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致死”的真人秀
2019-11-29 15:05

“娱乐致死”的真人秀

文章来自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原标题为:《“娱乐致死”的真人秀:为什么我们喜欢他人的生活,远多于自己的?》,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两天的娱乐圈可谓阴云笼罩。


在诸多讨论中,有网友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现在的明星艺人都纷纷去参加明星真人秀了,这是否也是一个值得正视和反思的现象?


大张伟在2016年的时候曾有一段流传甚广的采访,他说,“我们这帮人里所有人的才华都被拿去做真人秀了”,再也不重视本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坦白说,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当下影视业的不景气。过去一两年几乎可以说是影视业的“寒冬”,一方面是由于各个层面的管理和审核越来越严苛,另一方面许多影视业投资者也不再愿意投入大量的热钱,因为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无论拍电影、拍电视剧,还是做其他类型的文娱内容,风险性都实在太高了。很多时候,大家辛辛苦苦工作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最后却可能遭遇临时撤档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综艺真人秀反倒成为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而且真人秀的市场需求依然十分庞大。


所以,这几年的综艺真人秀可谓应接不暇,明星艺人不仅要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还可能要带着孩子一起来、妻子一起来,甚至爸妈一起来,那么再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状况?


就像前天发生的不幸,真人秀逼迫他们的极限,最后几乎是玩命一般贩卖自己所能的一切,因为这样观众才爱看,才有噱头、有流量。


话说回来,为什么今天综艺真人秀可以有这样的市场,或者说,为什么今天观众爱看各种各样的真人秀,尤其是明星真人秀呢?


1.当信仰消散,圣人留下的空缺被明星取代


首先,不如我们先来聊一聊什么叫做“明星”?今天我们可能会给出的定义是,有名的演艺人员或者某个领域内的出名人士,可是在早期当影视明星刚刚出现,也就是好莱坞影视工业刚刚诞生没多久的时候,曾经有学者很认真地谈论过“明星”到底是什么。 


其中一种说法很有意思,认为明星基本上代替了以往欧洲天主教社会里圣人的地位。


“圣人”是什么?我们晓得基督信仰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在天主教与东正教之中有相当多的圣人,这个圣人其实是一些平凡人,因为信仰太过坚定,或者为信仰而牺牲,最后被认为他们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他们的灵魂必定上天堂。


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许多人也会向圣人祈祷,认为也能为自己带来福报和好处。但这并不是因为圣人有神力,而是因为圣人能替祷告者转达给上帝,祷告者相信圣人的转达可能会比自己的祈祷更加直接和有用。


那么,为什么有学者会认为圣人和明星有关,明星又如何能替代圣人的角色?


如果你曾去过欧洲比较传统的天主教国家,比如意大利、西班牙,你可能会注意到,这些地方至今仍然有一些相对传统的家庭的墙上,会挂着这些圣人像,他们非常崇拜那些圣人,甚至有一些足球俱乐部是有自己的主保圣人,有些学校也有自己的圣人。


这些圣人你可以视作就是一种前现代的名人或明星,但是后来他们又是怎么被明星取代的呢?这就是世俗化之后,当信仰逐渐消散,越来越多人不再信仰神之后,生活之中圣人留下的空缺就被明星所取代了。


换句话说,20世纪早期,大家崇拜明星的那种心理,其实就类似20世纪以前的天主教徒崇拜圣人一样。


不过,当时那种对明星的崇拜,跟我们今天所讲的明星崇拜还不太一样。


2.明星的平民化,真人秀节目应运而生


首先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早期的明星崇拜与圣人崇拜的相似之处究竟是什么?那时候的圣人,他并不是一般的存在,而是超凡入圣的。


20世纪中前期的老百姓,这些观众和粉丝崇拜他们的偶像明星,通常也知道自己与明星之间其实有非常大的距离,这种距离恰恰使得观众和粉丝认为,他们与明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高不可攀的。


那时候看待明星,明星往往带有一种非常神圣的光环,也就是所谓的“明星光环”。


这种明星光环里其实包含着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神秘感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的真人秀,没有那么多娱乐八卦(虽然可能也有但没有那么普遍)的年代,我们大部分人对这些明星的日常生活几乎是毫无所知的。


我们只能够通过听他的唱片,看他的音乐会,或者看他的电影,才能够稍微亲近这些明星一点。而在那个环境之下,明星展露出来的往往是最美好、最动人的状态。除此之外,明星与普通人的距离其实非常遥远。


这种情况下,明星也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神秘感,绝对不能让它消散,可是到了现在这样一个遍地真人秀的年代,情况不同了。


今天我们当然还会有偶像,还会有崇拜的明星,可是这种崇拜不再是带着距离感的崇拜,相反的,观众和粉丝可能会想办法拉近明星与自己之间的距离。


而今天的明星也愿意降低自己的神秘感,以显得更加亲切和亲和。如果今天的某个明星像早期好莱坞的一些明星一样,绝对不接受任何采访,不让任何人有机会窥探他的日常生活,可能今天就要被各种媒体抨击和斥责“太装”“耍大牌”“拒人以千里之外”。


