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在《创造101》上发什么弹幕?
2019-11-19 11:40

青年人在《创造101》上发什么弹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china-youth-study),作者:陈志娟 丁靓琦,原标题:《

狂欢与理性:青年群体弹幕使用研究——以网络综艺类节目<创造101>为案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



“弹幕”(Barrage)是一战期间开始使用的军事术语,指的是同一时间内发射出大量子弹或者密集的炮火射击,密集子弹或炮火像一张幕布[1]。2006年底,日本动画视频网站Niconico(简称N站)为用户提供实验性质的留言字幕功能,用户发表的评论实时地显现在动画上,密集的评论仿佛漫天飞过的弹丸,这是“弹幕”的初样[2]。


2008年、2010年,中国两大弹幕视频网站AcFun(简称A站)、Bilibili(简称哔哩哔哩或B站)分别引入这种即时评论的功能。近年来,除了漫画、动画和游戏社区,土豆网、爱奇艺、乐视网等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也纷纷启用弹幕。斗鱼TV、战旗TV等网络直播平台更是将弹幕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弹幕”作为一种强开放性的动态交流媒介,在使用上出现了大众化和常态化趋势。丁依宁(2015)认为,尽管我国对“弹幕”的语义和用法有所改变,即不论评论数量多少,只要符合流动性、覆盖性的特征,都统称为“弹幕”[3]。吕鹏、徐凡甲(2016)也认为,在视频内容上、横穿视频内容的所有评论都是“弹幕”,不计其评论数量也不涉及评论的内容[4]。本文认为,“弹幕”是指用户实时互动,在视频内容上发表的“即时评论字幕(Danmaku)”。


本研究拟以2018年腾讯视频独播的,受众为广泛意义上的青年群体的网络综艺类节目—《创造101》上的弹幕为研究对象,综合对节目弹幕的内容分析及其用户的深度访谈,发掘青年群体在综艺类节目的弹幕使用上的特性和心理机制。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


来源:视觉中国


目前国内外有关弹幕的研究大部分从弹幕的形态出发,考察弹幕的传播模式[5],火爆成因[6],功能与效果[7],弹幕及弹幕视频的特点[8],弹幕文化的特征[9]等,从用户向度对弹幕用户的使用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诉求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对弹幕用户使用行为的研究主要考察用户弹幕使用情况及使用特性。有研究指出,用户使用弹幕主要是为了刷屏、评论、剧透、科普和无意义的情绪宣泄[10]。弹幕的玩乐特性使得用户在使用弹幕时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观点,不用考虑与评论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11]。这种自主性并非是完全自由的,吴德胜等人的研究发现,弹幕用户虽然能够利用弹幕进行双向的对话交流,但这种交流是依靠仪式去维持的,由于小群体的仪式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所以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反而会受到“孤立恐惧”的支配[12]。


弹幕用户心理诉求研究文献多数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国外的研究指出,用户生成的媒介(UGM)使用者主要从三种途径中获得满足:消费内容(包括信息搜索和娱乐)、参与其中(基于社会互动和群体发展目的)、生产新内容(基于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目的)。弹幕作为一种UGM形式,弹幕用户能从中满足对信息的需求、休闲娱乐与互动交往的需求,以及群体归属感的需求[13][14]。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也经常被研究者作为理论支撑。


有研究将弹幕文化的自由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与狂欢节的全民性、仪式性和平等对话进行对照分析,指出弹幕文化很大程度上彰显了用户的狂欢心理[15]。另有研究将游戏理论与狂欢理论结合,认为弹幕用户通过调侃或吐槽对视频进行拆解和重构,目的是借由狂欢化的表达实现娱乐消遣[16]。还有研究发现,弹幕用户不在乎弹幕内容的实际意义,只关心自己发布的弹幕能够在视频上出现,并与其他人的弹幕构成满屏滚动的“壮观图景”,这出于一种“纯粹的玩乐”心理[17]。


