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异常海象群聚现象?
2019-12-25 12:02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异常海象群聚现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犬一话(ID:yiquanyihua),作者:一犬一话编辑部,题图来自:WWF


说起海象,想必你们的脑海里已经不自觉地蹦出海象那一颗圆脑袋和两根大长牙的形象了。


作为分布地不在我国的物种,大家对海象的生活习性或许感到陌生,但它们的外观形态却令所有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行动中透着笨拙、可爱的动物。


“笨拙”一词源于海象庞大的身躯。尽管看起来丑萌丑萌的,但是当重达1吨多的庞然大物向你挪动而来的时候,哪怕它表现得优哉游哉,也令人有点儿脊背发凉。


▲ 对于胖海象的印象,可能就是照片上这样的


也许你也曾想过:


粗糙的海象皮下包裹着肥厚的脂肪,以它们这么敦实的体型从高处摔落,恐怕不会受多大的伤吧?可能还会被地面反弹起来?


这就要取决于它们从多高的地方摔下来了——2017年秋,Netflix纪录片《我们的星球》团队在俄罗斯东北部的海边拍摄时,亲眼目睹了海象摔下悬崖的景象。


▲ Netflix纪录片《我们的星球》团队所亲眼目睹的海象摔下悬崖的景象


为了在悬崖顶聚集成群,许多海象前仆后继地爬上悬崖,在悬崖顶相互依偎。


由于空间有限,悬崖顶太过拥挤,有一头海象陡然失去依附,从将近80米的悬崖掉下,并数次撞在崖壁上,最后狠狠地摔在了海边的碎石滩上。


这头海象死了。


这不是个例,因为在这片碎石滩上,你还能看到其他200多头的海象尸体……



属于海象的命运 


与其他鳍脚类动物和鲸类动物一样,海象这一物种的命运也曾坎坷不已。


在18至19世纪,捕鲸人和捕海豹人同样也猎杀海象,以获取它们的脂肪、肉、骨头等所有可利用的部位。


在所有的鳍脚类动物中,海象是生育率最低的。


雌性海象每次怀胎15个月左右,甚至比许多大型鲸类的孕期还要长。在幼崽断奶之前,雌性海象都不会再次排卵,因此它们一般每两年才能产一胎。


在海象如此保守谨慎的生活史背景下,欧美人进行大规模商业捕杀海象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西洋的海象几近灭绝[1]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洋海象的数量也一度下降到仅剩5万至10万头[2]


而自限制猎杀雌性海象的政策出台之后,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海象的数量才得到了较为快速的恢复[2]


如今,在北欧、北美的海象分布地,海象其实得到了不错的保护。除了因纽特人、尤皮克人等当地土著可进行少量传统的海象猎杀活动,其他猎杀海象、贩卖海象制品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曾经惨遭血洗灭门的海象终于迎来了翻身之日,然而,它们目前却似乎面临着来自其他方面的威胁。



海象群聚现象,真是常态吗?


不久之前,海象争相爬上悬崖以及意外死亡的新闻席卷了网络。


“这一场景是气候变化造成的结果”,《我们的星球》制片人Sophie Lanfear说道,“这太令人心碎了”[3]


海象生活在大陆架附近的浅水区,尽管身躯庞大,它们却不擅长追逐式的猎捕,它们喜欢吃的是栖息在海底的无脊椎动物,例如螺贝或是虾蟹。


海象并不总是生活在海冰上,和极区的海豹一样,我们可以在海冰平台上观察到这些动物,也可以在海岸边找到它们。


▲ 生活在海冰上的海象们 图源 / bioexpedition.com


事实上,每年夏天,海象在沿岸聚集成群已是常态。只是视频中的海象们,选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作为群聚地。


但要说数量庞大的海象聚集现象,那就不算是常态了。


2014年,科学家在阿拉斯加西北部的雷伊角(Point Lay)就发现了巨型海象群聚地,规模之大,令人震惊[4]。上万头海象聚集在海岸边,覆盖了将近数英里长的海岸线。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俄罗斯的海岸边,美国科学家在2007年、2009年的调查都发现过如此大型的海象群聚地[4]


▲ 聚集在雷伊角的巨型海象群 图源 / NOAA


对此,加拿大动物学家Susan Crockford表示,这其实是大惊小怪。


人们在历史上也曾观察到海象巨型群聚地,例如1964年和1972年在俄罗斯远东的弗兰格尔岛上,1978年在阿拉斯加的圣劳伦斯岛上,都有3万至5万头海象聚集在一起的现象[5]


然而,曾经发生过,不代表曾经频繁发生过,而且过去海象在海岸的群聚地规模也不及现在庞大。


例如在雷伊角,每年秋天大量出现的海象,也是在近十年来才前来定期拜访的,并且这些海象中绝大多数都是雌性和幼崽。



为什么会出现巨型海象群聚地?


