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频出,HER2阳性乳腺癌,离治愈还有多远?
2019-12-11 15:56

新药频出,HER2阳性乳腺癌,离治愈还有多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ID:checkpoint_1),作者:菠萝,头图来源:unsplash



昨天的重磅新闻,帕妥珠单抗(商品名:帕捷特)在中国获批用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HER2阳性(HER2+)乳腺癌是乳腺癌中的一种亚型,因为肿瘤细胞高表达一种叫“HER2”的蛋白而得名。根据基因特征,乳腺癌可以分为三大类:HER2阳性,激素受体阳性和三阴性。(扩展阅读:乳腺癌该如何分类?)


以前,HER2阳性乳腺癌由于缺乏药物,而进展比较快,曾经是治疗效果最差的一种亚型。存活超过5年的患者不到30%。但过去20年,有多个针对HER2的新型靶向药上市,彻底改变了这个现状。尤其是伴随曲妥珠单抗(商品名:赫赛汀)的出现,这类乳腺癌已经完全翻身,变成了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



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都属于针对HER2的靶向药。它们的作用机理,简单而言,就是抑制细胞的HER2信号通路。这个信号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极其重要,被阻断后,癌细胞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中国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目前标准疗法是“曲妥珠单抗+化疗”。现在帕妥珠单抗获批后,并不是要取代曲妥珠单抗和化疗,而是加入标准疗法,形成一个更好的“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化疗”的三药联合方案。


研究表明,比起目前的两药方案,三药方案能更好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在代号为CLEOPATRA的国际大型临床试验中,使用三药方案治疗的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比以前提高了整整16个月,已经接近五年!


让晚期患者多活一年多,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这个结果也被两次发表在顶尖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由于这个研究结果,早在2012年,美国已经批准了帕妥珠单抗上市,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


7年之后,中国患者终于也等到了这个好消息,不再需要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去使用这个药物。


大家肯定会问,中国为什么晚了这么久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前临床试验中一直缺乏中国人的数据,而几乎全是欧美患者。这次药物顺利上市,主要得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徐兵河教授牵头做的中国人群临床试验。


在中国乳腺癌患者这个代号为PUFFIN的试验中,“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化疗”的三药方案再次被证明优于传统疗法。


毫无疑问,随着帕妥珠单抗在国内上市,中国一些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会出现变化。


引用徐兵河教授的评论:“(这项研究)为中国患者更加放心地使用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的方案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会进一步推动我国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诊疗格局变化,为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真的有机会实现临床治愈了么?


虽然对于个人,没有人敢打保票,但整体把HER2阳性乳腺癌变成慢性病,已经不是痴人说梦了。


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在过去2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多个靶向药先后问世。除了前面提到的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还有拉帕替尼、吡咯替尼、T-DM1等等,都在各自临床试验中展示了不同程度的疗效,给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希望。


大家确实有理由充满信心。


比如,就在今年公布的8年生存率研究中,使用“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化疗”的三药联合方案的晚期患者,高达37%都还活着!



专家不会随意用“治愈”这个词,但让这么多晚期患者活过8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不仅是HER2阳性乳腺癌有突破,事实上,乳腺癌的治疗整体都在变得越来越好。


比如,激素受体阳性亚型患者也迎来了CDK4/6靶向药,而三阴性患者迎来了PARP靶向药和PD-1/PD-L1类免疫药。


大家可能不知道,专家制定的乳腺癌治疗指南中的目标,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了。


2014年的《晚期乳腺癌(ABC)国际共识指南》中提到:“晚期乳腺癌整体上依然是不可治愈的,治疗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但到了2018年,新的指南话术就有了一点变化,现在的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为实现治愈而努力。”“治愈”两个字的出现,证明学术界信心比以前更足了。


在近期的医保谈判中,双靶治疗方案中的赫赛汀成功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续签,且新增了新辅助治疗适应症;而帕捷特用于HER2阳性的局部晚期、炎性或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和用于具有高复发风险HER2 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也首次被列入医保药品名录。


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有机会接受到规范的双靶治疗,并从中获益。让我们一起相信科学,相信自己。


致敬生命!


*本文旨在科普癌症新药背后的科学,不是药物宣传资料,更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疾病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Fatima Cardoso etal.The Breast. 39 (2018) 131-138

2. Swain SM, et al.Lancet Oncol. 2013 May;14(6):461-71.

3. Marty M, et al. J Clin Oncol. 2005 Jul 1; 23(19): 4265-74.

4. Baselga J, et al. N Engl J Med. 2012; 366:109-119.

5. Swain SM, et al.N Engl J Med 2015; 372:724–734

6. Swain SM, et al. ASCO.2019. abstr 1020.

7. Binghe Xu,, etal. 2019 ASCO. Abstract 102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ID:checkpoint_1),作者:菠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