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找到“伟大”公司的绝佳买入点(下)
2019-12-24 17:42

找到“伟大”公司的绝佳买入点(下)

文章所属专栏 成为超级投资者

上篇介绍了,通过对产业和其中竞争优势企业发展的“时间线”的观察和把握,我们可以获得良好的买入机会。除此之外,通过对“事件驱动”的政策和资讯进行观察,可以观测出竞争优势企业在行业中的情况,或者盈利能力将会出现向上的拐点。

 

由于这些企业在行业中的强势地位,其发展一旦加速或是拐点确立,往往具备极强的持续性,因此这些重要的“观测点”往往就变得很有价值。本篇将继续介绍“事件驱动”的剩余几种方法。


1、产业支持

 

众所周知,不仅中国有国有企业,韩国、日本、新加坡包括美国和欧洲国家,也都有一些类似于国有企业的“国家企业”。这些企业并非是国有资本控股,但是一举一动严格遵循国家经济战略,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经济的支柱力量。

 

站在政府的角度,也需要这些具备强大经济实力的企业,来贯彻自己的经济主张,发展重要产业,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因此会以各种方式来支撑、扶持这些企业,甚至直接采用补贴的方式,帮助其与国际上的其他巨头展开竞争。

 

可以说,只要能够坚定贯彻国家经济策略的企业,都具备很强的发展机会,并且通常在国内不会有太多的竞争对手,这类企业值得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密切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程。如今三星、SK等企业的半导体业务正值景气周期,盈利强劲,三星也凭此成为全球范围内最赚钱的企业之一,在多个领域将竞争对手完全抛在脑后。

 

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家层面对于半导体产业的异常重视,并且在产业周期低谷时期,给予了三星和其他大企业的芯片业务以庞大的政策补贴,助力相关企业渡过难关,熬死缺乏政府支持的美国、日本竞争对手。

 

当然三星、SK自己也是非常争气的,利用政府层面的支持,平稳渡过半导体行业的数个低谷期,最终战胜了曾经仰视的对手,把几个细分领域都做到了全球最强。 

 

如今,三星电子已经对整个产业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韩国巨大半导体工厂的周边,日本和美国的制造设备、原材料企业纷纷建立基地,根据与三星的技术协商和三星的产量决定自身的出货计划。

 

三星在半导体领域庞大的垄断式实力,已经把身为IT巨头的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客户都吸引到首尔。

 

三星地位升高的原因,是存储器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如今能够和三星竞争,向市场提供类似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少。三星在DRAM领域掌握全球份额的47%,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数据量将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届时对存储芯片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隐忍补贴煎熬了多个周期之后,三星的半导体帝国仍然稳固,这就是国家产业支撑的巨大价值。

 

在中国,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情况,以及国家对于经济发展比较深程度的介入,都导致了有更多的政策补贴企业的情况出现,甚至出现过一些造成产业无序发展的情况,如当年的多晶硅泡沫,和此前一段时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事件等等。

 

但是包括国家信息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关键领域的一些布局和支持政策,仍然会对行业内的优势企业的发展形成促进作用,可以被投资者视为重要的投资基础因素来看待。

 

2、缺乏弹性的行业

 

价格的涨跌根源,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受到“弹性”的制约,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所提供的商品如果是不可或缺的,“弹性”就小,股价也更容易有好的表现。

 

举个例子,北京人爱吃糖炒栗子,但是栗子大多数生长在山区,而且一年一熟,产量有限,采摘困难运输不便,加工起来也是费时费力,所以供应一直有限。但北京消费市场太大了,对板栗的需求稳定且持续增长。


如果我们静态的考虑,全北京的板栗没有从河北省、山东省外送的“进口”,那北京北部山区的板栗产地的农民是不是要发财了?并不是。因为板栗的价格一旦涨的太高,超过了某个临界点,恐怕就没多少人吃了。

 

板栗如此,茅台同样如此。市场上所流行的“涨价概念”也是如此。并非所有产品的涨价都意味着企业的暴富。企业从涨价过程中获利,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其产品不是“板栗”,而是小麦和稻米,是必需品,是弹性较小,没有替代品的东西。

 

很多人将“涨价”视为价值,但实际上,没有坚定的需求基础(也就是更小的弹性)的涨价,是不可持续的,涨到一定程度,消费者和客户就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替代品。

 

例如2011年左右,中国意识到稀土的重要性,将国内几大稀土企业做了整合,形成了庞大的垄断型企业北方稀土。各种类型的稀土价格一涨再涨,最终导致大量的海外用户加大研发,不断拓展替代品,最终造成了高价稀土滞销,北方稀土等行业垄断者的业绩和股价也没再有很好的表现。