已有文献对弹幕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心理诉求的研究以质性研究居多。这些研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弹幕用户行为和心理诉求进行考察,但研究结果难免有主观导向。此外,现有的研究聚焦于弹幕网站视频和电影中的弹幕,未能敏锐捕捉到目前弹幕多屏共生、用户群体泛化的事实,没有关注到综艺类节目中的弹幕使用情况和作为媒介表达的弹幕的特性。


鉴于此,本研究从青年群体使用弹幕的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来发掘青年群体在综艺类节目中的弹幕使用特征。《创造101》作为网络综艺节目中弹幕使用十分成熟的代表,节目受众和弹幕使用者绝大部分为青年群体(《创造101》第十期直播时,腾讯视频推送的粉丝大数据显示,《创造101》的观看人群中90后群体占比57.1%,00后群体占比21.3%。由此可见,观看《创造101》且参与评论的人群以青年群体为主),是本研究选择的切入口。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问题是:


Q1:青年群体在观看《创造101》等综艺类节目时,发布了什么内容的弹幕?这些弹幕文本反映了何种群体特性?


Q2:青年群体发布上述弹幕内容时,背后有哪些心理诉求?


三、研究方法


来源:视觉中国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创造101》中的弹幕文本及其用户进行分析。研究者使用python实现了一个腾讯视频弹幕爬虫数据抓取,获得了10期节目弹幕,共计321598条[骨朵数据统计的弹幕总数为:1163496条(由于弹幕使用人数多,弹幕数量庞大,弹幕网站实际上采用了“窄播”的方式,因设备、带宽负荷等综合因素,需要对弹幕数量以及随视频影像出现的弹幕数量采取一定的控制。因此,一档视频节目的弹幕总量与受众在观看节目时看到的弹幕数量并不一致)](截至2018年8月10日),按照弹幕出现的先后顺序(以节目时间为线),以30秒的间隔将统计到的弹幕分成3166个文本,并随机选取了20个文本(共计2421条弹幕)进行分析。


同时,本研究还进行了深度访谈,将访谈对象锁定为在这档节目中发布过至少20条弹幕的19~24岁的用户。在综合考虑用户学历、地区、性别等因素后,选择了8位用户开展了无结构式深度访谈,以期直接把握青年群体的弹幕使用习惯及心理诉求,探讨他们是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来利用弹幕这一强开放性的动态交流媒介的。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



四、研究发现


来源:视觉中国


研究者根据弹幕的内容将2421条弹幕进行编码后发现,《创造101》弹幕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见表2)。





这些弹幕内容充分体现了弹幕这一“自由言论广场”的特点,通过对《创造101》的弹幕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及对受访者开展深度访谈,我们发现青年群体在综艺节目的媒介表达上有如下显性与隐性的两面呈现。


1.狂欢:青年群体弹幕使用的显性特征


(1)狂欢化的情绪表达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并区分了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这是其狂欢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其中“狂欢节”指一个特定的节庆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打破层级壁垒和礼仪约束,尽情欢乐,平等交往,过着充满欢笑的“第二种生活”,巴赫金将人的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务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


而“狂欢式”是狂欢节上的一切庆贺活动、礼仪形式的总称,它是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在场的人们无不被狂欢节的氛围浸染着,并自觉加入其中,通过演绎各种具体的狂欢内容,通常主要涵盖四个范畴:(1)取消等级制度,“随意而亲昵地接触”;(2)“插科打诨”;(3)“俯就”;(4)“粗鄙”,来实现“狂欢化”的表达。


