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乱象:抄个书名就能畅销?
2019-12-23 17:16

出版乱象:抄个书名就能畅销?

本文来自公众号:做書(ID:zuoshu2013),作者:咱说,原文标题:《出版乱象:抄个书名就能畅销的骚操作》,Photo by Darwin Vegher on Unsplash


关于图书出版业跟风畅销书的各种骚操作,并非什么新鲜事。


记得在我年少的时候,赶上韩寒的《三重门》热销,书店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从书名到作者到封面设计都蹭《三重门》的新书若干种。



比如它的“姊妹篇”《三重门内》和《三重门外》,它的复数《九重门》,还有本家新作者“韩寒新”和“韩寒巨”之流(封面上赫然印着“韩寒新著”和“韩寒巨著”)


根据我当时的印象,这些书绝大多数都是肉眼可见的盗版书,排版装帧粗糙,印刷质量低劣,明眼人不太容易上当,只是一笑了之。


我原本以为,随着祖国图书出版事业不断走向规范和繁荣,这样的现象应该是越来越少了吧。没想到最近我在处理手头一批旧书录入信息时,上网搜索书名的过程中频频发现各种花式骚操作。


然而,跟当年不良书商藏着掖着捯饬的盗版书不同,以下操作均出自各大国营出版社和民营出版公司,每一本都是如假包换的正版书。


迷惑行为大赏之一:照搬畅销书名,导致读者误买


昨晚我在豆瓣搜索中文版畅销几百万册的《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著),然后就被出自不同作者却同样名为《人类简史》的几本书弄花了眼:


排在两本赫拉利著《人类简史》之后第三位的,是一位艺名为“亚特伍德”的神秘中国人所写的《人类简史》(九州出版社),封面上说作者是位新锐历史学家,豆瓣评分低至2.5,读者纷纷表示自己买错了书。


而美国作家房龙的名著《人类的故事》,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是这个书名,近来却被多家出版社强行更名为《人类简史》。


以上两例只是前菜,还不算特别骚。


由Carlton J. H. Hayes等三位美国历史学家合著的教材《世界史》(World History),英文最后一版出版于1955年。后浪出版公司于2016年隆重推出过费孝通等名家早年翻译的中文版,但毕竟作为教材已经过时了,销量平平,目前当当网显示的用户评论数是661条(2019年12月14日晚查询)



而2015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将该教材以《全球通史》的名字出版(王颖译),蹭的是另外一本畅销教材的名字——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目前当当网显示的用户评论数是2799条。



高潮来了。2017年,由民营出版公司博采雅集策划,对这本书的书名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不仅把中文书名窜改为《人类简史》(王敬波译),甚至连英文书名也强改为与赫拉利著《人类简史》英文副标题同名的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而新增的中文副标题“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则明显源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的副标题“从史前史到21世纪”,试问一本1955年就不再更新、作者早已去世的教材哪来关于21世纪的篇幅?!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样一本译者名不见经传、书名是蹭了两本畅销书攒出来的书,竟堂而皇之登上了当当历史畅销榜(目前周榜第105名),排名甚至高于同为历史教材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第122名),而目前当当网显示的用户评论数是28135条,比跟它同源的后浪版《世界史》高出40倍!


这大致也反映了两者销量上的天差地别。书名最忠实于原作、翻译质量最高的版本何以落得如此田地?反而是蹭超级畅销书跟风出版的次品成了畅销书?


君不见,有多少读者是慕名去买那本正宗的畅销书,最终却错买了这类“同名书”,纷纷大呼上当。而误买这样的“假书”跟在超市买到假货还不是一回事,买到假货是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权的,而买到这些身份都属正版的“假书”,那只能是吃哑巴亏,摧毁的是读者对于出版业的信任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是靠蹭畅销书书名这种近乎欺骗的方式来榨读者的钱包,更何况,你的“同名书”通常是劣质的甚至生造的,这该是读书人干出来的事儿吗?


