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这件小事,什么都不是
2019-11-28 21:55

初恋这件小事,什么都不是

本文来自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林蓝,题图来自:东方IC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曾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也许正因为世事难料,人心善变,我们的文化对“第一次”才格外执着。


在韩国,好听的演艺圈名号有不少,但“国民初恋”绝对算得上是好感度最高的一个。在这种集体氛围下,韩国影视自然也产出了不少经典的初恋故事。


不过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爱情观也越来越多样,所以在近代韩国影视中,初恋故事的比例已经下降不少。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编剧们却转而对初雪着了迷。




六年前,从千颂伊的一句初雪要配炸鸡啤酒开始,这个自然现象就在成为浪漫符号的大路上一顿狂奔。


《鬼怪》里有恩倬和金侁的初雪之吻,《请回答1988》里有善宇对宝拉的初雪告白,阿泽约痛失初恋的德善看电影。


作为一种冬季特有的自然现象,初雪本无特殊含义,顶多为人们再次印证冬天已经来了的事实。但白皙的雪花那么美,不干点什么怪可惜,于是便有了把悸动的告白安排在初雪夜的点子。这么一来,两者相映成彰,既给恋爱提供了伊始的场景,也没有浪费掉第一场雪的氛围。


  

在这些韩剧桥段的怂恿下,人们体内的浪漫因子从入冬开始蓄势待发,待初雪降临便一顷而下,仿佛抓住了寒冷的冬季里最美好的意义。


无论是文艺作品热衷于抒写的初吻、初恋、初夜,还是小学生时代写过无数遍的“第一次xxx”作文,这些生活片段边往一种经历里添加特定文本,边顺理成章地堆砌“第一次”的意义。


我们对许多“第一次”时常抱有幻想和执念,这些情怀的出发点大多是美好的,它鼓励我们认真对待生活,给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不过,“第一次”虽美好,但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有时制造的幻想泡泡太过厚重,反而会给人带来负担,模糊了一段经历原本的意义。


1.“第一次”的仪式感


越过这条线,人就变得不一样了。


一件事的第一次有着奠定其后续体验走向的影响力,所以这赋予了它被重视、被仪式化的名分。


谈论有关对于“第一次“的执念的来源,可以从“新鲜”二字开始。


不难发现,因未知而产生的新鲜感和刺激感,直接构建了我们对许多初次尝试的事情的期待。但这份新鲜感其实建立在已有认知上。

       


大多数情况下,你之所以会期待某个第一次,是因为你曾经从别的地方汲取过相关信息。你期待的,是自己的这个“第一次”能达到预期结果。


就像一个人要想改变他在别人心中的印象要花费很多精力一样,如果某个第一次比预期要糟糕很多,那么就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去修补和调整心态。


这在一定层面上解答了为什么大众会执着于初恋和初夜的迷思,因为人们相信好的开头能带来好的发展。


“第一次”意味着一段经历的开篇,是从没有到有的过程。


从第一次开口说话和第一次走路开始,人类便通过无数个“第一次”获得成长经验值,在私人的心愿清单里盖上“已完成”的印章。


因此,“第一次”不仅有被重视的名分,偶尔也背负着“划时代”的意义。大众非常在乎的恋爱或性行为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例子。即便知道这些事以后还会发生,我们依然享受这种仪式感带来的附加意味,它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大,一门人人都热衷于仪式化的科目,注定和“第一次”脱不了关系。


严肃如法律,自由如文娱,我们的社会都在试图寻找某个节点去划分幼稚和成熟。可见在成长这件事上,人类是格外敏感的。


文娱场中最常见的成年仪式,便是尝试些“少儿不宜”的活动。


在青春成长(coming of age)电影《伯德小姐》中,还是高中生的Christine临近成年之际,用尽各种办法想去成为一个酷酷的大人。除了给自己取了艺名Lady Bird外,谈恋爱、发生性关系都是她的方式之一。


电影中有一个经典场面:在18岁生日当天,伯德小姐去了便利店,自豪地向店员出示了身份证后买了一包烟,一张刮刮乐,和一本《Playgirl》。她拿好东西走到店外,边抽烟边翻阅起了成人杂志,完成了她的成年仪式。


在经历了两段短暂的恋情,又因就学问题和母亲闹翻了后,第一次抽烟和看小黄书于伯德小姐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因为那是可以独自掌控的成年仪式。这一次,她终于无需他人的介入,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进阶。


     

一个有意思的小事实是,片中伯德小姐虽然年满18岁,但那其实还不算真正的“成年”。在美国,因为可以合法饮酒的年龄是21岁,所以大多数人视21岁为真成年,在那以下的都称为under-age或minor,哪怕年满18岁已经可以抽烟,看书,选总统。


去酒吧庆祝21岁生日并喝一杯最烈的长岛冰茶,是美国人传统的成年仪式。事实上,很多人早在法定年龄前就喝过酒抽过烟,但他们依然固执地希望通过仪式化这些“第一次”,来光明正大地宣告“老娘/老子成年了!”。


这么看来,庆祝“第一次”的意义并不在于“我做过这件事了”,而在于“做过这件事的我终于是一个狂拽酷炫的成年人了”。


2.“第一次”的塑造力


初印象为何那么重要?