有研究者指出,虽然弹幕用户使用弹幕并非一种节日行为,刷屏作为一种仪式凸显了狂欢的性质[18]。本研究发现,《创造101》中的弹幕充分体现了狂欢的特性。研究所选样本中,“加油打气类”“报到打卡类”和“情绪表达类”的弹幕占比多达31.52%。类似这些弹幕的刷屏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快感,还营造了特殊的“节日”氛围,引起同好者的效仿。节目引发的各种内容的弹幕飞满屏幕,这是一种“建立在热烈氛围和绚丽色彩基础上的多音齐鸣,是大俗大雅、超越传统的狂欢化美学境界”[19]。


弹幕用户不仅仅观看弹幕,还主动发布弹幕,参与到弹幕营造的“狂欢”中,演绎着“狂欢化”的表达。大量的刷屏弹幕背后,是他们情绪宣泄的心理诉求。


(F2)我都是纯呐喊式的为女鹅(儿)加油,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看到大家都在一条一条地发,我就也跟着发,闹腾得很开心。


(F3)我发的弹幕大多数都是Pick类的,都是支持杨超越相关的,我只Pick她,所以只发关于她的。我觉得大部分弹幕都是情绪化的、灌水的,不过能带给人快乐,这也是弹幕的意义。


(F5)我还是比较少发的,发的也都是拉票的,是粉丝们专门想的很押韵的那种,类似于“你不投我不投,菊姐何时能出道”。所以有一点表达情绪的感觉。


(2)游戏化的压力宣泄


互联网时代,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意识被激活,“传播快乐”的心理诉求越发强盛。[20]斯蒂芬森在大众传播游戏理论中指出了传播的游戏特质,即“允许人们沉浸于主动地游戏之中”[21]。弹幕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游戏特性。弹幕虽然可以承载信息,但其核心功能却不在于高效地传递信息,而是通过“实时反馈”为用户构成共享的观看经验,带来主观上的游戏般的愉悦。这种情况在《创造101》中尤为突出。访谈中,8名受访者中有5名均提到,弹幕本身没有提供实质性的信息,但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和娱乐性。


(F3)虽然有些弹幕表达了观点,但我觉得大部分弹幕都是情绪化的,都是灌水弹幕。不过人们以这种玩乐的心态对待弹幕,的确能够释放压力。


(F6)弹幕上有一些段子很好笑,能带给人们快乐,我觉得这是它的意义,我也是因为这一点才用弹幕的。


(M1)现在的电视剧、综艺都好无聊啊,反而是大家在弹幕中对节目的吐槽很有趣,这个吐槽也并不是消极的,就是get那种有趣的点吧,就像发现有一幕有明星两眼发光啊,说吴宣仪跳舞的时候肚子上有小赘肉啊这些。我觉得发弹幕能让节目“焕发新生”。


(M2)我发弹幕的时候是真的不考虑太多的,发弹幕这个行为本身让我开心就足够了。


这种在意玩乐、享受的取向恰恰说明了弹幕用户的“游戏心理”。现代社会,青年群体在学习、就业、家庭、生活、社交、婚恋、经济等方面都面临着压力,传统的渠道难以满足他们宣泄压力和焦虑的需要,而弹幕低门槛、开放性强、允许张扬个性及追求感官刺激的特点恰恰与青年群体的宣泄性需要高度吻合。感叹“平时已经够累了”的他们,更倾向于在虚拟空间中“轻松做自己”。


(M2)年轻人现在其实挺惨的。上学的愁升学,工作的愁工资,加上还得应付同事和老板。啊,过两年又该买房买车了......一大堆事儿都摆在你面前。在这样的压力下,消费一些比较轻松的综艺啊,发一些无关是非的弹幕啊,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逃避或者放松,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


(3)符号化的偶像消费


鲍德里亚指出,“大众传播的这一技术程式造成了某一类非常具有强制性的信息:信息消费之信息,即对世界进行剪辑、戏剧化和曲解的信息以及把消息当成商品一样进行赋值的信息、对作为符号的内容进行颂扬的信息”[22]。