随着这种明星平民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当明星平民化到一定程度,我们又非常好奇他的日常/私人生活的时候,明星出演的真人秀应运而生。


而明星原本需要的那种神秘感和光环也就随之消失殆尽了。


3.人的“本真性”失落的年代,我们在他人的生活里寻求真实


不过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八卦这些明星的所谓“日常生活的面目”?这可能也值得探究一下。


不少学者,尤其是文化研究的学者,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提出过一个观点——


我们现代社会有一个特点,这是一个本真性(或称真诚性,即authenticity)失落的年代


我们普通人总在持续着日复一日的上班回家,这是一个单调且乏味的生活。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其实过得很无聊,不止无趣、不止呆板,甚至是不真实的。


这一定程度上也与马克思谈论的“异化”相关,我们都在为了钱打拼,我们的生命失去了意义。当我们的生命失去了意义,当人发生了异化之后,我们可能就会认为,我的这个人与本质脱离了关系,再没有了一种真实的、踏实的、充满意义的个体感受。


长期在这种生存状态之下,我们就会开始寻求原本的那种真实性(本真性),于是,真人秀给了我们一个方向。


这些真人秀给予我们的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我们通过窥视其他人的生活,来获得那种对真实的渴求的满足感。


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别人的生活,会觉得比自己过日子还要真?


那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他人的生活,也许会比自己乏味又不具真实感的生活更有意思。所以我们喜欢真人秀,是因为我们喜欢看他人的真实生活,通过这种观看来满足我们对本真性的渴求


可是,那些真人秀里的生活,又真的真实吗?当然不是。


这些综艺节目往往都是有脚本、有结构、有后期剪辑的,而参与其中的明星,就算如何展露本真,其实他可能想展露的也只是一种迎合观众设想的人设。


一旦有镜头架在一旁,就难免存在表演的成分。当然,这种“不真实”可能更好,因为正是这种不真实一定会比我们最日常的生活要更紧凑、更热闹,更有看点、更有剧情,这样一种可以称作“真实生活的不真实状态”,难道不是比我自己的生活更有意思吗? 


试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什么时候能在紧凑的时间内,发生这么多有故事、有情节、有高低起伏、有让人落泪的事情?但是你再看看真人秀里,或许他们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已经过得比我们的一年还要丰满有趣。


这就是真人秀的一个特殊情况,尽管我们多少都知道其实它并不具备真正的真实性,但是观看者仍然享受这种比真实更有趣,甚至比真实更“真实”的那种感受。


4.“集体窥视”的时代,我们喜欢他人的生活远多于自己的生活


当然,也有很多真人秀节目设定的场景并不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场景,比如《明星大侦探》又比如《追我吧》,这些真人秀又如何满足这种真实感的需求呢?


那是因为在一个特殊设定的环境里,观众会认为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展现明星们真实的智力、体力、推理能力。


在这些特殊设定甚至极端的环境下,观众看到他们跑步的姿态,看到他们的推理过程,看到他们气喘吁吁、看到他们的辛苦汗水,这些平常很难看到的表现,会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并非情节、场景和环境的真实,而是明星本身的真实。


所以,我们喜欢看明星的真人秀,往往是因为我们想看到明星在平时的正式工作,譬如表演、唱歌之外,更为生活的另一面。


逐渐的,我们越来越喜欢这种窥探


我们八卦明星日常生活的另一面,我们喜欢看真人秀,我们喜欢围观他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我们好像在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观看他人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色——是一种“集体偷窥”。


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非常愿意在各种社交中分享自己的日常,似乎是愿意参与这种“被偷窥”。


你可能也听过,美国已故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为名人15分钟。”


这是今天我们在谈述真人秀,或是谈论这种集体偷窥文化时,常常会提及的一句名言,可是,其实安迪·沃霍尔还有另一句话,同样很有意思,他说,什么叫做完美的照片?完美照片就是——“名人在从事日常琐事时的对焦照片”,这句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话更加说明,今天的我们都成为了窥视的附庸。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我们喜欢他人的生活,多于自己的生活。


更悲哀的是,今天我们越是天天在网上、在媒体上窥视别人的生活,我们就越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


当我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看别人的生活如何精彩,看别人在朋友圈里分享的一切,我们就越少有机会在真实世界和人进行真实的接触,越加活在一种孤立的原子化的状态,同时又越渴望与其他人产生关系、产生连接,而现在我们产生连结的方法,就是去窥视他人的生活。 


于是,今天的我们,在生活如此无趣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窥视他人更真实更丰富更有趣的生活,来满足自己作为人的根本需要。


文章来自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梁文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