对于一头海象来说,在陆地上休息和在浮冰上休息的差异在哪里呢?


在填饱肚子之后至下一次饿肚子之前,它们肯定要找一个地方休息,如果这个地方距离觅食地(食物丰富的海底)很近,那自然是最方便的。


所以,距离海底近的海上浮冰是它们的优先选择。对于不远万里来到海岸上休息的海象来说,一定是有什么无法避免的原因,让它们放弃了海冰。


那这无法避免的原因指的可能是什么呢?



气候变化导致大量海冰消失


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融化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2015年发布的一段遥感监测视频显示,在过去25年里,尽管每年覆盖在北冰洋上的海冰依然随着季节变化延伸与回退,然而北冰洋上的老年冰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小。


尤其是2007年夏秋季,北冰洋老年冰面积锐减,其面积只剩下十年前的约2/3。


而2007年的秋季正是科学家首次在阿拉斯加西北部发现巨型海象群聚地的时候,因此,不少学者将这一现象与当年的海冰大量融化事件联系在了一起。


夏秋季对海象来说是特殊时期,不仅仅是因为夏秋季海冰数量的减少导致海象“无冰可归”,海冰融化导致夏秋季的海冰回退至远离大陆架的地方,而远离大陆架的海冰对它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 1997年与2007年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变化对比图 图源 / climatecentral


海象的食物是近海海底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并不是身手矫健的深潜动物(记录显示海象可下潜的深度在80米左右,但也有可能更深,只是海象不一定愿意这么做[6]),为了一顿饭,下潜到很深的海底,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大量海冰的消融,海冰的过度回退,导致近海的浮冰数量减少,海象可栖息利用的浮冰也减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到陆地上栖息比随着海冰漂到远离大陆架的地方,要有利得多。


目前这是解释近年来海岸上频繁出现巨型海象群聚地的主流观点,即,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冰融化影响了海象对栖息地的选择,大部分海象们无冰可去,只好一起挤到海岸上去。



种群数量的增加直逼环境容纳量


遥感图以直观的影像为我们呈现了北冰洋海冰在近几十年来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尽管不同的学者、政客之间围绕着气候变化还持有很多争议,但是海象的生活的确受到了海冰变化的影响。


只是,巨型海象群聚地频繁出现的现象背后是否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海象的数量在近几十年里大量增加,导致它们的可利用栖息地紧张了起来呢?


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有限的环境资源条件下,种群能够达到的最大数量。


▲ 海象聚集在空间有限的海冰上 图源 / ArcticNet 摄影 / Steven J. Kazlowski


对于海象来说,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食物、栖息地面积等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都会影响它们的种群数量。


那么,海象大量占据陆地栖息地,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海象数量增加,导致到了夏秋季,它们的海冰栖息地不够用了,所以集体来到了陆地上呢?


1975年至1985年,科学家通过空中观测与统计,得出的太平洋海象数量结果均超过20万头[2]


2006年评估的结果显示,太平洋海象数量大约有12万9000头,但其中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例如误差范围过大)[5]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里,2016年的评估结果显示,当前全球海象的数量大约为11万2500头[7]


▲ 聚集在陆地上的海象 图源 / WWF 摄影 / Alexey Ebel


倘若将现在估算的种群数量结果与30年前对比,海象种群的数量不升反降,似乎无法解释海象数量与巨型群聚地频繁出现的关系。


但仍有科学家坚持认为现有的估算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不足以证明海象的数量在下降[5]


就连红色名录也显示,当前仍未能预测全球海象的种群趋势[7]


总的看来,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能够确定地告诉我们,全球的海象数量目前正在上升或者下降。


