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和第二条曲线
2019-12-16 21:23

失业和第二条曲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题图来自:Pexels 上的 Craig Adderley 拍摄的照片


0


过去我也是个愤青,看到这些不属于人话的概念,都是敬而远之。比如第一次听到“企业的第二条曲线”和“人生的第二条曲线”,我都差点拉黑对方。(所以如果你也是看到题目就已经准备开喷了,那还是点击左上角的×出门谢谢。)


后来我还是讨厌各种概念,但至少会在讨厌之前,先了解下这个概念真实的定义。有时候,概念存在问题,其实是滥用导致的问题,而不是概念本身存在问题。


第二条曲线的道理很简单。假设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在做的事情成长性是曲线,那第一件事的增长空间有限了、衰落了,就要去找第二件事做。


说白了,就是你得在第一件事(业务、项目、工作…… )黄掉之前,就找到第二件事。



其实第二条曲线的描述是准确的,比“第二件事”要准确,因为表征的是快速增长的状态停滞了,甚至开始衰退。


陆奇在前几天的采访中也用了这个概念。



很像坊间最常见的说法,假如微信不在广州而是在腾讯深圳总部,早就被内部竞争对手搞死了。


1


以上都是题外话,我想说的是,失业,跟第二条曲线之间的关系。


身边朋友,30 岁已过的越来越多。有不少工资涨不上去的,有不少职级升不上去的,有不少被裁的,有不少创业失败的。大家都在焦虑。


要说成功的,当然也有。海岛不一定买得起,移民美帝或者加拿大还是容易的。但唐骏的成功可以复制,他们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


不说他们,就说说焦虑大军。焦虑本身不解决问题,焦虑会迫使你解决问题。


我身边的焦虑大军分为几类:第一条曲线还不错的;第一条曲线已经不行了但找到第二条曲线;第一条曲线已经崩了且没有第二条曲线;不知道自己曲线怎么样。


第一条曲线不错的,简单来说就是赶上了快速成长的某个平台。说白了就是 BAT、TMD 乃至某些被巨头收掉的独角兽的早期员工。他们通常能有机会进入核心的位置、享受好的待遇,作为功臣也通常不用担心会被裁。


要么就是自己创业,做了不错的业务,市场空间足够大,增速也很可观。


实际上都可以看成是第一条曲线放大了。起点很高,导致哪怕这条曲线也进入了平缓期,在这个位置上的收益也远超常人。


第二种是第一条曲线已经不行了但找到第二条曲线。就是典型的前文里的图,在自己原本事情上的性价比遇到瓶颈后,找到了第二件事情做。


有个朋友在百度做产品运营,工作稳定,但上升空间有限了。有一次身边做情感咨询的朋友拜托他帮忙看看怎么做推广,他参与了之后发现是条路,就业余时间也做起兼职来。等到他做情感咨询的兼职收入已经等于全职收入了,他就自己出来成立公司做了。


另一个朋友在阿里系做运营,闲余时认识了很多自媒体写手,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帮他们聊商务、做对接,久而久之这个兼职也变成了稳定收入的方式,就离职出来成立公司做了 MCN。


我身边接触不少做自媒体的朋友,就更有代表性了。许多都是慢慢变成自由作者,离开了原来稳定却明显有天花板的全职工作。


前段时间聊了一期播客的 Lydia 也是如此:【三五环·第6期】不想做大V的小学老师当不了好的出版人—Lydia


他们大部分人的特点就是:虽说决定要迁移到第二条曲线,是自己主动选择,但是这条曲线具体是什么,大都是机缘巧合决定的。(身边做自媒体的朋友,除了传统媒体出身的,基本都是从写着玩,到认真写,最后再到全职写的。)也就是常说的,机会很难创造,我们能做的,就是机会来的时候,抓住。


2


发现第一条曲线已经在衰落,第二条曲线还没找到,这类朋友是最多的。如果客观情况就如我所说,是“机会不能创造、只能抓住”的话,对于这种情况,能做的就是持续不断去交流、学习,开拓视野,积聚人脉。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决定每个事情在我们身上是不是都能转化成曲线,但我们可以决定我们到底认知、尝试多少事情。


曲线的迁移当然也未必都是“从全职到自由职业”、“从打工到创业”、“从A行业到B行业”这样彻底的,也有可能就是跳槽、换岗位,甚至换个项目做。本质上,是不要把自己逼入当前曲线的低端,这个绝境就很难再翻身了。因为两条曲线一定是存在非连续性的,你要在第一条曲线有话语权、还没有彻底黄掉之前,做迁移。


