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钱的阿里,为何再次赴港上市?
2019-11-26 21:22

不缺钱的阿里,为何再次赴港上市?

虎嗅注:本篇内容为虎嗅投研相关内容集锦,虎嗅投研是虎嗅Pro会员专享二级市场版块,独家价值清单为你快速拆解公司价值,捕捉财报背后的“潜台词”,了解更多戳这里


阿里巴巴2019年11月26日于港交所正式上市,成为首个同时在港交所与纽交所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而这是阿里成立20年来的第三次IPO,以及第二次在港IPO。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 


阿里为何要在港交所二次上市?

是否因资金短缺而急需融资?

两地上市目的何在?

风险又是什么?

这又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本文将会一一作出解答。

 

阿里缺钱否?

 

目前一个对阿里上市的猜测是,公司需要更多资金维持高强度的投资。

 

这一观点并非全无道理,阿里目前正在进行高强度的投资,比如20亿美元收购网易考拉以及33亿美元增资菜鸟网络,亦或是成立“达摩院”并对外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在新技术上投资1000亿,这些都是大笔的资金投入,因此募资也可看做是为未来更残酷的竞争环境补充弹药。

 

然而从其财务表现看,通过募资充实现金流作为阿里“回家”的主要诱因是缺乏说服力的,这主要是由于阿里本身就是“现金奶牛”公司,它并不缺资金。

 

什么是“现金奶牛”?据《超级投资者》内容显示,具备这一属性的企业需满足以下几个特征:净资产收益率足够高,每年经营活动可以有大量的现金流入,净利润规模较高,且资产负债率比较低。

 

从现金流表可以看出,阿里在2016财年-2019财年期间,每年经营活动均流入大量现金,且流入的现金规模持续扩大。其中,阿里的净利润规模较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主要源于公司持续经营盈利所得。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阿里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储备了充沛的现金,截至2020财年第二季度,阿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到2482.72亿元,充足的现金储备显示了公司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ROE)用来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阿里在2015财年-2019财年一直保持15%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体现了阿里具备持续超强的盈利能力。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过高的财务风险。对于成熟稳定的公司而言,资产负债率会越低越好,因为过高的负债率会伴随高额的利息。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阿里的资产负债率在2015财年-2019财年一直在40%以下,资产负债率水平较低,表明公司长期偿债压力较小。

 

综上所述,阿里巴巴满足“现金奶牛”公司的基本属性,表明公司对上市融资并没有很强烈的需求。

 

不缺钱上什么市?

 

因此,本次上市阿里意在满足一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需求,包括如下几点:

 

提高资本的流动性


财报显示,阿里2019财年末现金余额为1985亿元,而在2020财年第二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到2483亿元,增加了近500亿,显然阿里的主营业务造血能力极强,公司投资理应不会有太大资金压力。

 

因此从这一角度讲,这更有可能是为了拉近与亚洲投资者的距离,并且由于港交所与纽交所的时差关系,阿里的两地上市将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近乎24小时全覆盖的交易环境,进而有效提高流动性。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完成1:8的拆股计划,将原40亿股拆分成320亿股,也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提高交易活跃性。

 

提升阿里巴巴的估值

 

其次阿里在香港上市后,香港投资者以及通过陆股通进行交易的国内投资者皆可投资阿里巴巴,有助于阿里进一步扩大投资者基础,而且阿里更有机会接近中国投资者,有望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

 

减少对单一资本市场的依赖

 

多地上市也能拓宽融资渠道,减少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依赖。美国贸易代表处此前已经多次将阿里纳入销售假冒商品的“恶名市场”名单,使得公司承担的法律风险不断加大,显然在贸易战背景下,阿里无法置身事外,同样承受着来自美国的审查压力;另外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同样存在很大的不稳定风险,因此两地上市无疑是阿里构建起的自我保护。

 

弥补CDR落实不顺利

 

阿里巴巴曾考虑通过CDR方式回归A股,证监会也曾出台《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试图扫清障碍,但由于落实不顺利,导致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均暂缓发行CDR,而主板上市不利,那么港股自然而然就成了最好的接近亚洲投资人的不二之选。不过阿里在招股书中也表示,若有机会则仍有可能回到内地交易所上市,因此也不能排除此种可能性。

 

上市香港的风险


阿里在港交所上市获得的利好必然不少,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多地上市会增强股价的联动性,势必会增加阿里市值管理的复杂性。当某一个交易所出现利空消息,必然会波及到其他交易所的股价,这也是对多地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能力的考验。

 

阿里香港上市是个什么信号?

 

阿里本次在港交所再次敲钟,对科技行业本身而言,是一个明显的刺激信号。这解决了不少中国本土公司由于政策原因无法在香港上市的历史遗留问题。

 

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就曾将B2B业务上市港交所,一度成为继Google上市后全球最大规模的网络股IPO,市值曾达1996亿港元,是中国互联网首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但后出于对发展考虑,以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股价暴跌,阿里巴巴最终于2012年在港股退市。

 

阿里巴巴此后曾试图重新在港股上市,但由于公司自身特殊的股权结构,即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低,而彼时两大股东分别为软银(36.7%)和雅虎(24%),导致若直接上市则意味着管理层将会失去对公司的掌控。为应对这一问题,阿里制定了著名的“合伙人”制度,即合伙人把控对董事会人员的提名与任命,借此绕过了按照持股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权的传统架构,从而将公司牢牢掌握在马云、蔡崇信等管理层手中。

 

但这种“同股不同权”的运作方式与港股监管机构“同股同权”原则相违背,这直接导致了阿里最终放弃香港而远走美国。

 

美东时间2014年9月18日,阿里正式登陆纽交所,发行价68美元/股,IPO募资约250亿美元,创美股IPO融资记录。

 

失去阿里在香港的资本市场引发了巨大震动,在阿里股价连续33个月的上涨,累计超过270%的涨幅面前,当年将其拒之门外显然已是一次巨大的损失,这也成为了港交所此后重大改革的直接诱因。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发布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在主板上市。此后,小米与美团点评分别在7月和9月赴港上市,成为新规的受益者之一。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股敲钟上市,开盘价187港元,较发行价的176港元上涨6.25%,后随着股价上涨公司市值已超4万亿港币,超过腾讯的3.27万亿港元市值,成为新的“港股之王”。


另根据招股书显示,在港交所上市后,阿里的股权结构并不会发生重大改变,预计为软银持股25.2%,马云持股6.0%,蔡崇信持股1.9%,其他高管持股0.9%,公众持股66%,原大股东Altaba (雅虎)持股已经少于发行在外股份的0.2%,因此不再是主要股东,也不再披露。

 

由上文可见,此番阿里在港上市,对其他科技巨头是清晰的利好风向。虽然港交所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但是此前也没能吸引已在美上市的科技公司“回家”。此次阿里的顺利上市对百度、拼多多以及京东等已经赴美上市的科技股而言将会是一个榜样,有望吸引它们纷纷赴港上市

 

其次,阿里旗下仍有诸多等待拆分上市的业务,诸如蚂蚁金服、菜鸟网络以及本地生活服务这些业务版块估值均超200亿美元,凭借阿里科技巨头的影响力以及中概股回归的信号,这些子公司均有可能追随母公司一同上市,进而形成一个港股二级市场内部的,独属于阿里系的次生资本生态圈。

 

最后,阿里二次赴港上市,也是为了更好地深化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所以,阿里在未来可能会在更多的交易所同时上市。



#实时监测1000+新经济公司投资价值,独家框架与案例,尽在虎嗅Pro会员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