迷惑行为大赏之二:模仿畅销书名,造成名不副实


上述《人类简史》的跟风潮远不止于书名的雷同,众所周知的是,自打《人类简史》热销以来,图书市场上就涌现出了无数种名目繁多的《XX简史》,其中有些书厚度已经达到六七百页,竟然还能被称为“简史”,宛如一个胖子在向大家表示自己是个瘦子。


有读者戏言:“你永远不知道在买哪本简史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捡了屎。”而最近我才发现,这种跟风的操作实在太普遍。


在豆瓣搜索我几年前买的J. M. Roberts著《欧洲史》(东方出版中心),突然发现今年出了新的中文版,鉴于作者已经去世多年,译者也没换人,新版显然只是换了一个书皮,却把书名改成了《欧洲一万年》。这无疑是在跟风那本现象级的畅销书《耶路撒冷三千年》。



然后我好奇心大发,把从“一千年”到“一万年”的关键词搜了个遍,发现这些跟风书可以组成一个排了:《欧罗巴一千年》(世纪文景)、《拜占庭一千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巴尔干两千年》(北大社)、《中东两千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劫掠三千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埃及四千年》(浙江文艺出版社)、《人类六千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上海六千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葡萄酒史八千年》(中国画报出版社)……



注意,上面列出的这些书都是在《耶路撒冷三千年》热销之后出版的,而且它们的外文原书名(如果是译著的话)里绝不包含“XX年”的词眼。


无独有偶,当我接着在豆瓣搜索旧版的Michael G. Roskin著《政治科学》的时候,发现它的新版竟然更名为《政治学与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毫无疑问地,这一次是在跟风我们心理学的经典畅销教材《心理学与生活》。




须知,《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能这么起名,是因为它真的与生活息息相关,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教材(特别是那些源自美国的大学导论教材)非常强调把心理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运用于日常生活,在讲授知识时常常结合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应用。再说心理学也的确是各大学科门类中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


相比之下,市面上那些《数学与生活》《物理学与生活》《化学与生活》《生物学与生活》《社会学与生活》《经济学与生活》《地理学与生活》《气象学与生活》《伦理学与生活》(不要怀疑,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书名)……与我们的生活有几毛钱的关系呢?反正这些教材的外文原名(如果是译著的话)都跟生活没什么关系。


说到底,这些教材基本上都属于各学科的大学导论教材,是供大学生进入相应专业入门之用的,其中包含了大量专业知识。各大出版社以“生活”之名诱使大量不具备相应学力的社会读者购买,他们买了如果看不懂,除了大呼上当还能找谁评理呢?


上述这些模仿畅销书名的书到底卖得好不好我没有特地去了解,但这些扎堆跟风现象所凸显的,无疑是出版公司的急功近利和做书人的心浮气躁。


书名之于一本书的销量当然很重要,但归根结底它应该与这本书的内容相得益彰。当读者读完一本畅销书觉得很过瘾,他必然形成了某种相似的心理预期来读你的“仿名书”,而读着读着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你的书跟他喜欢的畅销书毫无可比性时,那种失落感可想而知。


长远来看,这种跟风势必造成读者群体的反噬。


话说最近,我正在与我的责编讨论即将付梓的一部译著的书名。诚然,很多时候直译外文原书名是不可取的,这其中涉及跨文化差异特别是不同文化下读者知识背景的差异。


对于中文书名,我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在尊重原著思想内核、保持跟原书名的关联与对中文读者的接受度这三方面做一个平衡,而我们想到的书名,如果检索之后发现之前的书有用过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那就一定不予考虑。


我想,在差异化中突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彰显每一本书独有的气质,把它传递给每一位有需求的读者,可以是做书人追求的一种方向吧。


本文来自公众号:做書(ID:zuoshu2013),作者:咱说(微博知名科学科普博主,爱读书,新近译有《追寻记忆的痕迹》,入选豆瓣2019年度再版好书榜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