现在郑宇一个月会看两到三次《老友记》:“上次看应该是两周前了。当时就是比较低落吧,想自己安静地坐一会,就随手打开了一集。”《老友记》里大家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真诚让他感到非常珍贵。就像片头曲所唱的那样,“I'll be there for you, like I've been there before.”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剧目,很多人心中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精神支柱。譬如日剧迷口中的“冬天看东爱,夏天看西瓜”,还有韩剧迷最难以忘怀的《请回答1988》……总有一些剧,能让你在观看的时候,把自己的状态从“活着”调整为“生活”,然后继续去过近乎相似、但又不同的每一天。



虽然唱了“我会永远在你身边”,但老友记前半段的歌词同样真实:“没人告诉你生活会是这样。你滑稽的工作,你的差劲,你半途而废的爱情,就像开车的时候卡在二档,无法迅速前行。”


事实如此,每个人都在“被打倒”和“站起来”中反复操练着,练就一身“自我调节”和“原地复活”的能力,也是眼下最大所需。


毕竟,生活的真谛早被《侠客行》道出了:“这世界有太多不容易,但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要升起,希望永远就在你心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赵一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