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应该如何报道自杀?
2019-12-23 09:30

记者应该如何报道自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传研读社(xinchuanyandushe),Photo by Warren Wong on Unsplash


经由《南方周末》的报道,北大牟姓男生的事件燃爆网络。同时,这篇《“不寒而栗”的爱情》也引起了新闻业界的质疑,尤其是它披露了受害的女方使用的一种冷门自杀方式。


方可成老师在之后的文章中评论道:这是新闻报道的大忌。《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AP Stylebook)中讲得十分明白:“在写作自杀新闻时,不应该详细描述所使用的方法。”


令人难过的是,自杀事件报道一直是新闻伦理问题的“重灾区”。



2019年4月17日晚,上海浦东新区一名男孩和母亲争吵后,在卢浦大桥跳桥身亡。在这件事情的报道中,大部分媒体直接放出了整个跳桥身亡的影片资料,没有任何的马赛克。更有极端的自媒体公众号,直接通过揣测,还原了母子二人在车内争吵的整个过程。


2019年3月19日,一位抑郁症少女在发病时企图通过过量吞服药物自杀,好在被附近的人发现,最终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这件事被媒体注意到之后,迅速写成了一篇名为“一碗蛋花汤”的故事,讲述了女孩的奶奶在做蛋花汤时,只给女孩的弟弟做,却没有给女孩做。这成为女孩自寻短见的唯一原因,她本人的精神疾病史却只字未提。


2015年,一位14岁的姑娘在自己手臂上割了几十刀。之后,她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医院就诊。此时记者问她:“你为什么要在自己手臂上弄出这么多的伤,难道不觉得痛吗?”女孩平静地回答:“很舒服!”这则报道几经转发,在网络中的标题就不约而同变成了“自杀很舒服”。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近些年最令人目瞪口呆的案例,也许来自韩国。2013年7月25日,一名韩国男子在社交网站上预告自己将要投江自杀,并于第二日下午跳入汉江身亡。得到消息的韩国KBS电视台记者,竟然用摄像机“直播”了他投江的整个过程,却没有任何的阻拦行为……


对于自杀新闻的伦理准则,你可能已经听过许多来自新闻界的反思。本期推送希望换一个角度,向你介绍英国著名的自杀干预机构Samaritans在2013年组织的一场调查,他们通过走访新闻记者,与他们进行交谈,提供了更多来自医学背景的报道建议,或许可以给记者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考虑新闻报道可能对受众带来的影响 



记住,你的故事可能会对易受伤害的人或与死者有联系的人产生影响。在新闻报道中,如果你可以提供获取支持的方式,或者鼓励有自杀念头的人寻求帮助,你也许可以拯救生命。


在提及自杀的方法和背景时要谨慎。



研究证实,报道中的自杀方法细节能促使有自杀念头的人模仿这一行为,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避免给出太多细节。实际上,在给出自杀方法的任何细节时,记者都应该小心。虽然在报道中说自杀者是上吊自杀,抑或是服用过量药物是可以接受的,但有关结绳方式、药片类型和数量的细节却是不可接受的。


 2. 避免在标题中提到自杀方法,因为这会无意中促进和延续那些常见的自杀方式。


 3. 在报告以前不为人所知的自杀方法时要格外小心。研究发现,使用不寻常的自杀方法的自杀者在被广泛报道后,模仿者会迅速增加。这种报道还可能促使人们到互联网上搜索更多有关这些方法的信息。


 4. 请记住,有轻生念头的人可能会出于“过度认同”去模仿这一自杀行为。脆弱的人很可能会对自杀者产生共情,或是向往这个人结束自己生命的场景。


 5. 永远不要说一种自杀方法是快速的、简单的、无痛的,或是肯定会导致死亡的。尽量避免描绘任何容易模仿的东西——特别是当所涉及的工具很容易获得时。


避免过于简单化 



约90%的自杀死亡者在死亡时有已确诊或未确诊的精神健康问题。因此在报道中,记者应该注意:


 1. 过分简化自杀的原因可能会产生误导,也不太可能准确反映自杀的复杂性。例如,记者应该避免暗示某一事件,如失业、关系破裂或丧亲,是自杀的原因。


 2. 重要的是,不要忽视自杀的复杂现实以及对其亲人的破坏性影响。


 3. 避免将自杀未遂描述为可以很快恢复的事情。不要在几小时、几天或下一集节目中表现人物恢复正常的生活。


 不要用夸张的方式描述自杀或其后果 



 1. 记者不要过分强调社会人士对自杀者表达的哀伤。这样做可能会令人认为,他们是在纪念自杀行为,而不是悼念死者。把自杀说成是一种可以避免的损失,对防止更多人死亡更有好处。


 2. 一篇探讨自杀对家人和朋友带来的情感伤害的报道,可能会促使有自杀想法的人重新考虑或寻求帮助。

 以敏感、无轰动效应的报道为目标 



 1. 不要将自杀者经常选择的地点标注为"热点",也不要将某一特定地点或群体中可能出现的自杀率上升称为"流行"。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自杀的人有着相似的背景,抑或生活在相似的地理区域,但这可能只是巧合。因此,记者应该避免暗示那些可能没有联系的联系。


 2. 记者应该注意,不要宣扬“自杀会有结果”的观点。例如,某人自杀后,一个恶霸被揭发或被要求道歉。


 3. 在写标题的时候,要仔细考虑标题内容的潜在影响,例如,标题是否过度戏剧化?是否详细描述了自杀方法?是否使用了耸人听闻的语言?


 4. 检查一下是否使用了不恰当的语言。"Die by suicide"往往会比"commit suicide"要好。


 5. 避免报道遗书中的内容。


 6. 在选择和使用音乐时要仔细考虑,情绪化的音乐可能会导致过度渲染或耸人听闻。

 仔细考虑报道的位置和配图 



 1. 一些自杀事件会受到媒体的密切关注,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把一篇报道放在太显眼的位置,例如放在头版或作为主要新闻,因为这可能会对弱势群体产生不适当的影响。


 2. 在选择和放置与自杀相关的图片时要格外小心。例如,记者应该再三考虑,是否有必要放置一张死者的大幅照片。 


 3. 尽量避免重复使用逝者的照片。这对死者家属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4. 避免戏剧性或情绪化的图像和镜头。尽量不要在报道中提及具体的地点。比如一座桥或一座悬崖,特别是如果这是一个人们经常自杀的地方。


教育与告知 



 1. 只要有可能,就尽量在报道中提及与自杀有关的、更广泛的问题。例如滥用酒精、精神健康问题和贫困等风险因素。还要考虑自杀对那些因自杀而失去亲人的人可能产生的终身影响。讨论这些问题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2. 如果可能的话,记者应该强调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以及有自杀念头的人应该从哪里获取支持。


对死者家属的采访 



 1. 请确保家属已经了解媒体报道可能会产生的后果。例如,记者可能不会在报道中使用家属在采访中说的每句话;其他媒体机构可能会与家属联系;社交媒体可能会收集、编辑和分发原始报道,以及任何附带的图片或视频。


 2. 核实是否错过了什么信息。如果可能的话,在刊发报道之前,对那些你交谈过的人做再一次的交叉检查。突然的丧亲之痛会影响人们的短期记忆,他们可能很难回忆起基本的事实,比如日期。自杀者的家属对报道的准确性经常会有抱怨,所以反复检查是值得做的。


 3. 在悲伤中所做的陈述可能会被夸大或夸大。因此,在权衡使用哪些引语或采访记录时,尽量考虑到这一点。


 4. 要有耐心。一个悲伤的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处理问题、或完全理解问题的含义。同时,记者要准备好根据丧亲者当天的感受来改变采访的日期和时间。


 5. 如果一家人拒绝接受媒体采访,请尊重他们的意愿。在正常情况下,记者的坚持可能会被理解为骚扰。


 6. 与失去亲人的家庭成员交流时,不要表达“过度认同”,尤其不要对失去亲人的家属表现出极端的同情。重要的是,不要无意中增加一个人的痛苦,或者给人留下你理解他们正在经历什么的印象。对一个过度同情的记者,家属可能会产生不健康的情感依恋——特别是如果接触时间长的话。


 7. 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人愿意接受采访,那么请记住,“间接”的评论或意见(例如来自邻居的说法)可能会让自杀者家属感到不安。如果邻居对事件的原因进行猜测,这种情况尤其严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传研读社(xinchuanyandushe)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