 

高价激发了替代品的研发,实现垄断之后北方稀土股价表现并不理想

 

所以有必要将“涨价概念”做出细分,是必须的?还是非必须的?替代品是什么?价格如何?然后再考虑这种涨价是否值得密切的关注。这就是“弹性”在投资中的重要性。

 

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必需品、生产必需品,往往具备最坚固的市场需求基础。同时,大多数此类行业都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体量越大的企业成本越低,品牌效应越明显,在行业中的竞争壁垒就越坚固。因此“低弹性”的垄断企业往往是强者恒强,能够实现持续不断的为股东创造价值

 

3、不受欢迎的大公司

 

格雷厄姆很早就提示了投资者,如果想要获得稳妥的投资收益,就应该关注那些在一段时间之内不受欢迎的大公司。

 

与盈利能力较差的小公司相比,大型企业可以更好的借助资本和人力资源来渡过难关,并重新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其次,市场对大公司所表现出的任何改善,都可能做出比较迅速的反应。

 

因此当一些大型企业、垄断和寡头型企业,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在技术升级时期遭遇了创新型企业的挑战,投资者应该意识到,技术本身不会产生需求,因此行业中的寡占者可以通过补齐技术短板的方式扭转颓势,或者依靠政策和资产规模的护城河,重新回到良性的发展轨道上。

 

如之前所说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很快补齐短板,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或者以雄厚的资金实力熬过周期下行的寒冬,再次走上正常的发展轨迹。

 

因此当这些各个行业中的寡占企业陷入困境、估值下降的时候,经常意味着投资机遇,而非风险。

 

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出现这些各种状况的危机,投资者也不可能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到这些各行业最优秀的企业。

 

A股历史上这些常年表现强势的优秀企业,出现50%左右大幅度下跌的的时候,大多都是遭遇了严重的宏观经济风险局面,或者是行业危机、企业自身出现的严重状况等等。

 

管理层动荡让苹果几乎成为了一个平庸的硬件企业;“3Q大战”让腾讯在2011年上半年股价大幅下跌了35%左右;2015年董明珠在空调行业主动发动价格战,恰逢地产行业前所未有的银根紧缩,股价下跌55%左右;塑化剂和“八项规定”,让A股最具价值的白酒板块全面调整,深度下跌。

 

如果投资者能够相信这些伟大的企业并在适当的低点买入,即便不精确到下跌行情的底部,同样可以在几年的时间里收获到巨大的涨幅。

 

但前提是,需要对强势的寡占型企业有极高的信心,同时避开了弱弹性行业、衰退行业的陷阱,这就需要投资者能够掌握更多的产业发展规律,和对人性、对人类需求的把握能力。

 

例如2018年,由于潜在的坏账爆发,人们给予了银行板块以极低的估值,绝大多数银行的估值跌至5-8倍,其中还包括了以稳健著称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包括杭州银行在内的一些地方商业银行被看空得更加严重,出现了跌破市现率的情况。

 

同时,由于担心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度变动,地产公司的股票也被抛弃,虽然各家大型地产公司业绩不断上涨,仍然无法阻挡投资者们“用脚投票”。但实际上房地产行业的产能集中度正在不断向龙头企业集中,这个明确的趋势,将也将支撑万科、恒大、保利等巨头企业保持增长。

 

不受欢迎的大公司,只要其估值水平足够低,往往意味着投资机会。

 

4、“第二波行情”持续性最强

 

某一行业的第一波牛市,是发展初期的“雨露均沾”,大小企业都能活的很滋润。

 

美国资本市场2000年左右的科技股泡沫,在这个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被市场给予很高的估值,因为每个企业都有机会发展成为行业中的大企业,投资者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因此,市场上出现了非常奇葩的情况,只要是带.com的公司,股价都会一飞冲天,这时候的各路资本看起来都非常傻,以至于分不清企业资质的好坏。

 

中国在2012年之前第一波白酒股的牛市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只要沾上酒,各种上市公司股价不断上涨,同时也有各种类型的公司开始介入到这个狂热的产业中,既包括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集团,也包括巨力集团这种民营企业。

 

与此类似的还有工程机械、光伏、网络游戏等等。这种大规模的行业泡沫,终究有破灭和消散的一天,在这之后全行业往往会面对估值水平重挫的命运。


单晶硅寡头隆基股份是新兴产业“第二波行情”的典型代表之一

 

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中,这些行业的市场就会出现变化。在企业经营层面,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倒闭,甚至是行业龙头倒闭的新闻也会出现,但随后不久行业中一些优秀企业的股价就会开始反弹,甚至在一段时间之后创出历史新高。

 