《创造101》实质是由粉丝推动节目进程的一档选秀节目。为了让年轻偶像“C位出道”,粉丝们集资投票、拉票,偶像在此俨然成为“物品”,粉丝则成为“消费者”。弹幕作为一种最直接便捷的拉票渠道自然不会被这些“消费者”忽略,他们在弹幕中创造出了各种应援口号,如“村花冲鸭!!!”“你不投我不投,王菊何时能出头”等。但需要追问的是,这些青年群体消费的“物品”究竟是偶像,还是偶像背后的“符号”—或天然或被包装出的“人设”。


(M1)每一个人都该有被喜欢的理由吧。弹幕里有很多人表达他们对杨超越的喜欢,但是有人却会觉得她是不努力,只会哭,在弹幕里各种讽刺,表示不理解。其实我觉得没必要。喜欢她的人本来就是喜欢她村花淳朴、上进的形象吧。反倒是你越黑她,喜欢的人就越想去捍卫她。


(F1)村花虽然出自农村,可也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不是?这是我发弹幕支持她的原因之一。就算有再支持她、鼓励她。


(F6)我觉得,美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可爱,王菊也能代表一种独立美。看到弹幕中那么多人支持王菊的时候,我对未来还是有信心的。


消费社会中,人们将消费当成一种符号工具,通过消费向他人传递信息,并且通过他人的消费行为解读背后附加的信息,根据所解读出的符号信息的不同,消费者才能进行进一步互动[23]。弹幕可被视为“消费者”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他们解读弹幕、发布弹幕的行为反复循环构成了他们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认同。反观之,弹幕构成了“消费者”同一社会身份认同的内聚机制。为了强化自身被接纳认同的程度,青年群体会通过不断发布弹幕来确认和标榜自身个性。


2.理性:青年群体弹幕使用的隐性特征


(1)自我中的存在诉求


弗洛伊德指出“自恋是一种自我关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这种特质。弹幕看似是用户通过在线技术进行的即时交流,背后也包含着身份问题引发的存在诉求。在传统的单向性观看中,观众要建立自我认同,更多是仰赖荧幕中他者的凝视或自身的移情而在如今使用弹幕的参与式观看中,青年群体被赋予更多权利表达自身多元诉求。多数青年用户使用弹幕的目的并不是进行所谓的社交,而是期望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一种自我存在感。


在2421条弹幕样本中,仅有29.41%的弹幕内容存在直接的互动关系,其他70.59%的弹幕内容都是抒发个人情感、评价或意见的。在被问及“你使用弹幕,是单向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见多一些,还是倾向于与其他弹幕用户交流?”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都肯定了前者。


(F3)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


(M2)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女朋友也是。但是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共鸣,得到别人点赞的话,还是很开心的。


(M1)表达情感多一点吧。大部分是得不到回应的,主要是单向的看,和单向的发。(那你会回应别人吗?)会,还挺多的。但是不指望原作者看到,而是希望之后的人看到有不同的观点,说到底还是在告诉别人我有什么样的看法啦。


视频文本携带的海量弹幕随着时间线的推进“转瞬即逝”,弹幕发布者会不自觉地契合弹幕即时性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行为和言语。可以肯定的是,弹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单向传播的话语垄断,实现了话语路径的突破和延伸,在此人人都获权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sunnee不要小看自己,要有信心,你也是很棒的”“你们出来的时候我激动了好久嘞”“别的人都是现场唱,怎么吴宣仪特殊啊,提前录来对口型”“镜头这么切嘛,看不出来精彩的地方了”等“情感期待类”“情绪表达类”和“基于偶像/节目的评价或意见类”的弹幕或抒发情感,或宣泄情绪,或评点意见,都体现了弹幕用户对于自身身份、存在和话语权的关注,这是其自恋精神的体现。他们坦言,尤其是看到自己发布的内容被跟帖、点赞时,满足感油然而生。