比如,裸辞就是一种不太靠谱的迁移方式。因为绝大多数裸辞的人,第二条曲线还没有影子,在毫无生活保障、市场中也没有话语权的时候(甚至无法积累人脉),找曲线根本就不现实。许多裸辞的朋友,后来都不得已又回到了第一条曲线,当然,是在曲线的位置又跌一些的前提下。


再举个例子,之前某传统行业公司自己要做电商,广募人才,工资都是翻倍甚至三倍招的。有人就去了,结果这条曲线很不靠谱,持续下滑。不少人看不到曲线下滑的未来,只是秉持着“老子工资这么高,跳槽也不能降薪”的原则,赖在那里硬是等到在市场中毫无价值,这时候再想迁移,已经没有话语权了。


3


有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什么曲线阶段,更不用说,意识到要做曲线的迁移。


认知是造成他们区别的最主要原因。什么认知?就是对自我的认知、对环境的认知,进而是对曲线的认知。


说两个我自己感触很深的认知陷阱。


第一,长期以来的学生思维。有些人毕业十年了,仍然还是用学生思维在思考问题。


什么是学生思维?就是认为世界的运转是由几个表征来决定的。比如,工作状态是不是健康,就是看工作的平台(履历)、工作年限和工资待遇决定的。这会给人的职业规划挖个巨大的坑。


有人只觉得自己在大厂就衣食无忧,完全不思考自己做的事情在公司版图里的价值。有人觉得自己只要熬资历,就是在成长,全然不顾自己只是在做机械劳动。有人觉得自己收入高,在市场里就能持续找到收入高的工作(市场跳槽平均涨薪20%嘛),不去考虑自己创造的价值(给公司赚的钱)是不是配得上这个岗位。这些错觉都会让人以为自己在平均地线性增长、甚至指数增长。


结果,等到黑天鹅出现,一切就崩盘了。


不要相信那些表征,要理解内在真正的逻辑,那才是画曲线的数据。


第二,我年轻的时候(五六年前),总会把最好的情况默认是自己的成长路径。说白了,就是总觉得自己能捡便宜。喜欢创业而不是打工、喜欢拿期权而不是现金,都是这个思维下的想法。


具体要创业还是打工、要期权还是现金,并没有确定答案。只不过取决于你认知问题是否客观,是不是真的理性分析而不是过度乐观。


我在过去的每段职业经历,都拿有不少期权。最多的一次,期权价值足够我财务自由好几次。我就在这种假象中以为自己的曲线已经撑爆了,并没有想这本就是个概率问题。结果就是,到目前为止,除了滴滴的期权,基本都成了废纸,我还是个穷光蛋。


在认知中理性分析概率问题、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用赌博心态。


4


一般讲到这里,就会有人问,那具体怎么操作?我是找找兼职,还是投投简历?我公司黄了,能不能帮我介绍个曲(gong)线(zuo)


这还是在一个认知局限里想问题,就是:解决曲线问题,存在标准方法。


每个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第一条曲线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机缘不同、个人素质能力不同,对第二条曲线的发掘程度肯定也不同。又又会陷入“工作 X 年就一定得换个工作”或者“全职工作就一定得找个兼职防备着”这样的认知陷阱。


真正的立足点,永远还是要在自己身上。你有什么本事?你掌握了哪些技能?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们才是你找曲线的基础。先审视自己,再去判断该做什么,有时候很容易就豁然开朗。


我曾经写过一篇传播甚广的文章,产品经理再就业,有人从文章里看出了他们决策的合理性和顺应时代变化的迁移,看到大家做职业规划的逻辑。


而更多人,是在哀叹市场变冷、社会不公,在焦虑和担忧。甚至觉得我是在制造焦虑。


他们遇到问题,都是先怪外界、怪别人、怪环境。而不是先想想,自己能给外界、给别人、给环境带来什么。你有价值,就总有第二条曲线等着你;你还是在讲人之常情(公司不能随便裁我啊、我工资这么高可不能降薪啊),那就只能硬把第一条曲线也熬到底。


虽说人人都在喊焦虑。我身边不少早有想法的、早就认识到成长问题的、在反复迭代和适应变化的朋友,随着大流嘴里也说着焦虑,手里却拿着很多筹码和选择。


他们就像过去学生时代很讨厌的那些同学,嘴上说着考试要考砸,回头看,分数都高得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