也许巨型海象群聚地的出现是海象种群数量增加和海冰栖息地减少的双重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海冰栖息地减少降低了海象的环境容纳量,而海象数量增加加快了海象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速度。



巨型海象聚集地的严重后果


海象是喜欢群聚的动物,无论是在海冰上、沙滩上,还是文章开头出现的悬崖上,海象都喜欢聚集在一起,产生身体上的接触。


这种身体上的接触或许并不只是为了取暖,因为海象有非常活跃的社交网络。


在非交配期,照顾幼崽的雌性海象会远离雄性,带娃的妈妈们仿佛约定好一般地集结成群。


可惜,过高密度的聚集会引发争斗和踩踏,尤其是在突然受到外界干扰,例如捕食者(北极熊)或人类活动的干扰的时候。


▲ 《我们的星球》中的海象巨型群聚地,这种群聚地非常容易发生意外 图源 / Netflix


踩踏现象容易导致个体死亡,成年海象或许能够全身而退,但对于弱小的海象幼崽来说,极易被慌乱逃跑的同类踩死。


幼崽的出生对于海象种群来说就是一种补充,这种补充是延续种群所必需的。


研究发现,若巨型海象聚居地中持续地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并导致大量幼崽死亡,将给种群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8]


除了踩踏,海象摔落悬崖的事件也会继续发生,那些碎石滩上的海象尸体就是证明。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异常海象群聚现象?


气候变化是一个如此庞大的话题范畴,导致我们每每谈及气候变化,而去寻找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时都好像要搬出一座图书馆一样。


无论是人类活动还是自然变迁导致的结果,地球上的动物确实正在遭受全球变暖的影响。


海冰大量消融也许会促使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的鲸类通过西北航道进行迁移与交流;也许会释放出更多的海冰藻类,提高北极海区的生产力,供浮游动物摄食。


这些可能产生的现象最终到底具有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我们还不得而知。


不过,对于依赖海冰产崽、育幼、生存的海洋哺乳动物来说,海冰的大量消融意味着栖息地、育幼地的丧失,它们因此更易被北极熊和虎鲸捕食,幼崽的存活率也更低,这都是可以预测的。


▲ 海冰的大量消失,让捕食者北极熊更容易接近海象 图源 / WWF


也许人类已经无法扭转气候变化的格局,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对地球的负面影响更小一些。


如果我们拒绝参观圈养大型海洋动物并进行动物表演的海洋馆,那未来海洋馆里不会再出现野捕的海象(当然也包括其他海兽),更不会有海象将人拖入水中溺死的事件发生[9]。


如果我们在野外观察海象的时候,能够保持低声轻语,不给它们造成恐慌,不打扰它们的生活,那海象因被惊扰而误伤同类的事件也不会随之发生。


如果我们共同保护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开发,那留给海象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资源也会相应地增加,毕竟过度捕捞不仅断了人类后代的后路,也断了其他海洋生物的后路。


如果我们共同以高效低碳的方式生活,节约地球上的能源,减少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那么全球变暖的速度或许就会放缓。


尊重野生动物,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未来的地球资源。一切都要从我们改变自己的意识做起,这些丑萌的动物需要我们的关注与帮助。



所以,面对气候变暖,你觉得该怎么去保护海洋动物?


References:


[1] Bockstoce J R, Botkin D B. The harvest of Pacific walruses by the pelagic whaling industry, 1848 to 1914. 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1982, 14(3): 183-188.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lrus

[3] https://rts.org.uk/article/our-planet-team-talk-filming-infamous-walrus-scene

[4] https://www.worldwildlife.org/stories/climate-change-puts-the-pacific-walrus-population-on-thin-ice

[5] https://polarbearscience.files.wordpress.com/2015/08/walrus_on-the-beach_crockford-2014.pdf

[6] https://www.athropolis.com/arctic-facts/fact-walrus-dive.htm

[7]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15106/45228501

[8] Udevitz M S, Taylor R L, Garlich-Miller J L, et al. Potential population-level effects of increased haulout-related mortality of Pacific walrus calves. Polar Biology, 2013, 36(2): 291-298.

[9] 2016年,在山东荣成发生了一起“海象杀人”事件,某野生动物园内的一头海象将一名游客和一名饲养员拖入水中并不停甩动,最后二人不幸溺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犬一话(ID:yiquanyihua),作者:一犬一话编辑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