(2)间离中的理性思考


相较于传统的单向性观看,弹幕情境下的收视变化在于时空感的重构:节目源文本、弹幕文本与现实收视场所共同作用于用户的感器,用户须由专注视听发展到一心多用。在这一过程中,弹幕、节目与用户之间作为文化生产统一体的辩证关系,不再强调传统影视节目对观众造成的凝视或迷影效果,而是重在凸显新媒体赋权下文化生产实践中的“间离”效果。“间离”是布莱希特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出的为表述观众看戏时主动从剧情中抽离的状态的概念,与其“戏剧要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现实生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倡导相承。“间离”效果并不否认观众与戏剧之间的情感共鸣,它更像是对直接情感共鸣的一种超越,鼓励观众积极思考,从而避免被动接收情况下轻而易举被戏剧角色的情绪左右。


间离的特点不仅在于陌生化、理性思考与参与创造,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而且始终并置着相互冲突的思想动力[24]。间离蕴含的文化抵抗意味,与弹幕的亚文化发源十分契合,也与弹幕用户即时参与的收视形式高度吻合。


(M2)有时候也不是来看节目的,就是来玩儿的,来看看大家究竟是怎么看这个节目的。(《创造101》)就是一档选秀节目嘛,它能有什么新意,还是那一套,相对来说,还是大家的弹幕比较创新,很多都结合了当下社会背景,是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吧,你仔细揣摩下(弹幕内容)都很有意思的。


(F3)弹幕太有意思了,比节目还好看,特别是优酷上《甄嬛传》的弹幕。大家总是能找到一些可以说的点,而且他们分析得还都挺有道理的。


(F6)我们宿舍经常一起看着弹幕吐槽,我也会发一些吐槽的话到上面。吐槽弹幕很好玩的,有些弹幕的段子都超有意思,就是既搞笑又戳中重点。


“吐槽”的过程也是用户思考、参与意义生产,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吐槽”在ACG文化中溯源,并不是指一味地发泄负面情绪,反而更像捧哏逗哏的对话模式,对内容质量有一定要求[25]。研究者看到,“SHE并不是长得最惊艳的,但是真的是很强的”“什么修音,这是舞蹈组,考核的是舞蹈,歌是之前录的”“说女团不耍杂技那位,天后蔡依林的表演都有”等很多弹幕内容都是发布者理性思考后的表达。青年群体很善于从碎片中发现一些错误和漏洞,并加以解构和修正。尽管目前弹幕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发弹幕的行为的确触发了用户的思考,这使得传统视频文本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神话在一定程度上遭到解构或颠覆。


(3)对话中的交往互动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并非是以独立的个人为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行动为起点。交往行动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行动者,借助语言理解彼此的关系,主体间以语言的乌托邦潜能为基础相互交往,交往理性在主体间相互理解的范式中被表达,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保持社会的有序化。青年群体通过弹幕将自己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传达给其他观看者,同时反馈给节目制作方。这种不限时空的对话形式是网络时代衍生出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动。


青年群体在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平等性、包容性的“理想言语情境”中以理性对话较为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态度、审美观念和价值立场,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全面发生关系。交往行为概念把语言设定为沟通过程的媒介,在沟通过程中,参与者通过与世界发生关联,并且彼此提出有效性要求,它们可能被接受,也可能被拒绝[26]。访谈发现,当青年群体看到类似“杨超越的粉丝不要再给她招黑了”“快去给sunnee投票呀”等弹幕浮过时,很大程度上会做出契合弹幕发布者意向的行为。


(F4)弹幕看得多了,我会受到其他弹幕发布者的影响。我喜欢山支大哥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我看到弹幕里很多夸她真实、有大哥范儿、不耍脾气等这种对她的评价。后来看过节目之后,会觉得她确实是这样的人,便会去给她投票。而且有时候看到弹幕里和“拉票”有关的信息,我也会想到要去给山支大哥投票。


