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妆时代:一家假央企的生存法则
2019-12-10 21:13

卸妆时代:一家假央企的生存法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雪贝财经(ID:snowfinance666),作者:贝姐,原标题:《雪贝 | 一家假央企的生存法则》,题图来自:pexels


假扮央企可以带来好处,至少在相当多的金融机构那里,这是实力雄厚的象征。如果运气好,碰上那些无意做详实背调的地方政府,还能签下利润不菲的合同。


伪装的手段看起来也非常朴素:取一个威风十足的名字,做一个与央企类似的官网,企业简介一栏里尽量是宏大却语焉不详的话术。比如“这是一家由军队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企业”。


如果要把功夫做足,还可以找一家北京的事业单位挂靠,让这些机构短暂的成为股东,之后迅速地注册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子公司,把实际的控制人埋到深处。



过去的很多年,这样的伪装公司大多聚集在一个领域:房地产。如果有真实的央企背景往往能让这些公司轻易的承接到旧改工程,并得到金融机构的借款。


但是,当下经济增速放缓,金融机构开始更严格的审核款项时,这样背景唬人的公司开始露出马脚。


上个月,一家叫做“中核工建设集团”的6.1亿元债权被中国华融计划出售。只是,如果细查这笔债权的抵押物时,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主要资产只是安徽省一个偏远县城未售出的房子和土地。


“中核工建设集团”(简称“中核工建”)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简称“中国核建”)仅有两字之差,他们名字的英文缩写甚至完全一致:CNEC。当然,和后者一样,中核工建也有一个类似的官网,内容大多是彰显身份的口号和高管到各地“考察”的合影。


只是,区别判若云泥:前者是一家由自然人控制的小规模地产公司,它所有业务与“核”毫无干系,而后者是一家声名显赫的央企。但直到今天,前者的官网上还将其介绍为“央企控股公司。”


一个来自于安徽省叫做何俊生的男子建立了这家公司,他最早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开发了几个地产项目,后来成为北京一家地产国企在安徽省的承包商。2017年,他把企业名字改为中核工建。


此后,这家企业经历了缠绕复杂的股权和名字修改,如果层层穿透之后,确实能发现一些国字头事业单位也交杂其中。


后来的几年,何俊生以“实力雄厚”的央企直属企业董事长的名号成为了多个地方政府的座上宾,他的“考察团”还承接了多个地方政府的PPP项目,最近还以“央企”名义签下了一些旧改项目。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去年,一家叫做“中国华宇”和一家叫做“中核国财”的企业都曾打着“中核”的名号招揽下了巨额交易,但最终被发现破绽让交易告吹;一家自称央企的“中国华阳经贸集团”后来出现了70亿元的债券违约。


过去几年,对企业真实业绩的担忧让金融机构如履薄冰,他们更愿意将资金投放给业绩真正优秀的企业。比如,在房地产行业,要获得融资,有些房企的成本只有4个点甚至更低,但有些企业则高达15个点。



中国头部房企万科最近发行的中期票据票面利率只有3.15%,中海地产发行的1笔美元债年息率仅3.45%;


而曾出现股价闪崩的中型房企佳源国际最近发行的一笔美元有限票据,年利率则高达13.75%,同为区域房企的力高集团今年发行了四笔美元优先票据,年利率已从9.8%上升到了13.5%。


在很多年中,企业融资成本高低的匹配标准非常简单:如果这家企业属于国企,那么放出去的贷款意味着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果是央企,那就再好不过了。


但是,这种单一的标准已经发生改变。


高层政府也在全力改变资金成本因企业性质不同而遭到的区别对待,他们对金融机构尽职调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毕竟,国企只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一小部分,数量更多的民企更需要资金,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业绩出色,让经济充满活力,解决了更多人口的就业。


光大银行称在最近的一年内已经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超过万亿元的信贷支持,占全行投放额的50%。


这种比例的变化在以前难以想象。


中国开始于4年前的经济去杠杆,让一些被称为“灰犀牛”的财团型企业失去了在海外拓展雄心的动力,如万达和安邦等,也让一些国企甚至是央企被兼并重组。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


这一年,企业对于国家经济价值的历史分水岭正在形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雪贝财经(ID:snowfinance666),作者:贝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