如果投资者看到了类似的消息,都应该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因为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完蛋了,而是意味着随着各种竞争对手的离场,行业过度竞争的局面将出现缓解,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并因此获得更好的盈利能力和股价表现。

 

这时,行业就会出现第二波牛市。第二波上涨,一定是行业的头部企业的股价上涨,源于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挤压中小型竞争对手,赢得存量博弈。而不是和第一轮牛市一样,所有企业不分青红皂白的全面上涨。


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科技股就开始了全面反弹,这些历经了网络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洗礼的互联网企业,大多获得了各自细分市场的垄断地位,盈利能力强大,具备极强的市场掌控力。它们股价的上涨大多由业绩驱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苹果、谷歌、Priceline等企业,在经过多年的上涨之后,其市盈率仍然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航空股也是一个典型代表,这个原本让巴菲特最郁闷的板块,如今已经成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重仓。

 

此前,由于缺乏技术壁垒、市场壁垒的有效控制,航空运输市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充分,因此普遍难以获得超额利润。

 

但经过多年的政策调整、行业整合与市场出清之后,全球航空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最终带来了企业效益的改善,股票上涨。巴菲特发现行业格局改变所带来的机遇,在航空股上放弃了固有的判断,成功搭上了其第二轮牛市。

 

中国航空公司也处在类似的过程中。2016年,中国本地的航空公司就有923万架次飞机起降。当中大部分来自最大的三家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中国东方航空,它们运送了全国65%的旅客。

 

也就是说这三家航空公司已经占据了行业内65%的市场份额。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盈利的增长情况相比美国四大航空公司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从长期来看,最终会形成更强的盈利能力和股价表现。

 



相比美国四大航空公司,中国三大航空公司面临的竞争仍然比较激烈

 

第二波行业牛市的规模,往往比第一波更大,行业垄断型企业盈利能力的爆发,大多会带来超出投资者想象的涨幅,并且具有更强的确定性,因此值得投资者的密切关注,也往往会形成良好的买入机会。

 

5、银根收缩的机会


“投资伟大企业”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入的成本直接关系投资成败。

 

巴菲特就非常重视买入价格的高低,因为交易中支付的成本,将直接影响投资回报率。最好是在熊市中开始买入,虽然短期可能继续下跌,但长远来看他们绝对是不错的买卖。

 

他曾经说过,当一家优质公司面临一个偶然可解决的困难时,一个完美的买入契机就从天而降。请注意,公司所面临的困境是可解决的,但在牛市的高峰时期,再好的公司也不能买入,当这些超级公司已创历史新高的市盈率时,当然不是一个很好的买入时机。

 

这个“很好的买入时机”,往往是大多数投资者被迫选择放弃的时候。试想,当你知道一家企业是“伟大的企业”的时候,别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在绝大多数时候,人们是不愿意放弃手中的筹码的,因为这些筹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只有当遭遇行业意外、企业意外、全市场范围的流动性危机时,人们只得大规模卖出股份造成股价大幅下跌时,一个好的买入时候就会出现。巴菲特说“最佳的投资机会大多是出现在市场银根最紧的时候,那时侯你一定希望拥有庞大的火力。”

 

这个规律在A股市场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应验。例如,历史上的几次重要底部,都是在五月底-六月底之间跌出来的,2005、2013、2014、2017年的年中都是历史级别的重要底部区域。

 

另外每年11月底到12月底也是暴跌的频发期,2008年、2012年、2016年的年底都是A股历史上最重要的底部。

 

以上这些底部区域还只是比较重要的点,如果算上一些短期下跌和区域性的底部,每年5月6月和11月12月的下跌屡试不爽。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体系的资金回笼,对A股市场造成了最大的资金抽离影响。也就是说,每年的这个时间段,是买入股票的好时机。

 

对于竞争优势型、垄断型企业来说,因为市场流动性问题形成的买入机会,大多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流动性问题,绝大多数并不会伤害到这些优势企业的经营层面;相反,严重的流动性问题最终会导致行业内的中小型企业退出市场,这是垄断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

 

因此不论是每年6月、12月的“例行钱荒”,还是地产行业的周期式现金流紧张,还是2013年压力测试导致的资本市场大钱荒,都会导致各行业优势企业的股价大幅下跌,最终形成买入机会。例如在2017年绩优股、白马股的大牛市中,有相当多股票上涨的起点,就是2013年6月底那场空前的流动性危机。

 

每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都是一个行业里领先企业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的契机。而银根最紧的时候,市场往往会迎来绝佳的买点。


#下篇预告:


至此《超级投资者》专栏的核心内容就全部呈现,我们随后将以伊利股份40倍上涨历程的案例来和大家复盘投资逻辑和方法。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