以弹幕为交流中介,进行“粉丝管理”“投票拉票”的行为在《创造101》节目中并不少见。也就是说,当“言语者要求其命题或实际前提具有真实性,合法行为及其规范语境具有正确性,主体经验的表达具有真诚性。从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行为者与世界之间的三种关联”[27]。青年群体在弹幕中的语言沟通可以被当作一种行为协调机制。他们以弹幕为中介,与弹幕交往者之间形成一种共识结构,并作用于其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


五、总结与讨论


来源:视觉中国


狂欢和理性两种状态在青年群体的弹幕使用中并不冲突,讨论究竟是哪一种状态占据压倒性的地位是一件极其复杂且缺乏意义的工作。狂欢与理性的背后是青年群体使用“弹幕”的多元心理诉求,同时也是“弹幕”的双重功能所在。


与以往年龄段的人群不同,“数字世代”在一种参与性更强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直接参与媒体制作和传播过程,他们已经掌握了用融合文化的力量去追求政治变革和社会公正,而不仅仅把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娱乐方式[28]。他们在使用弹幕的过程中绝非是一贯的无脑狂欢状态,反而在即时互动的表达中强化了自我的身份认同,迸发出了巨大的创造性,抒发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意见,并试图与他人进行对话交往。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弹幕视作一种技术引导下的娱乐方式,反而更应该关注弹幕使用背后的“文化选择性”,即用户为什么需要弹幕这种交流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考察的是选秀类综艺节目中的弹幕使用,而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中的弹幕使用仍然存有差异,因此本文所得结论的推广性还有待考究。同时选秀类综艺节目的用户群体本身也有一定的圈层性,难以涵盖绝对意义上的青年群体。有鉴于此,未来关于此议题的研究可以尝试对不同类型综艺节目及其用户群体进行考察,以提高研究的丰富性和深度。


参考文献:


[1]Vezon A C.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irst World War:An Encyclopedia[M]. New York:Routledge,1999:64.

[2][3]丁依宁.受众的表演与想象:弹幕使用族群研究[J].新闻春秋,2015(4). [4]吕鹏,徐凡甲.作为杂货店的弹幕池:弹幕视频的弹幕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6(10). [5]张聪,常昕,陈颖.浅析“弹幕”对大众传播模式的革新与影响[J].东南传播,2014(12).

[6]张敏.“弹幕”流行的文化原因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2). [7]Lili Liu,Ayoung Suh,Christian Wagner. Watching online videos interactively:the impact of media capabilities in Chinese Danmaku video sites[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6:7-21.

[8][16][19]皇甫旭梅.弹幕视频的解构与狂欢[J].新闻世界,2015(12);孙振虎,赵甜.参与式文化视角下的弹幕视频分析[J].当代传播,2018(11). [9]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视听界,2013(11). [10]肖玮颉.从弹幕看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J].今传媒,2015(8). [11]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2014(1). [12]吴德胜,欧阳梦琦.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弹幕文化的受众[J].新闻研究导刊,2018(3). [13]Shao G. Understanding the appeal of user-generated media:a uses and gratification perspectiv[e J]. Internet Res. 19,7–25, 2009.

[14]蒙爽.使用与满足—弹幕视频受众心理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4). [15]张楠.巴赫金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弹幕文化[J].今传媒,2015(10). [17]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2014(1). [18]郑梦茹.弹幕文化的狂欢与收编[J].视听界,2016(5). [20]邱源子.游戏化传播—后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之意义[J].青年记者,2018(8). [[21]William Stephenson. 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M]. 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1988:46-47.

[2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3. [23]张佳,王道勇.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理论的演进和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8(12).

[24][25]彭婷.间离形式与主体间性—弹幕电影的观影模式分析[J].当代电影,2015(4).

[26][2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0.

[28]常江,徐帅.亨利·詹金斯: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于人民的选择—数字时代的叙事、文化与社会变革[J].新闻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china-youth-study),作者:陈志娟(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丁靓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