“第一次”的魔法不仅体现在成长上,它还主宰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判断。


我们经常被告知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因为短短几秒足以对一个人产生印象,而先入为主的评价在人们心中又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受社会环境的塑造,我们或多或少都携带着一些偏见和刻板印象,而这些认知就是让第一印象功效长久的最大原因。


人们常说“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因为视觉上的初印象终究是浅薄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第一印象都意外地准确。


对此,心理学学者Vivian Zayas和Gül Günaydin曾做过一起实验。研究发现,先看一个人的照片所留下的第一印象,和一个月后再见到真人时产生的印象相似。如果看照片时对一个人产生好感,在一段时间后与本人有过物理互动,并吸收了更多实质信息后,好感度不会减少。



乍一看,实验结果似乎佐证了“人可以貌相”的理论,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印象之所以准确率极高,是因为当我们认定了一个人是怎样的,往后与真人产生互动时,我们会顺应已有认知去聊天交流,所以才能得到与之前相似的印象。


换句话说,对一个人的好感度不变不是因为第一印象有多么精准,而是因为我们一旦形成了认知,就会自然地朝着那个方向去探索发展,再下判断。


       

人总是先相信自己,有时候甚至多于相信事实,这便是自我的惯性。所以,即便第一印象是最单薄的主观了解,它依然拥有最持久的影响力。


需要警惕的是,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第一印象的发展机制很容易让人陷入自己的认知世界,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从而忽视了客观事实。


3.“第一次”的浪漫化


初恋那件小事,其实什么都不是。


的确,世界上很多“第一次”都值得被仪式化和浪漫化,但其中也不乏被大众过度臆想的例子,比如初恋和初夜。


在我们的认知里,最经典的初恋模板往往发生在学生时代。


由于国情特殊,国内的高校基本都明文禁止学生恋爱。恰巧初高中又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在禁止恋爱的大环境下,浪漫的豆蔻之恋沾上了点反叛的意味,确实不失为青少年成长的垫脚石。


再者,几乎所有以学生为主要受众的青春类型片和言情小说都会牵扯到恋爱。逐渐地,学生时代的初恋成为了大众的共同向往,如果学生时代没谈过恋爱,或者初恋根本没有文艺作品里描写般美好,人们就会感到失落遗憾。


     

这里并不是要质疑初恋的意义。只是,初恋不是一项任务。它不一定要发生在某段时间,不必用来体现某人是否长大了,不必非得被铭记,而我们的人生更不需要“最美好的爱情就是和初恋结婚”的KPI。


另一个被过度浪漫化的“第一次”则是初夜。受宗教、伦理等传统文化体系的影响,直至今天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从未和他人发生过性行为是对婚姻伴侣最大的爱和忠诚。这在传统话术中也称作“守贞操”。


针对这种观念,美国人类学家Donald Brown曾在《Human Universals》一书中尝试给出解释。他认为,浪漫关系的唯一性是人类关系中普遍认同的观念。那么性行为作为浪漫关系中私密又重要的一环,自然会成为嫉妒源,也会成为衡量忠诚度的一道标准。 



由此许多人会认为,“第一次”是“从未”的后续,是从无到有的决定性转变,所以放在社交关系中,人们很容易顺水推舟地用“第一次”去衡量伴侣在一段关系中的价值。


这种“顺水推舟”在父权制度的架构下变成了处女情结、守贞操、性保守等捆绑女性身体自由的谬论。


在今天,依然很多人会认为受过性侵害的女性在浪漫关系中就会低人一等,因为她们的身体“脏了”。知乎上甚至还出现过“女友用卫生棉条,我应该和她分手吗?”的荒唐提问。


无论是初恋还是初夜,它们在当今社会的语境下显然都被过度浪漫化了,不仅成为了一种集体执念,甚至成为了一种情感的枷锁。


实际上,关于初恋和初夜的构想就好像水晶球里的童话世界,那是被精心设计和包装过的理想化蓝图。如果长期只盯着玻璃球里不变的场景看,恐怕就无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多样了。


(《今生是第一次》截图,字幕来源:凤凰天使)       


世界已经足够复杂,我们不妨再松弛一点,第一次可能的确美好且具有丰满的仪式感,但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重要。


最后,还想和你多说几句。


在17年热播的韩剧《今生是第一次》中,女主角智昊在知悉丈夫和前女友曾有过婚约后,一度非常沮丧,但最终在老家的海边释怀了。


就算以前见过大海,但今天看到的这片大海也是第一次啊。


就算都了解,都曾做过,每个瞬间,跟那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第一次。

       

     

人生在世,本来就是第一回。


要斟酌起来,每一天,每一瞬,都是我们经历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


与其执着生活与爱情里的“第一次”,不如试试将承诺和誓言改成“要成为彼此的最后一次”。


 不过如果初恋是阿泽的话,就没法不执着了。


参考资料:

https://psychcentral.com/news/2014/02/15/the-power-of-a-first-impression/65944.html

配图:《请回答1988》、《伯德小姐》、《今生是第一次》


本文来自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林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